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香港电影夜与雾》抓住香港電影最坚实的落脚点,理清种种来龙去脉,作者汤祯兆综合考察香港电影之当下,以过去港产片与现实对照的启悟,化为今日社会解读式的影评,深入解读单片、明星、导演、作者,更综合阐述元素、类型、现象、潮流,搭配香港之场景影像,作为对香港电影深化理解与另类阅听之示范解说,建构香港电影与文化间交相呼应的阅读生趣。
作者简介
汤祯兆,香港多重战线文化人,1990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在学期间已经开始写作,由创作到评论均有尝试。1991年赴日本留学,1992年底回港,其后一直从事写作活动,兴趣亦由文学到电影,再扩展至文化研究。主要写作范围包括日本文化研究、社会文化观察、电影解读、文学创作及评论等,目前为《文汇报》、《知日》及《文景》等报刊专栏作者,亦是香港中文大学新闻及传播学系的兼任讲师。
作品集:
个人创作及香港电影研究:
《变色》(1991)
《杂踏香港》(2004)
《全身文化人》(2008)
《香港电影血与骨》(2008)
《香港电视夜与雾》(2010)
日本文化研究:
《感官世界——游于日本映画》(1995)
《书丛中的冒险》(1997)
《日剧美味乐园》(1998)
《俗物图鉴》(1999)
《日剧游园地》(1999)
《日剧最前线》(2000)
《乱步东洋——日本文化杂踏记》(2001)
《讲演日本映画》(2003)
《AV现场》(2005)
《整形日本》(2006)
《命名日本》(2007)
《情势四国》(2008)
《日本映画惊奇》(2008)
《日本中毒》(2009)
《人物图鉴》复刻新版(2010)
《日本变容》(2011)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香港电影早已不是一个隔绝干内地的文化产物,文化联系、互动、延续,既是无可避免的。评论者应有足够的智慧和胸襟,站稳本土角度才能理出头绪来……阿汤行文由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电视,谈到时下最新的影片,字里行间,将心念接回这三四十年的光影里去,展现了更活泼而辽阔的空间,仿如无人之境,邀其他有心人共游其中。
——香港知名影评人 登徒
在港产片身份日渐模糊,重获本土观众欢心举步维艰的今日,阿汤依然对香港电影不离不弃,笔耕不辍。其涉猎范围之广、评论视野之宽,更非一般港片评论所能望其项背。若要完善建立香港电影的本土论述,我们需要更多的汤祯兆。
——香港国际电影节艺术总监 李焯桃
一本具有独立精神的香港电影通鉴,时而辛辣时而爱惜,在回顾与展望间,作者对不同年代的电影作品提出了清醒而具个人触觉的观点。
——香港导演 郭子健
目录
序一 娱乐背后
序二 导演和影评人的若即若离
序三 无人之境
新世纪补完计划
四人青春行
兵贼难分的青春
明星梦里人
离岛青春
运动不来的青春
谭门青春
方育平如何走过新浪潮
许鞍华电视电影论——冷静的影像格调
消失了的刘镇伟
阮世生的修补缺憾情意结
桂治洪的2009接受历程
桂治洪的泄愤历程
在“后我的机器人女友”时代重省《追击八月十五》
韦家辉的自杀装置札记
乌托邦在何方
两代之间的沟通密码
“出师未捷好回乡”的逆向想像
《麦兜响当当》为何要有熊宝弟弟?
《神探》中的杜韦光芒
谁亏待了刘镇伟?
王家卫的赏味限期及其他
由《十月围城》到《锦衣卫》
如何在港产武打动作片的脉络中看《叶问2》
共犯江湖的思考——由《剑雨》到《武侠》
关于《岁月神偷》,还可以说什么?
《人间喜剧》香港味的复杂性
我们从葛优身上看到什么?
想像舒淇,讨好自己
《夺命金》的虚实交错结构
云霄现场
2007港产贺岁片的回顾
香港电影2009年回顾思考
香港电影的纯爱根源
电视演技vs电影演技
喜剧模式的反思
由《海角七号》引申的港台对照
想一想电影奖
由专业性的迷思想起类型窄化
时代活力重临
寻找在非黄金档期入场看港产片的理由
情侣吵架的电影学问
纪录片在香港
香港精神观下的金像奖年代
给他们一个机会
原地踏步的《金瓶梅》
詹瑞文的名师假象
《烈日当空》需要文隽
《音乐人生》的香港悲情
《前度》的前身
擂台的异代打法
唤醒沉睡之灵魂——郭子健刍议
由薛凯琪到张学友
以柔制刚的魔法
《囡囡》的其他可能
骑劫风不可长
《墨绿嫣红》的冷然凝视
如何理解“视觉过剩”?——以黄精甫为案例分析
cult film的前世今生——由《维多利亚壹号》或《复仇者之死》谈起“纯真cult”与“故意cIlll”
《一国双城》的擦边球美学
书中自有光影梦
给刘德华一个机会
危险经已在前面
成龙的复制术
《我是一个演员》的暧昧
明星书写第一人
徐克的节奏
动作片无疆界
张国荣的阴影价值
由《银幕暴力》看《黑社会》
假面的告白——王晶《少年王晶闯江湖》
后记
精彩书摘
《越光宝盒》(2010)摆明车马恶搞一众大片,而且又为自己的《西游记》(1995)注入激素重生,我当然急不可待入场支持。结果,相信绝大部分如我般的刘镇伟拥趸都失落而回,那当然是由《射雕英雄传之东成西就》(1993)而来的刘镇伟,但一切却又只得空壳,全片所有力气其实均放在最终重铸的城楼经典场面。借尸还魂
刘镇伟让周星驰借郑中基身还魂向孙俪拜倒以还朱茵一个公道,那当然是一片苦心的举动,不过劳师动众来玩上一场半场,至少对我来说是非常不刘镇伟的行径。不要忘记刘镇伟的独门悲技是悲喜交集——严肃戏谑并举,佯狂深情同在,一切真假难分。而要成就以上的美学,前提是密度极高的设计,令观众如坐过山车般,身心接受的不独是官能上的刺激(打造成港产片的娱乐金漆招牌),更加配合潜藏不露的精神挑战,来成就能人所不能的二步行进曲。由1992年的《1992黑玫瑰对黑玫瑰》到2002年的《天下无双》,刘镇伟的黄金十年的确为我们带来了太多太多美好的回忆……
在港产片的发展历程上,cult film从来不是一明确的类型,它仗仰的是创作人的创意,凸显不守成规的切入角度,那正是cult film的生机所在——而它的趋向熄亡,反映出眼前香港电影的创作活力大减,大方向是重塑昔日的成功黄金方程式。刘镇伟是百分百的本地cult片大师,但他同样也不能免俗地面临重复方程式的羁困,这一点才是令人忧心忡忡的地方。
艾柯早在“Casablanca:cult Movies and Intertextual Collage”中,便已指出cull化的条件为对象必须可被分开、拆解乃至解链,以至令受众可以不理会它的整体面貌,而随意记下其中的部分内容或场面。而所颂传记下的片段,往往有强烈的互文性拼贴效果在内。刘镇伟其实早在进入他个人的黄金十年之前,对以上的技法已滚瓜烂熟,但我得承认那同样是一经过反复精致化的过程,简言之是需要通过不断练习才得以修成正果。
由“猛鬼系列”开始
正如曾经有新一代的影迷和我分享,认为看《回魂夜》(1995)就好像在看喜剧版的《凶榜》(1981),我不禁会心微笑,因为刘镇伟正是《凶榜》的监制,而且由《凶榜》走到《回魂夜》,当中刘导其实花了一众“猛鬼系列”来逐步转化内里的元素,来达至去芜存菁的效果。当然,今天的年轻观众把《凶榜》及《回魂夜》联结起来,自然是因为护卫员/保安员身份的接近,同时也因为锁定在商场/大厦的密封环境使然,但如果愿意追溯一下背后的脉络,趣味肯定绝不止于此。例如鬼怪片中离不开的大师(《凶榜》中就是岳华)与妖魔对决场面,在《凶榜》中固然仍属主线,但于《猛鬼差馆》(1987)中就已成了幌子,所谓大师在出场后反而迅即就被日本军曹僵尸杀害,一切都要靠张学友及许冠英误打误撞去摸索解窘门路,讽刺的是指点迷津的竟然是警察饭堂中的老行家。《猛鬼大厦》(1989)的大师就更加成为游戏人间的一分子,最后凭大家利用民间智慧以土法操纵遥控直升机来对付女鬼(那当然亦见“最佳拍档”的气息),就更加说明一切约定俗成的类型元素,其实也需要调整来注入喜剧新意,于是到《回魂夜》才得以设计出介乎异人与精神病人之间的大师角色来,把真假虚实混糅的趣味发挥得淋漓尽致。
而且重构的密度又何止仅限于以上的角色设定,《猛鬼大厦》的鬼魅身首异处安排,固然在《回魂夜》中以“死人头”来一次大放异彩的展示。至于妖怪被迫至走投无路再施同归于尽式的魔法,就更加如出一辙。当然,终极关怀仍在于“信念”的阐释——只不过刘导逐步把“信不信”的对象,由放在鬼魅身上(信不信有鬼)转移至驱魔人身上(《回魂夜》中的周星驰),而且更糅渗了一种相信就要把对方置诸死地的情感提升(一种后西游记的悲悯情怀),那才是所谓互文性的转进发挥。以上正是刘导对cull片伎俩深谙此道的演绎试炼,提及的不过一二而已。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香港电影的百年浮沉:从邵氏到流媒体时代的变迁》的图书简介,它不涉及《香港电影夜与雾》的内容: --- 《香港电影的百年浮沉:从邵氏到流媒体时代的变迁》 一部追溯香港电影工业兴衰脉络的史诗级著作 香港电影,这个曾经闪耀在世界影坛的东方之珠,其发展历程如同其银幕上呈现的都市光影一般复杂、迷离而又充满活力。本书《香港电影的百年浮沉:从邵氏到流媒体时代的变迁》,并非仅仅聚焦于某一特定时期的光辉,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系统梳理了自默片时代萌芽,历经黄金时代的辉煌,再到九七回归后的转型阵痛,直至今日在流媒体浪潮中寻求新生的全景式画卷。 本书的撰写者是一位深耕香港电影研究数十载的资深影评人兼历史学者,他以扎实的文献考据和敏锐的时代洞察力,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香港电影生态系统。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层层递进,深入剖析了推动香港电影工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部环境的深刻影响。 第一部:光影的黎明与战后重建(1910s – 1950s) 本部分追溯了香港电影的源头。在早期,香港电影是内地电影人才南下的避风港,也是本土文化孵化的温床。我们探讨了默片时代华南文化对香港的影响,以及战后初期,随着大量上海电影精英的涌入,香港如何迅速确立了以粤语片和国语片并存的早期格局。重点分析了“双雄争霸”的市场格局如何塑造了早期的叙事风格和制片模式。本书详细考察了早期制片公司的组织架构,以及在社会动荡时期,电影如何承担起反映民间疾苦、寄托时代乡愁的文化功能。这一阶段的电影作品,虽然在技术上相对原始,但其底层蕴含的社会关怀和对地域身份的初步探索,为日后香港电影的成熟奠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部:邵氏与嘉禾的“双雄时代”:工业体系的成熟与类型片的定型(1960s – 1970s) 这一部分是本书最为详尽和数据化的篇章之一。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崛起,离不开邵逸夫和邹文怀两位巨头的产业竞争。本书详尽对比了两大电影公司的制片哲学、人才培养机制以及对海外市场的开拓策略。 邵氏的“帝国模式”:分析了邵氏如何借鉴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建立起从编剧、导演到演员的垂直整合体系。重点剖析了其对武侠片和黄梅调的精耕细作,以及如何通过对服装、布景的极致投入,塑造了“大片”的概念。本书揭示了邵氏内部严格的等级制度如何保证了影片的稳定产量,但也间接限制了新锐创作者的自由度。 嘉禾的“灵活机动”:相比邵氏的稳健,嘉禾则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和对本土市场的敏感。本书深入探讨了嘉禾如何通过“片约制”吸纳独立人才,并成为李小龙横空出世的舞台。李小龙的全球成功,不仅是功夫片类型的巅峰,更是香港电影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输出一种强势的文化符号,标志着香港电影工业体系的成熟。此外,本部分还考察了七十年代初,以许冠文为代表的喜剧片如何精准捕捉市民阶层的幽默感,开启了属于港产喜剧的黄金时代。 第三部:新浪潮的冲击与武侠/警匪片的巅峰(1980s – 1990s中叶) 进入八十年代,全球化与本土意识的觉醒,催生了香港电影史上最富创造力的“新浪潮”运动。本书详细梳理了从徐克、许鞍华到谭家明等一代导演的创作理念。他们不再满足于对既有类型的简单复制,而是将欧洲艺术电影的叙事技巧、对社会议题的深刻反思,融入到类型片的框架之中。 警匪片的“黑色美学”:重点分析了吴宇森的暴力美学如何超越了简单的动作场面,成为对兄弟情谊、个体价值与体制冲突的诗意表达。本书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解读了“英雄片”中复杂的情感张力。 武侠片的“后现代解构”:通过对徐克电影宇宙的分析,展示了香港如何利用先进的视觉特效技术,对传统武侠叙事进行颠覆和重构,使其既能迎合商业需求,又不失其浪漫主义内核。 这一时期,香港电影的产量达到历史峰值,其商业模式也达到了极致的成熟,形成了高度自洽的创意与资本循环系统。 第四部:回归阵痛与市场重塑(1990s末 – 2010s初) 九七回归不仅是政治事件,更是香港电影工业面对的巨大文化与市场结构性转变的开端。本书冷静分析了这一时期的困境: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削弱了东南亚等重要海外市场;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加剧;以及本土人才向内地流失的现象。 本书探讨了香港电影人如何通过与内地资本的合拍来寻求出路。合拍片模式的建立,使得香港电影在叙事上不得不进行调整,以适应更广阔的文化语境。本书细致考察了这种调整带来的创作上的得与失,分析了“港味”在商业化浪潮中的稀释与坚守。同时,也记录了少数坚持独立制作的导演们,如何在夹缝中探索本土身份认同和城市精神的延续。 第五部:流媒体时代的冲击与未来图景(2010s至今) 随着互联网和流媒体平台的崛起,电影的观看习惯和发行渠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本书的收官部分聚焦于当代香港电影面临的全新挑战。传统院线发行模式的衰落,对中小成本制作构成了严峻考验。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新兴的创作力量和流媒体平台对香港内容的需求。我们探讨了“港剧复兴”的现象如何反哺电影创作,以及年轻一代导演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利用短视频和网络平台试验新的叙事手法。它不再是单纯的“救赎”,而是在新的全球化内容竞争中,寻找香港电影人独特的叙事切入点和价值定位。 《香港电影的百年浮沉:从邵氏到流媒体时代的变迁》不仅是一部电影史,更是一部关于香港这座城市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始终保持其独特创造力的社会文化观察报告。它邀请每一位热爱电影,关心香港文化命运的读者,一同回顾那段流光溢彩的历史,并思考其未来的航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