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容器相关标准汇编(中卷)(第6版)

压力容器相关标准汇编(中卷)(第6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压力容器
  • 容器设计
  • 容器制造
  • 容器检验
  • 标准汇编
  • 规范标准
  • 石油化工
  • 压力设备
  • 安全规范
  • 技术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66398
版次:6
商品编码:1097572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2-01
页数:71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便于压力容器相关标准的宣贯实施,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特编选了《压力容器相关标准汇编》供相关人员参照使用。全书共收入了压力容器核心标准中所引用的相关标准140余项,分为上、中、下三卷出版,内容涉及冶金、焊接、性能试验、无损检测等方面。本版为第六版,为配合即将于2012年3月1日实施的GB 150.1-2011《压力容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GB 150.2-2011《压力容器 第2部分:材料》、GB 150.3-2011《压力容器 第3部分:设计》、GB 150.4-2011《压力容器 第4部分:制造、检验和验收》四项标准对收入的内容进行了补充。本版依旧延续了前五版的一贯风格,根据制修订情况对其中的标准进行了整理替换,替换及新增标准近30项,以保证收入的标准现行有效和适用性。本卷为中卷,名为《压力容器相关标准汇编(中)(第6版)》。

目录

GB/T 3522—1983优质碳素结构钢冷轧钢带
GB/T 3524—2005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钢带
GB 3531—2008低温压力容器用低合金钢钢板
GB/T 3620.1—2007钛及钛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
GB/T 3620.2—2007钛及钛合金加工产品化学成分允许偏差
GB/T 3621—2007钛及钛合金板材
GB/T 3622—1999钛及钛合金带、箔材
GB/T 3623—2007钛及钛合金丝
GB/T 3624—2010钛及钛合金无缝管
GB/T 3625—2007换热器及冷凝器用钛及钛合金管
GB/T 3876—2007钼及钼合金板
GB/T 3880.1—2006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第1部分:一般要求
GB/T 3880.2—2006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 第2部分:力学性能
GB/T 3880.3 2006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 第3部分:尺寸偏差
GB/T 3965—1995熔敷金属中扩散氢测定方法
GB/T 4226—2009不锈钢冷加工钢棒
GB/T 4237—2007不锈钢热轧钢板和钢带
GB/T 4238—2007耐热钢钢板和钢带
GB/T 4334—2008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不锈钢晶问腐蚀试验方法
GB/T 4334.6—2000不锈钢5%硫酸腐蚀试验方法
GB/T 4338—2006金属材料 高温拉伸试验方法
GB/T 4437.1—2000铝及铝合金热挤压管 第1部分:无缝圆管
GB/T 5117—1995碳钢焊条
GB/T 5118—1995低合金钢焊条
GB/T 5126—2001铝及铝合金冷拉薄壁管材涡流探伤方法
GB/T 5293—1999埋弧焊用碳钢焊丝和焊剂
GB 5310—2008高压锅炉用无缝钢管
GB/T 5616—2006无损检测 应用导则
GB/T 5779.1—2000紧固件表面缺陷 螺栓、螺钉和螺柱 一般要求
GB/T 5779.2—2000紧固件表面缺陷 螺母
GB/T 6394—2002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法
GB/T 6479—2000高压化肥设备用无缝钢管
GB/T 6611—2008钛及钛合金术语和金相图谱
GB 6653—2008焊接气瓶用钢板和钢带
GB/T 6803—2008铁素体钢的无塑性转变温度落锤试验方法
GB/T 6892—2006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挤压型材(有修改单)
GB/T 6893—2010铝及铝合金拉(轧)制无缝管
GB/T 7314 2005金属材料 室温压缩试验方法
GB/T 7735—2004钢管涡流探伤检验方法
GB/T 7998 2005铝合金晶间腐蚀测定方法
GB/T 8005.1—2008铝及铝合金术语 第1部分:产品及加工处理工艺
GB/T 8005.3—2008铝及铝合金术语 第3部分:表面处理
GB/T 8162—2008结构用无缝钢管
GB/T 8163—2008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
GB/T 8165—2008不锈钢复合钢板和钢带
GB/T 8546—2007钛-不锈钢复合板
GB/T 8547—2006钛-钢复合板
GB/T 8890—2007热交换器用铜合金无缝管
GB/T 9019—2001压力容器公称直径
GB/T 9445—2008无损检测 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
GB 9948—2006石油裂化用无缝钢管
附录 全三卷收入标准明细

前言/序言


压力容器设计、制造与检验:面向工程实践的全面指南(第X版) (注:本书内容聚焦于压力容器的工程应用、安全规范及前沿技术,不包含《压力容器相关标准汇编(中卷)(第6版)》中的具体标准条文或规范条目汇编。) --- 第一部分:压力容器基础理论与工程设计原理 第一章:压力容器基础概念与分类 本章深入剖析压力容器在现代工业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在化工、石油、电力、核能等领域的基础作用。详细阐述压力容器的定义、基本功能、工作环境界限(压力、温度、介质特性)。分类系统将依据国际通用标准(如ASME、EN/PED等设计哲学)和国内标准(如GB系列)进行系统梳理,包括固定式压力容器、移动式压力容器、以及特殊用途容器(如反应器、换热器、储罐)的结构特点和适用场景。着重探讨设计压力、设计温度、许用工作压力(MAWP)和最小允许工作压力(MAWP)的概念区分及其对设计计算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材料选择与力学性能分析 材料是决定压力容器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关键因素。本章系统介绍适用于不同工作条件的压力容器用钢材、有色金属及其非金属材料。内容涵盖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奥氏体、铁素体、双相钢)、镍基合金的冶金特性、焊接性能、抗拉强度、屈服强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重点剖析材料在苛刻工况下的失效机制:高温蠕变、低温脆性断裂(冷脆)、应力腐蚀开裂(SCC)、氢致开裂(HIC)和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SSC)。此外,还将讨论材料的认证体系(如EN 10204标准)和可追溯性要求。 第三章:静载与循环载荷下的强度分析 本章聚焦于压力容器的静力强度校核与设计。详细介绍基于壳体理论的几何形状强度计算方法,包括圆筒、球壳、封头(椭圆、半球、碟形)在内压、外压作用下的应力分布。特别强调薄壁与厚壁容器的解析解与有限元分析(FEA)的衔接点。针对承受周期性启停或操作变化的容器,深入讲解疲劳分析的基础:S-N曲线的构建、应力范围的确定、以及低周疲劳(LCF)与高周疲劳(HCF)的评估标准,确保容器在设计寿命内的可靠性。 第四章:热应力与热设计 压力容器常常暴露于剧烈的温度梯度或热冲击中。本章阐述热流体动力学与结构力学的耦合问题。讲解如何计算由温度不均匀分布和热膨胀系数差异引起的残余应力和工作应力。内容包括热边界条件设定、瞬态热分析(如快速升温或降温过程)以及与热应力相关的失效模式,如热疲劳和蠕变-疲劳交互作用的评估方法。 --- 第二部分:压力容器的结构细节与制造工艺控制 第五章:封头、接管与补强设计 封头是容器结构中的薄弱环节之一。本章细致分析各类封头(如2:1椭圆封头、标准碟形封头)的承压能力设计计算,并提供优化几何形状以减少应力集中的设计建议。接管与开孔是应力集中的高发区,本章详细讲解开孔边缘的应力修正系数、焊缝设计原则,以及如何应用补强圈(Pad Reinforcement)或加厚壁厚来满足强度要求,严格遵循“开孔处应力分析”的工程规范。 第六章:支撑系统与载荷传递 支撑结构的设计必须精确传递容器的全部载荷(自重、内容物重量、操作载荷、环境载荷如风载、地震载荷)至基础,同时尽量减少对主承压元件的约束。本章系统介绍鞍式支座、耳式支座、吊耳的设计计算与应力评估,重点讨论支座根部的局部应力集中问题和支撑区域的疲劳寿命评估。 第七章:焊接工艺与质量控制 焊接是压力容器制造的核心工艺。本章系统回顾压力容器常用的焊接方法(如SAW、GTAW、GMAW)及其适用性。详细讲解焊接程序规范(WPS)的编制要点、焊工评定(WPQ)要求。内容深入到焊缝的几何尺寸设计、坡口形式选择、以及焊接过程中的热输入控制对焊后性能(如韧性、残余应力)的影响。强调层间温度控制在避免氢致裂纹中的关键作用。 第八章:成型、加工与容差管理 压力容器的几何精度直接影响其强度和操作性能。本章讨论卷制、热处理(如正火、调质、消除应力退火)的工艺流程及其对材料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的反馈。重点讲解制造过程中允许的偏差(公差)标准,以及如何通过精密的尺寸控制,确保容器在安装和运行过程中符合设计预期。 --- 第三部分:检验、评估与运行安全管理 第九章:无损检测(NDT)技术及其应用 无损检测是确保容器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本章全面介绍用于压力容器的五大类无损检测技术: 1. 超声波检测(UT): 包括相控阵超声(PAUT)和衍射时差法(TOFD),用于检测焊缝内部缺陷的定位和定性。 2. 射线检测(RT): 重点讲解X射线与伽马射线在焊缝内部气孔、夹渣、未焊透等缺陷的显影和判读。 3. 磁粉检测(MT)与渗透检测(PT): 用于表面和近表面缺陷的敏感检测。 4. 声发射检测(AE): 讨论其在容器运行状态下实时监测裂纹扩展的潜力。 本章强调NDT结果的判定标准,即缺陷的可接受性限值。 第十章:在役检验与寿命评估 压力容器在使用过程中性能会发生退化。本章聚焦于在役(In-Service)检验的周期、内容和方法。详细讨论腐蚀速率的监测与预测模型,包括均匀腐蚀、点蚀、缝隙腐蚀的评估。重点介绍基于风险的检验(RBI)方法论,如何结合设备历史数据、腐蚀速率和后果严重性来优化检验间隔,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第十一章:剩余寿命预测与修复技术 当容器接近设计寿命或出现严重缺陷时,需要进行剩余寿命评估。本章阐述如何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如基于损伤容限LTD的评估)来确定容器的剩余安全使用年限。同时,详细介绍压力容器的修复技术规范,包括缺陷的去除方法、补焊工艺要求、以及对修复区域进行再检验和压力试验的流程,确保修复后的结构恢复至原设计强度水平。 第十二章:压力容器安全操作与事故预防 本章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安全操作规程。内容涵盖压力容器的启动、停运、吹扫、以及异常工况下的应对措施。探讨超压保护系统的设计与维护,包括安全阀、爆破片的选择、定货、校验与安装要求。最后,分析历史上典型的压力容器爆炸和泄漏事故案例,总结其发生的根本原因(设计缺陷、制造错误、操作不当或维护缺失),以期从工程实践中吸取教训,提升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水平。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厚度时,心中其实是有一丝抗拒的,毕竟谁都不想在案头堆砌一本束之高阁的“砖头书”。但是,这本书在排版和图示的处理上,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这极大地优化了阅读体验。很多复杂的三维结构要求和几何公差标准,如果仅仅用文字描述,那将是一场灾难。然而,书中大量运用了高质量的工程制图符号和剖面示意图,这些图例不仅清晰准确,而且墨色和线条的精细度都非常出色,即便是打印成黑白复印件,核心信息点依然能被准确捕捉。此外,它在关键公式推导和计算方法的部分,没有采用那种教科书式的冗长论述,而是用非常精炼的“公式-应用场景-限制条件”的三段式说明,使得我在需要快速查阅特定计算公式时,能以秒计的速度定位并确认参数的有效范围。这本工具书的排版设计,无疑是朝着“高效查阅”这个终极目标倾斜的,而不是为了炫耀编纂的复杂性。

评分

我是一个偏爱从宏观角度理解技术体系的人,以往阅读相关书籍往往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然而,这本《汇编(中卷)》在结构上给我的感受是耳目一新的。它并非简单的按章节顺序排列规范条文,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知识网络。例如,它似乎将所有与“热处理工艺”相关的规范,无论最初是属于材料章节还是制造章节,都在一个逻辑主线下进行了整合和穿插引用。这种“主题驱动”的组织方式,极大地帮助我建立起对整个压力容器生命周期中各个工艺环节相互依赖性的整体认知。阅读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设计输入、材料采购、焊接过程控制、以及最终的运行监控,是如何被一套严密且相互制约的标准体系所链接起来的。对于一个渴望从“操作员”升级为“系统架构师”的工程师而言,这种体系化的呈现方式,远比零散的知识点更有价值,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怎么做”,更是“为什么这样做才是最可靠的”。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顶尖的技术参考书,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它收录了多少内容,更体现在它剔除了多少不必要的噪音。这本《压力容器相关标准汇编(中卷)》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被各种历史遗留的、已经被淘汰的或仅适用于特定小众领域的冗余信息所累赘。相反,它的筛选标准极其严格,聚焦于当前工业界最主流、最常被第三方认证机构采纳的核心标准集。这种“聚焦核心”的策略,对于在时间压力下工作的项目经理和设计主管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辨别哪些标准是“必须遵守”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书中的内容逻辑是高度集成的,它似乎预设了读者已经具备一定的工程基础,因此它跳过了大量的基础概念解释,直接进入了标准条款的深度解读和应用层面的指导。这使得整本书的阅读节奏非常紧凑,每翻一页都能感觉到知识密度的提升,真正做到了信息的高效传递,是那种能切实提高工作效率的参考资料。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扎实,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拿在手里,就给人一种“内容硬核”的预感。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纯粹的规范汇编,毕竟“压力容器相关标准汇编”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浓厚的工程技术气息。然而,当我翻开目录时,惊喜地发现它不仅仅是冷冰冰条文的堆砌。它似乎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工程百科全书,对不同压力等级、不同材质的容器在设计、制造、检验和运行维护中的关键标准进行了逻辑性的梳理。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新材料应用和无损检测技术更新的部分,这些往往是行业内最前沿,但也最容易让人感到信息碎片化的领域。这本书的编排巧妙地将基础理论支撑与最新的行业实践案例穿插起来,使得阅读过程不至于枯燥。比如,它在解释某个特定焊接工艺的验收标准时,会附带一张清晰的流程图,而非仅仅罗列一串数字,这对于初次接触该领域的新手工程师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总的来说,它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的预期,绝非市面上那些简单拼凑法规文本的“工具书”可比,更像是一位资深专家在你身边,为你精选并解读了最重要的行业基石。

评分

老实说,我对这种“汇编”性质的书籍通常抱有保守态度,总觉得它们时效性是个大问题,毕竟标准更新的速度快得惊人。但在深入阅读了这“中卷”的几章后,我发现我的担忧似乎被过度放大了。这本书的编纂团队显然在版本控制和标准交叉引用上下了极大的功夫。它不像有些手册那样,只是简单地把A标准和B标准并列摆放,而是清晰地勾勒出了不同标准之间的适用范围和优先级关系。例如,在涉及到承压设备疲劳寿命评估的章节,书中对国际标准(如ASME或EN系列的部分核心概念)与国内现行标准的异同点做了细致的对比分析,甚至标注了特定条款的引用出处和生效日期。这种严谨性,对于我们这些在跨国项目中工作的技术人员来说至关重要,它能帮助我们快速识别合规性的潜在风险点。我尤其欣赏它在特定章节末尾增加的“释义与重点提示”栏目,这些内容仿佛是经验丰富的审查员在耳边低语,点出了那些最容易被忽略但却能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细节,让整本书的实用价值瞬间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