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英国学者J.托什(1987:79)指出:“口述历史的主要意义不在于它是什么真实的历史或作为社会团体政治意图的表达手段,而在于它证明了人们的历史意识是怎样形成的……人们的历史意识就像一个战场,在这里,互相竞争的思想体系和正当与否可能受到考验。”
内容简介
《历史的旁白:中国当代语言学家口述访谈实录》采用口述历史的方法观察并研究中国现当代语言学的发展史,汇集曾经为中国现当代语言学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前辈学者的学术成果,从而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中国语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口述史学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口述史学家以观察者的身份参与口述访谈工作,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从而获得第一手的口述史料。
本书首次公开呈现了26位受访的中国语言学家的口述访谈,对中国语言学家的口述研究填补了语言学史上某些重大事件中没有文字记载的空白,印证了文献资料的可靠性,从而再现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史。
内页插图
目录
周有光
吴宗济
张斌
林焘
唐作藩
郭锡良
徐通锵
陈章太
曹先擢
许宝华
胡壮麟
刘叔新
孙宏开
苏培成
戴庆厦
陆俭明
黄昌宁
陈光磊
冯志伟
游汝杰
马庆株
潘悟云
邵敬敏
姚小平
李宇明
顾日国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首批受访者研究领域分布
附录二 首批受访者自然信息
附录三 访谈话题
附录四 授权书
附录五 法律意见书
附录六 首批受访者受访信息
历史的声音
精彩书摘
吴宗济先生:我不怕学术批评,我也没有遇到什么批评。也许外面有些闲话,我也不去辩,我的东西都拿到机器上去验证。我把我学习来的先进技术带回来,但不是生搬硬套。理论方面我始终坚持中国汉语有自己的系统。
张宜:吴老师,您这一生中,有什么人,什么事,或者什么书对您从事学术研究有影响?
吴宗济先生:最近我在想,研究中国语言、中国语音,那么中国语音到底从哪儿来的?发音是脑子想的,是思维的,那么汉语的思维积淀了几千年,当然跟西方的不一样。我们的思维媒体是语言,还有别的媒体,比如文字,书画。书法最能代表中国人思想的是草书。我从草书去找,看是不是跟语音变化有相同之处。我写了文章并已发表。再比如画画,我在故宫博物院看到一幅明代徐渭(文长)的画,画的是人在风雪中的驴子背上。驴子的膝盖是断开的,可是你一眼看去,却能感到驴子跑得很有劲。我们看到语音方面在实验当中断开,可是耳朵听起来声音却是连续的。从断续方面来看,中国画里有很多道理。
张宜:看齐白石画的虾不也是这样吗?虾米都是断节儿的,但是你看上去却是一只只完整的虾。
吴宗济先生:就是。这是说断开。从连绵来说,突变来说,也都有相似之处。我买了很多关于书画理论的书,我现在总结为三个观点:一个是连绵,一个是映带,就是笔画断开而走势连,还有一个是突变,叫做“错综”,即向绝对相反的方向去画去写。在我们的语音理论中,这三个方面也是语言自然度的精华所在。有些声音为什么听起来自然?比如“补”、“听”、“集”三个字,三个辅音都是清辅音,不是浊辅音,所以发出的声音是断开的,可你听来却是连续的。这三个方面用在我们的机器上头能不能做个软件,作为它的一个功能,它自己虽然可以断开,两边儿还要对正,还要呼应,前后的两个频率还要互相呼应的,不是断开的,这样的话就解释了一大部分语音方面的特点。还有,本来不能解释,比如本来是呼应,可是怎么跑得那么远?原来是感情使它跑得那么远。那么,现在我就可以根据它跑的远近,再碰到类似的语音我就给它定义为感叹句或是其他。现在的室主任李爱军是我学生杨顺安的学生,她在理工方面很出色,但语文方面,她现在根据我的研究思路做课题。这些机器(吴老师指着书房里的几台电脑说)就是几个单位送来的。
……
拨开历史的迷雾,倾听时代的声响 历史,从来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一段段鲜活的叙事,由无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书写而成。在中国当代语言学的发展脉络中,那些在学术前沿耕耘、在理论体系中探索、在教学园地里播撒智慧火种的语言学家们,不仅是学科发展的脊梁,更是时代变迁的忠实记录者。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的学术思想,他们的研究方法,他们的教学感悟,无不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风云变幻、文化浪潮、教育改革紧密相连,共同织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本书《历史的旁白:中国当代语言学家口述实录》正是力图将这些珍贵的“旁白”汇聚,为我们展现一个立体、鲜活、充满温度的中国当代语言学史。它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集,也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通过语言学家们亲口讲述,以“我”的视角,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走进他们的人生故事,感受他们与语言学结缘的初心,体味他们在学术道路上的艰辛与喜悦,理解他们对中国语言学未来发展的深切期盼。 个体生命的轨迹,折射时代的变迁 每一位语言学家的人生,都如同一本独一无二的传记,其中蕴含着时代的烙印。他们经历的中国,是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历程。他们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感受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也体会了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冲击。这些宏大的时代背景,如同巨大的画布,而语言学家们的人生轨迹,则是在这画布上留下的独特而深刻的笔触。 本书将深入挖掘这些“旁白”背后的历史信息。例如,一位语言学家在动荡年代里如何坚持学术研究,他在艰苦条件下如何克服困难,如何从外国文献中汲取养分,又如何将其本土化,这些经历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坚韧与智慧,也反映了那个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在艰难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真实写照。又比如,另一位语言学家在改革开放初期,如何敏锐地捕捉到新的学术思潮,如何积极引进和消化国外的先进理论,如何推动中国语言学与国际接轨,这背后是对国家开放政策的拥抱,也是对学科发展的强烈使命感。 这些口述实录,将为我们提供一个非同寻常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当代历史。我们不再只是从宏观数据和重大事件中理解历史,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个体的生命体验,去感受历史的温度,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他们的故事,是时代的注脚,也是时代的注解。 学术思想的传承,与时俱进的探索 中国语言学的发展,是一条充满探索与创新的道路。从传统的语音、文字、训诂,到现代的句法、语义、语用,再到跨学科的计算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每一步都凝聚着一代代语言学家的心血。本书将重点呈现这些语言学家们的核心学术思想,以及他们在中国语言学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 口述实录的魅力在于其真实性与个性化。语言学家们在讲述自己的学术历程时,往往会回顾他们灵感的来源,阐述他们研究的动机,解释他们理论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某些学术争鸣的看法。这些细节,是任何二手文献都难以提供的。例如,一位在语音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可能会详细讲述他如何从对地方方言的深入田野调查中,发现语音变化的规律;另一位在句法学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可能会分享他在研究中文句子结构时,如何受到西方理论的启发,又如何结合中文的特点,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句法理论。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关注这些语言学家们如何面对学科的挑战,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学术环境中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并持续进行理论创新。他们如何将传统的中国语言学理论与现代语言学方法相结合?他们如何看待中国语言学在世界语言学版图中的地位?他们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有何看法?这些问题,都将在他们的口述实录中得到深入的解答,展现了中国语言学界不拘泥于过往,积极拥抱未来的学术精神。 教育理念的传递,薪火相传的担当 语言学家不仅是研究者,更是教育者。他们辛勤耕耘于教学一线,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语言学人才。本书将特别关注语言学家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展现他们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如何引导学生走上学术道路,以及他们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 在口述实录中,我们可以听到他们对学生成长的殷切期望,他们如何因材施教,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位老一辈的语言学家,可能会回忆起他在条件艰苦的年代,是如何用最朴素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又是如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一代代学生。而年轻一代的学者,则可能分享他们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如何开展互动式教学,如何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这些关于教学的故事,不仅仅是对传道授业解惑的记录,更是对教育精神的传承。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一种对学术的热爱,一种对真理的追求,一种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他们的言传身教,是激励后辈学者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也是中国语言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 口述的温度,历史的深度 《历史的旁白:中国当代语言学家口述实录》之所以珍贵,在于它所独有的“口述”形式。语言学家们的声音,是历史最真实的肌理。他们的语调,他们的停顿,他们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情感,都为冰冷的文字增添了鲜活的生命力。通过口述,我们能更直接地感受到他们的人生起伏,体会到他们对学术的执着,感受到他们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本书致力于打破学术研究的壁垒,让更多普通读者也能走近语言学,了解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程。我们相信,这些充满智慧与情感的口述实录,不仅能为语言学界提供宝贵的史料,也能引发社会各界对语言、对文化、对历史的深度思考。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当代语言学史的书,但更是一本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书;这是一本关于学术的书,但更是一本关于人生的书。让我们一同翻开这本《历史的旁白》,倾听那些在时代潮头上的语言学家们,为我们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讲述他们与语言学的不解之缘,讲述他们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用语言和思想书写的传奇。他们的声音,将穿越时空,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中,为我们拨开迷雾,照亮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