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南京大屠殺 張純如 曆史 書籍 |
| 作者: | (美)張純如 著;譚春霞,焦國林 譯 |
| 市場價: | 49元 |
| ISBN號: | 9787508653389 |
| 齣版社: | 中信齣版社 |
| 商品類型: | 圖書 |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語種:中文 |
| 齣版時間:2015-08-01 | 版次:2 | 頁數:271 |
| 印刷時間:2015-08-01 | 印次:1 | 字數:205.00韆字 |
| 內容簡介 | |
| 1937年12月,日軍攻入中國古都南京。幾周之內,30多萬中國平民和士兵遭到有計劃地強暴、摺磨和屠殺——死亡人數超過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遇難人數的總和。 張純如不僅在書中詳述瞭日軍瘋狂暴行的細節,而且分析瞭在軍國主義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日本士兵對人類生命的漠視。張純如對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進行瞭大量采訪,並首次發掘瞭許多重要文獻。 全書先是從日本士兵、軍官為什麼完全脫離瞭人類基本的行為規範,日本學校和教科書從心理層麵嚮學生灌輸對中國人民的仇恨和衊視,以及高度軍事化的教育體製等多個方麵闡述瞭南京大屠殺發生的根源性原因。 在這本書的核心篇章裏,作者通過采訪DANG*當事人、查閱檔案資料以及實地考察與研究,極其詳實地記錄瞭日本軍隊殘暴、滅絕人性的屠殺行動,深刻揭示瞭日本侵略軍的凶殘本性。同時,作者還生動記述瞭南京安全區裏以德國商人約翰·拉貝、美國外科醫生羅伯特·威爾遜、“南京活菩薩”明妮·魏特琳拯救中國人的英雄壯舉。 *後,作者以悲憤的筆觸揭露瞭世人所瞭解的南京大屠殺、日本占領下的南京、對日本戰犯的審判、幸存者的命運等鮮為人知的情節。 這本書是關於這段恐怖曆史的權WEI之作。 |
| 作者簡介 | |
| 張純如(Iris Chang),1989年畢業於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獲新聞學學士學位。畢業後在芝加哥度過瞭短暫的記者生涯,之後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寫作碩士學位。 作為美國ZHU名的年輕曆史學傢之一,張純如曾獲得眾多榮譽,包括麥剋阿瑟基金會和平與國際閤作項目奬、華裔美國人組織年度女性奬、伍斯特學院名譽博士、加州州立大學東灣分校名譽博士等。1991年,張純如與布雷特·道格拉斯(Brett Douglas)結婚,並育有一子。 她的作品刊登在《新聞周刊》、《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等多傢齣版物上,此外,她還接受眾多電視和廣播節目的采訪,並發錶過眾多演講。除瞭《南京大屠殺》之外,張純如還有《蠶絲》(Thread of the Silkworm)和《美國華人》(The Chinese in America)兩部著作問世。 2004年11月9日,張純如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自己的轎車內開槍自殺。 |
| 目錄 | |
| XI 中文版序 XVII 序言 001 前言 第YI部分 第YI章 通往南京之路 第二章 六周暴行 第三章 南京淪陷 第四章 恐怖的六星期 第五章 南京安全區 第二部分 第六章 世人所瞭解的南京大屠殺 第七章 日本占領下的南京 第八章 審判日 第九章 幸存者的命運 第十章 被遺忘的大屠殺:再次淩辱 結語 尾聲 緻謝 參考文獻 |
| 精彩內容 | |
| 該書中譯本《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在2007年南京大屠殺70周年時齣版,又已過瞭5年。2012年是南京大屠殺75周年,在這5年間發生瞭許多事情,其中包括我為我女兒純如寫的英文迴憶錄《The Woman Who Could Not Forget: Iris Chang Before and Beyond The Rape of Nanking》已於2011年在美國齣版,中譯本《張純如:無法忘卻曆史的女子》也已由中信齣版社在2012年4月齣版。在迴憶錄中我詳細記載瞭純如自齣生到逝世的36年短暫的一生,其中*重要的一章即她寫作該書的詳細經過。中信齣版社為南京大屠殺75周年重新翻譯齣版純如的這本著作,我感到*常榮幸能為這本書再做介紹。 純如在該書寫作及齣版的過程中付齣許多努力,*後剋服睏難完成寫作。純如在1995年1月就前往美國國會圖書館及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收集數據,後來又在1995年7月到南京實地采訪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迴美後,純如努力閱讀整理所得資料,並在1996年找到南京大屠殺期間安全區領袖德國商人拉貝的外孫女而發現瞭《拉貝日記》。這一連串的活動都是純如孜孜不倦的努力得到的結果。純如在寫作過程中閱讀瞭大量有關屠殺的血腥的文獻和報告,以緻精神上受到很大的震撼,導緻失眠、厭食。但她仍然堅持完成該書,她對我說:“作為一個作傢,我要拯救那些 ...... |
| 促銷語 | |
| ◆《南京大屠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遺忘的大浩劫》是張純如**以《南京大屠殺》命名的中文簡體版。 ◆ 張純如所著《南京大屠殺》數次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被翻譯成15種語言,轟動世界。中信版《南京大屠殺》是在原著基礎上,增加瞭張純如母親所做的序、張純如生前丈夫布雷特?道格拉斯於2011年9月撰寫的尾聲,新增加的內容對這本書創作的前因、後果以及張純如短暫而偉大的一生進行瞭一個完整的梳理。因此,本版譯著內容更加充實,更具有可讀性。 ◆中信版《南京大屠殺》忠實於原著,SHOU*選擇瞭有一定專業背景的ZI深譯者進行翻譯,有效解決瞭原著的翻譯問題,精妙地傳達瞭原著的神韻。閱讀這本書,完全能體驗到原汁原味的《南京大屠殺》給你帶來的震撼。 |
| 促銷語 | |
| ◆《南京大屠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遺忘的大浩劫》是張純如*一以《南京大屠殺》命名的中文簡體版。 ◆ 張純如所著《南京大屠殺》數次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被翻譯成15種語言,轟動世界。中信版《南京大屠殺》是在原著基礎上,增加瞭張純如母親所做的序、張純如生前丈夫布雷特?道格拉斯於2011年9月撰寫的尾聲,新增加的內容對這本書創作的前因、後果以及張純如短暫而偉大的一生進行瞭一個完整的梳理。因此,本版譯著內容更加充實,更具有可讀性。 ◆中信版《南京大屠殺》忠實於原著,SHOU*選擇瞭有一定專業背景的ZI深譯者 |
閱讀《新版南京大屠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遺忘的大浩劫》是一場沉浸式的體驗,它以一種近乎殘酷的真實感,將我拉迴到瞭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張純如女士的寫作風格,總是帶著一種令人心悸的力量,她不動聲色地鋪陳史實,卻能在字裏行間引發巨大的情感共鳴。我尤其關注書中對不同國傢、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這場浩劫認知差異的探討。在“被遺忘”這個關鍵詞的引導下,我看到瞭曆史敘事的復雜性,也看到瞭理解與和解的艱難。這本書不僅是對曆史事件的梳理,更是對人類集體記憶與責任的拷問。它讓我思考,我們如何纔能真正地銘記曆史,如何纔能避免悲劇的重演,如何在全球化的時代,建立起一種超越國界的共同人性。
評分這本書的到來,如同一次精神上的遠足,我帶著對曆史的敬畏,踏入瞭“新版南京大屠殺”的深邃世界。張純如女士的名字本身就是一本沉甸甸的書,而這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遺忘的大浩劫”,更是將這份重量推嚮瞭新的高度。我被書中那些被細緻還原的場景所震撼,仿佛親曆瞭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那些在戰火中扭麯的生命,那些在絕望中爆發齣的微弱光芒,都在作者的筆下栩栩如生。我深切地感受到,曆史的真相並非是單一的,而是由無數個微觀的個體命運匯聚而成。這本書不僅僅是對過去苦難的記錄,更是一次對現代社會的反思。它提醒我們,在和平的錶象之下,曆史的傷痕依然存在,而對真相的追尋,對正義的呼喚,永遠不能停止。
評分從“新版南京大屠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遺忘的大浩劫”這一書名,我就能預感到這將是一場與曆史深處對話的旅程。張純如女士在“南京大屠殺”研究領域的權威地位,自然讓我對這本“新版”充滿瞭敬意與期待。我最關注的是,這次的“新版”將在哪些方麵帶來突破性的視角或全新的證據。曆史的敘事是不斷演進的,而“被遺忘的大浩劫”這個詞,本身就暗示著存在著被忽視、被遮蔽的層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揭示更多關於事件的深層原因、國際社會的反應以及事後長久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作者能夠超越單純的史實羅列,通過對細節的挖掘與解讀,讓那些曾經的苦難變得鮮活而真實,讓讀者能夠切身感受到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堅韌。我相信,這本書會是一次深刻的學習,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更深刻地理解曆史的厚重與沉痛。
評分我被《新版南京大屠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遺忘的大浩劫》深深吸引,它所呈現的不僅僅是曆史的某個片段,更是一次對人類文明底綫的拷問。張純如女士的勇氣與堅持,一如既往地令人欽佩。我特彆留意書中對於當時國際援助力量的刻畫。那些在黑暗中伸齣的援手,那些在絕望中點燃的希望,都讓我看到瞭人性中最閃光的一麵。這本書讓我明白,即使在最深重的災難麵前,也總有不屈的靈魂在抵抗,總有普世的價值在閃耀。它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大浩劫”的含義,那不僅僅是生命的消逝,更是對人類良知與尊嚴的踐踏。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曆史的教訓,也能夠從中汲取力量,去麵對當下的挑戰。
評分《新版南京大屠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遺忘的大浩劫》這本書,以其震撼人心的標題,吸引瞭我的目光。張純如女士的名字,本身就與這段曆史研究緊密相連。我被書中對戰時信息傳播與輿論塑造的探討所深深吸引。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人們是如何瞭解真相,又如何被誤導的?“被遺忘的大浩劫”這個詞,讓我思考,究竟有多少真相,是在信息的迷霧中被遮蔽,又是在曆史的洪流中被淡忘。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段悲劇的記錄,更是對信息時代之前,真相傳播的艱難與復雜的一次深刻洞察。我期待它能讓我更加警惕,也更加珍視我們今天所能獲取的、相對更為透明的信息。
評分讀罷這部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新版”著作,我的內心久久無法平靜。它如同一次直麵深淵的凝視,讓我重新認識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遺忘的大浩劫”並非僅僅是一個曆史名詞,而是無數鮮活生命的悲鳴,是人性在極端環境下崩塌又重塑的復雜圖景。張純如女士以其一貫的嚴謹與深情,將那些冰冷的史料賦予瞭溫度,將那些湮沒在曆史塵埃中的個體故事重新喚醒。我尤其被書中對當時社會各階層人士在事件中的反應和選擇的細緻描繪所打動。無論是勇敢的反抗者,還是沉默的旁觀者,亦或是那些在絕望中尋求一絲生機的普通市民,他們的命運交織在一起,構成瞭一幅極其復雜而令人心碎的曆史畫捲。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段悲劇的記錄,更是對人性光輝與黑暗的深刻探討。它迫使我反思,在麵對集體暴力與個體尊嚴的衝突時,我們應該如何抉擇,以及曆史的警示對於當下社會有著怎樣的意義。
評分這本書以“新版南京大屠殺”為題,預示著它並非僅僅是對既有史實的簡單復述,而是試圖在浩繁的研究基礎上,呈現齣更深邃、更全麵的曆史圖景。從作者張純如的名字,我便知道這絕非一本輕鬆讀物。她過去對“南京大屠殺”這一沉痛曆史的梳理,已經讓無數讀者為之動容,也為我們理解二戰的殘酷性打開瞭一扇窗口。這次的“新版”,我滿懷期待,同時也帶著一絲沉重。我好奇作者將如何觸碰那些可能被時間洪流衝刷、被刻意淡忘的細節。曆史的重量,不僅僅在於宏大的事件,更在於那些被個體經曆串聯起來的無聲的控訴。我相信,這本書會帶領我深入那些在曆史敘事中常常被忽略的角落,去感受那些被遺忘的聲音,去理解戰爭對人類文明造成的難以磨滅的創傷。我會仔細品讀每一個字,去感受作者的筆觸所帶來的震撼,去重新審視這段不應被遺忘的曆史。
評分《新版南京大屠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遺忘的大浩劫》這本書,如同穿越時空的信使,帶來瞭關於一段不應被遺忘的慘痛曆史的訊息。張純如女士的名字,已成為這場曆史追尋的代名詞。我被書中對當時社會結構與權力運作的細緻分析所吸引。在戰爭的巨大陰影下,個體是如何被裹挾,又是如何掙紮求生的?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受害者的悲慘遭遇,更是對戰爭機製本身的深刻剖析。我希望它能夠幫助我理解,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導緻瞭如此大規模的“大浩劫”,又是什麼樣的社會土壤,滋養瞭這種殘暴。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關於曆史、關於人性、關於社會責任的全麵洗禮。
評分從“新版南京大屠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遺忘的大浩劫”這個書名,我就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巨大信息量和情感張力。張純如女士的研究,一嚮以其深度和廣度著稱。我特彆期待書中對戰後國際社會如何處理和記錄這場“大浩劫”的論述。曆史的遺忘,往往並非自然發生,而是有其復雜的社會和政治原因。這本書,我預感將是一次對這些“被遺忘”的層麵進行深刻挖掘的嘗試。它不僅僅是為瞭銘記過去,更是為瞭理解現在,並警示未來。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更全麵地認識到,在宏大的戰爭敘事之下,那些被掩蓋的真相,對我們認識世界和人類自身,有著怎樣不可估量的意義。
評分手捧《新版南京大屠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遺忘的大浩劫》,我深知這將是一次沉重的閱讀。張純如女士以其不懈的努力,將一段幾乎被掩埋的悲劇重新展現在世人麵前。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幸存者口述曆史的部分産生瞭濃厚的興趣。那些親曆者的聲音,是曆史最真實、最寶貴的見證。他們的迴憶,帶著淚水,帶著痛苦,也帶著對未來的期盼。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段曆史的敘述,更是對那些被剝奪的生命,被踐踏的尊嚴的一次深刻的追溯。我期待它能喚醒更多人對這段曆史的關注,讓“被遺忘的大浩劫”不再沉寂,讓正義的聲音永遠迴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