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香港電影夜與霧》抓住香港電影最堅實的落腳點,理清種種來龍去脈,作者湯禎兆綜閤考察香港電影之當下,以過去港産片與現實對照的啓悟,化為今日社會解讀式的影評,深入解讀單片、明星、導演、作者,更綜閤闡述元素、類型、現象、潮流,搭配香港之場景影像,作為對香港電影深化理解與另類閱聽之示範解說,建構香港電影與文化間交相呼應的閱讀生趣。
作者簡介
湯禎兆,香港多重戰綫文化人,1990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係。在學期間已經開始寫作,由創作到評論均有嘗試。1991年赴日本留學,1992年底迴港,其後一直從事寫作活動,興趣亦由文學到電影,再擴展至文化研究。主要寫作範圍包括日本文化研究、社會文化觀察、電影解讀、文學創作及評論等,目前為《文匯報》、《知日》及《文景》等報刊專欄作者,亦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係的兼任講師。
作品集:
個人創作及香港電影研究:
《變色》(1991)
《雜踏香港》(2004)
《全身文化人》(2008)
《香港電影血與骨》(2008)
《香港電視夜與霧》(2010)
日本文化研究:
《感官世界——遊於日本映畫》(1995)
《書叢中的冒險》(1997)
《日劇美味樂園》(1998)
《俗物圖鑒》(1999)
《日劇遊園地》(1999)
《日劇最前綫》(2000)
《亂步東洋——日本文化雜踏記》(2001)
《講演日本映畫》(2003)
《AV現場》(2005)
《整形日本》(2006)
《命名日本》(2007)
《情勢四國》(2008)
《日本映畫驚奇》(2008)
《日本中毒》(2009)
《人物圖鑒》復刻新版(2010)
《日本變容》(2011)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香港電影早已不是一個隔絕乾內地的文化産物,文化聯係、互動、延續,既是無可避免的。評論者應有足夠的智慧和胸襟,站穩本土角度纔能理齣頭緒來……阿湯行文由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電視,談到時下最新的影片,字裏行間,將心念接迴這三四十年的光影裏去,展現瞭更活潑而遼闊的空間,仿如無人之境,邀其他有心人共遊其中。
——香港知名影評人 登徒
在港産片身份日漸模糊,重獲本土觀眾歡心舉步維艱的今日,阿湯依然對香港電影不離不棄,筆耕不輟。其涉獵範圍之廣、評論視野之寬,更非一般港片評論所能望其項背。若要完善建立香港電影的本土論述,我們需要更多的湯禎兆。
——香港國際電影節藝術總監 李焯桃
一本具有獨立精神的香港電影通鑒,時而辛辣時而愛惜,在迴顧與展望間,作者對不同年代的電影作品提齣瞭清醒而具個人觸覺的觀點。
——香港導演 郭子健
目錄
序一 娛樂背後
序二 導演和影評人的若即若離
序三 無人之境
新世紀補完計劃
四人青春行
兵賊難分的青春
明星夢裏人
離島青春
運動不來的青春
譚門青春
方育平如何走過新浪潮
許鞍華電視電影論——冷靜的影像格調
消失瞭的劉鎮偉
阮世生的修補缺憾情意結
桂治洪的2009接受曆程
桂治洪的泄憤曆程
在“後我的機器人女友”時代重省《追擊八月十五》
韋傢輝的自殺裝置劄記
烏托邦在何方
兩代之間的溝通密碼
“齣師未捷好迴鄉”的逆嚮想像
《麥兜響當當》為何要有熊寶弟弟?
《神探》中的杜韋光芒
誰虧待瞭劉鎮偉?
王傢衛的賞味限期及其他
由《十月圍城》到《錦衣衛》
如何在港産武打動作片的脈絡中看《葉問2》
共犯江湖的思考——由《劍雨》到《武俠》
關於《歲月神偷》,還可以說什麼?
《人間喜劇》香港味的復雜性
我們從葛優身上看到什麼?
想像舒淇,討好自己
《奪命金》的虛實交錯結構
雲霄現場
2007港産賀歲片的迴顧
香港電影2009年迴顧思考
香港電影的純愛根源
電視演技vs電影演技
喜劇模式的反思
由《海角七號》引申的港颱對照
想一想電影奬
由專業性的迷思想起類型窄化
時代活力重臨
尋找在非黃金檔期入場看港産片的理由
情侶吵架的電影學問
紀錄片在香港
香港精神觀下的金像奬年代
給他們一個機會
原地踏步的《金瓶梅》
詹瑞文的名師假象
《烈日當空》需要文雋
《音樂人生》的香港悲情
《前度》的前身
擂颱的異代打法
喚醒沉睡之靈魂——郭子健芻議
由薛凱琪到張學友
以柔製剛的魔法
《囡囡》的其他可能
騎劫風不可長
《墨綠嫣紅》的冷然凝視
如何理解“視覺過剩”?——以黃精甫為案例分析
cult film的前世今生——由《維多利亞壹號》或《復仇者之死》談起“純真cult”與“故意cIlll”
《一國雙城》的擦邊球美學
書中自有光影夢
給劉德華一個機會
危險經已在前麵
成龍的復製術
《我是一個演員》的曖昧
明星書寫第一人
徐剋的節奏
動作片無疆界
張國榮的陰影價值
由《銀幕暴力》看《黑社會》
假麵的告白——王晶《少年王晶闖江湖》
後記
精彩書摘
《越光寶盒》(2010)擺明車馬惡搞一眾大片,而且又為自己的《西遊記》(1995)注入激素重生,我當然急不可待入場支持。結果,相信絕大部分如我般的劉鎮偉擁躉都失落而迴,那當然是由《射雕英雄傳之東成西就》(1993)而來的劉鎮偉,但一切卻又隻得空殼,全片所有力氣其實均放在最終重鑄的城樓經典場麵。藉屍還魂
劉鎮偉讓周星馳藉鄭中基身還魂嚮孫儷拜倒以還硃茵一個公道,那當然是一片苦心的舉動,不過勞師動眾來玩上一場半場,至少對我來說是非常不劉鎮偉的行徑。不要忘記劉鎮偉的獨門悲技是悲喜交集——嚴肅戲謔並舉,佯狂深情同在,一切真假難分。而要成就以上的美學,前提是密度極高的設計,令觀眾如坐過山車般,身心接受的不獨是官能上的刺激(打造成港産片的娛樂金漆招牌),更加配閤潛藏不露的精神挑戰,來成就能人所不能的二步行進麯。由1992年的《1992黑玫瑰對黑玫瑰》到2002年的《天下無雙》,劉鎮偉的黃金十年的確為我們帶來瞭太多太多美好的迴憶……
在港産片的發展曆程上,cult film從來不是一明確的類型,它仗仰的是創作人的創意,凸顯不守成規的切入角度,那正是cult film的生機所在——而它的趨嚮熄亡,反映齣眼前香港電影的創作活力大減,大方嚮是重塑昔日的成功黃金方程式。劉鎮偉是百分百的本地cult片大師,但他同樣也不能免俗地麵臨重復方程式的羈睏,這一點纔是令人憂心忡忡的地方。
艾柯早在“Casablanca:cult Movies and Intertextual Collage”中,便已指齣cull化的條件為對象必須可被分開、拆解乃至解鏈,以至令受眾可以不理會它的整體麵貌,而隨意記下其中的部分內容或場麵。而所頌傳記下的片段,往往有強烈的互文性拼貼效果在內。劉鎮偉其實早在進入他個人的黃金十年之前,對以上的技法已滾瓜爛熟,但我得承認那同樣是一經過反復精緻化的過程,簡言之是需要通過不斷練習纔得以修成正果。
由“猛鬼係列”開始
正如曾經有新一代的影迷和我分享,認為看《迴魂夜》(1995)就好像在看喜劇版的《凶榜》(1981),我不禁會心微笑,因為劉鎮偉正是《凶榜》的監製,而且由《凶榜》走到《迴魂夜》,當中劉導其實花瞭一眾“猛鬼係列”來逐步轉化內裏的元素,來達至去蕪存菁的效果。當然,今天的年輕觀眾把《凶榜》及《迴魂夜》聯結起來,自然是因為護衛員/保安員身份的接近,同時也因為鎖定在商場/大廈的密封環境使然,但如果願意追溯一下背後的脈絡,趣味肯定絕不止於此。例如鬼怪片中離不開的大師(《凶榜》中就是嶽華)與妖魔對決場麵,在《凶榜》中固然仍屬主綫,但於《猛鬼差館》(1987)中就已成瞭幌子,所謂大師在齣場後反而迅即就被日本軍曹僵屍殺害,一切都要靠張學友及許冠英誤打誤撞去摸索解窘門路,諷刺的是指點迷津的竟然是警察飯堂中的老行傢。《猛鬼大廈》(1989)的大師就更加成為遊戲人間的一分子,最後憑大傢利用民間智慧以土法操縱遙控直升機來對付女鬼(那當然亦見“最佳拍檔”的氣息),就更加說明一切約定俗成的類型元素,其實也需要調整來注入喜劇新意,於是到《迴魂夜》纔得以設計齣介乎異人與精神病人之間的大師角色來,把真假虛實混糅的趣味發揮得淋灕盡緻。
而且重構的密度又何止僅限於以上的角色設定,《猛鬼大廈》的鬼魅身首異處安排,固然在《迴魂夜》中以“死人頭”來一次大放異彩的展示。至於妖怪被迫至走投無路再施同歸於盡式的魔法,就更加如齣一轍。當然,終極關懷仍在於“信念”的闡釋——隻不過劉導逐步把“信不信”的對象,由放在鬼魅身上(信不信有鬼)轉移至驅魔人身上(《迴魂夜》中的周星馳),而且更糅滲瞭一種相信就要把對方置諸死地的情感提升(一種後西遊記的悲憫情懷),那纔是所謂互文性的轉進發揮。以上正是劉導對cull片伎倆深諳此道的演繹試煉,提及的不過一二而已。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香港電影的百年浮沉:從邵氏到流媒體時代的變遷》的圖書簡介,它不涉及《香港電影夜與霧》的內容: --- 《香港電影的百年浮沉:從邵氏到流媒體時代的變遷》 一部追溯香港電影工業興衰脈絡的史詩級著作 香港電影,這個曾經閃耀在世界影壇的東方之珠,其發展曆程如同其銀幕上呈現的都市光影一般復雜、迷離而又充滿活力。本書《香港電影的百年浮沉:從邵氏到流媒體時代的變遷》,並非僅僅聚焦於某一特定時期的光輝,而是以宏大的曆史視野,係統梳理瞭自默片時代萌芽,曆經黃金時代的輝煌,再到九七迴歸後的轉型陣痛,直至今日在流媒體浪潮中尋求新生的全景式畫捲。 本書的撰寫者是一位深耕香港電影研究數十載的資深影評人兼曆史學者,他以紮實的文獻考據和敏銳的時代洞察力,為讀者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香港電影生態係統。全書分為五大部分,層層遞進,深入剖析瞭推動香港電影工業發展的內在動力與外部環境的深刻影響。 第一部:光影的黎明與戰後重建(1910s – 1950s) 本部分追溯瞭香港電影的源頭。在早期,香港電影是內地電影人纔南下的避風港,也是本土文化孵化的溫床。我們探討瞭默片時代華南文化對香港的影響,以及戰後初期,隨著大量上海電影精英的湧入,香港如何迅速確立瞭以粵語片和國語片並存的早期格局。重點分析瞭“雙雄爭霸”的市場格局如何塑造瞭早期的敘事風格和製片模式。本書詳細考察瞭早期製片公司的組織架構,以及在社會動蕩時期,電影如何承擔起反映民間疾苦、寄托時代鄉愁的文化功能。這一階段的電影作品,雖然在技術上相對原始,但其底層蘊含的社會關懷和對地域身份的初步探索,為日後香港電影的成熟奠定瞭情感基調。 第二部:邵氏與嘉禾的“雙雄時代”:工業體係的成熟與類型片的定型(1960s – 1970s) 這一部分是本書最為詳盡和數據化的篇章之一。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崛起,離不開邵逸夫和鄒文懷兩位巨頭的産業競爭。本書詳盡對比瞭兩大電影公司的製片哲學、人纔培養機製以及對海外市場的開拓策略。 邵氏的“帝國模式”:分析瞭邵氏如何藉鑒好萊塢的製片廠製度,建立起從編劇、導演到演員的垂直整閤體係。重點剖析瞭其對武俠片和黃梅調的精耕細作,以及如何通過對服裝、布景的極緻投入,塑造瞭“大片”的概念。本書揭示瞭邵氏內部嚴格的等級製度如何保證瞭影片的穩定産量,但也間接限製瞭新銳創作者的自由度。 嘉禾的“靈活機動”:相比邵氏的穩健,嘉禾則展現齣更強的適應性和對本土市場的敏感。本書深入探討瞭嘉禾如何通過“片約製”吸納獨立人纔,並成為李小龍橫空齣世的舞颱。李小龍的全球成功,不僅是功夫片類型的巔峰,更是香港電影第一次真正意義上輸齣一種強勢的文化符號,標誌著香港電影工業體係的成熟。此外,本部分還考察瞭七十年代初,以許冠文為代錶的喜劇片如何精準捕捉市民階層的幽默感,開啓瞭屬於港産喜劇的黃金時代。 第三部:新浪潮的衝擊與武俠/警匪片的巔峰(1980s – 1990s中葉) 進入八十年代,全球化與本土意識的覺醒,催生瞭香港電影史上最富創造力的“新浪潮”運動。本書詳細梳理瞭從徐剋、許鞍華到譚傢明等一代導演的創作理念。他們不再滿足於對既有類型的簡單復製,而是將歐洲藝術電影的敘事技巧、對社會議題的深刻反思,融入到類型片的框架之中。 警匪片的“黑色美學”:重點分析瞭吳宇森的暴力美學如何超越瞭簡單的動作場麵,成為對兄弟情誼、個體價值與體製衝突的詩意錶達。本書結閤當時的社會背景,解讀瞭“英雄片”中復雜的情感張力。 武俠片的“後現代解構”:通過對徐剋電影宇宙的分析,展示瞭香港如何利用先進的視覺特效技術,對傳統武俠敘事進行顛覆和重構,使其既能迎閤商業需求,又不失其浪漫主義內核。 這一時期,香港電影的産量達到曆史峰值,其商業模式也達到瞭極緻的成熟,形成瞭高度自洽的創意與資本循環係統。 第四部:迴歸陣痛與市場重塑(1990s末 – 2010s初) 九七迴歸不僅是政治事件,更是香港電影工業麵對的巨大文化與市場結構性轉變的開端。本書冷靜分析瞭這一時期的睏境: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削弱瞭東南亞等重要海外市場;好萊塢大片的衝擊加劇;以及本土人纔嚮內地流失的現象。 本書探討瞭香港電影人如何通過與內地資本的閤拍來尋求齣路。閤拍片模式的建立,使得香港電影在敘事上不得不進行調整,以適應更廣闊的文化語境。本書細緻考察瞭這種調整帶來的創作上的得與失,分析瞭“港味”在商業化浪潮中的稀釋與堅守。同時,也記錄瞭少數堅持獨立製作的導演們,如何在夾縫中探索本土身份認同和城市精神的延續。 第五部:流媒體時代的衝擊與未來圖景(2010s至今) 隨著互聯網和流媒體平颱的崛起,電影的觀看習慣和發行渠道發生瞭根本性變化。本書的收官部分聚焦於當代香港電影麵臨的全新挑戰。傳統院綫發行模式的衰落,對中小成本製作構成瞭嚴峻考驗。 本書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瞭新興的創作力量和流媒體平颱對香港內容的需求。我們探討瞭“港劇復興”的現象如何反哺電影創作,以及年輕一代導演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利用短視頻和網絡平颱試驗新的敘事手法。它不再是單純的“救贖”,而是在新的全球化內容競爭中,尋找香港電影人獨特的敘事切入點和價值定位。 《香港電影的百年浮沉:從邵氏到流媒體時代的變遷》不僅是一部電影史,更是一部關於香港這座城市如何在時代洪流中,始終保持其獨特創造力的社會文化觀察報告。它邀請每一位熱愛電影,關心香港文化命運的讀者,一同迴顧那段流光溢彩的曆史,並思考其未來的航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