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汉英地球科学词汇手册

英汉·汉英地球科学词汇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东云 编
图书标签:
  • 地球科学
  • 词汇
  • 英汉
  • 汉英
  • 双语
  • 工具书
  • 地质学
  • 地理学
  • 环境科学
  • 专业词典
  • 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6288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17843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外教社英汉·汉英百科词汇手册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页数:190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英汉·汉英地球科学词汇手册》双向收词11000余条,内容涵盖了地球科学以及相关学科如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等学科的基础词汇,既收录单词,也收录以单词为基础的多词术语。在术语的翻译上,笔者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术语表和相关国家标准为基础,并参阅了大量其他相关词汇手册,力争做到有章可循,保证其性和可靠性,并兼顾行业内习惯译法。

目录


前言
使用说明
英汉部分
汉英部分
参考文献
地质学名著导读:一部穿越时空的地球叙事 这是一部深入探讨地球形成、演化及其内部运作机制的权威著作。它不拘泥于单一学科的框架,而是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将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矿物学、古生物学等多个领域融会贯通,为读者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地球历史画卷。 第一部分:地球的起源与早期演化 本书首先从宇宙的尺度切入,探讨了太阳系和地球的形成之谜。它详细阐述了星云假说,并结合最新的同位素定年技术,追溯了地球形成初期的热力学过程和物质分异。读者将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到冥古宙,了解地球早期的高温、高压环境,以及原始地壳的形成过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月球撞击假说”的论述极为详尽,通过对阿波拉带回岩石的分析,重建了月球形成对地球早期演化产生的关键影响。 随后,内容深入到地幔和地核的结构与地球动力学基础。作者运用地震波层析成像技术的结果,清晰地描绘出地幔的对流模式,解释了热柱(Plumes)的成因及其对板块构造的驱动作用。关于地核,书中不仅介绍了液态外核产生的地磁场机制,还探讨了内核的结晶过程及其对地球热演化的长期影响。这里的分析,平衡了理论模型的复杂性和实际观测数据的支持,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地球物理学的读者也能把握其核心概念。 第二部分:驱动地球的巨手——板块构造理论的深度剖析 板块构造理论是现代地质学的基石,本书对此进行了百科全书式的梳理和深化。它不仅回顾了魏格纳漂移说的提出与被接受的过程,更侧重于解析驱动板块运动的物理机制。书中详细比较了下降板块的重力拖曳(Slab Pull)、洋脊的推动(Ridge Push)以及地幔对流的协同作用,并引入了近年来关于“刚性盖层”(Lithosphere)力学性质的新认识。 在板块边界的分类讨论中,本书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对于汇聚边界,不仅区分了洋-洋俯冲、洋-陆俯冲和陆-陆碰撞,更深入分析了不同俯冲带的岩浆活动特征(如安第斯型岩浆弧与马里亚纳型岩浆弧的区别),以及由此引发的地震活动和变质作用的地球化学指征。对于离散边界,则重点探讨了洋中脊的形成过程,包括慢速扩张型和快速扩张型洋脊的岩石学差异。至于转化边界,则结合了圣安德烈斯断层等经典案例,解析了走滑运动如何导致局部应力场的复杂变化。 第三部分:地质记录的解读——岩石学、变质作用与年代学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物质本身”——即岩石和矿物如何记录地球历史。 在岩石学方面,内容涵盖了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机制。火成岩部分,作者详细讲解了岩浆的起源、分异(如分数结晶和液态不混熔)以及结晶分异过程在亲子岩石形成中的作用。沉积岩部分,强调了物源区、搬运环境(风成、河流、海相)对沉积相的影响,并引入了地球化学示踪技术来重建古环境。 变质作用的论述尤为精妙。它不仅清晰界定了不同温压条件下形成的相区(如绿片岩相、角闪岩相、麻粒岩相),还探讨了变质流体在物质迁移和矿物再结晶中的关键角色。书中还特别介绍了变质岩中独特的“变质记录”,如十字石的环带结构如何揭示构造运动的压力-温度-时间(P-T-t)路径。 年代学部分,则是对时间测量的科学探索。除了对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如U-Pb、Ar-Ar、Re-Os)的原理和误差来源进行严谨阐述外,书中还巧妙地将这些定年技术应用于解决重大的地质学问题,例如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之交的生命大爆发、超大陆旋回中的关键裂解事件等。 第四部分:地球的动态表象——地貌、灾害与资源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地表的动态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貌学的探讨,不再是简单的形态描述,而是深入到构造抬升、剥蚀作用和气候影响的耦合关系中。书中分析了构造抬升如何控制河流的下切速度,以及冰川、风力等外力如何塑造特定气候带的地貌特征。 地球灾害方面,对地震、火山喷发和滑坡的成因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介绍了现代地球科学如何通过监测手段(如InSAR、全球GPS网络)来评估和预测这些风险。 最后,关于矿产资源的讨论,则站在成矿动力学的角度,系统阐述了不同类型的矿床(如斑岩铜矿、层控型沉积矿床、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的形成环境、流体活动和富集过程。这部分内容为理解全球能源与材料的供应基础提供了坚实的科学背景。 总结而言,这部著作是一部结构严谨、内容扎实、视野开阔的地球科学综合性教材与参考书。它避免了晦涩的术语堆砌,而是通过逻辑清晰的论述和丰富的案例分析,引导读者构建起一个完整、动态的地球模型。它不仅服务于地球科学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对于热衷于探索我们脚下这颗行星奥秘的广大科学爱好者来说,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对这类工具书的“体例设计”有着近乎偏执的关注。一本真正优秀的手册,其设计哲学往往体现在目录的编排、查找的便捷性以及版式的清晰度上。地球科学的词汇量庞大,查找效率是决定其是否被“常用”的关键因素。如果我需要查找一个矿物学的术语,我希望能够快速地通过拼音、英文或中文首字母索引找到,而不是陷入在厚厚的一本书中漫无目的地翻找。更进一步说,如果它能在词条的排列上遵循学科逻辑,例如将所有与“岩浆活动”相关的词汇集中在一起,即便不是严格的字母顺序,也能帮助使用者建立起知识的网络结构,形成系统化的记忆。我希望它在物理形态上也要经得起考验——毕竟,野外作业时经常要面对灰尘、湿气和颠簸,一本装帧粗糙、容易散页的词汇书很快就会被束之高阁。我期待看到的是一本设计精良、经久耐用、查找逻辑清晰的“工作伴侣”,而非仅仅是一本“备查资料”。

评分

这本工具书的出现,对于我们地质学研究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的甘霖。我从事野外地质调查工作近二十年,深知在面对复杂地层、岩石和构造描述时,准确把握专业术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与国际同行交流、阅读外文文献时,一个精准的译名能瞬间打开思路,避免因误译而导致的重大判断失误。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解读一份上世纪遗留下来的俄文地质报告时,由于缺乏配套的专业词汇参考,光是考证一个关于“侵入岩相”的术语就耗费了数周时间。市面上虽然不乏综合性词典,但它们往往在地球科学这个垂直领域深度不足,那些细微的、特定分支(比如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中的特有表达)的差异化翻译难以被捕捉。期待这本专门的词汇手册,能够像一把精密的钥匙,帮我们迅速解锁那些隐藏在跨语言表述中的专业壁垒,让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得到质的飞跃,真正实现学术研究的无缝对接。它的价值,远超一本普通工具书的范畴,简直是案头必备的“导航仪”。

评分

我是一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日常科研生活充满了阅读顶尖国际期刊和撰写实验报告的压力。我的导师一再强调,写作的规范性和专业性是衡量一个研究者成熟度的重要标准。在这方面,中英文术语的精确对应显得尤为关键。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组织语言时总会不自觉地套用中文的思维结构去翻译英文术语,导致最终的表达显得生硬或专业性不足。我迫切需要一本能够“纠偏”的工具书。它不应该只是告诉我们“A等于B”,更应该教会我们,在特定的科学语境下,“A”应该如何用最地道的英文或中文表达出来。我特别期待它在收录“新概念”和“新术语”方面的反应速度。地球科学日新月异,新的地质构造模型、新的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层出不穷,那些刚被国际科学界接受的术语,能否及时被收录进来,并且给出权威的中文对译,将直接决定这本手册的“保鲜期”和实用价值。如果它能紧跟前沿,那它就是我实验桌上不可替代的“实时更新系统”。

评分

从教学角度来看,这本词汇手册的价值同样不可估量。我在大学里教授地球科学导论课程,面对一群刚刚接触这门学科、对术语感到迷茫的学生时,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帮他们建立起一个清晰的、无歧义的专业词汇系统。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依赖于老师的口头解释和课堂板书,效率低下且容易遗漏。如果这本手册能够设计得更加直观,比如在解释一个复杂的地球物理术语时,能配上一个简洁的示意图的英文或中文注释,或者用更易于理解的类比来阐释其核心含义,那将极大地降低初学者的学习门槛。我希望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字典,而是一本带有“教学设计”理念的参考书。想象一下,如果每个学生都带着这样一本可以随时翻阅、标注和自我检验的工具书走进课堂,我们的教学互动质量和学习的连贯性会得到怎样的提升?它将是连接课堂理论与未来专业实践的理想桥梁。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对这类“手册”式的词典抱持着一丝怀疑态度。毕竟,地球科学的范畴实在太过宏大,从最基础的矿物学晶体结构,到高精尖的地球物理反演模型,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有其独特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想要将如此庞杂的知识体系凝练成一本便携的词汇工具,难度极大。很多时候,一本好的词典不光要给出对等词,更要体现出语境的侧重。例如,“Stress”在工程地质学和岩石力学中有着极其严格的定义,与普通物理学中的“应力”概念有着微妙的区分。我更看重的是,这本手册在收录词条时,是否做到了对不同子学科的覆盖广度和深度上的平衡。如果它能清晰地区分并标注出不同领域对同一概念的不同译法,或者在常用表达上提供更地道的例句式翻译,那么它就能超越简单的词对词的替换,成为真正具有指导意义的学术辅助材料。希望它能成为我们年轻一代研究人员,构建起扎实跨语言学术基础的坚实跳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