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李盛荣、马千里编著的《劳动争议案件司法观点集成/典型案例与司法观点系列》从劳动关系的认定、劳动合同的订立、类型和期限、劳动合同的变更和履行、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竞业及工伤争议六个大的方面,结合法院案例,归纳整理劳动争议案件司法观点。 李盛荣,马千里 著 李盛荣,女,自1995年7月进入海淀法院工作,2010年底被任命为劳动争议庭庭长,2014年底被任命为知识产权审判庭庭长,系北京妇女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劳动法分会理事。曾荣立三等功两次、二等功一次,获首都法院优选法官、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优选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李盛荣法官系国家法官学院北京分院兼职教师,被人民大学、北京大学聘任为兼职教授。李盛荣法官参与撰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释义》、《劳动争议案例选》、《医疗纠纷案例选》等著作,2013年作为副主编参与编写了《劳动争议纠纷诉讼指引与实务问题解答》,撰写的《人事争议案件审判的情况分析与问等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的劳动法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次重要的学术资源补充。虽然我平时也接触大量的案例和司法文件,但要将这些海量的、分散的司法观点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归纳和提炼,是一项极其耗时耗力的工作。这本书恰恰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它将那些经过反复审视、具有代表性的司法观点,如同精心编织的网,将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精髓一一呈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级别法院在处理相似案件时所呈现出的差异性分析,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法律的地域性特点和发展趋势。例如,在关于“劳动关系认定”的章节,书中可能对比了不同地区在处理“假外包真雇佣”等问题时的不同尺度和考量因素,这对于我们进行跨区域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书中对一些新出现的劳动法问题,例如“大数据监控下的劳动者权益保护”、“共享经济下的劳动者法律地位”等,也进行了前瞻性的梳理和观点呈现,这为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思想的催化剂,它能够激发我们对法律理论的深入思考,并为我们提供坚实的实证基础。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对劳动争议案件的司法实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养分。
评分作为一名企业HR负责人,我经常需要面对各种劳动用工问题,从合同签订、薪酬福利到规章制度的制定,再到劳动争议的应对,都涉及到复杂的法律法规和实践操作。以往,我们更多是依赖于咨询外部律师或者查阅一些零散的法律条文,但对于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如何才能在合规的前提下更好地管理人力资源,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强大的支持。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法律条文,而是将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判例和司法观点集成起来,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在不同的情境下,法院是如何看待和处理企业的用工行为的。例如,在关于“员工违纪处理”的章节,书中不仅列举了企业在处理员工违纪时需要注意的程序性要求,还分析了不同类型的违纪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来规避风险。这对我制定和完善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以及在处理员工违纪时,如何做到有理有据,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此外,书中对“劳动合同解除”、“经济补偿金计算”等常见问题,也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指引,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律的底线和企业的责任,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这本书就像是一本“企业用工风险预警手册”,让我能够提前识别潜在的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律师和法律从业者案头的必备利器!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劳动法领域的律师,我深知实务中遇到的疑难杂症比比皆是,理论的探讨固然重要,但真正解决问题的,还是那些经过法院反复推敲、最终形成的司法裁判规则。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核心痛点,它没有泛泛而谈,而是将海量的劳动争议案件,经过细致的梳理和提炼,将那些具有代表性、指导性的司法观点集中呈现出来。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不仅仅是罗列观点,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观点是如何形成的,背后的法律逻辑是什么,以及在实践中又会如何具体适用。例如,在关于竞业限制的章节,书中不仅列举了不同法院对“竞业限制期限”、“竞业限制补偿金支付方式”的判决,还详细分析了司法机关在考量这些问题时,是如何平衡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保护需求与劳动者的就业权之间的关系的。这种深度解读,对于我们理解法律的精髓,以及如何在案件中灵活运用,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书中对于一些模糊地带的处理,例如“劳动合同解除的情形”、“工伤认定的要件”等,都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思路和不同视角的分析,让我在面对复杂案情时,不再感到无从下手。我甚至发现,书中有些观点和案例,是我在日常工作中从未接触过的,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有了更深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是一本真正从实务出发,为一线法律人提供切实帮助的佳作,我强烈推荐给所有从事劳动法相关工作的朋友们!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司法观点”的集成与解读,这一点对于我这样的资深劳动法律师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在多年的执业生涯中,我深刻体会到,法律条文的解释千差万别,而真正决定案件走向的,往往是最高人民法院以及各级地方高级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逐渐形成的一系列“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这本书恰恰将这些分散在浩瀚案例和司法文件中“珍珠”般散落的司法观点,一颗颗地串联起来,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尤其看重书中对一些具有争议性、前瞻性问题的处理。例如,在涉及“新型用工模式”下的劳动关系认定,以及“平台经济”下的劳动者权益保护等问题上,书中汇集了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司法观点,并分析了不同法院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不同考量因素和裁判倾向。这对于我们预判案件走向,制定诉讼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此外,书中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梳理,比如“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变更”、“集体合同的效力认定”等,也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思路。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样做可能会面临哪些风险”。这种深度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法律的脉络,提升案件处理的专业性和精准度。可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系统的司法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法律服务。
评分作为一名法律系毕业不久、初涉劳动争议处理领域的年轻助理,我时常感到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课本上的条文和案例固然是基础,但真正面对复杂的劳动纠纷时,却发现需要更具操作性的指导。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简直如获至宝!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剖析案件、如何理解法官的判案思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抽象法律概念的具象化处理。比如,在处理“工伤认定”的章节,书中通过大量实际案例,详细解释了“工作原因”、“工作时间”、“工作场所”等认定要素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体现,以及如何搜集和固定相关的证据。这比单纯的法律条文解释要生动和实用得多。我记得我之前处理的一个工伤案件,就因为对“通勤途中”的界定把握不准而走了不少弯路,如果当时早点看到这本书,相信会少走很多弯路。书中还对一些常见但容易出错的环节,比如“劳动合同的解除条件”、“经济补偿金的计算”等,都做了非常细致的梳理和解答,几乎涵盖了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方方面面。对于我这样的新手来说,这本书不仅是学习的工具,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南针。它帮助我建立起了一种基于司法实践的思维模式,让我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当事人的诉求,并为他们提供更有效的法律服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