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不知不觉中被他人吸引,同时也在吸引着他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有着强烈的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归属需要,而人际吸引正是亲密关系得以建立的前提。那么,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魅力来自于何处呢?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但心理学中对此已经有了完整而科学的阐述。
《魅力何来:人际吸引的秘密》摘编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的超级畅销书《社会心理学》,这本在国外大学的心理学学生中几乎人手一册,同时国内大学心理学系采用率较高的书,集合了当今与我们的生活较为贴近的社会心理学中优秀的成果。我们节选了其中关于吸引力和亲密关系的一部分,配以大量插图,并且修改了原书中过于学术性的语句,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了吸引力产生的四个要素,即现实空间上的接近性、外表、相似性和被喜欢的感觉,介绍了我们应当如何发展、维持和促进与朋友、亲人和爱人的亲密关系。
《魅力何来:人际吸引的秘密》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背景,而且由于其贴近生活,还有很强的实践价值。每一个希望提升自己的吸引力、渴望建立和维持长久的友情和爱情的人都能从中获益良多。
戴维·迈尔斯,当今版税收入较高的心理学家,在美国Hope College担任了30余年心理学教授。作为一名杰出的研究者,他因对群体极化的研究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高尔顿·奥尔波特奖。迈尔斯曾在30多种科学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包括世界顶端级学术刊物《科学》。他所撰写的《迈尔斯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是当今畅销的心理学教材,1000多万学生在用它来学习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在引进中国之后,成为国内大学心理学系的首要选择,市场占有率较高,迄今印刷了30余次,发行数10万册。
寇彧,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戴维·迈尔斯能将严谨、复杂的心理科学知识,阐释得如此准确、生动,恐怕当今无人能出其右。
——菲利普·津巴多 《心理学与生活》作者 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
这本书是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有关人际吸引的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彭凯平教授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当我最初应邀撰写本书时,我立刻想到此书应该具有坚实的科学性和温暖的人性,具有事实精确性和智力启发性。作为作者,传播这门学科的知识对我来说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如果我的礼物给你带来了任何的愉悦、激励和充实感的话,我的快乐就会倍增。
——本书作者 戴维·迈尔斯
任何东西都可以讲得很通俗和简单,而我觉得这本书恰恰印证了这个说法。没有太多高深的术语,娓娓道来的故事和宽松的版面、以及丰富的图片,让人流连忘返。
整本书读下来还是蛮轻松的,内容更多地贴近我们的生活,并用了大量的实验去论证书中提出的每一个观点和假设。有些实验过程和结果都相当有趣,而有些实验的结果却让人震惊。
——豆瓣读者
人与人之间终生的相互依赖使得人际关系成为我们生存的核心。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着吸引——一个特定的男人和一个特定的女人之间的相互吸引,我们应该为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拥有它而心存感激。亚里士多德将人称为“社会性动物”。确实,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归属需要——与他人建立持续而亲密的关系的需要。
社会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和马克·利里阐释了社会吸引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正是源于我们的归属需要。
● 对我们的祖先而言,只有相互依存才能使族群得以生存。当狩猎或搭棚时,众人共同协作要比一个人单干更好。
● 对男性和女性而言,因爱结合而有了孩子,随后,父母相互支持,共同抚养,孩子才得以成长。
● 对孩子和养育者而言,社会性依恋促进了他们的共存。如果毫无理由地将他们分开,养育者和孩子都会感到恐慌,直至重新团圆。忽视孩子或将孩子置于无人关心的机构中,孩子就会伤心并焦虑。
● 对世界各地的人们而言,之所以有丰富的思想和多彩的情绪,正是因为那些真实的和想象的亲密关系。如果有一个能提供精神支持、可相互信赖的伴侣,我们就会感到被接纳和被赞许;坠入情网,人们会感到抑制不住的愉悦。正是因为人们渴望被接纳和被爱,所以才会在化妆品、服装和塑身上有巨额花费。
● 被流放的人、坐牢的人或被单独监禁的人,总是会想念他们的亲人和故土。人们被拒绝时,就会感到抑郁,会觉得生活乏味,度日如年。
● 失恋的人、丧偶的人以及旅居异乡的人,会因为丧失社会联系而变得痛苦、孤独或孤僻。失去精神上的伴侣,人们会变得嫉妒、发狂或产生剥夺感,会对死亡和生命的脆弱变得更加敏感。
● 死亡会提醒我们重视归属需要,重视与他人的关系并与我们所爱的人保持亲密。面对9·11 恐怖袭击,数以百万的美国人都与自己心爱的人通了电话。同样道理,同学、同事或家庭成员的突然死亡也会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得到加强,无论他们曾经有过怎样的分歧。
我们确实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归属于某一群体。当我们有所归属时——当我们感到被一种亲密的关系所支持时——我们会更加健康和快乐。
在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基普林·威廉斯等人考察了归属需要被排斥行为(拒绝或忽视的行为)阻碍时的结果。研究发现,所有文化中的人们,无论在学校、工作场所还是家庭中,都会使用排斥来调节社会行为。那么,被故意回避——避开、转移视线或默然以对——是一种什么滋味呢?人们(尤其是女性)对排斥的反应常常是抑郁、焦虑、感到情感被伤害并尝试努力修复关系,以致最后陷入孤僻。从家庭成员或同事那里遭受这种沉默对待的人,都会认为这种对待是一种“情感上的虐待”,是一种“非常非常可怕的武器”。在实验中,那些在一个简单的球类投掷游戏中被忽略的人们,也感到了挫折和沮丧。
有时被小瞧也会令人厌恶。在几项研究中,琼·特温格等人给一些人提供社会接纳的体验,而另一些人则体验社会排斥:他们(根据一项人格测验)被告知“要注定一生孤独”,或者遇到的人都不愿意接纳他们加入自己的团体。结果发现,这些做法诱发了他们的社会排斥感。在随后的表现中,他们不但增多了自暴自弃的行为,比如在态度测验中表现不好,而且还更可能对曾经得罪过自己的人进行贬损或抱怨。一段实验室中的小小经历都能引发如此强烈的攻击行为,这使得研究者更想知道,“持续而重要的拒绝或长期的排斥又会导致怎样的攻击倾向呢·”
威廉斯等人惊讶地发现,即使在虚拟世界中,被一个永远不可能见面的人拒绝,也会引起挫折感。(或许你有过在聊天室里被忽视或发出的电子邮件石沉大海的经历。)研究者从62个国家招募了1 486 名参与者,让每个参与者与另外两人一起玩一种网络飞碟游戏(另外两人实际上是电脑模拟的)。结果,那些遭到另外两人排斥的参与者感到情绪低落,并且在完成随后的知觉任务时,也更容易服从他人的错误判断。后续实验发现,他们的大脑皮层活动性较高的区域,与身体创伤所激活的脑区是一样的(图1)。被排斥,看来是一种实在的创伤。
威廉斯和他的同事甚至还发现,若其中四人约定,某天他们都不理睬某人,则那个人也会感到因受排斥而带来的压力。他们原以为,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玩的角色扮演游戏,但事实与之相反,模拟的排斥情境也会使工作中断,妨碍令人愉快的社会功能的产生,甚至“引起暂时的担忧、焦虑、偏执和通常的精神衰弱”。这与人们期望要去参加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角色扮演游戏时的反应正好相反。可见,内心深处的归属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使我们感到不安。
道理,大道理居多,可操作性不是很强。
评分看目录内容不错,买来送人
评分我们最先衰老的从来都不是容颜,而是内心那份不顾一切的闯劲。当这两个老男孩再次站在台上的那一瞬间。我们才意识到,原来我们可以继续怀揣梦想,生活下去。 ●筷子兄弟首部长篇小说,讲述《老男孩》后续故事,出人意料,真情催泪:草根音乐组合“筷子兄弟”一炮而红,他们的生活却没有变得一帆风顺,反而增添新的人生烦恼,名利面前,两人心态发生严重变化,曾经的默契和信任也荡然无存,一次意外肖大宝遭遇车祸成为了植物人……王小帅会为自己的梦想继续单飞么?校花马玲最终离开了包子,她是否会回到肖大宝身边?昔日好友们是否还可以继续同行?最初的梦想是否会坚持到底?
评分想买本心理学方面的书,没空挑,让老公帮忙挑的。准备看看
评分1内容浅显易懂,而且从中可以学到许多心理专业名词
评分一本心理学著作,不妨一读的。
评分很小的一本书,印刷字体看上去比较轻松~
评分实用的书。
评分这个就太麻烦了,给你这个看看有没有帮助。这是我完整地读过第一篇现代诗文,也是第一次读到冰心的作品,更是第一次读到《繁星春水》这篇动人的大作,读完之后,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忽然在我的脑子里晃动。 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我从小就听说的名字——冰心写的。在小的时候,家人天天跟我讲冰心奶奶的故事,可是我一直都没有机会看她的作品,那时的我还只懂得什么叫古诗,还不清楚现代诗的格律与古诗词的韵律有什么区别。有一次,我偶然看到了《繁星春水》这篇文章,我才知道现代诗比古代诗更生动上口,给人的情趣更高。在不知不觉中我便迷上了现代诗。不信,您就听我说一说《繁星春水》这篇文章吧! 我们先看一看这一段话:繁星闪烁着——深蓝的空中,何曾听得见他们的对话? 沉默中,微光里,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短短的几句,却勾勒了一幅清幽、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而且,作者的想象力是这样的神奇美妙,那冷冷的夜空中无情感的星星尚能互相赞颂,作者十分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对“人类之爱”的追求。你们看一句这么短的诗,可以体现出一种这么伟大的精神,想必冰心奶奶在写时,必定苦心思考了一番。这还不算什么呢,你们再看这几句: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寥寥几句,赞扬了最崇高、最无私的母爱。她热诚赞美母爱。对母亲表示了由衷的感激之情。整体联想自然,读来委婉柔和。 在《春水》中,有那么一段令我久久不能忘怀。“春从微绿的小草里和青年说:‘我的光照临着你了,从枯冷的环境中创造你有生命的人格罢!’”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告诉人们革命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人们应该热情地去迎接未来的美好的生活,创立自己辉煌的人生。这也是诗人革命乐观,热情精神的写照。 总之,我觉得冰心奶奶的诗是在茫茫夜空中闪耀着晶莹亮泽的星星,是散落在忘河之滨的点点小花,永远散发出沁人的馨香。 《繁星春水》这篇作品给我的汽笛很大,她告诉我人类对爱的追求,告诉我母爱的伟大,告诉我要乐观地对待人生......这些使我冰心奶奶这种伟大的精神和善良的品性所折服。 《繁星春水》这本书是我头一次接触,看惯了白话文的我,一下子来看诗集,就觉得有点不适应,不过也别有一番滋味。 翻开书,首篇导读便吸引了我。讲到冰心是如何创作诗集,从小到长大,充分体现了冰心在写作方面的天赋。 她的诗主要以母爱,童真,自然著称。从《繁星》中“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满着梦,充满着童稚的幻想。“小弟弟呵,……灵魂深处的孩子呵。”更诠释冰心与兄弟姐妹之间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谊。这些是冰心充满童稚的渴望与幸福。 她后来出洋留学,一去便是多年,她便通过笔来叙述自己的思念,迫切希望能够早点回家。她幻想着与母亲见面,幻想着回家,她很快乐。但是一旦没了幻想,那么她就会变得更加的失落与失望。背井离乡,又离开了至爱的母亲,怎会没有思乡之情呢?“故乡的波浪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是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盘石,现在也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那波浪不断的拍打岸,我无动于衷,可是一旦离开了家乡.那一滴滴的波浪,无不在触动我内心的一根快要绷断的弦,思乡的弦。的确,世上只有妈妈好,母爱的爱是最伟大,母亲的爱是最纯洁。 冰心的短诗,给了我万千的感慨。她的诗不含丝毫的虚伪,全是出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能够感人至深,也可见冰心的童年幻想中度过的,她的幻想是那么美,那么引人入胜,那么富有童趣。但,她那深深的母爱,思母心切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母爱是那么圣洁,它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爱,所不能企及的。冰心是母爱的代名词,通过冰心我读懂了母爱。 此时的我,心潮澎湃,无法平静,万千感受,无法溢于言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