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日記(套裝共2冊)

梁漱溟日記(套裝共2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梁漱溟 著
圖書標籤:
  • 梁漱溟
  • 日記
  • 民國史
  • 文化反思
  • 思想史
  • 中國現代思想
  • 曆史文獻
  • 個人迴憶
  • 學術著作
  • 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119864
版次:1
商品編碼:11507621
品牌:世紀文景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910
套裝數量:2
字數:82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一部劫後餘生的精神秘檔,80萬字的梁漱溟日記(1932—1988)全本首次公開單行;首次公開數十張梁漱溟珍貴私傢曆史照片;“最後的儒傢”50年實錄與獨白,新舊中國半世紀國運縮影。

內容簡介

  

  《梁漱溟日記(套裝共2冊)》是有“最後的儒傢”之稱的梁漱溟先生現存全部日記(近80萬字)的匯編,並附數十張首次公開的珍貴私傢曆史照片。梁先生早年起即有記日記的習慣,現存日記始於1932年,終於1981年,曆經“文革”抄傢等磨難纔得留存。著者早年投身鄉村建設,巡視抗戰敵後,調停國共兩黨爭端,上縉雲山閉關修佛,解放後參觀城鄉新變與土地改革,“文革”抄傢受辱,政協學習論辯,常年堅持著述修行等等,長達50年的行止經曆及感受心境,在日記中都有樸實的記錄。本書是梁漱溟日記首次完整單行,編者撰寫瞭導讀性質的前言和每一年大事提要,修訂及增補注釋600餘條,並編製主要人名索引近2000條,是深入研究梁漱溟,瞭解20世紀中國社會與政治變遷的珍貴的實錄。

作者簡介

  梁漱溟(1893—1988),20世紀中國最具獨立風骨及知行閤一的思想傢、社會實踐者。原名煥鼎,字壽銘,又字漱冥,後以漱溟行世。早歲信佛而後歸儒,亦不廢佛;以中學學曆而執教北京大學。壯年辭去教職,長期從事鄉村建設;發起民盟,為調停國共奔走呼號。1949年後屢受批判而始終不屈,傲然宣稱“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一生以“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相號召,在兩個問題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問題,即人為什麼活著;二是社會問題,亦可雲中國問題,即中國嚮何處去。主要作品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鄉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等。
  幼年不學四書五經,而入洋學堂,念《英文初階》《地球韻言》,身後被譽為“中國最後一個儒傢”“國學大師”
  兩度欲自殺,一度想齣傢;哀民生疾苦,嘆“吾曹不齣如蒼生何”,積極入世求解中國與人生兩大問題
  24歲以中學學曆登北大講壇,教授印度哲學;7年後,主動辭去教職,投身新教育和鄉村建設
  巡曆抗戰遊擊區8個月,敵兵圍堵,飛機轟炸,數次險死還生,始終泰然自若
  發起民主同盟,調查李聞慘案,力促國共和談,奔走8年,被稱之為“中國的甘地”
  與毛澤東幾次通宵長談,激辯中國道路;1953年嚮最高領袖“要雅量”,成“反麵教員”
  隻批林不批孔,再遭全國性大批鬥而不改初衷,宣稱“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
  “文革”抄傢,資料全無,仍筆耕不輟;1975年《人心與人生》完稿,前後費時約50年,稱“使命完畢,可以去矣”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環顧當今之世,在知識分子中能有幾個人不唯上、唯書、唯經、唯典?他是一個我一生中所見到的極認真求知的人,一個無顧慮、無畏懼、堅持說真話的人。
  ——費孝通


  鈎玄決疑,百年盡瘁,以發揚儒學為己任
  廷爭麵摺,一代直聲,為同情農夫而執言
  ——馮友蘭


  我對梁漱溟非常佩服,有骨氣。我佩服的人,文的是梁漱溟,武的是彭德懷。
  ——季羨林


  梁漱溟是現代中國極具特色的學者與知識分子。他敢於提齣不同的意見,極具風骨;不尚空談,而且能身體力行。
  ——汪榮祖


  在近代中國,隻有他一個人保持瞭儒者的傳統和骨氣。他一生的為人處字,大有孔孟之風;他四處尋求理解和支持,以實現他心目中的為人之道和改進社會之道。
  ——〔美〕艾愷


  有悲天憫人之懷,一也。忠於理想,碰釘子不退,二也。直,有一句說一句,心口如一,三也。受大而眾之力壓,不低頭,為士林保存一點點元氣,四也。不作歌頌八股,阿諛奉承,以換取絜駕的享受,五也。五項歸一,我覺得,今日,無論是講尊崇個性還是講繼承北大精神,我們都不應該忘記梁先生,因為他是這方麵的拔尖人物。
  ——張中行


  思想與行動,在他的生活裏,完全打成一片。他不是書齋裏的學者,在思想上卻有超過一般學者的成就;他也不純粹是政治舞颱上的角色,隻是本諸社會良心,為國內的和平和建設一個新的中國而奮鬥不懈。
  ——韋政通


  梁漱溟與魯迅是20世紀中國極有創造力的思想傢。他們一位是傳統文化的偉大批判者,一位是傳統文化的偉大發揚者。
  ——林毓生

目錄

編者前言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7年
1938年
敵後遊擊區域行程日誌
1941年
1947年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附:省身錄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6年
1957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主要人名索引
編者前言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7年
1938年——
敵後遊擊區域行程日誌
1941年
1947年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附:省身錄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6年
1957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主要人名索引
















精彩書摘

  1939年6月21日(舊曆端陽),晨五時起行往岱崮。纔西北行七裏許,忽聞曾傢疃方麵有敵兵發見,即停止前進。繼而傳來槍炮聲,遂摺迴南牆峪,隱於山溝內。復移至西牆峪。夜晚九時離西牆峪,越西嶺至王傢庵子,經上峪、下李莊,由佛莊過公路(夜三時五十分通過)北行。
  22日晨十時抵坡裏。從昨晚起行至此,共約百裏之路。陸升訓同學任八路特務團團長,其團部今駐此。患難之後見而倍覺親切。隨繼續前進至公莊休息。下午五時亦文特來相迎,即偕住岱崮與同人同學會見甚歡。其時已昏夜,落雨。
  23日午間得諜報敵人分從東方及南方兩路而來。蓋第三大隊駐此已逾一周,復有省府廳處零散人員日漸紛集於此,遂形成目標。亦文當即傳知整裝準備齣發,適張裏元靳子欽亦率所部來會。彼此策商行止,經決定裏元等嚮北走,我等西行。臨行,亦文分囑公竹川(懋淇)同學隨我身邊照料,秦弘同學率武裝一小隊為我任警衛。下午四時離岱崮到茶葉坪曾停息,續於昏暗細雨中行進。雨落愈大,昏暗愈甚,齣手不辨五指,山路崎嶇坎坷而油滑。兩次聞人墜落溝澗,似人太多,隊太長,竟不暇顧。愚雖騎馬,而夾在人眾行列,舉步遲緩有類蝸牛,通夜行不過5裏。
  24日黎明,雨不稍停,衣履濕透,飢疲且冷。行抵對經峪一小村,亦文讓我先入休息,彼則率大隊更前進至石人坡休息。我等入村不見一人,而訝其衣被柴糧俱在。方解衣烘烤覓求飲食之間,聞石人坡方麵槍聲大作,知是接觸開火。不敢怠緩,齣村嚮東北一高山攀登,此時大得馬力。為免遭敵人跟蹤,囑靖波泮清率同秦弘武裝隊另行活動,而我與艮庸、竹川等五六人尋路下山隱藏。初隱於後山窩一鄭姓人傢(有老人胸懸十字,知為天主教徒),方得喘息,忽又告警。齣門見有挾衣裹糧扶老攜弱者即隨之行,至山腳入岩洞內隱蔽。洞內幾已人滿,見我等異鄉人物,指點隱於最後。此時前後各山頭敵我兩軍漸集,不久開火,各種槍聲、炮聲、炸彈聲、飛機聲震耳。兩軍往返衝奪,或遠或近,近者如在頭頂。約從午後二時起始,七時後其聲乃漸疏漸停。洞內人眾整日屏息靜聽,待至黑夜槍聲全停息,即勸我等趕緊他徙(徙往神仙洞)。我等亦不願纍及老百姓,但齣洞於黑暗中爬行未遠,知敵我兩方哨兵警戒甚嚴,無法通過,隻得仍退迴原洞內過夜。
  25日夜來人眾先後各自離去,皆不知其所往。天明,洞內隻餘我等六人(艮庸、竹川、健三、茂林、蔭平與我)。約早七時許敵我兩方復開火。此時洞內空無他人,可以走動嚮外瞭望,對麵山頭敵人旗幟、軍官等皆在目中。約十時後戰場轉至西北方,槍聲稀少,敵旗撤走。三兩敵人下山搜索,兩次經洞口外走過,卻不入內探視,我等乃得以安然無事。緊張既過,陡然思食,蓋不進食已兩日矣。遂就群眾所遺筐籃檢覓食物,而群眾亦陸續迴洞收取所遺,不覺相對失笑。據雲,敵人曾巡搜至鄭傢,見我馬,謂必有遊擊隊在此。鄭婦詭稱從鄰村延醫所用,而敵察見鞍下係有小提包(內有洗漱颳須各用具)非鄉村所習見,怒鞭之甚重。以是雖慶更生,而我等卻無處可以安身。經商定由鄭西堂(老人之子)引至北岱崮,露宿於山上大石隙間。雨後大風徹夜,寒冷不能入寐。
  26日經竹川之侄公培光介紹移住西小峪,住於莊長郭子升之叔父傢。竹川即為濛陰當地人,其族姓在濛陰甚蕃(諺雲濛陰縣,公一半)。後此轉移多得公姓之助。午後二時槍炮聲又從西北方傳來,齣戶嚮山溝隱蔽,適與泮清、秦弘相遇。然彼二人竟與靖波相失。
  27日上午仍遠聞槍炮聲。有第三政治大隊宣傳隊孟隊長及大隊所雇之挑夫多人從石人坡逃迴來,備言日前遭敵人包圍情況,大隊人員傷亡甚多。囑竹川、培光往十字澗探聽消息,晚八時返,決定即夜一時齣發。齣發前,幸得靖波來會。
  28日由公培光引路於早八時行抵姚裏坪,計程12裏。路經十字澗曾與新編第四師二團相遇。十時離姚裏坪,午後二時行抵姚峪。原擬往上東門公懋法(竹川族弟)傢,途中聞其附近謝子(莊名)有敵人。改而西行至此。進莊藉宿,竟不期而遇之。蓋懋法亦以避敵來此也。
  29日竹川弟兄引我至附近道士海(地名)隱蔽,謂此間稍可休息兩日。艮庸等則仍留姚莊。
  30日囑艮庸、竹川、泮清二人往石人坡,為第三政治大隊辦理善後。抵石人坡南山時,聞北方有炮聲,一路偵察前進。雖滿目荒涼而山巔尚見一二牧童,村內仍聞驢鳴。遇鄉民一人請其導訪孫明孝莊長,獲悉有負傷之我隊官長士兵王仲全等三人留村養傷,當往探視慰問,並各留給養傷費用。適有本隊孫醫官德芳由鄰村來視。因偕往當日戰地巡視,殘跡淒涼,殊不忍睹。總計陣亡25人,橫屍山間及道左,多數已為土掩蓋,間有露半身者麵目模糊不可辨。乃各就原地加工纍石圍之,不使暴露。並共同相度得一可作公墓之處,備將來再行改葬。午後三時與孫醫官等作彆而歸,比抵姚峪已入夜。
  ……


《梁漱溟日記》:一部思想巨匠的心靈史與時代畫捲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中,梁漱溟先生無疑是一位繞不開的巍峨身影。他以其“最後一位舊儒”的身份,在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文明的碰撞中,不斷探尋中國社會改造與個體精神超越的道路。而《梁漱溟日記》(套裝共2冊),正是梁漱溟先生最為真摯、最為深刻的自我呈現。這套日記,並非簡單的生活記錄,而是他作為一個思想傢、教育傢、社會活動傢,在人生不同階段,對內察省、對外觀察、對學問求索、對社會責任的深沉反思與不懈追問。它以最原始、最鮮活的筆觸,為我們展開瞭一幅波瀾壯闊的精神史與時代畫捲。 一、 思想的源流與演進:從“鄉村建設”到“文化自覺” 翻開《梁漱溟日記》,我們首先看到的,是這位思想巨匠思想火花的閃耀與曆程。日記如同一條蜿蜒的河流,清晰地映照齣梁漱溟思想的源頭活水,以及它如何曆經時代激蕩而不斷生長、演變。 早期的日記,充滿瞭對中國鄉村凋敝的憂慮,以及對“鄉村建設”事業的滿腔熱血。讀者可以看到,梁漱溟是如何在親身實踐中,感受中國農民的疾苦,體察鄉村社會的肌理,並為此構築瞭一整套融思想、教育、經濟、政治於一體的鄉村建設理論。日記中,他對於組織、動員、教育農民的種種嘗試,對於建立基層自治組織的細緻規劃,對於經濟閤作社的設想,無不體現著他對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深切關懷,以及對中國社會根本問題的深刻洞察。他對於“知難行易”與“知易行難”的反復辯論,對於如何將理想付諸實踐的艱難跋涉,在字裏行間躍然紙上。這些記錄,不僅是鄉村建設運動的珍貴史料,更是梁漱溟思想體係形成與發展的生動注腳。 隨著時代變遷,特彆是新中國成立後,梁漱溟先生的思想也進入瞭新的階段。日記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於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觀察與思考,他對於“中國文化”的重新審視,以及他提齣的“文化自覺”的理念。他沒有簡單地套用西方的思想模式,而是試圖從中國文化的自身精神齣發,去理解和迴應現代性的挑戰。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如儒傢思想的“仁愛”、“中庸”、“民本”等,進行瞭深入的挖掘與創造性轉化。他對於“為人生”的哲學追求,對於個體精神的獨立與完善,對於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文化自信,都有著獨到的見解。日記中的每一次反思,每一次論辯,都展現瞭他作為一位獨立思想者的風骨與勇氣。 二、 時代的印記與個人際遇:時代浪潮中的個體掙紮與堅持 《梁漱溟日記》並不僅僅是一部純粹的理論著作,它更是梁漱溟先生個人命運與中國時代變遷緊密交織的生動寫照。日記為我們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捲,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無數知識分子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抉擇與堅持。 日記中,我們可以看到梁漱溟先生與一代又一代思想巨匠的交往與論辯。從早年的章太炎、蔡元培,到後來的毛澤東、周恩來,以及與他思想上既有共鳴又有分歧的許多當代學者,這些交往都生動地記錄瞭他與時代最前沿思想的碰撞。他對於不同政治思潮的觀察與評價,對於國傢前途命運的憂思,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文字之中。 尤其是在新中國成立後,梁漱溟先生作為少數幾位未被徹底邊緣化的老一代知識分子,他的日記記錄瞭他在新的政治格局下的觀察、思考與內心波動。他對於政治運動的態度,對於社會變革的理解,以及他堅持獨立思考的勇氣,都讓我們看到瞭一個有血有肉、有著深刻思想矛盾和個人情感的梁漱溟。日記中,他對一些政治事件的看法,他對個人處境的感受,以及他對於知識分子在社會中的角色和責任的思考,都充滿瞭深刻的洞察力。他沒有因為政治的壓力而放棄思考,反而更加珍視內心的獨立與清明。 這套日記,也讓我們看到瞭梁漱溟先生作為普通人的情感與生活。日記中,有他對傢人、朋友的牽掛,有他對日常生活的細緻觀察,有他對身體健康的憂慮,也有他對人生意義的追問。這些瑣碎的細節,恰恰構成瞭他豐富而復雜的人格,使我們能夠更加立體、更加真實地認識這位偉大的思想傢。 三、 治學之道與人生哲學:探尋“為人生”的終極意義 《梁漱溟日記》最令人動容之處,在於它所展現的梁漱溟先生一以貫之的治學之道與人生哲學。貫穿他一生的是對“為人生”的執著追求。他並非為瞭治學而治學,而是將學問視為解決人生問題、改造社會、實現個體精神超越的根本途徑。 日記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中國傳統哲學的深入鑽研,他對佛教、印度哲學的廣泛涉獵,以及他對西方哲學的審慎藉鑒。他並非滿足於對經典的解讀,而是緻力於將這些思想資源融入對中國現實問題的解決之中。他對“宇宙人生”的根本問題,對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對人類的未來命運,始終保持著一種深刻的追問。 他的“不忍人之心”,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仁愛”精神的現代詮釋,也是他投身社會改造的根本動力。他對於“進取”與“退守”的權衡,對於“個體”與“群體”關係的思考,都體現瞭他深刻的哲學智慧。日記中,他關於如何保持精神的獨立與尊嚴,關於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現實中尋找到內心的安寜與力量,都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人生啓示。 這套日記,就像一麵棱鏡,摺射齣梁漱溟先生一生所進行的思想探索與人格塑造。它以最真誠、最樸素的文字,嚮我們展示瞭一位偉大的思想傢如何窮盡一生去迴應時代的呼喚,去探尋生命的意義,去追求人類的幸福。閱讀《梁漱溟日記》,我們不僅是在閱讀一位思想傢的生平,更是在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反思,一次對人生價值的再認識。這套日記,值得每一個關心中國思想史、關心人生意義的讀者細細品讀。它所蘊含的思想光輝與人格魅力,必將穿越時空,繼續啓迪後人。

用戶評價

評分

《梁漱溟日記(套裝共2冊)》為我打開瞭一扇理解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的重要窗口。日記以其原始、鮮活的記錄,展現瞭梁漱溟先生思想演進的軌跡。我尤其對他在不同曆史時期,對國傢發展方嚮的思考與論辯印象深刻。他對於“工業化”與“鄉村建設”之間關係的深刻洞察,對於“民主”與“自由”的理解,以及他對中國社會基層力量的重視,都充滿瞭前瞻性。日記中,他與諸多同時代重要人物的交往片段,也為我們勾勒齣瞭一幅生動的曆史畫捲。我們可以看到,在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思想傢們是如何碰撞、辯論,又是如何為國傢的未來殫精竭慮。梁漱溟先生的日記,並非是簡單的個人記錄,它更是那個時代社會思潮湧動的縮影。他對於“人的價值”和“社會秩序”的持續追問,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為他那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宏大情懷所感動。這套書,無疑是中國現代思想史研究不可或缺的珍貴資料。

評分

《梁漱溟日記(套裝共2冊)》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讀一本書,不如說是在與一位智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日記所展現的,是梁漱溟先生在不同人生階段,麵對不同社會議題時的真摯思考與情感流露。我尤其被他對於“中西文化”的比較與反思所吸引。在那個國門初開,西方思潮湧入的年代,他沒有盲目地全盤接受,而是以一種批判性的、帶有中國文化根基的視角,去審視和吸收,這種獨立自主的精神,著實令人欽佩。日記中,他對於“何謂中國”的追問,對於“中國人的精神”的探尋,貫穿始終。字裏行間,我們能感受到他對中華文明的深沉熱愛,以及那種希望中華民族能夠獨立自主、走嚮復興的殷切期盼。讀他的文字,就像在感受一股來自曆史深處的強大力量,它激勵著我們去思考自身文化的價值,去認識我們所處的時代,並為之付諸努力。日記的語言樸實無華,卻充滿瞭力量,能夠直抵人心,引發共鳴。這套書,是對曆史的珍貴記錄,更是對我們當下思考的有力啓迪。

評分

《梁漱溟日記(套裝共2冊)》是一部充滿思想深度和人生智慧的著作。日記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讓我們得以窺探一位偉大的思想傢內心深處的思考與情感。我特彆欣賞梁漱溟先生那種貫穿一生的“問題意識”。他對社會、對人生、對文化,始終抱有一種審視的態度,不滿足於錶象,而是力求觸及問題的本質。日記中,他對於“理性”與“情感”、“個體”與“集體”、“物質”與“精神”等一係列哲學命題的反復探討,展現瞭他思想的廣度和深度。他並非是一個孤芳自賞的學者,他的思考始終與中國社會的現實緊密相連,他關注的是如何讓國傢變得更好,讓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讀他的日記,我感受到一種超越時代的力量,那種對真理的不懈追求,那種對民族命運的深切責任感。日記的語言,有時候樸實得近乎口語,但正是這種真實,使得他的思想更具衝擊力。這套書,為我提供瞭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在新時代如何傳承與發展的寶貴啓示。

評分

讀完《梁漱溟日記(套裝共2冊)》後,我深感震撼,仿佛親曆瞭這位思想巨匠的內心世界。日記中的文字,時而激昂,時而沉思,記錄瞭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社會變革以及人生哲學的深刻探索。梁漱溟先生並非僅是理論的構建者,他的思考是根植於現實土壤,飽含著對國傢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懷。翻開日記,我被他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不屈不撓的探索精神所打動。即使麵對巨大的社會動蕩和個人睏境,他依然堅持著對“真”與“善”的追尋,這種精神力量,在當下浮躁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日記中那些關於教育、鄉村建設的思考,即使是幾十年前的記錄,依然能引發我們對當下許多問題的反思。他對於“中國社會之特性”的洞察,以及對“問題人生”的直麵,都充滿瞭智慧的光芒,讓人受益匪淺。我尤其欣賞他那種敢於自我批評、自我反省的態度,這是一種真正成熟的思想傢纔會擁有的品質。閱讀過程,時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纔能真正領會其中蘊含的深意。這套書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思想的寶庫,值得反復閱讀,細細品味。

評分

《梁漱溟日記(套裝共2冊)》帶給我的,是一種近乎“親切”的閱讀感受。仿佛是在翻閱一位長者的私人信件,看到瞭他生活中那些不為人知的掙紮、睏惑,以及那些閃耀著智慧的瞬間。日記中,梁漱溟先生並沒有刻意去塑造一個完美的形象,而是坦誠地記錄瞭他的喜怒哀樂,他的猶豫不決,以及他在麵對人生重大選擇時的艱難心路。我特彆關注他早期在教育和鄉村建設方麵的實踐與反思。那些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嘗試,雖然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可能遭遇瞭重重睏難,但其背後所蘊含的對國傢民族未來負責的擔當,以及那種腳踏實地、從基層做起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深深學習的。日記中,他對於“人生意義”的探討,對於“情感世界”的描繪,也同樣引人入勝。他不僅僅是一位公共知識分子,更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個體。這種真實性,使得他的思想更加可信,也更加具有感染力。讀這套書,讓我對那個時代,對那一代知識分子的命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好用好評 特價下單 good

評分

梁漱溟的日記,可惜提綱式,信息不多

評分

梁漱溟先生的日記,兩大本,慢慢讀慢慢感受吧

評分

一部劫後餘生的精神秘檔,80萬字的梁漱溟日記(1932—1988)全本首次公開單行;首次公開數十張梁漱溟珍貴私傢曆史照片;“最後的儒傢”50年實錄與獨白,新舊中國半世紀國運縮影。

評分

梁漱溟是一位很值得關注的人物,從他的日記中或許可以窺見一個時代的縮影。

評分

早就想買這次搞活動一起買瞭.內容還沒來得及看。

評分

老一代知識分子的日記,值得一讀。

評分

對國學大師越發感興趣!!

評分

我生長於城市而一生獻於鄉村建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