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个CRI记者眼中的奥林匹克时隔四年,我才来讲述2008年北京奥运会背后的故事,
那些质疑与欢笑,那些“敌人”与朋友……回忆,我们依然幸福!
伦敦,我来了,期待你一切顺利。
内容简介
有人曾说过,只有一个专业的体育迷才能成为一个专业的体育记者,因为要长期从事这个行业,心中如果没有爱,是无法坚持到底的。然而现实告诉我,一个单纯的体育迷恐怕无法成为一个专业的体育记者,因为这个现实的世界有足够的本事,轻而易举地破坏你心中那份爱——个中原因,各位尽可以在《奥林匹克日记》中寻找。
作者简介
彭延嫒,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200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实习期间(2000年),就开始参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报道活动。2007年开始一直担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北京奥组委的奥运 记者,更参与了“两个奥运”的全程报道工作。北京奥运会后被评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全国先进个人”。2012年,作为伦敦奥运会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伦敦记者参加第30届夏季奥运会的报道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我是愤青吗?
第一部分 变革时代与奥运同行
第一章 我们等待那一天
第二章 让世界倾听——和雅典奥运会的亲密接触
第三章 申奥的深奥
第四章 国际奥委会那档子事
第五章 国际奥委会委员的采访手记
第二部分 与奥运有关
第六章 在北京的空气中呼吸
第七章 “吃在北京”口难开
第八章 “所有的竞赛主任都是中国人
第九章 东方明珠的奥运之梦
第十章 奥运会搭台唱的“戏”
第十一章 “八国联军”的北京攻略
第十二章 我所认识的西方媒体
第三部分 我陪“祥云”环球世界
第十三章 去告诉世界:“奥运会开始了”
第十四章 为什么“圆满”那么难
第十五章 奥运会让政治“走开
第十六章 北京的五环旗是世界的五环旗
第十七章 国际媒体不是只有CNN
第十八章 我们的“极限”生活
第十九章 在那遥远的地方
第四部分 生活在历史中
第二十章 奥运会之前“低气压”
第二十一章 我们幸福吗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我们等待那一天
我和奥林匹克的日记是从“平淡无奇”这一页开始写起的。
2000年3月,我的大学时代还有一年才结束,正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的对台湾广播节目“空中之友”实习。某日,我的实习老师、制作人范焱挨个儿询问记者、编辑下周的选题。绞尽脑汁的我缩在一个角落,痛苦地等着轮到自己。
“小彭?”
“哦……我们做……”几个选题都一一被否决,我的脖子后面越发冷飕飕的。
“还有别的题目吗?”
“有……”逼得急了,我脑海里不知从哪个角落突然凭空蹦出一个名词,被我像救命稻草一般一下子抓到手里,“我们做申奥吧!”
“喔……好!”
这是我第一次在工作中和奥运会拉上了关系。而那时,北京奥申委刚刚向国际奥委会提交了初步申办报告,在梦断蒙特卡洛7年之后,正式向全世界宣布:北京,又要申办奥运会了,这一次,我们期待的是2008。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那次采访的情形。在北京申奥标志“中国结”首日封发行的发布会后,奥申委新闻宣传部副部长郭坦(他原来在北京青年报工作)接受了范焱和我的采访,非常详细地谈起了北京这次申奥的优势和劣势、对手和朋友。说了很多,大部分我已经忘记了,只记得郭坦提到,环境问题会是北京一个很大的障碍,因为北京所处的纬度和地域环境就决定了许多问题难以解决。而我之所以对这个问题印象如此深刻,是因为就在那次采访前几天,北京刮起了春天“例行”的沙尘暴。每天骑自行车从北三环以里的皂君庙到长安街南边的真武庙附近上班的我,脑海中最“恐怖”的印象是12级阵风和中午12点依旧昏黄的天空……那次采访前,我查过资料:截至2000年,历届申办奥运会的国家一共有29个,其中光是美国就有10个城市参加过申办;在第12届奥运会申办的时候,总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14个城市参与了竞争;而美国的底特律市申办过7次,结果却一次也没有成功,申办成功率等于零。尽管隐隐约约地知道上次申办时,北京只有两票之差,但走出采访地点新侨饭店之后,我心里仍然嘀咕着:北京,会成功吗?
2001年7月13日,同样的问题,再次反复被我嘀咕着,唯一不同的是,这一次,刚刚正式成为体育记者12天的我,坐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体育部朝北那间寒冷的办公室里,左眼盯着电视、右眼盯着电脑,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萨马兰奇宣布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时刻的到来。
从2000年3月提交申办报告(就是我第一次采访申奥的时候)到这一天,中国人等待了16个月时间;说得远一点,从1993年到2001年,8年时间,中国人终于等到了这一天,等到了再次实现奥林匹克梦想的那个机会。
这16个月,也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段时间:实习,毕业,写论文,考研究生,找工作,甚至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大专辩论会——尽管只是替补,以及祖母去世,在我人生中的分量都比北京申奥重得多。16个月或者8年的等待,我完全没有意识到“与申奥同行”有多么令人感慨。但我知道,这场等待,有很多人比我的印象来得深刻。
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几个月后,我给我们体育部当时的主任黄永国(如今已经奋战在别的工作岗位上)打电话:
“黄主任,我开始工作的时候都已经最后陈述了,所以对北京第二次申奥那段时间没什么感觉。您还记得吗?是不是真的一路领先?”
“当然记得,还真是一路领先呢!”
黄永国有资格说这句话,他在那16个月里一直代表国际台联络北京奥申委,大概过一段时间就要到奥申委开会,把国际媒体对北京申奥的各种报道汇总通报给奥申委以及北京市的相关人土。在2001年2月底,国际奥委会评估代表团到北京进行评估视察的时候,这种汇报尤其频繁,一个星期内开了好几次会。
经历过北京筹办奥运会最后一两年里国际舆论的那种风波,我忍不住要问:“申办的时候,舆情怎样呢?”
答案是很好。在那16个月里,整个国际舆论似乎都有一种“补偿心理”。1993年在蒙特卡洛申办2000年奥运会最后竞争中,北京仅仅以两票负于悉尼,与2000年奥运会擦肩而过,不仅仅是中国人,全世界有无数人为此遗憾;而在1999年爆发的盐湖城冬奥会申办贿选丑闻中,又连带扯出了悉尼当年也有相似的问题……北京,是被奥林匹克辜负的城市——那时的世界大概都做如是想。何况,北京在申办的过程中几乎每一步都表现良好,没有犯错。
……
前言/序言
《奥林匹克日记》 第一章:序曲——梦想的起点 那年,我还是一个懵懂少年,心中却埋藏着一颗火种。那火种,名叫“奥林匹克”。电视屏幕上,五环旗冉冉升起,国歌庄严奏响,运动员们奔跑、跳跃、搏击的身姿,如同神话中的英雄,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投下了深刻的印记。每一次观看奥运会,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有了最初的感知。那时的我,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这八个字的深意,但那种对力量、对速度、对超越自我的向往,早已悄然滋生。 我的童年,似乎总是与体育的影子息息相关。学校的操场,是我挥洒汗水的天地;邻里间的巷道,是我和小伙伴们追逐嬉戏的赛场。无论是稚嫩的短跑,还是笨拙的跳远,每一次的尝试,都伴随着跌倒与爬起,泪水与欢笑。我常常幻想,自己也能像那些赛场上的健儿一样,站上最高领奖台,接受鲜花与掌声。这种幻想,并非贪图虚名,而是对一种纯粹的、不懈奋斗精神的憧憬。 那个夏天,小镇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运动会。尽管规模不大,器材简陋,但那份热烈与专注,丝毫不亚于电视里的盛况。我报名参加了100米短跑。出发枪响,我像离弦之箭一般冲了出去,风在耳边呼啸,心跳在胸腔擂动。最终,我以微弱的劣势与冠军失之交臂,但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失落,而是一种从未有过的畅快淋漓。那种竭尽全力后的释放,那种挑战极限的勇气,是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的体育的魅力。 从此,“奥林匹克”不再只是一个遥远的名字,它开始与我的成长紧密相连。我开始主动搜集关于奥运会的资料,剪报、收集徽章、关注各类体育新闻。我了解那些伟大的运动员,他们的励志故事,他们付出的艰辛。我学习不同项目的规则,感受不同运动的独特魅力。我甚至会模仿他们的动作,在脑海中描绘自己站在赛场上的场景。 那个阶段,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解,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认知。是那些闪耀的奖牌,是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是那些代表国家荣誉的英雄。我还没有真正接触到那些更深层次的意义,比如和平、友谊、以及奥林匹克精神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与哲学。但正是这份最初的纯粹与热爱,为我日后的探索,埋下了最坚实的基石。 第二章:蜕变——汗水与坚持的交响曲 随着年岁渐长,我对体育的热爱也逐渐从纯粹的幻想,走向了更为现实的实践。进入中学,我选择了更为专业的运动项目——中长跑。那个年代,体育训练不像现在这样普及和科学,但凭借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和对田径场上那份纯粹速度的迷恋,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训练。 清晨的操场,寒风凛冽,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露水的清新气息。我常常是第一个来到训练场的人。一遍又一遍的冲刺,一次又一次的长跑,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灼烧感。汗水湿透了衣背,浸润了发梢,甚至模糊了视线。有时,我会在奔跑中摔倒,膝盖擦破了皮,火辣辣地疼痛,但挣扎着爬起来,继续向前,仿佛摔倒本身就是一种练习,是通往更高更快更强的必经之路。 教练是一位朴实但严厉的老人。他不像别的老师那样只会讲解理论,他总是亲自示范,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什么是坚持。他的嗓音不高,但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每一次批评都直击要害,每一次鼓励都如春风化雨。他教会我如何调整呼吸,如何分配体力,如何在赛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如何在比赛中保持冷静。他的教导,不仅仅是关于跑步技巧,更是关于一种严谨、专注、永不言弃的生活态度。 训练的日子是枯燥的,也是充满挑战的。当身边的同学在享受青春的活力,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时,我却常常独自一人奔跑在寂静的跑道上,或是被汗水浸透的训练服所包裹。但我从未感到孤独,因为我的心中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回响:“坚持,再坚持一下。”每一次咬牙坚持,都是一次对自我的超越;每一次超越,都让我离梦想更近一步。 我开始参加各种校际比赛、地区比赛。从最初的小奖项,到逐渐崭露头角,再到在一些重要赛事中获得名次,我的进步看在眼里,也得到了教练和队友们的肯定。那些奖牌,不仅仅是荣誉,更是对我无数次流淌的汗水、无数个不眠之夜最直接的回报。我学会了在比赛中面对压力,学会了如何与对手竞技,更学会了如何在输赢面前保持平和的心态。 “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这八个字,在我的训练和比赛中,逐渐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我明白了“更快”不仅仅是速度的提升,更是突破自我极限的追求;“更高”不仅仅是成绩的飞跃,更是精神境界的升华;“更强”不仅仅是体魄的健硕,更是意志力的锤炼;而“更团结”,则是在每一次与队友的配合中,在每一次与对手的交流中,所体会到的互相尊重与理解。 第三章:顿悟——超越竞技场的光辉 随着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深入了解,我逐渐意识到,奥运会所代表的意义,远不止于竞技场上的胜负。它是一种跨越国界、跨越民族、跨越文化的桥梁,是全人类共同的节日,是和平与友谊的象征。 我开始关注奥运会背后的故事。那些运动员,不仅仅是拥有超群体能的个体,他们更是国家与民族的骄傲,是无数普通人奋斗精神的缩影。我看到了他们为实现梦想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他们经历的伤病、挫折,以及他们最终以顽强毅力克服困难、站上领奖台的辉煌。这些故事,让我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有了更立体、更饱满的理解。 我开始深入研究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从古希腊的点燃圣火,到现代奥运会的复兴,每一个时期的发展,都伴随着人类社会变迁的印记。我学习皮埃尔·德·顾拜旦男爵的理念,理解他对体育在教育、和平、以及促进国际交流方面的愿景。我明白了,奥运会不仅仅是一场体育赛事,它更是一个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载体。 我开始关注奥运会所传递的价值观。在政治纷争、经济冲突不断的世界里,奥运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平台,让各国人民得以相聚,用体育的方式进行交流与对话。我看到了运动员们在赛场上超越国籍的握手,看到了各国人民之间由衷的欢呼与喝彩,这些画面,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奥林匹克精神中所蕴含的和平与包容的力量。 我开始反思,作为一名参与者,我能为奥林匹克精神做些什么?我是否仅仅满足于个人的训练与比赛?我是否能将奥运精神中的那些优秀品质,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影响我身边的人? 我开始更加注重体育的教育意义。我不再只关注成绩,而是将体育视为一种塑造人格、培养品德的有效途径。我乐于与队友分享经验,鼓励那些遇到困难的同学,积极参与到体育公益活动中,将体育的乐趣带给更多的人。我意识到,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 在一次国际体育交流活动中,我有幸与来自不同国家的运动员们进行了交流。虽然语言不通,但当大家围在一起,分享各自的训练心得,谈论对体育的热爱时,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连接感。那一刻,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更团结”的含义,它是一种超越地域、文化差异的共同情感。 第四章:回响——永不熄灭的火焰 时光荏苒,曾经的少年早已褪去稚嫩,步入社会。但那颗因奥林匹克而点燃的心,却从未冷却。它化作了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行。 我选择了一条与体育相关的道路。或许不是站在赛场上,但我依然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奥林匹克精神。我可能是一名体育教师,将我的热爱与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我可能是一名体育记者,用我的笔触记录下那些感人的瞬间,传递体育的力量;我可能是一名体育管理者,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无论身处何种岗位,我始终铭记着,体育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意志的磨砺,是品格的塑造,是连接世界的纽带。我坚信,奥林匹克精神所倡导的“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 我常常回想起那些在跑道上挥洒汗水的日子,那些在训练中咬牙坚持的瞬间,那些在比赛中感受到的紧张与喜悦。它们构成了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每一次跌倒,都让我更加坚韧;每一次成功,都让我更加谦逊;每一次挑战,都让我更加渴望进步。 我理解了,奥林匹克不仅仅是一场四年一度的盛会,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持续的探索与超越。它鼓励我们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突破内心的藩篱,以更加积极、健康、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我希望,将我从奥林匹克运动中获得的启示,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体育的价值,感受体育的魅力,并将奥林匹克精神中的那些积极品质,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或许,我不再是那个站在赛场上,为国家争夺奖牌的运动员,但我依然是我,一个将奥林匹克精神深植于心,并将这份精神化为前行动力的普通人。那束因奥林匹克而点燃的火苗,在我心中,已然化作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温暖着我,也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奔跑,继续超越,继续传递着这份超越时空、联结世界的精神力量。 “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的人生哲学,是我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我将继续带着这份初心,继续前行,将这份热爱,播撒到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