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 265-2012·备案号J 1398-2012):轻型木桁架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Light Wood Trusses]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 265-2012·备案号J 1398-2012):轻型木桁架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Light Wood Truss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编
图书标签:
  • 木结构
  • 轻型木桁架
  • 技术规范
  • 建筑标准
  • 行业标准
  • JGJ/T 265-2012
  • 建筑工程
  • 木结构工程
  • 结构设计
  • 建筑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21788
版次:1
商品编码:1102571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echnical Code for Light Wood Trusse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3
字数:9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 265-2012·备案号J 1398-2012):轻型木桁架技术规范》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建标[2006]77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 265-2012·备案号J 1398-2012):轻型木桁架技术规范》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和符号、材料、基本设计规定、构件与连接设计、轻型木桁架设计、防护、制作与安装、维护管理。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材料
3.1 规格材
3.2 齿板与连接件
4 基本设计规定
4.1 设计原则
4.2 设计指标和允许值
5 构件与连接设计
5.1 构件设计
5.2 桁架及其杆件变形验算
5.3 齿板连接承载力计算
5.4 与其他结构体系连接设计
6 轻型木桁架设计
6.1 木桁架的计算
6.2 木桁架的构造
6.3 木桁架的屋面木基层
6.4 木桁架的支撑
7 防护
7.1 防火
7.2 防腐和防虫
7.3 保温通风和防潮
8 制作与安装
8.1 制作
8.2 搬运和安装
9 维护管理
9.1 一般规定
9.2 检查与维修
附录A 齿板试验要点及强度设计值的确定
附录B 轻型木桁架常用形式
附录C 桁架节点计算假定
附录D 钉板验算规定
附录E 桁架运输与安装规定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与技艺探析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建筑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漫长历程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社会结构影响及其独特的工程技术体系。全书以编年体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展现一个宏大而细腻的古代建筑图景。 第一部分:早期建筑的起源与雏形(史前至秦汉) 本部分着重考察中国建筑的源头,即在自然环境中萌生的早期居住形式。 第一章 史前聚落与环境适应: 探讨新石器时代半坡、河姆渡等遗址的建筑遗迹,分析穴居、巢居向地面建筑过渡的必然性。重点研究黄土高原和长江流域在材料选择(如夯土、茅草、木材)与空间布局上的区域差异,以及这些早期实践如何奠定了中国传统建筑对“天人合一”观念的初步认知。 第二章 夏商周的礼制初现与木构的奠基: 考察二里头、殷墟等遗址中发现的宫殿、祭祀建筑的基础构造。阐述“明堂”、“灵台”等早期都邑规划中蕴含的宇宙观。重点分析此时期木结构体系的初步成型,包括梁架的简单形式、柱础的使用,以及青砖(瓦)在雏形阶段的应用。并结合甲骨文和金文记载,推测当时建筑工匠的组织形式与技术水平。 第三章 秦汉大一统与形制的确立: 这一章节聚焦于秦汉帝国对建筑技术的标准化和规模化推动。重点剖析秦长城的工程技术,分析其在防御工事中的结构创新。秦阿房宫、汉长安城等都城规划,集中体现了中轴对称、等级森严的礼制思想如何固化为建筑形制。深入探讨汉代斗栱(尽管早期形式较为朴素)的萌芽,以及画像石、壁画中反映的屋顶形式(如歇山、庑殿)和台基做法。本章亦涉及画像砖所揭示的建筑细节,作为研究早期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 第二部分:木构体系的精进与风格的多元化(魏晋至唐代) 本部分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技术整合与文化交融,并着重研究唐代建筑所达到的技术巅峰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章 民族交融与技术的吸收(魏晋南北朝): 描述佛教传入对中国建筑带来的革命性影响。重点分析石窟寺(如云冈、龙门)的建造技术,考察印度、中亚的建筑元素如何与本土木构技术进行融合,催生出新的建筑形制(如楼阁式佛塔)。同时,探讨在战乱背景下,南方园林建筑(如私家园林)开始注重精致化和意境营造的趋势。 第五章 盛唐气象:结构体系的成熟与规范化: 唐代是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的顶峰。本章详细阐述唐代大木作技术如何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重点解析《营造法式》成书前夕的工程实践,研究唐代斗栱的硕大、出檐的深远,及其在抗震、承重中的力学表现。通过对佛光寺大殿、南禅寺大殿等现存实例的测绘分析,还原唐代建筑“雄浑、简洁、壮丽”的风格特征。探讨唐代木材选择、榫卯工艺的精密度。 第六章 隋唐的制度与管理: 考察唐代政府对建筑工程的严格管理制度,包括材料采购、工匠分级(如“匠人”与“工匠”)以及工程质量的监督机制。分析坊市制度对城市建筑布局的制约与规范作用。 第三部分:宋元的转型与技术的程式化(宋辽金元) 本部分探讨宋代建筑在技术上趋向精细化、装饰化,以及元代在吸纳外来影响方面的尝试。 第七章 《营造法式》的诞生与量化标准: 深入解读李诫所著《营造法式》的时代价值。本书将该法式视为中国古代建筑技术集大成的里程碑,详细解析其中关于“材分制”的计算原理、木构件的标准尺寸、台基、屋顶、斗栱的模数化处理。分析其对建筑美学从“雄健”转向“秀丽”的影响。 第八章 地方风格的崛起与地域性材料的应用: 考察辽、金时期,北方受契丹、女真文化影响下的建筑特点(如殿顶脊兽的增加、斗栱的夸张化)。对比南宋官式建筑的典雅与地方民居在砖瓦、石料应用上的大胆创新。 第九章 元代的多元融合: 分析蒙古统治下,中原技术与西域、藏传佛教建筑风格的交汇。重点研究皇家寺庙(如大都的寺观)的建造特点,及其对后世明清建筑的影响,特别是彩画和琉璃瓦的大量使用。 第四部分:明清的定型与世俗化(明清) 本部分聚焦于明清两代建筑的成熟定型,探讨其等级制度的极致体现以及向民间渗透的深度。 第十章 宫殿与坛庙的等级巅峰: 详尽分析故宫、天坛等皇家建筑群的规划布局。阐述其严格遵守的“理”、“数”、“象”原则。深入剖析斗栱在明清时期由结构功能逐渐向装饰作用转变的过程——其尺度变小、密度增加,以及彩绘的繁复化。研究官式建筑中使用的标准构件(如“梁科”)与装饰符号(如龙凤、仙鹤)的含义。 第十一章 园林艺术的集大成: 探讨明清私家园林(江南四大名园)的造园哲学,分析叠山理水、花木配置、亭台楼阁的空间处理技巧。研究“借景”、“框景”等手法,揭示其在有限空间内营造无限意境的艺术能力,并对比皇家园林的宏大叙事风格。 第十二章 民居与地方工艺的繁荣: 考察徽州、山西、福建等地具有地域鲜明特色的民居建筑。分析当地独特的木雕、砖雕、石雕工艺在居住空间中的融合。研究地域气候(如潮湿、多雨、寒冷)如何影响屋顶坡度、天井(天井)的设置以及门窗的开形式。 结语:古代建筑智慧的传承与当代价值 总结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力学、材料科学、环境适应性方面的独特成就,探讨这些非标准化的手工技艺在现代建筑工业化背景下的传承困境与潜在启发。强调古代建筑不仅是工程技术,更是民族文化和审美观念的物化载体。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提升我国木结构建筑的标准化水平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特别留意了关于防火和耐久性设计的章节,规范对这些“隐性安全”要素的关注度非常高,详细规定了木材的防腐处理等级和防火涂层的厚度要求,这些细节往往是工程质量中最容易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环节。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虽然它是一本标准,但其逻辑性极强,章节之间的衔接非常自然,让人可以顺畅地从宏观的设计理念过渡到微观的构件细节。我注意到一些国内少见的创新型连接节点也被纳入考量,这说明编写团队紧跟国际前沿技术,并且结合了国内的国情和材料供应现状进行调整,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和前瞻性。

评分

作为一名刚接触木结构工程的年轻工程师,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专业领域的大门。它系统地梳理了轻型木桁架从材料选择到整体安装的全过程规范,条理清晰得令人赞叹。我过去在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总感觉和实际应用之间存在一道鸿沟,而这本规范有效地架起了这座桥梁。书中大量的图示和表格,非常直观地展示了各种典型的桁架节点构造,比如剪力墙与屋顶桁架的连接方式,处理得非常到位,避免了许多潜在的施工错误。坦白讲,一开始面对满篇的公式和设计参数有些望而生畏,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体会到这种“教科书式”的结构安排,正是为了确保工程质量的万无一失。它教会我如何用一种标准化的、可追溯的方式来对待每一个工程决策,这远比零散的经验传授要可靠得多。

评分

翻开这本《轻型木桁架技术规范》,第一印象是它厚重而严谨的封面设计,透着一股国家行业标准的权威气息。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但深入阅读后,发现它对轻型木桁架的设计、计算和构造节点的要求阐述得极为细致。特别是对于不同跨度和荷载情况下的结构分析部分,作者们显然投入了大量精力,将复杂的工程力学原理转化为了实用的规范条文。书中对于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能分级、连接件的选择与安装精度给出了明确的指导,这对于一线的设计师和施工人员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参考。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抗风和抗震设计章节的严谨性,结合了近年来国内外的工程实践经验,让我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复杂工况时,心里更有底气。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怎么做”,更是在解释“为什么这么做”,这种深层次的理论支撑,让这本规范的实用价值大大提升。

评分

拿到这本《技术规范》时,我首先关注的是它更新到的是哪个年份的标准,毕竟建筑规范的迭代速度很快。令人欣慰的是,它紧密结合了最新的国家标准和行业发展趋势,尤其是对新型胶合木构件在桁架体系中的应用给出了初步的指导原则,这表明它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书中对于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点描述得非常到位,例如对桁架吊装过程中的临时支撑要求,以及安装完成后如何进行最终的几何偏差检测,这些都是现场管理人员急需的“操作手册”。整体感觉,这是一部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极度贴合工程实际的权威性著作,它对行业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规范和引领作用。

评分

说实话,我手里已经有很多关于建筑结构的书籍了,但大多集中在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方面。这本专门针对轻型木桁架的规范,填补了我专业知识库中的一个重要空白。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创新的设计灵感”,而在于构建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安全基石”。任何工程创新都必须建立在可靠的规范之上,这本书正是提供了这个基础。我喜欢它对“极限状态设计”理念的贯彻,不仅仅考虑正常使用阶段的变形控制,更着重于结构在最不利荷载组合下的承载能力,这体现了严谨的工程伦理。对于那些希望在木结构领域深耕的同行来说,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参考书,不如说是一本“上岗证”的必备阅读材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