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喜欢。对我的研究很有帮助。
评分中国文化的评论之作,值得一看。
评分从“心觉”转向“认识心”之建立,牟宗三就与胡塞尔分手了。胡塞尔是要将康德的先验知性主体化解掉,他声称“现象学的描述排除任何对内在被给予性的超越解释“。牟宗三则要把知识主体更稳固地立起来,为它找一个根源的说明。在他看来,康德的不足即在于“知性我”的根基不深不稳,康德未能将“知性我”从价值根源上“决定”、“封住”,因而“知性我”还显得飘忽、游移。牟宗三依旧走康德之路,但要在这条路上弥补胡塞尔之所以拒绝走这条路的那些缺陷。我们当然没有资格对“康德——牟宗三”之路与”胡塞尔——海德格尔”之路滥加轩轾、妄事取舍。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对“工作中的科学家”来说,他必须首先凝聚起一个“知性主体”,才谈得上有认识对象,才有问题可以研究;现象学描述只是从哲学上化解知性主体的方法,却不能成为科学上替代知性主体的方法。
评分弄通三大卷《数学原理》之困难不必说了。仅仅作逻辑系统的展开,还只是在同一个平面上;关键的一步,则要于平面上挺立起一个“知性主体”,一个“逻辑我”来,这便是《纯理批判》的主题。《纯理批判》之难读,世所公认,而有过与之搏斗的亲历的人,言及其难读,则更有切肤之痛。“《纯理批判》这一本五六百页的大著,掌握其中的内容,实非如读普通书那样,可以一气读完,可以一时掌握。全书无一句是闲话,全是为何如何的概念思辩,句子既长,而又紧严。依其器识与义理法度,对于每一领域的问题都不是随便联想说说的。枝枝相对,叶叶相当,极尽架构思辩之能事。读起来,既须心思凝聚,精神内敛,而又不期然地引起内心的紧张;读一两页后,便须松一口气。精力不及的,便头昏眼花了”。所以,牟宗三说:“我不相信一个学哲学的青年阶段,譬如大学毕业前的阶段,能够了解他”。
评分我们知道,宋儒正是为了彰显儒家之仁爱与佛家慈悲之爱的区别而将仁解释为爱之理,或者说以性与情的关联和分别来说仁与爱的关联和分别,因为站在儒家立场上看,慈悲之爱虽然在表面上立意超迈,但却是以虚无主义为前提的,用朱熹《中庸章句序》中的话来说是“弥近理而大乱真”。
评分牟宗三,康德,唐文明。
评分印刷精良,讲解完备,很不错。
评分牟宗三第一部研述康德哲学的专著是《认识心之批判》。此书酝酿于艰苦抗战之时,完稿于49年赴台之前。牟宗三经常说他的一生不过是一个学思生命的发展,《认识心之批判》即是这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整部书不少方面对应着康德的《纯理批判》,但却不能把它看作康德书的消极被动的重述,它有自己的问题进路,自己的重点,也有对康德的改进、补充,以及将康德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汇通(虽然不如后来那样圆熟)典范》,从逻辑方面说,实非一好书,……只于我个人方面有过渡之价值,而无客观之价值”,通过写《逻辑典范》,形成了《认识心之批判》的主要问题和动力,这即“过渡价值”之所在。
评分质量好,内容丰富,可读性很强,很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