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涵先生年谱

高一涵先生年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大同 著
图书标签:
  • 高一涵
  • 年谱
  • 人物传记
  • 历史
  • 近代史
  • 地方史
  • 家族史
  • 谱系
  • 名人
  • 清史
  • 民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ISBN:97878074075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39330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高一涵先生年谱》包括:序言、先生本门一族世系表摘选、高一涵先生各个年龄段的家世以及附录等内容。

目录

序言—走近高一涵
先生本门一族世系表摘选
家世
1895年一1889年(1岁~4岁)
1890年一1891年(5岁~6岁)
1892年一1901年(7岁~16岁)
1902年一1905年(17岁~20岁)
1906年(21岁)
1907年(22岁)
1909年(23岁)
1909年一1910年(24岁~25岁)
1911年(26岁)
1912年(27岁)
1913年(28岁)
1914年(29岁)
1915年(30岁)
1916年(31岁)
1917年(32岁)
1918年(33岁)
1919年(34岁)
1920年(35岁)
1921年(36岁)
1922年(37岁)
1923年(38岁)
1924年(39岁)
1925年(40岁)
1926年(41岁)
1927年(42岁)
1928年(43岁)
1929年(44岁)
1930年(45岁)
1931年(46岁)
1932年(47岁)
1933年(48岁)
1934年(49岁)
1935年(50岁)
1936年(51岁)
1937年(52岁)
1938年(53岁)
1939年(54岁)
1940年(55岁)
1941年(56岁)
1942年(57岁)
1943年(58岁)
1944年(59岁)
1945年(60岁)
1946年(61岁)
1947年(62岁)
1948年(63岁)
1949年(64岁)
1950年(65岁)
1951年(66岁)
1952年(67岁)
1953年(68岁)
1954年(69岁)
1955年(70岁)
1956年(71岁)
1957年(72岁)
1959年(73岁)
1959年(74岁)
1960年(75岁)
1961年(76岁)
1962年(77岁)
1963年(78岁)
1964年(79岁)
1965年(80岁)
1966年(81岁)
1967年(82岁)
1968年(83岁)
1978年
附录
一: 评高一涵
二: 高一涵先生文存一览
三: 参考文献资料

前言/序言

  ―走近高一涵
  高一涵—这是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绕不过去的人物,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他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留给人们一个模糊的背影。然而,他又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王星拱、蔡元培、章士钊、于右任、邵飘萍、张大千、鲁迅、许怡荪、高语罕、刘希平、朱蕴山……这一系列的名字联在一起,和他们有着深深的交集。提到他们、研究他们,就绕不过高一涵这个名字。
  打开20世纪初,那些被人们追逐、争相传阅的报纸杂志,如:《甲寅月刊》、《新青年》、《每周评论》、《努力周报》、《甲寅日报》、《晨报》、《现代评论》、《东方杂志》、《晨光》、《新生活》、《北大社会科学季刊》……署名高一涵、一涵、涵、涵庐的文章比比皆是,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堪列前茅。他无可辩驳的是那个年代思想启蒙的一员战将,一个为新文化运动冲锋陷阵、摇旗呐喊的斗士。
  然而,自1930年后他逐渐淡出学界、报刊、论坛,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新中国成立后.他也极少被学者所关注和研究。据徐州师范大学吴汉全教授的统计,在1999年张春丽发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高一涵启蒙思想初探》之前,尚未有学者专门研究过高一涵。而在同一年,研究五四时期的其他历史人物的论文有:李大钊65篇、胡适83篇、陈独秀74篇、鲁迅405篇、蔡元培42篇。直至当今,研究高一涵的专著还是了了。
《瀚海星辰:古代天文观测与历法变迁研究》 一卷史诗,纵览星河流转的千年轨迹。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古代文明中天文观测的起源、发展及其与社会、文化、宗教的复杂互动。我们不只是记录数字与星图的演变,更试图重构那些仰望星空的人们的思想世界与宇宙观。本书的视野横跨欧亚大陆,从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记录,到古希腊的几何模型;从中国古代复杂的浑仪与简牍,到玛雅文明精确的太阳历。 第一部分:文明之初——星空启示录 本章聚焦于人类文明早期,天文现象如何渗透到原始宗教和农业活动之中。我们将详细考证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与巴比伦)的星占学基础。巴比伦人,作为最早的系统性观测者,其月相观测的精度令人惊叹。我们分析了他们如何将黄道划分为十二宫,以及这些早期观测成果如何被后来的希腊天文学家所继承和“几何化”。重点探讨了泥板文书上的天文记录,如“金星表”,揭示了其背后的数学逻辑与祭祀需求。 在中国,本部分着重考察“观象授时”的制度化过程。从甲骨文中的日食、月食记录,到《尚书·尧典》中对岁首的确立,勾勒出早期王朝将天文权力视为政治合法性来源的脉络。我们详细比对了不同时期“晷影”的测量方法,以及早期“圭表”的形制演变,论证了农时对早期社会稳定的极端重要性。 第二部分:希腊的理性之光与几何化尝试 当目光转向爱琴海,我们进入了天文学的“哲学时代”。本部分详尽剖析了泰勒斯、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如何奠定西方天文学的早期框架——地心说。重点分析了柏拉图的“完美球体”观念如何影响了后世的理论构建。 核心内容聚焦于三大巨匠: 1. 埃拉托斯特尼(Eratosthenes):不仅是地球周长的首次精确测量者,其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影子夹角)进行地理测量的壮举,体现了早期科学思维的典范。本书将细致重构其实验路径与误差来源。 2. 希帕克斯(Hipparchus):他被誉为“天文学之父”。我们将详细解读其编制恒星目录、发现岁差的里程碑性工作。通过对现存文献的考证,重建他所使用的三角学基础。 3. 托勒密(Ptolemy):重点分析其集大成之作《至大论》(Almagest)。我们将剥开其复杂的本轮、均轮、偏心轮系统,揭示其数学模型如何精确解释肉眼可见的行星逆行现象,尽管其物理模型是错误的,但其数学描述的强大生命力值得深思。 第三部分:欧亚大陆的并行发展与技术交融 本章将打破东西方知识传播的壁垒,探讨古代印度、伊斯兰黄金时代与东亚天文学的相互影响与独特贡献。 在印度,我们考察了阿耶波多(Aryabhata)的著作,特别是其对“地日运动”的早期猜想,以及他对三角函数(正弦表)的贡献。 伊斯兰天文学的黄金时代,是挽救和发展希腊遗产的关键时期。我们探讨了巴格达、开罗、马拉加等地“天文台”(Zij/Zijes)的建立。重点分析了海什木、比鲁尼等学者对托勒密模型的修正,如引入“阿纳西圆”(Al-Sufi’s correction),以及他们如何完善了观测仪器,如星盘的制作工艺。 在中国,宋元时期的技术革新尤为突出。我们深入研究了苏颂的水运仪象台,分析其齿轮传动系统如何集计时、演示、观测于一体,展现了机械工程学在天文应用上的巅峰成就。同时,对比了中国对“星占”与“历法”的严格区分,这与同时期欧洲的教会主导的天文活动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四部分:历法系统的构建与哲学意义 历法不仅仅是时间的记录工具,更是宇宙秩序在人间秩序的投射。本部分将系统比较不同文明的历法体系: 阴阳合历(中国、巴比伦):如何通过闰月调节月相与回归年的偏差。分析了从颛顼历到授时历的精密化过程,以及“朔望月”与“回归年”的精确数值的确定。 纯太阳历(古埃及、早期罗马):其优势在于与农业季节的稳定同步,以及其在历法改革中遇到的政治阻力(如恺撒的儒略历改革)。 太阴历(伊斯兰):纯月亮的周期如何使得斋月等宗教节日具有“漂移性”,以及这种历法在不同地理位置对时间认知的影响。 我们还将探讨历法中的“时代观”:中国古代“三统”概念与西方“创世纪年”在本质上如何反映了不同文明对时间起点与终结的哲学思考。 结论:从肉眼到望远镜的过渡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简要概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革命,并非作为终点,而是作为对前一千多年所有观测与数学模型积累的总结与超越。我们强调,托勒密和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所积累的观测数据,是哥白尼和第谷得以发现体系性错误的基石。本书旨在向读者展示,即使没有现代物理学和光学设备,人类理性通过精密的几何学和不懈的观测,也能描绘出宇宙的宏大蓝图。 适合读者群体: 历史学、天文学史、科学史领域的专业研究者,以及对古代文明、早期科学思想和时间计量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本书注重原始资料的解读和跨文化比较,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古代天文全景图。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对《高一涵先生年谱》的感受,那一定是“丰沛”。这本书的“丰沛”体现在多维度:史料的丰沛,观点碰撞的丰沛,以及对高一涵先生内心世界的探索的丰沛。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高先生对文学艺术的见解那几个章节,发现他的思想体系远比我原先认为的要宽广得多,他并非只专注于某一领域的研究者,而是一个具有广博人文关怀的智者。作者在梳理这些看似不相关的领域交汇点时,展现了极高的整合能力,让读者能清晰地看到他思想的融会贯通之处。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愿意反复翻阅,每次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理解层次,绝对称得上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传记著作。

评分

老实说,我原本以为这《高一涵先生年谱》会是那种读起来非常晦涩、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啃下来的历史资料汇编,但实际阅读体验远超预期。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懂得如何在保持历史准确性的前提下,运用流畅的笔法来引导读者。比如,描述高先生在特定时期遭遇的政治压力时,并没有采用大段的政治说教,而是通过描绘他日常生活的细微变化——比如书房的布置、与家人的对话频率——来侧面烘托气氛,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更具震撼力。整本书读完,我仿佛陪着高先生走过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旅程,深切体会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肩负的沉重责任与内心的挣扎。它不仅记录了“做了什么”,更深刻地挖掘了“为什么这样做”。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颇具匠心,透露出一种对“年谱”这一形式本身的尊重。高一涵先生的生平事件如同散落的珍珠,被作者巧妙地串联在时间轴上,但读起来却一点都不枯燥。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穿插了许多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新闻报道和文艺评论的片段,这些“边角料”信息,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高先生生活环境的感知。比如某次公开演讲后,报纸上的措辞是如何评价他的风格,或者某位同僚私下对他的看法如何,这些细节使得高先生的形象瞬间立体了起来,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个符号化的名字。它让你意识到,即便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活在具体、琐碎、充满噪音的日常生活中的个体。这种立体感的营造,功不可没。

评分

这本《高一涵先生年谱》读起来,真像是在触摸一段历史的脉搏。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高先生从早年求学到后来投身某个领域的全过程,那种对细节的执着让人印象深刻。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背景的描绘,不仅仅是罗列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事件如何影响高先生的决策和心路历程。书中引用的那些原始文献和私人信札,仿佛是时间胶囊,让我得以近距离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去想象高先生在某个关键时刻所承受的压力和做出的抉择,那种代入感非常强烈。这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像是一部微观社会史,通过一个人的生命轨迹,折射出时代变迁的复杂性。对于研究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事件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宝贵的、未经过度解读的第一手资料。

评分

翻开这《高一涵先生年谱》,最先抓住我的是其叙事上的那种沉稳和克制。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充满煽情和主观臆断的“名人传记”,此书更像是一份严谨的档案整理,但又不失文学的温度。高先生的学术思想是如何一步步建立和完善的,书中展现了清晰的逻辑链条,从早期的观点萌芽到后期的成熟体系,每一步的学术进展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在论述他如何处理几次重大的学术争议时,作者展现了极高的中立性和洞察力,没有简单地将是非归咎于某一方,而是还原了当时思想交锋的复杂语境。对于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说,它提供了一个了解一个思想家如何“思考”的绝佳窗口,远比只看其最终成果来得更有启发性。这种对知识构建过程的细致呈现,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