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第2版) | 出版社: 重庆大学 | 出版时间:2015-05-01 |
| 作者:宗白华 | 译者: | 开本: |
| 定价: 58.00 | 页数:0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62486169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阅读本书,犹如跟随邓晓芒先生一起在智慧的花园中散步!
邓晓芒,2009年12月起,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此前曾长期任教于武汉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研究,是西学东渐一百多年以来,直接从德文全译康德“三大批判”的国内**人。邓晓芒先生用自己的思考、讲坛和著作,深度介入当代中国思想进程和精神建构,在思想界独树一帜。
**讲 绪论 第二讲 哲学史方法论新探 第三讲 论历史感——现代解释学的启示 第四讲 中国哲学中的反语言学倾向 第五讲 中西辩证法的生存论差异 第六讲 辩证逻辑的本质 第七讲 关于道家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 第八讲 西方哲学史中的实体主文和非实体主文 第九讲 胡塞尔现象学导引 第十讲 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思想 第十一讲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吉说方式比较 第十二讲 让哲学说汉语——从康德三大批判的翻译说起 第十三讲 对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中实用主文偏向的检讨 第十四讲 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的十大文化错位 后 记 再版后记
“哲学史方法论”是武汉大学哲学系三十年来的传统课程,由武汉大学哲学系的老前辈萧萐父、陈修斋、杨祖陶等人创立。该课程的学术信念是,按照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把哲学史和哲学看作是一致的(即历史和逻辑一致),在哲学史中寻求哲学规律,在哲学中奠定哲学史的根基。本书是在邓晓芒先生主讲本课程的录音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原来的课程是十六讲,但由于篇幅、录音设备及其他的原因,此处有两讲内容未能收入,故成“十四讲”。在本课程中,邓晓芒先生对苏格拉底和孔子的言说方式进行了比较,提出了苏格拉底以追问的方式进行学理式的辩论,而孔子以圣人的姿态用情感的方式进行辩论,并且这两种方式决定了中西文化的不同的观点。作者对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中实用主义偏向的检讨,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中十大文化错位的阐述,其中贯穿了中西比较的方法。
哎呀,最近淘到一本关于哲学史的书,真的是让人眼前一亮。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不像那种老掉牙的教科书,枯燥乏味,只是罗列时间线和人名。它更像是一位老学者的娓娓道来,带你深入到各个哲学流派的精神内核中去。读起来,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更像是在参与一场场跨越千年的思想对话。作者在梳理不同学派之间的关联和冲突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让人能清晰地看到思想是如何一步步演化、碰撞、甚至互相“修正”的过程。比如,当他解析康德的先验哲学时,那种严谨的逻辑推导和对后世影响的分析,简直让人拍案叫绝。这本书的 行文风格 也很有个性,偶尔还会穿插一些幽默的自嘲或者对某个哲学家的“小吐槽”,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反而觉得特别亲切。如果你对哲学史感兴趣,但又害怕被晦涩的术语劝退,这本书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它真的能点燃你对知识的好奇心。
评分这本书的 深度 绝对是超乎我的预期的,它不仅仅满足于对表面概念的阐述。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那些“棘手”议题的方式,比如在谈论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争论时,他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耐心地把正反双方的论据都掰开揉碎了展示给我们看。这种 平衡的视角 让我能更全面地理解哲学争论的复杂性。而且,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 溯源 非常扎实,让你明白“自由意志”或者“本体论”这些词汇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是如何发生细微甚至重大的变化的。我感觉自己仿佛被这位领路人牵着手,穿梭于古希腊的广场、中世纪的修道院和近代的沙龙,亲眼见证那些伟大思想的诞生与挣扎。对于那些希望深入钻研某一特定哲学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框架,让你知道该去哪里找更专业、更细致的资料。总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思想地图。
评分这本书的 装帧设计 和 排版 也非常用心,这绝对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学术出版物。纸张的质感很舒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页时那种沙沙的触感就很让人愉悦。最赞的是它的 注释系统,不是那种简单地告诉你“见某某书”的脚注,而是有许多作者的“侧边评论”和“拓展阅读建议”,这些内容丰富了阅读体验,让书本不再是单向的信息输出。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原始文献时也做得非常考究,经常能看到那些经典的德文、法文或希腊文词汇的对照,这对于我们这些试图追溯原意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读哲学史,有时候最怕的就是“二手信息”的丢失和扭曲,但这本书显然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信息的原汁原味。这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某个哲学流派的人,也能建立起一个比较可靠的知识基准线,不至于被后世的误读所误导。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在于它所蕴含的 人文关怀。作者在梳理那些宏大叙事和复杂的理论体系的同时,从未忘记将哲学置于其诞生的历史语境之中。他会花笔墨去描绘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气候乃至于科学发现是如何共同塑造了那些哲学家的思维框架的。比如,在讨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时,他会非常细致地结合当时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的背景,解释为什么那种“确定性”的追求在那个时代具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这使得哲学不再是悬浮在空中的纯粹逻辑游戏,而是与人类的生存困境息息相关的真实思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学到了很多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人如何思考”以及“人类文明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有了更饱满和立体的认识。它是一部思想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追求的史诗。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 结构组织 采取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编年史的叙事策略,这起初让我有点不适应,但很快就被它的逻辑性所折服。它似乎更注重主题的串联而非严格的时间顺序,比如,它可能会将十七世纪的唯理论与十九世纪的某些后现代思潮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以此来揭示某个核心哲学问题的“永恒性”。这种打破常规的编排方式,反而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先有A,后有B”的线性历史,而是被鼓励去思考“为什么A在面对B时会显得力不从心?”。这种动态的梳理让我对整个西方思想演进的脉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了哲学史不是一笔写成的,而是一个不断自我反思和重构的过程。对于那些已经对基础知识有所了解,渴望从更高维度审视哲学的读者来说,这种结构无疑提供了全新的思考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