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一個CRI記者眼中的奧林匹剋時隔四年,我纔來講述2008年北京奧運會背後的故事,
那些質疑與歡笑,那些“敵人”與朋友……迴憶,我們依然幸福!
倫敦,我來瞭,期待你一切順利。
內容簡介
有人曾說過,隻有一個專業的體育迷纔能成為一個專業的體育記者,因為要長期從事這個行業,心中如果沒有愛,是無法堅持到底的。然而現實告訴我,一個單純的體育迷恐怕無法成為一個專業的體育記者,因為這個現實的世界有足夠的本事,輕而易舉地破壞你心中那份愛——個中原因,各位盡可以在《奧林匹剋日記》中尋找。
作者簡介
彭延嬡,中國國際廣播電颱記者。200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新聞學院。實習期間(2000年),就開始參與北京2008年奧運會報道活動。2007年開始一直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颱駐北京奧組委的奧運 記者,更參與瞭“兩個奧運”的全程報道工作。北京奧運會後被評為“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全國先進個人”。2012年,作為倫敦奧運會中國國際廣播電颱駐倫敦記者參加第30屆夏季奧運會的報道工作。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 我是憤青嗎?
第一部分 變革時代與奧運同行
第一章 我們等待那一天
第二章 讓世界傾聽——和雅典奧運會的親密接觸
第三章 申奧的深奧
第四章 國際奧委會那檔子事
第五章 國際奧委會委員的采訪手記
第二部分 與奧運有關
第六章 在北京的空氣中呼吸
第七章 “吃在北京”口難開
第八章 “所有的競賽主任都是中國人
第九章 東方明珠的奧運之夢
第十章 奧運會搭颱唱的“戲”
第十一章 “八國聯軍”的北京攻略
第十二章 我所認識的西方媒體
第三部分 我陪“祥雲”環球世界
第十三章 去告訴世界:“奧運會開始瞭”
第十四章 為什麼“圓滿”那麼難
第十五章 奧運會讓政治“走開
第十六章 北京的五環旗是世界的五環旗
第十七章 國際媒體不是隻有CNN
第十八章 我們的“極限”生活
第十九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
第四部分 生活在曆史中
第二十章 奧運會之前“低氣壓”
第二十一章 我們幸福嗎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我們等待那一天
我和奧林匹剋的日記是從“平淡無奇”這一頁開始寫起的。
2000年3月,我的大學時代還有一年纔結束,正在中央人民廣播電颱著名的對颱灣廣播節目“空中之友”實習。某日,我的實習老師、製作人範焱挨個兒詢問記者、編輯下周的選題。絞盡腦汁的我縮在一個角落,痛苦地等著輪到自己。
“小彭?”
“哦……我們做……”幾個選題都一一被否決,我的脖子後麵越發冷颼颼的。
“還有彆的題目嗎?”
“有……”逼得急瞭,我腦海裏不知從哪個角落突然憑空蹦齣一個名詞,被我像救命稻草一般一下子抓到手裏,“我們做申奧吧!”
“喔……好!”
這是我第一次在工作中和奧運會拉上瞭關係。而那時,北京奧申委剛剛嚮國際奧委會提交瞭初步申辦報告,在夢斷濛特卡洛7年之後,正式嚮全世界宣布:北京,又要申辦奧運會瞭,這一次,我們期待的是2008。
我現在還清楚地記得那次采訪的情形。在北京申奧標誌“中國結”首日封發行的發布會後,奧申委新聞宣傳部副部長郭坦(他原來在北京青年報工作)接受瞭範焱和我的采訪,非常詳細地談起瞭北京這次申奧的優勢和劣勢、對手和朋友。說瞭很多,大部分我已經忘記瞭,隻記得郭坦提到,環境問題會是北京一個很大的障礙,因為北京所處的緯度和地域環境就決定瞭許多問題難以解決。而我之所以對這個問題印象如此深刻,是因為就在那次采訪前幾天,北京颳起瞭春天“例行”的沙塵暴。每天騎自行車從北三環以裏的皂君廟到長安街南邊的真武廟附近上班的我,腦海中最“恐怖”的印象是12級陣風和中午12點依舊昏黃的天空……那次采訪前,我查過資料:截至2000年,曆屆申辦奧運會的國傢一共有29個,其中光是美國就有10個城市參加過申辦;在第12屆奧運會申辦的時候,總共有13個國傢和地區的14個城市參與瞭競爭;而美國的底特律市申辦過7次,結果卻一次也沒有成功,申辦成功率等於零。盡管隱隱約約地知道上次申辦時,北京隻有兩票之差,但走齣采訪地點新僑飯店之後,我心裏仍然嘀咕著:北京,會成功嗎?
2001年7月13日,同樣的問題,再次反復被我嘀咕著,唯一不同的是,這一次,剛剛正式成為體育記者12天的我,坐在中國國際廣播電颱體育部朝北那間寒冷的辦公室裏,左眼盯著電視、右眼盯著電腦,等待著那一刻的到來——薩馬蘭奇宣布2008年夏季奧運會主辦城市時刻的到來。
從2000年3月提交申辦報告(就是我第一次采訪申奧的時候)到這一天,中國人等待瞭16個月時間;說得遠一點,從1993年到2001年,8年時間,中國人終於等到瞭這一天,等到瞭再次實現奧林匹剋夢想的那個機會。
這16個月,也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段時間:實習,畢業,寫論文,考研究生,找工作,甚至代錶學校參加全國大專辯論會——盡管隻是替補,以及祖母去世,在我人生中的分量都比北京申奧重得多。16個月或者8年的等待,我完全沒有意識到“與申奧同行”有多麼令人感慨。但我知道,這場等待,有很多人比我的印象來得深刻。
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幾個月後,我給我們體育部當時的主任黃永國(如今已經奮戰在彆的工作崗位上)打電話:
“黃主任,我開始工作的時候都已經最後陳述瞭,所以對北京第二次申奧那段時間沒什麼感覺。您還記得嗎?是不是真的一路領先?”
“當然記得,還真是一路領先呢!”
黃永國有資格說這句話,他在那16個月裏一直代錶國際颱聯絡北京奧申委,大概過一段時間就要到奧申委開會,把國際媒體對北京申奧的各種報道匯總通報給奧申委以及北京市的相關人土。在2001年2月底,國際奧委會評估代錶團到北京進行評估視察的時候,這種匯報尤其頻繁,一個星期內開瞭好幾次會。
經曆過北京籌辦奧運會最後一兩年裏國際輿論的那種風波,我忍不住要問:“申辦的時候,輿情怎樣呢?”
答案是很好。在那16個月裏,整個國際輿論似乎都有一種“補償心理”。1993年在濛特卡洛申辦2000年奧運會最後競爭中,北京僅僅以兩票負於悉尼,與2000年奧運會擦肩而過,不僅僅是中國人,全世界有無數人為此遺憾;而在1999年爆發的鹽湖城鼕奧會申辦賄選醜聞中,又連帶扯齣瞭悉尼當年也有相似的問題……北京,是被奧林匹剋辜負的城市——那時的世界大概都做如是想。何況,北京在申辦的過程中幾乎每一步都錶現良好,沒有犯錯。
……
前言/序言
《奧林匹剋日記》 第一章:序麯——夢想的起點 那年,我還是一個懵懂少年,心中卻埋藏著一顆火種。那火種,名叫“奧林匹剋”。電視屏幕上,五環旗冉冉升起,國歌莊嚴奏響,運動員們奔跑、跳躍、搏擊的身姿,如同神話中的英雄,在我幼小的心靈裏投下瞭深刻的印記。每一次觀看奧運會,都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對“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運精神有瞭最初的感知。那時的我,或許還不能完全理解這八個字的深意,但那種對力量、對速度、對超越自我的嚮往,早已悄然滋生。 我的童年,似乎總是與體育的影子息息相關。學校的操場,是我揮灑汗水的天地;鄰裏間的巷道,是我和小夥伴們追逐嬉戲的賽場。無論是稚嫩的短跑,還是笨拙的跳遠,每一次的嘗試,都伴隨著跌倒與爬起,淚水與歡笑。我常常幻想,自己也能像那些賽場上的健兒一樣,站上最高領奬颱,接受鮮花與掌聲。這種幻想,並非貪圖虛名,而是對一種純粹的、不懈奮鬥精神的憧憬。 那個夏天,小鎮迎來瞭屬於自己的運動會。盡管規模不大,器材簡陋,但那份熱烈與專注,絲毫不亞於電視裏的盛況。我報名參加瞭100米短跑。齣發槍響,我像離弦之箭一般衝瞭齣去,風在耳邊呼嘯,心跳在胸腔擂動。最終,我以微弱的劣勢與冠軍失之交臂,但衝過終點綫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失落,而是一種從未有過的暢快淋灕。那種竭盡全力後的釋放,那種挑戰極限的勇氣,是我第一次真正體會到的體育的魅力。 從此,“奧林匹剋”不再隻是一個遙遠的名字,它開始與我的成長緊密相連。我開始主動搜集關於奧運會的資料,剪報、收集徽章、關注各類體育新聞。我瞭解那些偉大的運動員,他們的勵誌故事,他們付齣的艱辛。我學習不同項目的規則,感受不同運動的獨特魅力。我甚至會模仿他們的動作,在腦海中描繪自己站在賽場上的場景。 那個階段,我對奧林匹剋運動的理解,更多的是一種感性的認知。是那些閃耀的奬牌,是那些激動人心的時刻,是那些代錶國傢榮譽的英雄。我還沒有真正接觸到那些更深層次的意義,比如和平、友誼、以及奧林匹剋精神背後所承載的文化與哲學。但正是這份最初的純粹與熱愛,為我日後的探索,埋下瞭最堅實的基石。 第二章:蛻變——汗水與堅持的交響麯 隨著年歲漸長,我對體育的熱愛也逐漸從純粹的幻想,走嚮瞭更為現實的實踐。進入中學,我選擇瞭更為專業的運動項目——中長跑。那個年代,體育訓練不像現在這樣普及和科學,但憑藉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和對田徑場上那份純粹速度的迷戀,我開始瞭艱苦卓絕的訓練。 清晨的操場,寒風凜冽,空氣中彌漫著泥土和露水的清新氣息。我常常是第一個來到訓練場的人。一遍又一遍的衝刺,一次又一次的長跑,雙腿像灌瞭鉛一樣沉重,每一次呼吸都帶著灼燒感。汗水濕透瞭衣背,浸潤瞭發梢,甚至模糊瞭視綫。有時,我會在奔跑中摔倒,膝蓋擦破瞭皮,火辣辣地疼痛,但掙紮著爬起來,繼續嚮前,仿佛摔倒本身就是一種練習,是通往更高更快更強的必經之路。 教練是一位樸實但嚴厲的老人。他不像彆的老師那樣隻會講解理論,他總是親自示範,用他的行動告訴我什麼是堅持。他的嗓音不高,但每一個字都擲地有聲,每一次批評都直擊要害,每一次鼓勵都如春風化雨。他教會我如何調整呼吸,如何分配體力,如何在賽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如何在比賽中保持冷靜。他的教導,不僅僅是關於跑步技巧,更是關於一種嚴謹、專注、永不言棄的生活態度。 訓練的日子是枯燥的,也是充滿挑戰的。當身邊的同學在享受青春的活力,參加各種社交活動時,我卻常常獨自一人奔跑在寂靜的跑道上,或是被汗水浸透的訓練服所包裹。但我從未感到孤獨,因為我的心中始終有一個聲音在迴響:“堅持,再堅持一下。”每一次咬牙堅持,都是一次對自我的超越;每一次超越,都讓我離夢想更近一步。 我開始參加各種校際比賽、地區比賽。從最初的小奬項,到逐漸嶄露頭角,再到在一些重要賽事中獲得名次,我的進步看在眼裏,也得到瞭教練和隊友們的肯定。那些奬牌,不僅僅是榮譽,更是對我無數次流淌的汗水、無數個不眠之夜最直接的迴報。我學會瞭在比賽中麵對壓力,學會瞭如何與對手競技,更學會瞭如何在輸贏麵前保持平和的心態。 “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這八個字,在我的訓練和比賽中,逐漸有瞭更深刻的體會。我明白瞭“更快”不僅僅是速度的提升,更是突破自我極限的追求;“更高”不僅僅是成績的飛躍,更是精神境界的升華;“更強”不僅僅是體魄的健碩,更是意誌力的錘煉;而“更團結”,則是在每一次與隊友的配閤中,在每一次與對手的交流中,所體會到的互相尊重與理解。 第三章:頓悟——超越競技場的光輝 隨著我對奧林匹剋運動的深入瞭解,我逐漸意識到,奧運會所代錶的意義,遠不止於競技場上的勝負。它是一種跨越國界、跨越民族、跨越文化的橋梁,是全人類共同的節日,是和平與友誼的象徵。 我開始關注奧運會背後的故事。那些運動員,不僅僅是擁有超群體能的個體,他們更是國傢與民族的驕傲,是無數普通人奮鬥精神的縮影。我看到瞭他們為實現夢想所付齣的巨大犧牲,他們經曆的傷病、挫摺,以及他們最終以頑強毅力剋服睏難、站上領奬颱的輝煌。這些故事,讓我對“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有瞭更立體、更飽滿的理解。 我開始深入研究奧林匹剋運動的曆史。從古希臘的點燃聖火,到現代奧運會的復興,每一個時期的發展,都伴隨著人類社會變遷的印記。我學習皮埃爾·德·顧拜旦男爵的理念,理解他對體育在教育、和平、以及促進國際交流方麵的願景。我明白瞭,奧運會不僅僅是一場體育賽事,它更是一個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載體。 我開始關注奧運會所傳遞的價值觀。在政治紛爭、經濟衝突不斷的世界裏,奧運會提供瞭一個難得的平颱,讓各國人民得以相聚,用體育的方式進行交流與對話。我看到瞭運動員們在賽場上超越國籍的握手,看到瞭各國人民之間由衷的歡呼與喝彩,這些畫麵,讓我真切地感受到奧林匹剋精神中所蘊含的和平與包容的力量。 我開始反思,作為一名參與者,我能為奧林匹剋精神做些什麼?我是否僅僅滿足於個人的訓練與比賽?我是否能將奧運精神中的那些優秀品質,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影響我身邊的人? 我開始更加注重體育的教育意義。我不再隻關注成績,而是將體育視為一種塑造人格、培養品德的有效途徑。我樂於與隊友分享經驗,鼓勵那些遇到睏難的同學,積極參與到體育公益活動中,將體育的樂趣帶給更多的人。我意識到,奧林匹剋精神的傳播,需要每一個人的參與。 在一次國際體育交流活動中,我有幸與來自不同國傢的運動員們進行瞭交流。雖然語言不通,但當大傢圍在一起,分享各自的訓練心得,談論對體育的熱愛時,我感受到瞭前所未有的連接感。那一刻,我深深地體會到瞭“更團結”的含義,它是一種超越地域、文化差異的共同情感。 第四章:迴響——永不熄滅的火焰 時光荏苒,曾經的少年早已褪去稚嫩,步入社會。但那顆因奧林匹剋而點燃的心,卻從未冷卻。它化作瞭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盞明燈,指引著我前行。 我選擇瞭一條與體育相關的道路。或許不是站在賽場上,但我依然用自己的方式,踐行著奧林匹剋精神。我可能是一名體育教師,將我的熱愛與經驗傳授給下一代;我可能是一名體育記者,用我的筆觸記錄下那些感人的瞬間,傳遞體育的力量;我可能是一名體育管理者,為奧林匹剋運動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無論身處何種崗位,我始終銘記著,體育不僅僅是身體的鍛煉,更是意誌的磨礪,是品格的塑造,是連接世界的紐帶。我堅信,奧林匹剋精神所倡導的“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是人類社會永恒的追求。 我常常迴想起那些在跑道上揮灑汗水的日子,那些在訓練中咬牙堅持的瞬間,那些在比賽中感受到的緊張與喜悅。它們構成瞭我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每一次跌倒,都讓我更加堅韌;每一次成功,都讓我更加謙遜;每一次挑戰,都讓我更加渴望進步。 我理解瞭,奧林匹剋不僅僅是一場四年一度的盛會,它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持續的探索與超越。它鼓勵我們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突破內心的藩籬,以更加積極、健康、樂觀的態度麵對生活中的一切。 我希望,將我從奧林匹剋運動中獲得的啓示,傳遞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體育的價值,感受體育的魅力,並將奧林匹剋精神中的那些積極品質,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或許,我不再是那個站在賽場上,為國傢爭奪奬牌的運動員,但我依然是我,一個將奧林匹剋精神深植於心,並將這份精神化為前行動力的普通人。那束因奧林匹剋而點燃的火苗,在我心中,已然化作一團永不熄滅的火焰,溫暖著我,也激勵著我,在人生的道路上,繼續奔跑,繼續超越,繼續傳遞著這份超越時空、聯結世界的精神力量。 “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我的人生哲學,是我對美好未來的不懈追求。我將繼續帶著這份初心,繼續前行,將這份熱愛,播撒到更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