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269-2012):水电水利工程砾石土心墙堆石坝施工规范 [Specification on Rockfill Dam Built with Gravel and Soil Core Wall in Hydroelectric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269-2012):水电水利工程砾石土心墙堆石坝施工规范 [Specification on Rockfill Dam Built with Gravel and Soil Core Wall in Hydroelectric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编
图书标签:
  • 电力行业标准
  • 水电工程
  • 水利工程
  • 砾石土心墙
  • 堆石坝
  • 施工规范
  • DL/T 5269-2012
  • 岩土工程
  • 工程建设
  • 规范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856
版次:1
商品编码:1103712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pecification on Rockfill Dam Built with Gravel and Soil Core Wall in Hydroelectric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
开本:21开
出版时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269-2012):水电水利工程砾石土心墙堆石坝施工规范》对砾石土心墙堆石坝的导流与度汛、料场规划与复查、坝基开挖与处理、砾石土心墙料、反滤料及堆石料、坝体填筑、廊道、盖板、垫座及防浪墙混凝土施工、施工质量控制等技术要求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目录

前言
1 总则
2 术语
3 导流与度汛
3.1 一般规定
3.2 导流
3.3 截流
3.4 度汛
4 料场规划与复查
4.1 一般规定
4.2 料场规划
4.3 料场复查
5 坝基开挖与处理
6 砾石土心墙料
6.1 施工试验
6.2 心墙料开采
6.3 心墙料制备
6.4 堆存与运输
7 反滤料及堆石料
7.1 施工试验
7.2 开采
7.3 加工
7.4 堆存与运输
8 坝体填筑
8.1 一般规定
8.2 填筑
8.3 结合部位处理
8.4 雨季填筑
8.5 负温条件下填筑
9 廊道、盖板、垫座及防浪墙混凝土施工
10 施工质量控制
10.1 一般规定
10.2 检测方法
10.3 料场质量控制
10.4 坝体质量控制
10.5 实时质量监控系统
附录A 碾压试验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探索水利工程的宏伟基石:堆石坝工程技术前沿与实践 书名: 堆石坝工程技术:从设计优化到施工控制的综合实践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如:张明,李强]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称,如:水利科技出版社] 页数: 约 800 页 定价: 198.00 元 ---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现代水利水电工程中至关重要的土石坝工程领域,特别是侧重于堆石坝这一复杂结构体系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与先进技术应用。它并非对单一规范条文的梳理,而是旨在构建一个涵盖理论研究、设计优化、施工工艺革新、监测预警及安全评估的综合性技术平台,服务于工程师、设计人员、科研工作者及工程管理人员。 本着深入浅出、注重实操的原则,本书系统梳理了当前堆石坝工程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供了基于最新行业趋势和国际先进经验的解决方案。全书内容紧密围绕提升大跨度、高面板堆石坝的安全冗余度、耐久性及经济合理性展开,强调材料科学与结构力学在工程实践中的深度融合。 第一部分:堆石坝理论基础与材料科学革新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堆石体与填筑材料的本构关系及本构模型的选择与应用。 1. 堆石体本构行为的精细化模拟: 详细分析了传统宏观力学模型(如Duncan-Chang模型、Lubliner模型)的局限性,并引入了基于离散元法(DEM)和有限元法(FEM)相结合的数值模拟方法,以准确捕捉堆石体在不均匀加载、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高孔隙率变形特征。重点讨论了应力路径依赖性、孔隙水压力累积效应的量化分析。 2. 关键填筑材料的性能提升与控制: 区别于传统的砾石、碎石材料选择,本书对优质级配堆石料的制备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级配曲线的设计优化(如巴西级配、理论级配的工程化调整)。同时,详细阐述了用于防渗和过渡层的最优土料的筛选标准、最佳含水率控制技术,以及新型聚合物改性填料在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应用潜力。对用于斜墙堆石坝的混凝土面板的抗裂性、抗冻融循环性能提升技术进行了专题介绍。 第二部分:高面板堆石坝的结构设计与优化 本部分侧重于面向复杂工况和超高坝型的设计理念和计算方法。 3. 复杂地基处理与坝基耦合分析: 针对软弱、溶岩、断层破碎带等复杂地基条件,本书详述了从地质勘察的精度要求到固结灌浆、深层强化的系统技术路线。重点阐述了坝体与复杂基岩的接触面处理,以及在耦合作用下(如地震动、浸润线变化)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包括极限平衡法、有限元法在多向滑动面识别中的应用。 4. 防渗体系的冗余设计与耐久性评估: 本书对传统的斜墙或心墙防渗体系进行了性能升级的探讨。详细阐述了双层防渗墙或多重防渗屏障的设计理念,包括中间过渡层的材料选择、接缝止水带(如膨胀止水带、橡胶止水带)的选型及安装质量控制。引入了防渗材料的加速老化试验方法,以评估其在几十年服役期内的可靠性。 5. 结构抗震设计与动力响应分析: 结合全球典型强震案例,本书构建了高面板堆石坝的动力响应分析框架。内容包括输入地震动波谱的选取、场地效应分析、以及坝体非线性动力反应的数值模拟。特别强调了地震液化判别及在可能发生液化区域的消散措施。 第三部分:精细化施工控制与质量保证体系 本部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聚焦于确保施工质量与规范要求的技术环节。 6. 填筑施工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控制: 本书涵盖了从初期开挖到最终碾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技术。详细描述了GPS/北斗辅助的平地与填筑定位系统,以及碾压监测技术(如核子密度仪、应力波测试法)在实时反馈碾压功中的应用。探讨了如何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动态调整碾压遍数、碾压力度和压实标准,以应对气候变化对填筑质量的影响。 7. 防渗结构的关键节点施工工艺: 针对防渗核心部件,如面板混凝土的浇筑、防渗膜焊接质量检验(超声波、真空吸力测试),以及与坝肩、引水隧洞等交叉部位的防水构造,本书提供了详细的施工工艺流程、允许偏差和验收标准。强调了“三检制”在防渗体系施工中的严格执行。 8. 排水与渗控系统的优化设计与监测: 系统介绍了坝内排水系统(排水廊道、排水盲沟)的布局原则,确保渗透力线的合理引导。重点阐述了渗流监测网络的构建,包括测压管、流量计的布设密度与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以及基于渗流异常的早期预警指标设定。 第四部分:安全评估、监测技术与大坝服役管理 本部分着眼于大坝建成后的长期安全运行与风险管控。 9. 综合安全监测系统的集成与数据可视化: 本书详细介绍了现代水电站采用的多源异构监测数据集成平台。涵盖了位移监测(GPS、引力仪)、应力应变监测(压力盒、应变计)、水文地质监测(渗流、地下水位)的采集、处理与三维可视化技术。着重于监测数据与结构响应的关联分析,实现从“数据采集”到“状态评估”的转变。 10. 大坝安全评估与退役决策: 基于风险导向的理念,本书阐述了周期性安全评估(如水工结构安全性复核、抗震安全性复核)的技术流程。讨论了在水库大坝安全管理中,如何利用概率风险评估(PRA)方法对潜在事故概率进行量化,并为大坝的延寿、加固改造或最终安全退役提供科学依据。 --- 本书特点: 实践导向强: 案例丰富,涵盖了从高原寒区到软土地基等多种复杂工程背景。 技术前沿性: 融入了近年来在数值模拟、智能监测和新材料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系统性高: 构建了从前期勘察到后期运行维护的全方位技术手册,是堆石坝工程师的必备参考书。 适用对象: 水利、土木、岩土工程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工程局、监理单位的工程师、技术骨干;水库安全管理部门的技术人员。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风格,带着一股浓厚的国家标准气息,严肃有余,但在视觉的亲和力上稍有欠缺。不过,一旦沉下心来阅读,你会发现它在技术细节上的鞭辟入里,是任何通俗读物无法比拟的。我关注到其中关于心墙与堆石料界面处理的章节,这恰恰是堆石坝中最敏感的部位之一,任何微小的衔接不当都可能成为未来渗漏或失稳的隐患。规范对拉槽处理、铺垫层厚度以及分层浇筑的粘结要求,描述得如同外科手术般精细。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建造一座大型砾石土心墙堆石坝,需要的不仅仅是土方和石料的堆砌,更是一门关于界面力学和水力密闭性的精密科学。全书的论证逻辑层层递进,从材料准备到主体填筑,再到关键部位的构造,构成了一个无懈可击的质量控制闭环。对于追求高标准、零缺陷工程的建设单位而言,这本规范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圣经”。

评分

我是在一个相对紧张的项目节点上开始研读这本规范的,起初是为了解决一个关于碾压轮廓线偏离的争议。这本书立刻展现了它的实用价值。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应该”做到什么,更是用一系列技术指标和验收标准告诉你“如何证明”你做到了。尤其在涉及到监测和验收测试的部分,其量化指标的设定非常科学,体现了对工程安全冗余度的充分考虑。例如,对于坝体沉降观测的频率、位移监测点的布设间距,以及渗透性试验的深度和频率,都有明确的量化要求,这些都是确保坝体长期稳定运行的基石。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把复杂多变的现场施工过程,通过标准化的语言和程序进行了极佳的驯服,将经验转化为可以被量化、可被复现的工程语言。这对于跨地区、多承包商协作的大型工程项目来说,是统一技术标准、保证工程质量的定海神针。

评分

我抱着学习和参考的心态翻阅了这本关于水电水利工程的专著,坦白说,对于初入行的工程师来说,其专业深度确实让人略感压力。这本书的叙述风格极其严谨,仿佛每一个用词都经过了法律般的斟酌,不留任何语义上的歧义空间。它所涵盖的内容远超出了普通教材的范畴,直指工程实践中最核心、也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比如,针对砾石土料的级配控制和含水率调节,书中给出的参数范围和试验方法详尽到令人咋舌,这显然是基于大量的现场数据和长期性能反馈提炼出来的宝贵经验。我个人更关注的是其中关于“特殊地质条件下的施工预案”部分,这部分内容展示了设计者和规范制定者对于极端情况的预见能力。它不是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一套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教导施工人员如何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灵活而又稳妥地调整施工策略,确保在应对突发状况时,大坝的结构完整性不受损害。这种前瞻性和实用性的结合,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厚重的技术手册,拿到手里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沉甸甸的份量,感觉里头装满了工程界几十年来的血汗与智慧结晶。作为一名关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专业人士,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纯粹的、枯燥的规范汇编,充斥着密密麻麻的数字和公式。然而,初翻目录,便能感受到编撰者试图构建一个逻辑严密、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它绝非仅仅罗列“应该怎么做”的条文,而是深入探讨了砾石土心墙堆石坝这种特殊坝型在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地质条件复杂性、材料选择的苛刻性以及工艺控制的精细化要求。我特别注意到其中关于坝体填筑的层级划分和压实度检验的章节,那份对质量控制的执着,几乎能让人想象出工程师们在现场顶着烈日、冒着风沙,一丝不苟地进行试验和记录的场景。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规范,不如说是一本结合了理论深度和实践经验的“操作宝典”,它指导着我们如何将宏伟的蓝图,转化为坚固可靠的百年工程。那种对结构安全性的极致追求,是贯穿始终的主旋律,让人由衷敬佩。

评分

阅读这本水电行业标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体现出的系统性思维。它将砾石土心墙堆石坝的施工,视为一个由多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从前期勘察数据的利用到最终的蓄水试验,每一个环节的输入和输出都被清晰界定。例如,关于心墙填筑过程中的“边角区”处理,书中没有采用一概而论的简单指令,而是根据心墙的倾斜角度和周边支护条件,提出了差异化的施工要求。这种对工程细节的尊重,正是大型水利工程能够抵御时间考验的关键所在。它强制性地要求施工人员必须对所有操作步骤进行详尽的记录和归档,这不仅是对当前施工质量的负责,更是对未来运行维护阶段提供最可靠的技术参考。这本书,无疑是现代水利工程领域,特别是复杂堆石坝建设领域,一份极其严谨和权威的技术指南,它构建了一个确保工程安全和持久性的技术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