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英國學者J.托什(1987:79)指齣:“口述曆史的主要意義不在於它是什麼真實的曆史或作為社會團體政治意圖的錶達手段,而在於它證明瞭人們的曆史意識是怎樣形成的……人們的曆史意識就像一個戰場,在這裏,互相競爭的思想體係和正當與否可能受到考驗。”
內容簡介
《曆史的旁白:中國當代語言學傢口述訪談實錄》采用口述曆史的方法觀察並研究中國現當代語言學的發展史,匯集曾經為中國現當代語言學的發展作齣貢獻的前輩學者的學術成果,從而使人們更清楚地瞭解中國語言研究的曆史和現狀。
口述史學的特徵之一就是它的主動性和互動性。口述史學傢以觀察者的身份參與口述訪談工作,與研究對象直接接觸,從而獲得第一手的口述史料。
本書首次公開呈現瞭26位受訪的中國語言學傢的口述訪談,對中國語言學傢的口述研究填補瞭語言學史上某些重大事件中沒有文字記載的空白,印證瞭文獻資料的可靠性,從而再現中國語言學的發展史。
內頁插圖
目錄
周有光
吳宗濟
張斌
林燾
唐作藩
郭锡良
徐通鏘
陳章太
曹先擢
許寶華
鬍壯麟
劉叔新
孫宏開
蘇培成
戴慶廈
陸儉明
黃昌寜
陳光磊
馮誌偉
遊汝傑
馬慶株
潘悟雲
邵敬敏
姚小平
李宇明
顧日國
參考文獻
附錄一 首批受訪者研究領域分布
附錄二 首批受訪者自然信息
附錄三 訪談話題
附錄四 授權書
附錄五 法律意見書
附錄六 首批受訪者受訪信息
曆史的聲音
精彩書摘
吳宗濟先生:我不怕學術批評,我也沒有遇到什麼批評。也許外麵有些閑話,我也不去辯,我的東西都拿到機器上去驗證。我把我學習來的先進技術帶迴來,但不是生搬硬套。理論方麵我始終堅持中國漢語有自己的係統。
張宜:吳老師,您這一生中,有什麼人,什麼事,或者什麼書對您從事學術研究有影響?
吳宗濟先生:最近我在想,研究中國語言、中國語音,那麼中國語音到底從哪兒來的?發音是腦子想的,是思維的,那麼漢語的思維積澱瞭幾韆年,當然跟西方的不一樣。我們的思維媒體是語言,還有彆的媒體,比如文字,書畫。書法最能代錶中國人思想的是草書。我從草書去找,看是不是跟語音變化有相同之處。我寫瞭文章並已發錶。再比如畫畫,我在故宮博物院看到一幅明代徐渭(文長)的畫,畫的是人在風雪中的驢子背上。驢子的膝蓋是斷開的,可是你一眼看去,卻能感到驢子跑得很有勁。我們看到語音方麵在實驗當中斷開,可是耳朵聽起來聲音卻是連續的。從斷續方麵來看,中國畫裏有很多道理。
張宜:看齊白石畫的蝦不也是這樣嗎?蝦米都是斷節兒的,但是你看上去卻是一隻隻完整的蝦。
吳宗濟先生:就是。這是說斷開。從連綿來說,突變來說,也都有相似之處。我買瞭很多關於書畫理論的書,我現在總結為三個觀點:一個是連綿,一個是映帶,就是筆畫斷開而走勢連,還有一個是突變,叫做“錯綜”,即嚮絕對相反的方嚮去畫去寫。在我們的語音理論中,這三個方麵也是語言自然度的精華所在。有些聲音為什麼聽起來自然?比如“補”、“聽”、“集”三個字,三個輔音都是清輔音,不是濁輔音,所以發齣的聲音是斷開的,可你聽來卻是連續的。這三個方麵用在我們的機器上頭能不能做個軟件,作為它的一個功能,它自己雖然可以斷開,兩邊兒還要對正,還要呼應,前後的兩個頻率還要互相呼應的,不是斷開的,這樣的話就解釋瞭一大部分語音方麵的特點。還有,本來不能解釋,比如本來是呼應,可是怎麼跑得那麼遠?原來是感情使它跑得那麼遠。那麼,現在我就可以根據它跑的遠近,再碰到類似的語音我就給它定義為感嘆句或是其他。現在的室主任李愛軍是我學生楊順安的學生,她在理工方麵很齣色,但語文方麵,她現在根據我的研究思路做課題。這些機器(吳老師指著書房裏的幾颱電腦說)就是幾個單位送來的。
……
撥開曆史的迷霧,傾聽時代的聲響 曆史,從來不是靜止的畫麵,而是一段段鮮活的敘事,由無數個體在時代洪流中書寫而成。在中國當代語言學的發展脈絡中,那些在學術前沿耕耘、在理論體係中探索、在教學園地裏播撒智慧火種的語言學傢們,不僅是學科發展的脊梁,更是時代變遷的忠實記錄者。他們的人生經曆,他們的學術思想,他們的研究方法,他們的教學感悟,無不與中國近現代社會的風雲變幻、文化浪潮、教育改革緊密相連,共同織就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捲。 本書《曆史的旁白:中國當代語言學傢口述實錄》正是力圖將這些珍貴的“旁白”匯聚,為我們展現一個立體、鮮活、充滿溫度的中國當代語言學史。它並非枯燥的學術論文集,也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通過語言學傢們親口講述,以“我”的視角,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走進他們的人生故事,感受他們與語言學結緣的初心,體味他們在學術道路上的艱辛與喜悅,理解他們對中國語言學未來發展的深切期盼。 個體生命的軌跡,摺射時代的變遷 每一位語言學傢的人生,都如同一本獨一無二的傳記,其中蘊含著時代的烙印。他們經曆的中國,是從積貧積弱走嚮繁榮富強的偉大曆程。他們見證瞭新中國的成立,感受瞭改革開放的春風,也體會瞭全球化浪潮帶來的衝擊。這些宏大的時代背景,如同巨大的畫布,而語言學傢們的人生軌跡,則是在這畫布上留下的獨特而深刻的筆觸。 本書將深入挖掘這些“旁白”背後的曆史信息。例如,一位語言學傢在動蕩年代裏如何堅持學術研究,他在艱苦條件下如何剋服睏難,如何從外國文獻中汲取養分,又如何將其本土化,這些經曆不僅展現瞭他個人的堅韌與智慧,也反映瞭那個時期中國知識分子在艱難環境中生存與發展的真實寫照。又比如,另一位語言學傢在改革開放初期,如何敏銳地捕捉到新的學術思潮,如何積極引進和消化國外的先進理論,如何推動中國語言學與國際接軌,這背後是對國傢開放政策的擁抱,也是對學科發展的強烈使命感。 這些口述實錄,將為我們提供一個非同尋常的視角來審視中國當代曆史。我們不再隻是從宏觀數據和重大事件中理解曆史,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個體的生命體驗,去感受曆史的溫度,理解曆史的復雜性。他們的故事,是時代的注腳,也是時代的注解。 學術思想的傳承,與時俱進的探索 中國語言學的發展,是一條充滿探索與創新的道路。從傳統的語音、文字、訓詁,到現代的句法、語義、語用,再到跨學科的計算語言學、認知語言學,每一步都凝聚著一代代語言學傢的心血。本書將重點呈現這些語言學傢們的核心學術思想,以及他們在中國語言學發展史上的獨特貢獻。 口述實錄的魅力在於其真實性與個性化。語言學傢們在講述自己的學術曆程時,往往會迴顧他們靈感的來源,闡述他們研究的動機,解釋他們理論的形成過程,以及對某些學術爭鳴的看法。這些細節,是任何二手文獻都難以提供的。例如,一位在語音學領域享有盛譽的學者,可能會詳細講述他如何從對地方方言的深入田野調查中,發現語音變化的規律;另一位在句法學領域卓有建樹的專傢,可能會分享他在研究中文句子結構時,如何受到西方理論的啓發,又如何結閤中文的特點,提齣具有中國特色的句法理論。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關注這些語言學傢們如何麵對學科的挑戰,如何在瞬息萬變的學術環境中保持敏銳的洞察力,並持續進行理論創新。他們如何將傳統的中國語言學理論與現代語言學方法相結閤?他們如何看待中國語言學在世界語言學版圖中的地位?他們對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對語言學研究的影響有何看法?這些問題,都將在他們的口述實錄中得到深入的解答,展現瞭中國語言學界不拘泥於過往,積極擁抱未來的學術精神。 教育理念的傳遞,薪火相傳的擔當 語言學傢不僅是研究者,更是教育者。他們辛勤耕耘於教學一綫,為國傢培養瞭一批又一批優秀的語言學人纔。本書將特彆關注語言學傢們的教育理念和教學實踐,展現他們如何啓迪學生的智慧,如何引導學生走上學術道路,以及他們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思考。 在口述實錄中,我們可以聽到他們對學生成長的殷切期望,他們如何因材施教,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位老一輩的語言學傢,可能會迴憶起他在條件艱苦的年代,是如何用最樸素的方式嚮學生傳授知識,又是如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一代代學生。而年輕一代的學者,則可能分享他們在現代教育理念下,如何運用多媒體技術,如何開展互動式教學,如何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 這些關於教學的故事,不僅僅是對傳道授業解惑的記錄,更是對教育精神的傳承。他們不僅傳授知識,更傳遞一種對學術的熱愛,一種對真理的追求,一種對社會責任的擔當。他們的言傳身教,是激勵後輩學者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也是中國語言學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生動注腳。 口述的溫度,曆史的深度 《曆史的旁白:中國當代語言學傢口述實錄》之所以珍貴,在於它所獨有的“口述”形式。語言學傢們的聲音,是曆史最真實的肌理。他們的語調,他們的停頓,他們不經意間流露齣的情感,都為冰冷的文字增添瞭鮮活的生命力。通過口述,我們能更直接地感受到他們的人生起伏,體會到他們對學術的執著,感受到他們對國傢和民族命運的關切。 本書緻力於打破學術研究的壁壘,讓更多普通讀者也能走近語言學,瞭解中國語言學的發展曆程。我們相信,這些充滿智慧與情感的口述實錄,不僅能為語言學界提供寶貴的史料,也能引發社會各界對語言、對文化、對曆史的深度思考。 這是一本關於中國當代語言學史的書,但更是一本關於中國近現代曆史的書;這是一本關於學術的書,但更是一本關於人生的書。讓我們一同翻開這本《曆史的旁白》,傾聽那些在時代潮頭上的語言學傢們,為我們講述他們的人生故事,講述他們與語言學的不解之緣,講述他們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用語言和思想書寫的傳奇。他們的聲音,將穿越時空,迴蕩在曆史的長河中,為我們撥開迷霧,照亮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