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思想史论(上下)》由**学者许纪霖教授选编,系统地汇集了大陆及港台思想史学界关于现代中国思想的重要研究成果。书中的论文均出自思想史研究流域的**专家和学者,如李泽厚、张灏、汪晖、许纪霖、林毓生、罗志田等。全书共分上下两册,上册以“五四”、“转型”、“认同”、“论战”为题,下册则以“思潮”、“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为题,收录名家论文37篇,各论文立论严谨,有冲击力,梳理了现代中国思想的研究,对于当代中国思想状况的研究尤可资借鉴。
上册
五四
张灏:重访五四——论“五四”思想的两歧性
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汪晖: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
罗志田:六个月乐观的幻灭:“五四”前夕的士人心态与政治
王汎森:后五四的思想变化:以人生观问题为例
转型
汪晖:革命、妥协与连续性的创制
张灏:中国近代转型时期的民主观念
王汎森:“主义”与“学问”:20世纪2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分裂
认同
黄兴涛: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确立的历史考察
许纪霖:天下主义/夷夏之辨及其变异兼论近代中国的国族认同
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
罗志田:天下与世界:清末士人关于人类社会认知的转变
——侧重梁启超的观念
刘禾:跨语际的实践:往来中西之间的个人主义话语
论战
汪晖:文化与政治的变奏:战争、革命与1910年代的“思想战”
王元化:杜亚泉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
姜义华:从抗争到妥协:人权论战的困境
王中江:全盘西化与本位文化论战
顾昕:民主思想的贫瘠土壤——评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关于“民主与独裁”的论战
下册
思潮
严搏非: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
高瑞泉:论中国近代唯意志论思潮
顾昕:德先生是谁?——五四民主思潮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激进化
激进主义
张灏:中国近百年来的革命思想道路
顾昕:无政府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
林毓生:20世纪中国的反传统思潮与中式乌托邦主义
刘小枫:无政府主义与现代中国社会思想的嬗变
杨贞德:自由的取舍:陈独秀到共产主义之路
自由主义
黄克武:严复的**追寻:自由主义与文化交融
丘为君:**与自由: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历程
高力克:《新青年》与两种自由主义传统
许纪霖:在自由与公正之间:社会民主主义在中国
章清:中国自由主义“传统”系谱的建构
保守主义
张灏:新儒家与当代中国的思想危机
杜维明:探究真实的存在:略论熊十力
林毓生:论梁巨川先生的自杀——一个道德保守主义含混性的实例
许纪霖:紧张而丰富的心灵:林同济思想研究
章永乐:清末民初的“主权在国论”:一个理论命题的重构
王焱:陈寅恪政治史研究发微
编选后记
读完《现代中国思想史论(上下)》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充满了好奇,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简略。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需求。作者以一种非常严谨的态度,但又不失文学性的笔触,为我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思想世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实用主义”在中国的影响的分析。在那个时代,面对国家贫弱的现实,实用主义的思潮,为很多知识分子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作者详细地梳理了实用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本土化过程,以及它对中国思想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我记得有一段关于“文学革命”的论述,作者从思想史的角度,深入分析了这场革命的意义,以及它如何挑战了传统的文学观念。这本书让我看到,思想的进步,往往伴随着对旧有观念的颠覆和对新事物的探索。而且,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宏大思想的梳理,他也会关注到一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思想家和思潮,这让我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思想图景。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就是要去理解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不断探索、不断求索的人们,他们的思考,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希望。
评分说实话,在读《现代中国思想史论(上下)》之前,我对“思想史”这个概念一直有些模糊,觉得它离我的生活太远。但这本书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作者以一种极为生动和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转化成了触手可及的思考。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反思”的论述,在中国近代史上,反思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还是对西方文明的借鉴,都包含着深刻的反思。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群体是如何进行反思的,以及这些反思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发展方向。我记得有一段关于“五四”之后,知识分子对“科学”和“民主”的理解,作者描绘了他们是如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修正的,这种过程充满了艰辛,但也充满了希望。这本书让我看到,思想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甚至可以说是现实社会的“缩影”和“预演”。作者对不同思想流派的交叉和融合的描述,也让我大开眼界。我看到了,不同的思想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会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甚至相互融合,从而形成新的思想景观。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不能仅仅停留在事件的表面,更要深入到思想的层面,去感受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脉搏。
评分不得不说,《现代中国思想史论(上下)》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之前一直以为思想史的研究会非常枯燥乏味,充斥着大量晦涩难懂的概念和理论,但这本书却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思想脉络呈现在我面前。作者的叙述非常流畅,仿佛在讲故事一般,让我不知不觉地沉浸其中。我尤其对书中关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在不同政治思潮夹缝中生存和思考的描绘印象深刻。那些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依然坚持独立思考、探索民族出路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内心挣扎、他们的学术探索,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展现。我记得有一段关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的论述,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学派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和中国化过程,以及这些理论在中国具体实践中遇到的挑战。这让我明白了,思想的传播并非单向的灌输,而是一个充满互动和变异的过程。书中对于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辩论和交锋,我也看得津津有味。例如,关于“全盘西化”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争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客观地呈现了双方的论据和历史背景,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当时思想界的复杂局面。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是一部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历史,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寻求自我革新的不懈努力。
评分《现代中国思想史论(上下)》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样的“思想史小白”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中国近代史充满兴趣,但每次拿起相关的书籍,都会被庞杂的人物和理论弄得晕头转向。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体验。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将抽象的思想理论,与鲜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巧妙地结合起来,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民国范儿”的解读,它不仅仅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一种对知识、对理想、对国家命运的独特情怀。作者细致地分析了这种情怀的形成,以及它在不同思想流派中的表现。例如,他对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的解读,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个体解放和理性思考的追求;而对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阐释,则让我感受到了革命的激情和对未来的憧憬。书中对不同思想家的比较和对比,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得以看到,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的思想家是如何在相似的社会背景下,走出不同的思想道路,并为中国的发展贡献不同的力量。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评判谁对谁错,而是以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态度,去呈现思想的多元性。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思想史不是一成不变的教科书,而是一个不断碰撞、不断演进的动态过程。
评分读完《现代中国思想史论(上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理解被彻底颠覆了。在此之前,我对这个领域的认知是碎片化的,零散的,甚至有些误解。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中国思想在近代转型期的全貌。作者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的梳理,而是深入地剖析了思想观念的形成、演变以及与社会现实的互动关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启蒙”这一概念在中国语境下的复杂性的解读。在西方,“启蒙”往往与理性、科学、自由联系在一起,但在中国的近代,它更多地承载了“救亡图存”的使命,在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宏大叙事中,启蒙的内涵和目标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书中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分析,让我看到了这场运动的复杂性——它既是文化的革新,也是政治的呼唤,更是对传统价值体系的深刻反思。作者并没有将新文化运动简单地标签化,而是详细呈现了其中存在的各种张力,比如激进与保守、激进与温和、对西方文化的拥抱与警惕等等。我甚至觉得,作者对一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思想家和思潮,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让我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思想图景。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辨析,如何去理解思想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演进性。
评分这本《现代中国思想史论(上下)》简直是我的精神食粮,我如饥似渴地读完了它。我一直对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变迁充满好奇,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流于表面。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某些作品,仅仅是罗列一些思想家和他们的观点,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思想产生的历史土壤,以及它们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复杂互动。我特别喜欢作者分析“救亡图存”思潮如何深刻影响了知识分子的思考方式,以及西方思潮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变异。从严复的“西学东渐”,到梁启超的“新民说”,再到新文化运动的激进呐喊,作者都给予了非常细致的梳理。我读到关于五四运动时期,不同派别对于“德先生”和“赛先生”理解的差异时,简直被深深吸引。那种思想的碰撞、论战,虽然时隔多年,依然能感受到其强大的生命力。而且,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思想中的矛盾和局限性,而是以一种更宏大的视角,去呈现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演进轨迹。我甚至能感觉到,某些看似已经过时的思潮,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出了新的光彩,让我重新审视它们在当下的意义。对于那些想要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但又不想被枯燥理论淹没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必读之选。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全新视角,让我对这个古老国度的现代转型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我迫不及待地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历史和思想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这本书《现代中国思想史论(上下)》,彻底改变了我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固有看法。我之前以为,那是一段充斥着西学东渐、救亡图存的单调历史,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够将那些纷繁复杂的思想流派,梳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充满了故事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启蒙”的讨论,在中国的近代,启蒙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对民族命运的担当。作者细致地描绘了不同知识分子在启蒙道路上的探索和挣扎,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我记得有一段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描述,作者深入分析了这场运动的复杂性,它既是文化的革新,也是政治的呼唤,更是对传统价值体系的深刻反思。书中对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辩论和交锋,我也看得津津有味。例如,关于“全盘西化”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争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客观地呈现了双方的论据和历史背景,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当时思想界的复杂局面。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是一部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历史,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寻求自我革新的不懈努力。
评分《现代中国思想史论(上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它彻底刷新了我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认知。我之前一直以为,思想史的研究就是一种宏大叙事,充斥着各种理论和概念,离普通读者很远。但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个人化、非常细腻的视角,将历史的温度传递给了我。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而是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去呈现那些思想的来龙去脉。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启蒙”与“救亡”之间张力的讨论。在那个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启蒙的理想与救亡的紧迫性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纠结和取舍?作者用大量的史料和分析,为我一一解答。我读到关于“左翼文学”的章节时,被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坚持理想、笔耕不辍的作家所感动。他们用文字记录时代,用思想启迪民心,那种精神力量,穿越时空,依然让我热血沸腾。而且,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宏大思想的分析,他也会关注到一些“小人物”的思想,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思想的体悟。这让我觉得,思想史并非只属于少数精英,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就是要去理解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不断探索、不断求索的人们,他们的思考,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希望。
评分坦白讲,《现代中国思想史论(上下)》这本书,一开始我是带着忐忑的心情去读的,担心会过于晦涩难懂。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够将那些宏大的历史背景、复杂的思想流变,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民族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的分析。从早期对西方文明的警惕,到后来对国家主权的强烈诉求,民族主义在中国近代的演变,充满了曲折和复杂性。作者通过大量的史实,让我看到了这种演变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我记得有一段关于“左翼文化运动”的描写,作者细致地勾勒了这场运动的兴起、发展以及面临的挑战。他并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深入地分析了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影响。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具体的社会土壤,也离不开具体的历史人物。作者对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梳理,也让我大开眼界。我得以看到,那些看似独立的思想,实际上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是一部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历史,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寻求自我革新的不懈努力。
评分《现代中国思想史论(上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让我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觉得,思想史的研究应该是非常枯燥的,但这本书却让我沉浸其中,欲罢不能。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能够将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巧妙地结合起来,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科学”和“民主”在不同时期被理解和解读的分析。在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知识分子是如何理解和实践这两个概念的,他们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作者用大量的史料和分析,为我一一解答。我记得有一段关于“共产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论述,作者详细地分析了它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异,以及它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这让我明白了,思想的传播并非简单的移植,而是一个充满互动和变异的过程。而且,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评判,而是以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态度,去呈现思想的多元性。这本书让我看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具体的社会土壤,也离不开具体的历史人物。作者的叙述,让我得以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感受到知识分子的心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