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书料简

佛书料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山杉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
  • 佛学
  • 经书
  • 古籍
  • 善书
  • 经典
  • 文化
  • 宗教
  • 传统文化
  • 抄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96881
版次:1
商品编码:1098939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九州书系:口述历史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5-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佛书料简》收入作者有关国内外出版的佛学、佛教史和印度学史专著的十篇学术书评,内容以批评和摘误为主,同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全书意在鼓励学者用科学方法对古代的佛教原典和译本乃至现在的佛学专著和译著做一种“批评性的研究”(criticalstudy),这也是“料简”一词现代意义之所在。

作者简介

高山杉,现任职于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史、佛学史和东方学史的研究,作品发表于《读书》、《世界哲学》、《上海书评》和《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等处,译有《佛陀小传》。

精彩书摘

“傲慢的”日本老师
吴汝钧( Ng Yu-Kwan,1946年生)是香港著名哲学家、佛学家,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他的著作和文章,重要的我大都看过,但一直对他的生平细节不甚了了。读完他的“思想性自传”《苦痛现象学:我在苦痛中成学》(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 2002年 3月初版),才知道他曾三次大病濒死(最后一次是癌症),却能勇猛忍受下来,实在令人敬佩。但是,勇猛不同于思想,病苦未必催生学问。面对“本真的死亡 ”,吴汝钧这些年好像加快了写书的速度和出书的频率,真叫人替其质量担心。《苦痛现象学》号称“思想性自传”,但它传达的“主题思想”却甚平庸,远不及作为陪衬绿叶的那些学林掌故来得生动有趣。这些掌故涉及几位他在日本京都大学求学时遇到的老师,它们里面多半含藏着未来“思想”的种子。
……

前言/序言



《佛书料简》:一窥古籍流传的脉络与智慧的传承 《佛书料简》并非一本内容上的详尽论述,而是一部关于“佛书”这一概念,以及它们如何在中国历史上流传、演变、乃至被解读的“资料性”的汇编与梳理。它犹如一个精巧的工具箱,为研究者、爱好者乃至对佛教思想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一条理解佛教经典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路径。它不直接呈现佛陀的教义,不阐述深奥的禅机,更不提供个人修行的方法,但它通过对“佛书”本身的关注,间接揭示了佛教思想在中国传播的深层机制和历史印记。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佛书料简》所指向的“佛书”。这并非指某一本具体的佛经,而是泛指所有以佛教教义、故事、人物、历史为载体的书籍文献。这些文献的来源极其广泛,涵盖了从印度传入的梵文经典,到中国僧人翻译、撰写、注解、编纂的各类著作,甚至还包括与佛教相关的绘画、碑文、造像铭文等图像及铭刻资料。然而,《佛书料简》的核心关注点在于“书”,即作为文字载体的文献。它着眼于这些文献本身的产生、流传、保存、以及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种种资料。 《佛书料简》的“料”字,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本书的性质。它不是一本“料”足的、包含丰富内容的著作,而是一本“料”简的、提供“材料”的著作。这里的“材料”并非物质性的材料,而是指研究佛书流传所需的种种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包括: 一、 佛书的分类与编目: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随着佛教的传播和本土化,佛经的翻译、整理和收藏工作从未间断。历代王朝、寺院、个人都曾进行过大规模的佛经编目,形成了诸多版本的《大藏经》。《佛书料简》可能会收录或梳理这些编目文献的史料,例如: 早期佛经翻译的记录: 汉代以来,佛教的传入伴随着大量的佛经翻译,许多译经僧人(如支娄迦谶、竺法护、鸠摩罗什、玄奘等)的译经事迹、译经目录,以及当时对译本的评价都可能成为本书的“料”。 历代《大藏经》的编纂与流传: 从北凉的《浮屠藏》,到北宋的《开宝藏》,再到南宋的《普宁藏》、元代的《普慧藏》、《续藏经》,明代的《永乐南藏》、《北藏》,清代的《龙藏》等等,这些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大藏经在体例、内容、版本特征上都有所差异。本书可能提供关于这些《大藏经》编纂过程的文献记录,例如相关的奏折、序言、凡例、跋文,以及各个版本现存的文献信息,甚至可能对某些版本的版本学研究提供基础的资料。 地方性佛藏的搜集: 除了国家级的《大藏经》,许多地方性的寺院也曾组织编纂过自己的佛藏。这些地方性佛藏的资料,如寺院的藏经目录、藏经碑记等,也可能被收录在《佛书料简》之中。 二、 佛书的流传途径与文献保存: 佛书的流传并非一帆风顺,它经历了战乱、灾毁、禁毁等多种冲击。《佛书料简》可能会搜集与此相关的文献,以揭示佛书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保存和延续: 官方的保护与禁毁政策: 历代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各不相同,有时是大力扶持,有时则会出于政治、经济等原因进行打击。与此相关的诏令、奏疏、地方志中的记载,都是研究佛书流传的重要线索。《佛书料简》可能收录这些官方政策的文本,以及民间对这些政策的反应。 僧侣与信众的积极传播: 僧侣在寺院中抄写、流通佛经,居士信徒在家中供养、阅读佛经,这些都是佛书流传的重要途径。《佛书料简》可能会收录一些关于僧人抄经、施经的传记、碑文,或者信徒发愿写经的功德记等。 文献的损毁与修复: 许多珍贵的佛经文献因年代久远、保存不善而损毁,也有一些被后人精心修复。《佛书料简》可能包含一些关于文献损毁情况的记录,以及一些关于古籍修复的传闻或记载。 近现代的文献整理与学术研究: 随着近代学术的发展,对佛经文献的整理、校勘、研究成为显学。《佛书料简》也可能涉及一些近现代学者在佛书研究领域所做的初步的文献调查、资料汇集,为后来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三、 佛书的研究方法与学术传承: 《佛书料简》并非直接教授研究方法,但它通过呈现前人研究佛书所使用的材料和思路,间接启发读者。它可能包含: 学者对佛书的研究成果的零散记录: 比如,某些学者在研究某一部佛经时,搜集到的相关版本、注疏、引证的文献片段,或者他们对这些文献的初步判断和考证。《佛书料简》可能将这些碎片化的研究资料进行汇集,呈现出佛书研究的早期面貌。 文献学上的考证与辨伪: 在研究佛书的过程中,文献的真伪、版本的优劣、作者的归属等问题至关重要。《佛书料简》可能收录一些关于佛书版本考证、真伪辨别的初步资料,例如对某一部佛经不同版本进行比对的记录,或者对某个作者的著作进行考证的资料。 学术交流的痕迹: 佛书的研究往往是群体性的学术活动。《佛书料简》可能收录一些学者之间的往来书信、学术笔记、研讨会的资料,从中可以窥见佛书研究的学术脉络和传承方式。 四、 佛书的文化意涵与影响力的侧面: 虽然《佛书料简》不直接讨论佛陀的思想,但佛书的流传本身就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涵。本书可能从侧面揭示佛书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力: 佛书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佛经故事、佛教概念常常融入中国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之中。《佛书料简》可能收录一些关于佛书如何被引用、化用在诗词、小说、绘画中的旁证材料。 佛书在民间信仰中的作用: 许多佛书,特别是通俗化的佛经、佛传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影响着人们的信仰和生活。《佛书料简》可能收录一些关于佛书在民间传播的记录,如善书、经忏文中的引用等。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佛书的翻译、传播本身就是一次重要的跨文化交流。《佛书料简》可能通过对翻译文献的梳理,展示外来佛教思想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对话和融合。 总而言之,《佛书料简》并非一本包含详尽论述和完整思想体系的著作。它的价值在于其“资料性”和“工具性”。它像是一位细心的文献学家,搜集、整理、汇编了与“佛书”这个宏大概念相关的种种原始材料和研究痕迹。它不直接告诉读者“是什么”,而是通过提供“关于是什么的材料”,引导读者去思考“是什么”。它不是佛学入门的教科书,而是一本用于深入研究佛书流传史、文献史、以及佛教在中国文化传播史的“引子”和“基石”。 对于那些希望探究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深层机制,了解佛经文献如何保存、流传、被解读,以及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读者而言,《佛书料简》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它不直接呈现佛陀的智慧,但通过梳理智慧的载体,让我们得以窥见智慧传承的漫漫长路,以及这条路上那些默默耕耘的先行者们留下的宝贵足迹。它是一份“料”简的指南,却能开启无限的探索空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我只能用“润物细无声”来形容。它不像那些励志书籍那样用强烈的语气要求你立刻改变,而是用一种极其温和、近乎耳语的方式,在你心中播下一些种子。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艳的一点,是它对“觉察”的强调。作者似乎反复在提醒读者:你不需要急于去“成为”什么,你只需要真实地“看到”你正在经历什么。这种“看到”的力量,在书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是看到外界的色彩和形状,更是看到自己情绪升起、流转、消散的全过程,而自己则像是一个安静的旁观者。在描述“观呼吸”那一章节时,我曾尝试实践,一开始觉得枯燥乏味,总想跑神。但作者提前预设了我的困惑,并解释说,跑神本身就是觉察的对象,不必因此自责。正是这种没有评判的接纳态度,让我能够坚持下来。这种自我接纳的能力,反过来也让我对身边那些不够完美的人和事,多了一份宽容。它教会我,真正的解脱,是从对自我的苛求中解脱出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重新学会如何与自己的内在世界和平共处。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佛书料简》给我的整体感受,那大概是“通透”。这本书的行文逻辑非常清晰,即便是在探讨最深奥的禅宗公案时,作者也总能找到一个极其接地气的切入点,让人恍然大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语言的局限性”的探讨。作者坦诚地承认,任何语言文字都是对实相的残缺描述,因此,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要成为终极真理的总结,而更像是一张地图的索引,指引读者去亲身探索那片未被命名的疆域。这种谦逊的态度,反而极大地增加了我对它的信任感。书中大量的篇幅用于引导读者进行内省和自我提问,而不是给出标准答案。例如,当谈到对未来的焦虑时,作者引导我们去探究“我究竟在害怕什么具体会发生的事情”,而不是笼统地去对付“焦虑”这个概念。这种层层递进的剖析,使我的思维从模糊的担忧,聚焦到了可以处理的具体问题上。阅读此书,犹如获得了一把精密的刻刀,帮助我雕刻掉生命中那些不必要的冗余和杂音,留下最核心、最真实的部分。我感觉,我的世界观并没有被彻底颠覆,而是被精心地打磨和优化了,变得更加轻盈和坚韧。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之前是有些犹豫的,毕竟市面上关于佛法的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显得陈旧或者过于学院化。《佛书料简》的出现,就像是为这个领域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它的结构非常巧妙,似乎没有一个严格的主线,更像是作者在日常生活中随手拈起一些体会和感悟,然后用一种非常现代、甚至有点幽默的笔法记录下来。我最喜欢它用类比的方式来解释复杂的概念。比如,当它谈到“心猿意马”时,作者没有直接引用古籍,而是将我们的思绪比作一群没有被驯服的野马,而修行,就是学习如何温柔地握住缰绳,而不是粗暴地鞭打它们。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同时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它让我意识到,佛法并非遥不可及的彼岸,而是当下就可以修习的功夫。每翻开一页,都像是从作者那里获得了一个新的“工具箱”,里面装的不是用来解决外部问题的工具,而是用来修理我们自己内心世界的精细器皿。我甚至开始在做家务或者等红灯的时候,不自觉地运用书中提到的几个小技巧来观察自己的呼吸和念头,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能够融入生活的智慧。

评分

我最近读过的许多“心灵成长”类的书籍,大多是西方的成功学或者心理分析,读完后总感觉像是打了一剂强心针,短暂兴奋后,很快就又回归原形。而《佛书料简》给我的体验完全不同,它像是一次缓慢而深入的“内观之旅”。这本书的文字是如此的朴实,却蕴含着惊人的穿透力。我尤其被它对“慈悲”的定义所触动。在世俗观念里,慈悲似乎总是与软弱、牺牲挂钩,但书里阐述的慈悲,是建立在“了知众生皆苦,故不忍其苦”的智慧之上,这是一种基于深刻理解的坚定和力量。它不是一种廉价的同情,而是一种积极的、想要去化解痛苦的行动力。阅读过程中,我反复停下来,回味作者描述的那些场景,例如在面对不公和伤害时,如何训练自己不被情绪裹挟,而是以一种更宏大的视角去看待事件的因果流转。这种训练是内在的、潜移默化的。它没有提供具体的“如何做”的清单,而是提供了“如何看”的角度。这使得我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与自我的深度对话,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我发现,很多困扰我多年的“为什么”都有了新的解释维度,不再是单向的追责,而是理解为复杂系统中的一个节点。

评分

这本名为《佛书料简》的著作,给我的感觉是如同一股清泉,涤荡了现代人心中积攒的尘埃。它并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引经据典的架势,而是以一种近乎于对话的口吻,将那些晦涩难懂的佛家哲理,掰开了揉碎了,呈现在我们眼前。初读时,我本以为会遇到阅读障碍,毕竟我对佛教的了解仅停留在皮毛之上,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深谙如何与初学者沟通。书中对“缘起性空”的阐释,没有陷入形而上的空谈,而是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比如人际关系的变迁,事业的起落,甚至是清晨露水的蒸发,来描绘这种无常与相互依存的本质。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放下”的论述,它不是教人逃避现实,而是提供了一种更积极、更具力量的应对方式——认识到执着本身才是痛苦的根源,而放下,是重新获得自由的钥匙。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极好,阅读过程中,思绪时常被轻轻地引导,从对世俗的烦恼中抽离出来,短暂地获得了片刻的宁静。这种宁静不是麻木,而是一种清醒的觉知。读完后,我没有立刻就成为一个彻悟的信徒,但我的内心确实多了一面镜子,能更清晰地审视自己的念头和行为,这对于我处理日常的压力和焦虑,有着立竿见影的帮助。

评分

不错

评分

本书收入作者谈陈寅恪、金克木、钢和泰、图齐、梶山雄一等学者佛学研究的有关史料,以及民国时期中西佛学交流史。钩沉史实,阐幽烛微,有很高的学术和阅读价值。

评分

学问淹通, 可惜都是东方早报上刊过的文字。 结集出版,收作资料。

评分

血她与男友在一起甜甜蜜蜜如胶似漆她在学校对我设计陷害被反报复后歇斯底里她被男友抛弃往事败露无法立足被学校开除后的绝望悲怆无数个她在脑海里汇集最终融为一体此时脑中剩下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她瘦如材骨精神恍惚的模样而现在他们说张诗诗死了她在凌晨的精神康复中心拿着一根磨平的牙刷结束自己的生命往事像潮水般不断翻涌挤得心口发痛我用力地闭上眼睛在这狭隘的空间轻声喘息夏昕你怎么了李维克突然开口打断我的思绪脸上冰凉的触感慢慢唤回我的意识睁开眼他的脸被隔绝在薄薄的水汽之外看着模糊的后视镜我才发现自己哭了多么可笑恨之入骨的人死了我居然会为她掉眼泪我没事就是想起了以前的事顿了顿我又补充一些很不好的事”李维克点点头将车窗摇下凉风让我清醒一些他微笑道:过去就让它过去吧追忆往昔只会让自己陷入难堪的境地”他说话时并没看我目光深邃笔直望向前方仿佛自言自语路程还有一半我重新闭上眼睛打算小憩手机又一次响起我看了李维克一眼滑下接听:喂”夏昕你接到班长电话了吗嗯接到了”准备出席吗李维克陪我一起你应该也会过去吧电话那头很嘈杂我听见她轻声应了一句通话结束前我像魔怔一般突然道:周舟要不我们送个花圈过去她怔了一下只说了句好”便挂断电

评分

此书一度缺貨 ,等了一段时间,终于又有,且遇优惠,当然拿下。

评分

还没看,应该不错。O(∩_∩)O

评分

不是我想要得那种书,买错了

评分

真心不错,纸的质量也不错,给好评

评分

很好看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