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902年,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会长贝尔嘱咐即将去拍摄火山爆发图片的格罗夫纳,一定要带回“富有意义的现场细节描述,附以精美的图片”。而这句嘱托成为了对《国家地理》的经典概括。在过去的百年里,很少有什么刊物能与之匹敌,对摄影界有如此大的贡献。它封面上的黄色边框是人人都熟悉的。
当你顺手翻阅任何新一期的《国家地理》,都一定会为之震撼,它重新开启阅读者对世界的好奇和认知,那是一些让人受益终生的东西。即便我们已经脱离对种种新鲜事物和文化都有所感动和试图研究的童年阶段,现已成年的我们却仍会对这本刊物里所报道的新发现和那些惊人的瞬间啧啧称奇。
到今天,国家地理学会档案馆收藏的摄影图片,总数达10500万幅,庞大的数目令人瞠目结舌,而这同时也涵盖了摄影媒介的全部历史。所以试想一下,把这些所藏通盘检索,精中取精,选出具代表性的样板集结成书——这该是什么样的挑战!而这恰恰是本书编辑们给自己设定的崇高目标,也是这本本书的价值之所在。
当最终你手拿这本沉甸甸的书一页一页观看,你将无法不赞叹这些伟大图片的诉说能力。这确实会改变我们的思维,促使我们跃跃欲试的要面对那些曾经未知的领域。正如序言中会长兼首席执行官的费伊先生所言:你手里捧着的是一份面向公众的请帖,邀请你透过20世纪一部分优秀的摄影家的镜头来审视我们这个世界。请大饱眼福!
海报:
内容简介
《透过镜头》是国家地理学会迄今为止内容为广泛、也是为重要的一本出版物。专集荟萃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千万张图片中231幅壮观动人的画面,展现了110位杰出摄影师的佳作,并由《国家地理》编辑亲自执笔撰文。《透过镜头》按地理区域分为六部分:欧洲、亚洲、非洲与中东、南北美洲、海洋与岛屿、宇宙。作品描绘了世界各地丰富动人的文化场景,鲜明而有意味地对比了乡村与城市、过去与现在。国家地理闻名世界的摄影师们以自己的专长,在不同的专题的画面中展示了他们高超的技巧、敏锐的观察与探索的精神。《透过镜头:美国《国家地理》伟大摄影作品集》秉承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整个世界的一切都是我们探索的主题”的宗旨,及“人性化的地理学”的理念,在惊叹与永恒之间,展示着不同区域自然与文化生动真实的状态,用图片传达出其杰出摄影师对世界的理解与感受。
《国家地理》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官方杂志,在国家地理学会1888年创办的九个月后即开始发行,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广为人知的一本杂志。杂志内容为高质量的关于社会、历史、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的文章;其印刷和图片的质量标准也为人们所称道。这使得该刊成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新闻记者们梦想发布自己照片的地方。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痛快的事情莫过于一个记者能够通过照片和文字,带领125万国家地理学会会员和他一起登上高山,俯瞰世界,然后对他们说:尽管看吧,要不是因为我,你们无法看到这一切。
——Mavend Owen Willams
为了让人们关注正在消失的雨林和大猩猩,我有一种使命感。
——Nick Nicolas
人们总是问我拍片的光圈和速度,我告诉他们:那张照片的曝光是四十三年又三十分之一秒。
——Frans Lanting
为了揭开一幅面纱,为了表现这些痛苦,生命将延续下去。
——Dave Harvey
我们发现了他们是谁,他们就是我们。当然,这是物种的大一统,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野兽,鱼类,鸟类,人类。
——Karen Kasmaqusdui
目录
序
导论
欧洲
亚洲
非洲和中东
美洲
海洋和岛屿
宇宙
作者及摄影师简介
精彩书摘
导论:
保罗·马丁
《国家地理》读者4000万,相互差异之大难以想象;分布之广竟包括世界上每一国家。如此众多的读者语言不同,文化不同,世界观也不同,可谓一个地道的联合国。而尽管千差万别,我们的众多读者却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欣赏摄影,并乐此不疲。确实,无论曼哈顿人或莫斯科人,都能理解摄影图片中形象的意味深长的诉说。《国家地理》的老编辑约翰·奥利弗·拉·戈尔斯曾谓,图片凭借其交流能力,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语言。而在过去的113年中,很少有什么出版物曾像这本刊物那样,对摄影语言做出如此之大的贡献;它封面上的黄色框边是人人都熟悉的。
今天,国家地理学会档案馆收藏的摄影图片,或已发表,或未发表,总数达10500万幅,数量之大,令人瞠目结舌。这份馆藏涵盖了摄影媒介的全部历史,从罕见的玻璃质奥托克罗姆微粒彩屏干版,到胶卷底片和透明正片,再到先进的数码照片,无所不包。它们形象地记录了上一个世纪的世界-它在医学、科学和探险方面的成就,它在文化方面的富于戏剧性的变化,以及它的战争和自然灾害。
所以,请试着设想一下吧:要把国家地理学会所曾生产的、艺术无价的最佳摄影通盘加以检索,精中取精,从中选择出最具代表性的样板-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挑战?而这恰恰是本书的编辑们给自己设定的崇高目标。
阅读本书,读者将能透过诸如威廉·艾伯特·阿拉德和詹姆斯·E·斯坦菲尔德那样地名声有如传奇的《国家地理》摄影师的镜头,阅读我们的世界。你将会见识历史里程碑式的图片,例如海军少将理查·E·伯德极地远征的形象记录;你还会看到由非职业摄影师抓拍的照片,例如宇航员们对机舱外神奇景色的注视;那时,宇宙飞船正沿着远离地面的轨道或围绕更加遥远的月球飞行。
本书中的图片把生活中的亲密时刻与宏观伟景结合起来。如同一张张魔毯,这些照片忽而把你投入沙漠、森林和丛莽,忽而带你深入海底,甚至送你直达星球。许多图片关注日常生活的细节-这也属于《国家地理》摄影师们致力报道的方方面面。“接受委派前往拍摄,使你和人们接近,”《国家地理》摄影师乔治·斯坦梅茨曾如此谈及自己的感受。“它不仅给予你深入的切入点,为一般的游客所不能有,而且使你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更多地分析而不仅仅是体验。它迫使你延伸自我,进入种种场景。”
本书的结构以地理为主线索,反映着《国家地理》的工作方法和使命,以及国家地理学会丰富的图片收藏。全书六章,均冠以引言,藉以使得分随其后的图片各得其所。引言作者的背景互不相同,从文学家到科学家,都是本行的专家里手,而文章则反映着他们各自的独特观点和兴趣。
第一章聚焦欧洲。这是学会馆藏图片主题最为丰富的领域之一。这些图片涵盖20世纪之初直到当代的漫长时期,从乡村直到城市的广大范围的生活情景,为多个民族留下了一幅又一幅文化肖像。其中的精彩之作包括妇女和儿童的形象,把当代和久远年代之前的景观作饶有兴味的对照-从参加宴会而在泡沫间嬉戏的巴塞罗那孩子,到1929年拍摄的足蹬木鞋的荷兰儿童。而经典的田野景色和城市风光,以及劳作和游戏中的人们的剪影则使本章内容臻于饱满。
第二章以亚洲为题。这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大陆,是38亿人口的家园。一个又一个的国度传统久而不衰,却又发展迅猛:既拥抱上海市区未来派的天际线,也珍重不知岁月为何物的吴哥伽蓝;摄影师约翰·斯科菲尔德拍摄了现代香港闹市沸腾的街景,而奥·路易斯·马扎滕塔的镜头则留下了雕塑于2200年之前、发掘自西安附近的地下战士群像,二者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而布鲁斯·戴尔摄于上海一家美容厅中的妇女,恰如约翰·克劳德·怀特在1920年为一群鲜衣华服的尼泊尔贵妇留下的肖像,无论当时或现在都令人难以忘却。
第三章注目非洲和中东。精彩之作包括若干极其出色的野生动物照片,使得《国家地理》尤其闻名遐尔。其中包括约翰·克里斯捕捉住的景象:一群壮丽的猎豹和一头长颈鹿正在穿越一片神秘的森林。透过劳动、日常生活以及传统的五光十色的棱镜,非洲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扫描,一幅画面接着另外一幅-南非:敏捷的猎人追逐一只蔗鼠;也门首都:等待投票的妇女身穿称为“波卡”(burka) 的长袍,包裹全身、只露出两眼;北非:乌莱德奈尔部族的一位姑娘,全身上下都用钱币为装饰;加蓬:明凯贝森林中的金矿,矿工正在辛勤劳作。
第四章把镜头对准南北美洲-地形地貌突出相似、文化构成却迥然不同的两片辽阔大陆。拉丁美洲由于深深受到西班牙和葡萄牙精神的影响,风貌大异于以盎格鲁-法兰西文化为主导的美国和加拿大。当地景观之独特,或如巴西的印第安卡亚波族三位青年妇女的穿着和神态,或如匹兹堡一位工人之在住宅门廊上自豪地展示一面星条旗,从而体现着北美人的典型品格。至于美洲的野生动物,则有狼、灰熊、美洲豹和大咬鹃的精美摄影。
第五章探索海下的世界、岛屿和岛屿文化。长时期以来,国家地理学会一贯支持多位著名的海下探险家的活动。其中一位是埃默里·克里斯托弗,正是由于他所属团队的努力,人们才得以首次窥见泰坦尼克号遗留海底的残骸。摄影师戴维·杜比莱-他的摄影作品也见于本集-说:“人类来自海洋,从事水下摄影因此予人以回归本源的感觉。”而岛屿-四外都是海水的一片片陆地同样令人着迷,图片所展示的景与物,从冰岛各处热气蒸腾的热泉到新西兰的“活化石”斑点楔齿蜥,无不奇妙可观。
第六章所呈为人类太空探索的概况。好几张图片均源于国家地理学会和美国航空航天局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其中包括阿波罗号登月之行以及这架航天飞机的照片。“旅行者”号和哈勃空间望远镜捕捉到的富于戏剧性的形象,使我们得以见识极远处的星球与星系的面目;这些多姿多彩的景观,恰好构成本书摄影之旅的最后一程。
披阅这6个章节之际,你同时也将体会到许多图片久而不衰的品质;尽管它们作为插图而出现其中的特定文章之各种细节都已渐趋朦胧而淡出,它们本身的力量却不稍减。在这个被电视、电影和录相所淹没和浸透的世界上,这些形象的魅力持久不衰,这就为静态摄影之继续发扬提供了最为确凿的论据。乔尔·萨尔托雷,现代摄影的年轻大师之一,坚持谓“静态摄影永不会过时,因为它具有一种独一无二的能力,那就是使时间当真永远停止。图片中的孩子永远稚气,图片中的飞鸟永远凌虚御风。”
那么,是什么东西使得某张图片令人一见难忘?
“在我看来,一幅伟大的照片具有三个要素,”萨尔托雷指出,“光线一定恰到好处。构图一定要好,背景不能跟主题冲突。而且,必须捕捉住某个瞬间-或者是情感,或者是别的什么,它简直要从场景中一跃而出。”时机也是关键。“事实是,”萨尔托雷说,“最好的照片总是那些仿佛根本拍不下来的照片,根本没有办法。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吉姆·勃兰登堡拍的那一张:一头白狼正从一块浮冰跳到另一块浮冰上去。背后照明美妙而柔和,构图良好,而且恰好抓住了那个完美无缺的一瞬:那头白狼仿佛悬在半空中。”
有些照片足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萨尔托雷就永远难以忘记马萨-最后一只旅鸽-在1913 年留下的形象。“我记得自己是怎样地一边注视着它一边想、却想不过来:怎么,这怎么可能就是最后一只了?从前可曾有过千百万只旅鸽啊。直到今天我仍然思索那个形象。事实是,它引导我走上了保护野生动物的道路。它令我运用摄影努力抢救地球,为那些面临种族灭绝之灾、但却没有发言权的物种讲话。”
就我们多数人而言,摄影图片可能并不改变我们的生活,但却确实改变着我们的思维,促使我们打开头脑面向广阔的世界,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本书呈现给读者的这些形象生动地提醒我们认识伟大图片的诉说能力。一百多年过去了,这种诉说能力依然一月一度,在《国家地理》的册页上反复得到印证。
……
前言/序言
穿越时空的视觉史诗:一部关于观察、记录与人文关怀的影像百科 这是一次穿越地理疆界的视觉盛宴,一场凝固时间、定格瞬间的影像之旅。它并非仅仅是一本摄影作品的汇编,更是一部以镜头为眼、以地球为纸、以人类文明为笔触的宏大叙事。本书旨在深入探索摄影的力量,揭示那些足以震撼心灵、启迪思想的瞬间,以及隐藏在每一帧画面背后的深刻故事与普世价值。 一、 镜头之外的深度:不止于风景的探索 当人们提及摄影作品集,往往会联想到精美的风光照、生动的动物特写。然而,本书所呈现的远不止于此。它是一扇通往世界各个角落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鲜为人知的生活方式、那些挣扎求生的勇气、那些跨越文化藩篱的连接。在这里,一张照片不再是简单的图像,而是承载着无数信息、情感与思想的载体。 例如,一幅描绘偏远地区孩童玩耍的照片,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当地教育的现状、童年纯真的力量,甚至是全球贫困问题的一个缩影。一张记录了濒危物种的特写,则承载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紧迫性,以及我们与自然界脆弱关系的深刻反思。作者们并非仅仅按下快门,而是以敏锐的观察力、深厚的同情心,捕捉那些最能触动人心的瞬间,用影像语言讲述着那些未曾被言说的故事。 本书精选的作品,均以其非凡的艺术性、卓越的纪实性以及强大的感染力而著称。它们穿越了地域与文化的界限,以一种直观、有力的方式,激发观者内心的共鸣。从极地冰川的壮丽到撒哈拉沙漠的辽阔,从城市丛林的繁华到原始部落的宁静,每一个场景都经过摄影师的精心构图与耐心等待,只为捕捉那最真实、最动人的那一刻。 二、 凝固的瞬间,流淌的生命:人文关怀的光辉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洞察与人文关怀的极致展现。摄影师们化身为时代的记录者,用镜头关注着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 个体命运的缩影: 从战争的受害者到新生的生命,从辛勤的劳动者到追求梦想的艺术家,每一张肖像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承载着生命的喜悦、悲伤、坚韧与希望。摄影师们不回避现实的残酷,也不吝啬于捕捉人性中的光辉,力求呈现一个立体、真实的人类群像。 社会变迁的见证: 工业革命的浪潮、城市化的进程、全球化的影响,这些宏大的社会变迁都在本书的作品中留下了印记。摄影师们通过记录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社会现象,展现了人类文明的演进,也引发了我们对当下社会发展的思考。 文化多样性的礼赞: 从神秘的仪式到传统的节日,从独特的服饰到精湛的手工艺,本书的作品为我们打开了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大门。摄影师们以尊重与好奇的态度,记录下那些濒临消失的传统,以及在现代社会中依然焕发生机的文化瑰宝,提醒我们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环境保护的呐喊: 许多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无论是冰川融化、森林砍伐,还是物种灭绝的警示,都以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呼吁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本书中的每一幅作品,都经过精挑细选,其背后都蕴含着摄影师付出的艰辛努力、不懈追求以及对所拍摄对象的深刻理解。他们常常需要深入危险的环境,忍受漫长的等待,克服重重困难,只为捕捉那个决定性的瞬间,留下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影像。 三、 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影像的力量与表达 本书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成为经典,离不开摄影师们在艺术与技术层面的精湛运用: 光影的雕塑: 摄影师们对光线的运用炉火纯青,无论是自然光还是人造光,都被他们巧妙地捕捉与运用,为画面赋予了层次、质感与情感。阴影的深邃、光线的明亮,都在诉说着不同的故事,营造出独特的氛围。 构图的语言: 每一个画面都经过深思熟虑的构图。黄金分割、对称构图、引导线的使用,以及对焦点的精确把握,都使得画面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美感。简单的元素通过精妙的排布,能够产生强大的叙事力量。 色彩的叙事: 作品中对色彩的运用同样引人入胜。鲜艳的色彩能够传递喜悦与活力,而灰暗的色调则可能暗示着沉重与思考。摄影师们通过对色彩的精准控制,强化了画面的情感表达,使其更具感染力。 故事的讲述: 好的摄影作品,不仅仅是美丽的图像,更是能够讲述故事的。本书中的作品,往往能够引发观者无限的遐想,让人去思考画面背后的情境、人物的命运、事件的起因与发展。摄影师们通过对细节的捕捉,以及对整体场景的展现,构建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本书的出版,不仅仅是为了展示摄影艺术的魅力,更是希望通过这些影像,激发读者对世界的认知、对生命的思考、对人文的关怀。它是一份珍贵的视觉遗产,也是一份沉甸甸的时代记录。 四、 跨越时代的意义:启发与传承 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其作为一本精美的摄影集。它更是一份重要的教育资源,一本关于如何观察、如何理解、如何感受世界的教科书。 培养观察力: 通过欣赏这些精心挑选的作品,读者可以学会如何用“摄影师的眼睛”去观察世界,注意到那些平时被忽略的细节,发现隐藏在平凡事物中的不平凡。 提升感知力: 每一幅照片都是一次情感的传递。读者可以通过这些影像,体会不同文化、不同人群的情感,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共情能力。 激发求知欲: 许多作品都源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它们激发了读者对地理、历史、文化、科学等各个领域的兴趣,鼓励人们去了解更多、去探索更远。 传递价值观: 书中蕴含着对勇气、坚持、善良、环保等普世价值的赞美。通过这些影像,读者能够从中汲取力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部关于视觉艺术的百科全书,一部关于人类探索精神的史诗,一部关于生命多样性的赞歌。它邀请读者们踏上一场史无前例的视觉旅程,去发现、去感受、去理解这个宏大而多元的世界,并在那些定格的瞬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启迪与感动。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关于“看见”与“被看见”的深刻对话,一次对摄影力量的终极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