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 246-2012):房屋代码编码标准 [Standard for House Coding]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 246-2012):房屋代码编码标准 [Standard for House Codi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编
图书标签:
  • 房屋代码
  • 建筑标准
  • 行业标准
  • JGJ/T 246-2012
  • 编码规范
  • 房屋编码
  • 建筑工程
  • 标准化
  • 规范标准
  • 建筑行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217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07227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tandard for House Coding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
字数:2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9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9]88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 246-2012):房屋代码编码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 246-2012):房屋代码编码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编码原则与代码结构;4.赋码规则。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编码原则与代码结构
4 赋码规则
附录A 校验码生成规则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现代城市规划与信息管理中的关键挑战 在快速城市化和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海量的城市空间数据,成为了摆在规划者、管理者和技术人员面前的一项核心挑战。传统的城市信息系统(CIS)往往依赖于分散、异构的数据集,使得跨部门协作和数据集成变得异常困难。例如,在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维护、公共安全响应或环境影响评估时,缺乏一个统一、权威的地址和空间对象标识体系,常常导致信息传递失真、资源调配效率低下。 城市规划的核心目标之一在于确保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建设项目的规范性以及公共服务的可达性。然而,如果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地址簿”或“坐标系”,任何精细化的管理都将是空中楼阁。想象一下,当应急服务部门需要快速定位一处突发火灾的地点时,如果各部门对同一物理地址的表述不一致,或者不同的数据库中同一个设施拥有多个相互冲突的编码,这无疑会延误宝贵的救援时间。 数据孤岛与标准缺失的困境 当前许多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数据的碎片化。建筑管理部门使用的楼号可能与公安部门的门牌编码存在差异,而房产登记系统则可能采用基于土地所有权的编码方式。这种多头管理、标准不一的局面,极大地阻碍了“智慧城市”愿景的实现。智慧城市依赖于实时、准确、可信的数据流。如果底层的数据基础——即空间对象的唯一标识——是混乱的,那么上层的智能应用,如智能交通、地下管线管理或灾害预警系统,就如同建立在流沙之上。 在缺乏统一编码标准的环境下,数据清洗和集成的工作量是巨大的。每次进行跨部门数据交换或系统升级时,技术人员必须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数据转换和映射,这种重复性的、低附加值的劳动消耗了本应用于创新和决策分析的资源。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它阻碍了城市数据的价值最大化。只有当数据能够被无歧义地识别和关联时,才能真正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全面感知和科学预测。 从概念到实践的鸿沟 规划和管理实践中,对空间对象的精确描述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在哪里”的问题,更关乎“是什么”以及“如何关联”的问题。例如,一栋多功能综合体,其地下车库、商业裙楼、办公区域和住宅部分的管理责任和使用性质可能完全不同。一个有效的编码体系必须能够清晰地界定这些层次结构关系,并能与行政区划、产权信息以及设施台账等其他关键信息系统实现精准挂钩。 在实践操作层面,标准缺失带来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1. 资产管理混乱: 城市中的市政设施(如路灯、井盖、变压器等)的台账管理往往依赖于模糊的描述或临时的编号,难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追踪和维护。当需要进行大规模的资产更新或更换计划时,缺乏一个可靠的编码系统使得盘点和优先级排序变得极其主观和低效。 2. 地理信息服务受限: 公众和企业在获取政府提供的地理信息服务时,如果查询的地址或地物编码不被系统识别,将直接影响用户体验和政府服务的可及性。这与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的目标背道而驰。 3. 规划审批流程冗长: 建设项目在申请阶段需要对照多个规划红线图和管理规定。如果各个图件和文件引用的地块或建筑编码不统一,审批人员需要在不同图层间反复比对核实,人为地延长了项目周期,增加了行政成本。 构建统一框架的迫切性 面对这些挑战,建立一套系统化、可扩展的编码规则变得势在必行。这套规则必须超越简单的门牌号编制,深入到对城市物理实体及其空间位置的结构化描述层面。它需要考虑多维度的信息需求,包括行政层级、功能分区、自然属性以及与其他信息系统(如不动产登记、市政设施网格化管理系统)的互操作性。 一个理想的编码标准应当具备以下特性: 唯一性与排他性: 城市中的每一个可独立管理的物理单元都应拥有一个全球唯一的识别码。 逻辑性与层次性: 编码结构应能反映地理空间实体之间的层级关系(例如,城市-区县-街道-小区-楼栋-单元)。 稳定性与兼容性: 编码在物理实体发生轻微变化时应保持稳定,并且能够向前兼容旧有的数据体系,同时为未来的数字化升级预留接口。 可理解性(在一定程度上): 编码结构最好能隐含部分地理或管理信息,便于一线工作人员快速识别和理解。 缺乏这样一个基础框架,城市管理部门在推进精细化治理的每一步都会遭遇“身份识别”的难题。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城市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性基础工程。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顶层设计出发,统一规划编码的生成规则、发布流程和强制执行标准,确保所有新产生和既有的空间数据都能够被纳入这个统一的“城市身份识别系统”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周围的几位在设计院工作的同行对这本书的评价就比较直接和务实了。他们最关心的是,这套标准在图纸会审和施工阶段的落地性如何。毕竟,规范再好,如果图纸绘制和现场施工人员理解起来有障碍,那也是白搭。他们特别提到,标准中对于新旧规范的衔接处理非常关键,如何将一个已经建成、拥有旧编号的建筑,平滑地纳入新体系中,这个过渡机制是衡量一个标准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他们希望标准中能提供更丰富的案例分析,不仅仅是理论阐述,而是展示如何在一张典型的建筑施工图纸上,清晰、无歧义地标注出符合 JGJ/T 246-2012 的房屋代码。如果仅仅是晦涩的条文堆砌,那么最终还是会回到各自为政的老路上,这套标准能否真正“活”在工地上,是检验其生命力的试金石。

评分

从一个学术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这本标准文本的结构和逻辑组织非常值得称赞。它不仅仅是技术规范的罗列,更像是对中国特定国情下房屋实体的一种分类学研究。标准的制定者显然花了大精力去研究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演化模式,试图找到一个能包容变化的通用底层逻辑。特别是它对“地址信息”与“物理实体编码”进行解耦处理的思路,非常具有前瞻性。它认识到地址是流动的、易变的,而房屋的物理实体是相对固定的,用编码来固化后者,可以极大地增强长期数据的稳定性。当然,任何宏大的标准在落地过程中都会遇到“特例”的挑战,例如地下空间、临时建筑或大规模的模块化建筑等,我希望后续的解读和实践指南中,能对这些“灰色地带”给出更具操作性的指导,以确保这套强大的编码体系能够真正做到“无一遗漏,精准定位”。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政府不动产信息管理工作的技术人员,我更关注的是这套标准在宏观管理和数据治理层面的效能。在我们的工作中,数据冗余和信息孤岛现象极其严重,一个小区的数据,可能分散在规划、住建、房管、税务等多个部门的系统中,各自的“身份识别码”都不一样。本书提供的统一编码体系,如同给全国所有的房屋都发放了一张统一的“身份证号”,理论上,一旦所有系统都采纳并严格执行,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和校验将变得无比顺畅。这对于提升政府服务的效率,比如办理房产证、进行人口普查和资产核查,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我迫切想知道,在标准发布后的这几年里,是否有试点城市成功进行了系统级的迁移和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绩效提升,这些第一手的实践数据比任何理论分析都来得更有说服力。

评分

这本《房屋代码编码标准》的出现,对于我们建筑和房地产管理领域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霖。之前在处理大规模的房屋信息数据时,那种混乱和不一致简直让人抓狂。每个地方、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一套编码逻辑,结果就是,数据一旦跨区域流动,就得重新清洗和映射,效率低下不说,还极易出错。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为一个跨省的旧城改造项目做数据整合,光是统一这些房屋编号就耗费了我们团队小半年的时间,各种底层逻辑的冲突简直让人头疼欲裂。这本书的发布,特别是它引入的那套规范化的体系,无疑是为整个行业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堆代码规则,更是对信息管理思维的一次系统性梳理。我非常期待能看到它在实际应用中如何解决那些历史遗留的复杂问题,比如那些产权关系错综复杂的混合用途建筑,标准的统一,意味着未来数据的互操作性将大大增强,这对于智慧城市和不动产登记的数字化转型,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评分

老实说,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那种感觉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的是,我们业内人士对“标准化”的渴望一直存在,我们深知没有统一的标准,信息的高效流转就无从谈起。陌生的是,这套 JGJ/T 246-2012 似乎比以往任何一个地方性的标准都要来得更加宏大和细致,它试图构建一个覆盖全国范围的、具有层级结构的编码框架。阅读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它在处理复杂地理信息和建筑实体属性关联上的设计思路。标准中对于不同粒度(比如栋、单元、户)的定义和编码规则,设计得相当精巧,体现了对实际工程实践的深刻理解。不过,对于一些习惯了传统、较为随性编码方式的资深工程师来说,初期适应期可能会有些挑战,毕竟这需要我们在项目启动之初就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规划,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边做边改了。这不仅仅是工具层面的更新,更是工作流程上的颠覆,需要自上而下的推行和培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