法国当代思想家新论(第2辑)·法兰西政治模式:1789年至今公民社会与雅各宾主义的对立

法国当代思想家新论(第2辑)·法兰西政治模式:1789年至今公民社会与雅各宾主义的对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皮埃尔·罗桑瓦龙 编,高振华 译
图书标签:
  • 法国思想史
  • 当代法国思想
  • 政治哲学
  • 公民社会
  • 雅各宾主义
  • 法国政治
  • 法国革命
  • 政治理论
  • 社会思潮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38463
版次:1
商品编码:10970958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5
字数:2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法国当代思想家新论第2辑·法兰西政治模式:1789年至今公民社会与雅各宾主义的对立》从政治社会学的视角描绘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来,法兰西政治二百余年的历史演义及其发生与演变的机制和模式,基于法国自身的政治问题对这种模式进行了富有历史纵深的考察。作者指出,构成“活生生的法国历史”主体的,正是作为政治统合性与抽象个体性两极对立之“中间体”存在的多元的公民社会。这个法国模式的公民社会正是来自于法国历史本身,在雅各宾主义极化政治的道路上拓展出来的。在作者看来,法兰西公民社会尚未完成其自主性构建,而本书为我们所展现的这一政治模式与命运的演变与生长,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某种理论上的启迪。

作者简介

皮埃尔·罗桑瓦龙(1948-)法国当代著名政治思想家,法兰西公学院教授,1948年生于法国中部的布卢瓦。一直致力于民主史、法国政治史和当代社会中国家的角色以及社会公正问题的研究。他还担任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院长,以及该院雷蒙阿伦政治研究中心的带头人。上世纪70年代曾是法国劳工民主联合会工会关于工人自治的主要理论家。著有《基佐时代》(1985)、《不可能的君主制》(1994)以及“法国民主史三部曲”的《公民的加冕礼》(1992)、《无处可寻的民族》(1998)和《未完成的民主》(2000)等。

目录

中译本序法兰西政治是中国的一面镜子
引言民主之路与法国的个案
第一部分 乌托邦式的统合性
第一章 作为社会形式的统合性(大一统原则)
第二章 作为民主品质的统合性(即时性原则)
第三章 作为调控模式的统合性(法律至上)
第四章 起源问题

第二部分 考验与重组
第五章 可统治性的需要
第六章 社会学考验
第七章 自由的要求
第八章 抵抗与重组

第三部分 修正的雅各宾主义
第九章 大转折
第十章 工会例外
第十一章 自由与制度
第十二章 极化民主
第十三章 网络国家
第十四章 差异与重复
索引

精彩书摘

从理论到实践
主张回归行会制度的人们着实感觉到了从经济角度论证其观点的难度。尽管从社会学角度对流动个人社会所引发的“无序”的揭露获得了无可争辩的反响,要想从经济学角度证明行会制度的优越性就没那么简单了。当时他们感受到的问题确切地说就是:应该如何解释,为什么“在理论上”有利的事却导致了“在实践上”具有毁灭性的措施?这种理论的许诺与实践的结果之间的反差也不是新鲜事。当年把大革命的“罪孽”归咎于抽象思想的人们所持的正是这种看法。从伯克到博尔塔利斯,这一现象在无数著作中被提及。1805年至1821年间,同一观点又被套用到了行会问题上,行会支持者们感叹,在消灭了特权的同时,一种积极的行业组织模式也被毁灭了。苏弗洛·德·莫莱曾指出:“在行政和商业领域,丰富的想象实在是现实的大敌。”拉瓦舍一杜普莱西斯也疾呼,“抽象主义”、“空洞的理论”和“投机性的意见”要为经济和社会混乱负责。一位商业组织观察家曾总结道:“我们被普遍理论的逻辑牵着鼻子走,却没有去探究更可靠的现实问题,我们本想获得幸福,却最终必然自食恶果。”
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被认为是症结所在,但其动因却晦暗不明。西斯蒙第是第一个真正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的人。他的情形颇为有趣,随着对该问题分析的深入,他在几年间便从亚当·斯密的信徒变成了行会组织的捍卫者。他在1803年出版了首部重要著作《论商业财富》,该书严厉批判了行会师傅制度,也对学徒制度大张挞伐,把行会看成是“反消费者反社会的联盟”。工商业的绝对自由在他看来却是金科玉律。而他在181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新原则》却有了根本的转变。他在该书中呼吁“给予各行业组织行会的权益”,尽管同时也拒绝“重建师傅特权”和征收“管事费”。他以更为审慎的态度回顾了行会的历史,承认了其功绩,但也毫不掩盖其弊端。该如何理解这一转变呢?贫富差距扩大现象的一切征兆恐怕在西斯蒙第的转变中起了相当作用--这一点我们在下文还要提到。他恐怕更关注保护劳动者的具体条件,而不是如何从形式上保障行业的平等进入。但他的转变也来自他对其学科的意义和地位的思考。他曾坦言:“没有任何一种学科比政治经济学更需要经验的指导;理论在这一学科会造成比其他任何学科更多的谬误;因为在其他学科中,把握各种具体情况的难度远没有这样高,这些情况看似彼此独立,其实却相互作用;在其他学科中,预见我们所做改变的后果的难度也没有像在政治经济学中这样高。”这一认识道出了信息在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性。
……

前言/序言


《欧洲的现代性之困:从启蒙到后结构主义的思潮激荡》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政治模式进行深入剖析,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塑造了现代欧洲精神面貌的宏大思想脉络。我们试图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思潮演变图景,追溯那些深刻影响了欧洲乃至世界文明进程的思想巨匠们的核心观念,以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对话、碰撞与传承。从理性之光照亮蒙昧的启蒙时代,到激进变革的革命洪流,再到对现代性进行深刻反思的后结构主义浪潮,本书将引领读者穿越几个世纪的思想迷雾,探寻现代欧洲思想的源头活水与发展轨迹。 第一章:启蒙之光与理性之辩 我们将首先聚焦于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这个被誉为“理性的世纪”的伟大时代。在这里,卢梭、伏尔泰、狄德罗、孟德斯鸠等思想巨擘,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力量,挑战传统权威,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主义。本书将深入探讨启蒙思想家们的核心关切:理性是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唯一可靠工具?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如何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得以确立?我们还将审视启蒙思想内部的分歧与张力,例如卢梭对理性过度膨rav的警惕,以及他对社群与情感的重视,这预示着后来某些思想潮流的萌芽。本章旨在揭示启蒙运动如何为现代社会的建构奠定哲学基础,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后来的思想演变埋下伏笔。 第二章:革命的遗产与国家建构的困境 在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下,革命的洪流席卷欧洲,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法国大革命。本书将从思想史的角度,而非纯粹的政治史,来考察这场革命及其后续影响。我们将探讨革命时期涌现出的重要思想,如主权在民、天赋人权、民族主义等,并追溯这些思想的源头与演变。然而,革命并非一蹴而就,随之而来的动荡、恐怖主义以及拿破仑时代的统治,也促使思想家们对革命的理想与现实、自由与秩序、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深刻反思。本章将重点关注那些试图在革命的废墟上重建社会秩序、探索新的国家治理模式的思想家,并审视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为理解现代国家建构的复杂性提供思想背景。 第三章:浪漫主义的觉醒与个体精神的探索 与理性主义的强势崛起并存,甚至在某些方面形成对立的,是十九世纪初风起云涌的浪漫主义运动。本书将深入挖掘浪漫主义思潮的核心特征:对情感、想象、直觉、个体经验的强调,对自然、神秘、历史、民族精神的崇拜。我们将考察席勒、歌德、荷尔德林、拜伦、雪莱等代表人物的思想与创作,理解他们如何反思工业化和理性化带来的异化感,并试图在艺术、文学、哲学等领域寻找个体精神的解放与安顿。浪漫主义不仅是一种艺术风格,更是一种深刻的精神追求,它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个体身份的建构、情感的表达,以及对超越性的渴望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第四章:黑格尔的辩证法与历史的必然性 在十九世纪思想史的殿堂中,黑格尔无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本书将以清晰的脉络梳理黑格尔庞杂的哲学体系,重点阐释其辩证法思想,即“正-反-合”的逻辑进程如何应用于认识世界和理解历史。我们将探讨黑格尔对“绝对精神”的追求,以及他如何将国家视为理性在历史中的最高体现。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尤其是其对历史必然性的强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被视为对历史进程的一种宏大叙事,也引发了对其决定论的诸多批评。本章旨在揭示黑格尔哲学如何试图为历史提供一种宏观解释,并为理解马克思主义等后来的重要思潮奠定理论基础。 第五章: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社会革命的理论 马克思的出现,无疑是十九世纪思想史上最激进、最具颠覆性的事件之一。本书将系统介绍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包括其对阶级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核心概念的阐释。我们将重点分析马克思如何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并预言其最终被无产阶级革命所取代。本书还将探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思想,以及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尽管马克思的理论在实践中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但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对社会不公的关注,以及对人类解放的追求,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六章:尼采的权力意志与价值重估 进入十九世纪末,西方思想界开始经历一次深刻的转向,而尼采正是这一转向的先驱。本书将深入剖析尼采“权力意志”、“超人”、“永恒轮回”等核心概念,并阐释其对传统道德、宗教以及形而上学价值的彻底批判。尼采宣告了“上帝的死亡”,这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否定,而是对西方传统价值体系崩溃的诊断。他提出的“价值重估”,鼓励个体超越虚伪的道德束缚,活出生命的本真力量。尼采的思想充满了挑衅性与颠覆性,对后来的存在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思潮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七章:精神分析的革命:弗洛伊德与潜意识的探索 与此同时,在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探索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本书将介绍弗洛伊德的核心理论,包括潜意识、本能、俄狄浦斯情结、防御机制等,并阐释其如何揭示了人类行为背后隐藏的复杂动机。精神分析不仅是对个体心理的诊断,更对社会文化、艺术创作、宗教信仰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人类的理性与非理性、欲望与压抑之间的关系。本章旨在揭示弗洛伊德如何将人类的目光引向内心深处,开启了对潜意识的深刻洞察。 第八章:存在主义的焦虑与自由的选择 进入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巨大创伤,使得欧洲思想界弥漫着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焦虑。存在主义思潮应运而生,以其对个体存在、自由、责任、荒谬等主题的关注,回应了时代的精神危机。本书将梳理萨特、加缪、海德格尔等存在主义代表人物的思想,阐释他们如何强调个体的绝对自由与选择的责任,以及如何在虚无与荒谬的世界中寻求生命的意义。存在主义的出现,标志着思想重心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经验,从普遍真理转向个体的独特境遇。 第九章:结构主义与符号学的转向 在对人类经验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二十世纪中期出现了一种新的思想范式——结构主义。本书将介绍结构主义的核心原则,即强调系统、结构、符号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而非孤立的个体。我们将考察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如何成为结构主义的基石,以及列维-斯特劳斯在人类学领域的应用。结构主义试图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结构,以及这些结构如何塑造了人类的思想、行为与文化。这种转向,也为后来的后结构主义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第十章:后结构主义的解构与多元视角的兴起 作为对结构主义的反思与超越,后结构主义在二十世纪后期掀起了另一场思想革命。本书将重点介绍福柯、德里达、拉康等后结构主义思想家的核心观点。我们将探讨福柯对权力、知识、话语的批判性分析,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对文本意义的颠覆,以及拉康对语言与潜意识关系的探索。后结构主义质疑普适真理、宏大叙事以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强调多元视角、流动性、不确定性以及差异的重要性。后结构主义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并对人文社会科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结语:思想的边界与未来的回响 本书通过对启蒙、革命、浪漫主义、黑格尔、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及后结构主义等一系列重要思想流派的梳理与探讨,旨在呈现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欧洲思想图景。我们并非试图为任何单一的思想模式提供背书,而是希望通过展示思想的演变、碰撞与传承,激发读者对现代性、个体、社会、权力、意义等根本问题的独立思考。本书相信,理解这些思想的来龙去脉,对于我们认识当今世界、反思自身所处的时代,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思想的边界是不断拓展的,而这些伟大的思想,将继续在未来回响,启发着一代又一代的探索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法国的政治文化,总是弥漫着一种对“理念”的执着追求,以及一种对“秩序”的深刻焦虑。从革命的理想主义到后来的现实政治,公民社会的勃兴和雅各宾主义的阴影,就像两股暗流,深刻地影响着法国的政治走向。《法兰西政治模式:1789年至今公民社会与雅各宾主义的对立》这个题目,直击了这种核心的张力。我想,当代法国思想家们,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欧洲一体化以及新自由主义的冲击之后,对这两种力量的理解肯定有了新的突破。他们会如何理解公民社会在当下的意义?是在国家强大的背景下,公民力量的消解,还是在多元化趋势下,公民自治的进一步发展?而雅各宾主义,是否仅仅是一种历史的遗留,还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种跨越时代的分析,揭示出法国政治模式的内在逻辑,以及其对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所蕴含的意义。

评分

法国政治的魅力,在于它总能在变革的浪潮中保持一种独特的韧性和反思精神。从大革命的激进走向共和国的稳定,从中央集权到地方自治的摇摆,法国始终在寻找着一种平衡。而《法兰西政治模式:1789年至今公民社会与雅各宾主义的对立》这个题目,恰恰触及了法国政治最核心的张力所在。公民社会,象征着个体自由、多元社群和基层自治的勃勃生机;而雅各宾主义,则代表着革命的决心、国家统一的意志和激进的平等追求。这两股力量的此消彼长,构成了法国政治叙事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和社会土壤,孕育了如此鲜明的对立?当代法国的思想家们,在经历了全球化、信息爆炸以及国内社会变迁后,又将如何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并为理解当下法国的政治困境提供启示?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不仅仅停留在历史的回顾,更能引出现代性的思考,甚至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某种预判。

评分

这套书的名字真是气势磅礴,光是《法国当代思想家新论(第2辑)》这个副标题就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而《法兰西政治模式:1789年至今公民社会与雅各宾主义的对立》则直接点明了本书的核心议题,让人仿佛看到了法国大革命以来那条漫长而曲折的政治演进之路。我一直对法国的政治思想史,特别是其独特的公民社会传统和始终挥之不去的雅各宾主义幽灵抱有浓厚兴趣。这两种看似水火不容的力量,在法国的历史长河中反复拉扯、碰撞,塑造了法国政治的独特面貌。我尤其好奇,在“1789年至今”这个宏大的时间跨度下,当代法国思想家是如何梳理和解读这种深刻而持久的对立的。他们是否能够提供新的视角,去理解公民社会如何在追求自由、多元和个体权利的同时,又时不时地被集体主义、国家权威和激进革命的冲动所裹挟?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深入探索这些复杂议题的窗户,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那些“新论”究竟带来了哪些振聋发聩的观点,又将如何挑战我们对法国政治模式的既有认知。

评分

《法国当代思想家新论(第2辑)·法兰西政治模式:1789年至今公民社会与雅各宾主义的对立》这个书名,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探究的欲望。法国政治的独特之处,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历史的激进性以及对“共和国”理想的不断重塑。公民社会,承载着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是构建美好社会的基础;而雅各宾主义,则代表着革命的勇气和为了实现集体目标所采取的果断行动,尽管有时也伴随着争议。这两种力量,如同法国政治光谱上的两个极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博弈,塑造了法国政治独特的魅力与挑战。我非常好奇,书中将如何深入挖掘1789年以来,这两股力量在不同时期是如何具体展现的,它们之间的界限在哪里,又如何在现实政治中相互作用,甚至相互渗透。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种深刻的洞察,去理解法国政治模式为何如此独特,以及这种独特模式的内在张力对当下法国乃至世界政治可能产生的启示。

评分

当我看到《法国当代思想家新论(第2辑)》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闪耀在法国思想史上的群星。而《法兰西政治模式:1789年至今公民社会与雅各宾主义的对立》更是将焦点锁定在法国政治模式的核心矛盾上,这绝对是一部值得深入研读的作品。法国政治的“模式”究竟为何?是那种在革命激情与理性妥协之间反复徘徊的特质,还是那种对国家与公民关系永无止境的探索?公民社会的力量,体现在法国人对生活方式、文化认同和社会组织的独特追求上;而雅各宾主义的精神,则时隐时现于法国政治的集体行动和制度建构之中。我非常好奇,书中将如何具体地剖析这两种力量在不同历史时期,例如在第三共和国、维希政权时期,以及后来的第五共和国时期,各自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相互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想象着书中会引用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思想家的著作,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落地,为读者呈现一幅法国政治模式演变的生动图景。

评分

对于其中的立论方式很感兴趣。打算近期阅读。

评分

这本书讲述了法国当时的政治体现以及政治发展的模式,对研究当代社会很有帮助。

评分

这本书十分深刻的从政治社会学的视角描绘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来,法兰西政治二百余年的历史演义及其发生与演变的机制和模式。

评分

有些冷僻的书怕现在不买了囤,想看的时候买不到就郁闷了!

评分

上回买了本书前面26页居然没有!

评分

雅各宾主义与公民社会的对立起来!

评分

帮别人买的,应该还是不错的

评分

一个字:很好;两个字:确实好!

评分

囤书是种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