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条码:9787301276822
图书名称:刑事辩护的理念
定价:58
作者:陈瑞华
版别:北大
出版日期:2017-01-01
编辑推荐:
《刑事辩护的理念》:
作者近年来专注于刑事辩护的研究,本书是对刑事辩护理论问题的深度探讨,是陈瑞华教授十年潜心力作。
刑事辩护一直是法律领域中备受关注的内容。由于中国司法中各方面的原因,律师在刑事辩护中存在很多要么死磕要么勾兑的做法,这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作者通过阐释刑事辩护的理论,分析实践中的经验,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刑事辩护的理念,希望对解决刑事辩护中的难题有所助益。
本书虽然研究理念问题,但行文通俗易懂,结合刑事辩护实践中的大量疑难问题展开,读来备受启发,不仅适合刑事辩护领域的律师、法官等阅读,也适合法学院师生阅读。
内容
陈瑞华教授近年来专注于刑事辩护的专题研究,相关成果在律师领域取得了极大反响。本书是对刑事辩护理论问题的深度探讨,结合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修订,对无罪辩护、罪轻辩护、量刑辩护、程序性辩护、证据辩护等辩护类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刑事诉讼和辩护理论。《刑事辩护的理念》适合全国广大的律师读者阅读,也适合刑诉法领域老师和学生阅读。
作者简介:
陈瑞华,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曾获得中国法学会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主要研究领域是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司法制度、程序法理论、法学方法,在法学界和法律实务界具有较为广泛的学术影响。
代表作品:《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程序正义理论》《看得见的正义》等。
《刑事辩护的理念》 目录
在线试读:
一、刑事辩护的形态
长期以来,我国法学界对刑事辩护的研究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很多研究者对刑事辩护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给予了关注,但在理论分析方面却直接套用了一些源自西方的结论,研究成果也大都是一些对策法学作品,而那种真正从中国刑事辩护实践中总结规律、提炼出理论的作品并不多见。其中,有关刑事辩护分类问题的研究不仅少之又少,而且已经远远落后于刑事辩护制度发展的实践。
在一些法学教科书中,刑事辩护被大体区分为自行辩护、委托辩护和指定辩护等三种类型。这是根据辩护人的产生方式和辩护权的行使主体,对辩护所作的基本分类。这种几乎为所有法学教科书所接受的分类方式,直接来源于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然,也有学者从另外的角度对辩护作出了分类,如根据审判程序是否必须有辩护人参与的标准,将辩护分为强制辩护与任意辩护;根据辩护人的产生方式,将辩护分为选任辩护与指定辩护;根据辩护人的人数,将辩护分为单独辩护、多数辩护与共同辩护,等等。
那么,律师通过辩护活动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呢?迄今为止,刑事诉讼法一直保留了一个标准规则:“依据事实和法律,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这种对辩护人所提出的规范化要求,显示出刑事辩护的目标要么是完全推翻公诉方的实体指控,说服司法机关作出无罪的决定,要么是削弱控方的诉讼主张,促使司法机关作出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刑罚的结论。而要达到这些目的,辩护人就需要依据刑事实体法的规定,从犯罪构成要件或者量刑规范上找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论点,提出有利于委托人的实体性辩护意见。可以说,传统的刑事辩护主要是一种以刑事实体法为依据的辩护形态。而维护刑事实体法得到准确而公正的实施,也是律师辩护所要达到的理想结果。
理论研究的重要价值在于总结制度和实践的运行规律,通过概念化的努力,进行一种富有效率的理性对话和交流。上述对刑事辩护所做的类型化分析,对于解释辩护权的来源、主体以及行使方式,确实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随着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的逐步推进,也随着律师界对刑事辩护实践的广泛探索,刑事辩护的实践形态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对于刑事辩护理论分类的研究也应当与时俱进,从刑事辩护的经验中总结出一些新的理论。
例如,律师行使辩护权的阶段逐步从审判程序向审判前程序扩展,他们在审判前阶段有了越来越大的辩护空间。又如,原来那种主要以犯罪构成要件为依据的辩护形态,开始发生变化,律师越来越普遍地就非法证据排除、变更管辖等问题提出诉讼主张,出现了种类多样的程序性辩护主张。再如,原来以当庭宣读辩护意见为核心的辩护方式,已经越来越被人所诟病。刑事辩护的重心开始转移到法庭调查环节,律师通过对公诉方证人的当庭盘问,对公诉方证据的有效质证,来论证公诉方对指控事实的证明无法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不仅如此,诸如量刑辩护形态的出现,积极辩护与消极辩护的选择性使用,对抗性辩护与妥协性辩护的交替转换等,也都显示出刑事辩护的形态日趋多元化、辩护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的发展态势。
在2011年发生的章国锡受贿案中,律师的辩护主要围绕着被告人章国锡受到非法侦讯的事实来展开,提出了排除非法供述的诉讼请求。在辩护律师的强烈坚持下,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法院对侦查行为的合法性问题调取了证据,组织了专门的举证和质证活动,最终确认了侦查人员非法取证的事实,并作出了排除非法供述的决定,从而最终影响了本案的量刑结果。
而在2014年的念斌投毒案件中,律师不仅对被告人供述、证人证言的证明力发起了挑战,而且还聘请了多个相关领域的专家,就侦查机关所做的鉴定意见提出了专家意见,甚至还说服法院传召这些专家出庭作证,对公诉方鉴定人出具的鉴定意见提出了质疑。最终,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采纳了辩护方专家的意见,将公诉方的鉴定意见排除于裁判根据之外。这种对专家辅助人制度的灵活运用,最终促成了本案的无罪裁判结果。
上述两个案件在律师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也促使不少律师开始探索新的刑事辩护道路。那么,面对处于司法改革“风口浪尖”上的辩护制度,面对刑事辩护实践越来越走向专业化的现实,法学研究者究竟该如何展开研究呢?假如我们仍然像过去那样从西方法学中引入一些概念和理论,来解释中国刑事辩护现象,或者动辄根据逻辑推演来提出改革刑事辩护制度的方案的话,那么,我们可能既无法与时俱进,也会感到力不从心。相反,假如我们放下既有法学理论的“包袱”,从中国刑事辩护的经验出发,通过发现问题、 揭示制约因素并进行概念化的努力,对刑事辩护的形态进行理论总结,那么,我们或许可以揭示出更多的刑事辩护规律,从而作出一些理论上的贡献。
基于上述考虑,笔者拟以中国刑事辩护的实践经验为出发点,对刑事辩护的“五形态分类法”作出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作为一名法律从业者,尤其是在刑事辩护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人,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触及中国刑事辩护核心理念的书。读《刑事辩护的理念》之前,我曾尝试过阅读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理论著作,但总感觉它们要么过于宏大,要么过于琐碎,未能构建起一个清晰、完整的辩护思想体系。然而,陈瑞华老师的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一直以来在理论认知上的空白。它没有空泛的口号,也没有不着边际的哲学探讨,而是深入到中国刑事司法实践的肌理之中,通过对大量具体问题的剖析,提炼出了一套既具有高度理论价值,又极其贴合中国现实的辩护理念。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一位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引路人的带领下,进行一场深入的灵魂探索,每一步都充满了启发和顿悟。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往的辩护经验,也为我未来的执业方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一本好书”的范畴,它更像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评分这是一部真正能让你“坐得住”的书。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阅读一本深度论述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刑事辩护的理念》恰恰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机会。它没有花哨的封面,也没有哗众取宠的标题,但当你翻开第一页,便会被其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见解所吸引。陈瑞华老师在书中,不仅仅是呈现事实,更是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他对于中国刑事辩护现状的分析,既有对问题的尖锐指出,又不失对未来发展的希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辩护律师在司法体系中“定位”的阐述,以及如何在这种定位下,最大程度地实现辩护权。这不仅仅是对辩护理论的梳理,更是对现实困境的破局。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思想的实验室,在陈瑞华老师的引导下,不断地检验、修正、升华自己对刑事辩护的认知。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刑事辩护的可能性,也看到了前行的方向。
评分在我看来,《刑事辩护的理念》最可贵之处在于其“中国根基”。很多时候,我们在学习国外的法律理论时,会发现它们与中国的司法实践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而陈瑞华老师的这本书,则以中国刑事司法为土壤,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辩护理念。他并没有生搬硬套任何现成的理论体系,而是立足于中国特有的国情和法治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证。书中的每一个观点,都仿佛是从中国司法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精华,既有高度的理论价值,又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它让我看到了,在中国的土地上,也可以构建起一套符合自身特点、又能有效保障当事人权益的刑事辩护体系。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振奋的学术成就,也为所有投身于中国刑事辩护事业的人,提供了一份宝贵的思想财富。这本书,绝对是中国刑事辩护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真正的好书,不应该是那种“一读就忘”的快餐式读物,而应该是在你反复品读之后,依然能够从中汲取养分,并且会随着你的阅历增长,产生新的感悟。陈瑞华老师的《刑事辩护的理念》,无疑就是这样的经典之作。我不是那种每天埋头于法条和判例的学者,更多的是一个在实务中摸爬滚打的实践者。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将书中的观点与我亲身经历过的案件进行对照。我发现,很多当时让我觉得棘手、难以处理的问题,在书中的论述下,竟然有了清晰的脉络和解决的思路。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法律条文,而是从更宏观、更深层次的视角,去审视刑事辩护的本质和意义。这种“解构”与“重塑”的过程,让我对“辩护”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辩护”的技巧,更是关于“为什么辩护”和“辩护的价值何在”的深度探讨。它能够激发读者对自身职业的思考,也能引领读者对中国法治的未来进行展望。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刑事辩护的理念》这本书的时候,我对“理念”这个词抱着一丝审慎的态度。很多时候,“理念”容易变得虚无缥缈,脱离实际。但陈瑞华老师在这本书里,却将“理念”这两个字具象化、实践化了。他没有回避中国刑事辩护在现实中遇到的种种困境,而是直面这些挑战,并尝试从根源上寻找解决之道。比如,书中关于“证据裁判原则”在中国语境下的特殊挑战,关于“无罪推定”在实践中的微妙差异,关于辩护律师在面对公权力的力量时如何保持独立和尊严,这些都是我日常工作中经常会思考,也常常感到困惑的问题。陈瑞华老师以其深厚的法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一一进行了剖析,并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思考路径。读这本书,我感觉像是与一位智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不仅分享了知识,更传递了一种精神——一种对法治理想的坚持,一种对辩护职业尊严的捍卫。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关心中国刑事司法进步的人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