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本说得透彻、看得明白、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影视剪辑教材。
《复旦博学·当代电影学教程:影视剪辑(第2版)》适用于电影学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新闻传播学专业师生,也适用于相关专业研究者、电影业余爱好者。从内容的与时俱进程度、观点的独特性方面,本书在众多同类书中脱颖而出。
《复旦博学·当代电影学教程:影视剪辑(第2版)》的论述和讲解多以当代电影为例,选择的是人们所熟悉和了解的影片、随着技术的进步,过去不常用到的剪辑方法在今天已司空见惯。本书一改过去的教材在技术介绍方面的滞后性,介绍了很多剪辑、方面的新方法、新理论,对于当代电影研究者、工作者来说,显得尤有意义。
第二版主要增加了有关纪录片剪辑的内容,补充了一些最新影片案例,另外做了文字上的修订。
作者简介
聂欣如,男,1953年生人,曾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德国科隆媒介艺术学院等高校,曾担任故事片、纪录片、动画片、电视剧的导演或编剧,出版了《类型电影》、《动画剪辑》、《纪录片研究》等著作。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单元 理论
第一章 剪辑的由来
第一节 剪辑的出现
第二节 早期的大师和流派
第三节 剪辑产生的依据
第二章 剪辑的概念和范同
第一节 剪辑的概念
第二节 剪辑的范围
第二单元 并列
第三章 并列的镜头
第一节 并列镜头的概念
第二节 并列镜头的产生
第三节 经典的方法
第四节 经典方法的演变
第四章 组合的并列镜头
第一节 因果叙事组合的并列
第二节 “象征”组合的并列
第三节 具有时间因素的并列
第三单元 匹配
第五章 镜头排列的匹配
第一节 关于景别
第二节 什么是匹配
第三节 匹配在今天电影中的形态
第六章 匹配的原理及其在非剪辑镜头中的表现
第一节 匹配的原理
第二节 匹配和推拉镜头
第三节 匹配和长镜头
第四节 匹配和变焦镜头
第四单元 动接动
第七章 动作的连接
第一节 动作连接的剪点
第二节 动接动原则的主导性
第八章 动势和运动镜头的连接
第一节 动势连接
第二节 运动镜头的连接
第五单元 方向
第九章 运动方向的保持
第一节 方向的概念和运动的方式
第二节 画面运动方向的保持
第十章 运动方向的改变
第一节 通过画面中物体的运动改变运动的原有方向
第二节 通过摄影机的运动改变物体运动的原有方向
第三节 通过中性镜头改变物体运动的原有方向
第四节 通过动作改变物体运动的原有方向
第六单元 轴线
第七单元 讨论
第八单元 纪录片的剪辑
参考文献
参考片目
精彩书摘
一、剪辑概念强调“模拟或虚构的时空关系”
这是鲍特、格里菲斯、库里肖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各种不同风格的蒙太奇得以成立的根本原因,或者也可以说是剪辑艺术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如果剪辑不能按照作者的想象或假设处理素材的话,剪辑就不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剪辑也不可能创造出不同的效果,其本身也就不能成为一门艺术。艺术处理对象的过程,就是一个将对象艺术化的过程,或者也可以说是假定化的过程。这一点在许多有关电影美学的书中都有提及。
库里肖夫曾经针对蒙太奇的空间关系进行过试验,试验是这样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人从克里姆林宫走出穿过红场,下个一个镜头他走入了美国的白宫。从熟悉两地的人来说,这是一个荒谬的连接,因为这两个地方相距实在太远,银幕上表现的事情根本没有可能发生。但是对于两地都不熟悉的人来说,这样的事情完全有可能发生。在他们看来,只不过是一个人从一个建筑走入了另一个建筑,这两个建筑靠得很近。这说明通过剪辑组合的时空关系是一种艺术的时空关系,而并不是真实的时空关系。巴赞对此说道:“库里肖夫的蒙太奇、爱森斯坦或阿贝尔,冈斯的蒙太奇都不是展现事件:它们都是暗示事件。无疑,他们的蒙太奇构成元素至少有大部分是从他们力求描述的现实中取得的。但影片的最终含义更多地取决于这些元素的组织安排,而不是取决于这些元素本身的客观内容。”巴赞的意思是说通过蒙太奇有可能改变客观事物的本身,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贬低蒙太奇,而是在蒙太奇盛行的时代指出“场面调度”同样也是一种可能性。所谓的长镜头美学、纪实美学是后人将其理论强调到极致的一种做法。这些理论反对使用剪辑手段创造效果,这些理论片面地认为,电影提供给人们的应该至少是接近真实的而非梦幻的世界。今天的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一部电影真实与否、动人与否根本不取决于技巧本身,而是取决于作品的内容、取决于创作者——即那些使用技巧的人。
……
前言/序言
这是一本针对大学广播电视编导、新闻媒体制作以及与视听语言相关专业的本、专科学生和业余爱好者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专业工作者和学术研究者的参考用书。
“剪辑”是影视领域一个专门的职业,估计最迟从20世纪的30年代开始便已成为电影制作中的一个专职。其专业性自不待言。国内以前也出版过非常专业的有关剪辑的书籍。但是目前在各大学开设的课程中大部分都把“剪辑”作为“视听语言”的一个部分来开设,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首先,可能是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许多学校认为自己培养的人才不需要具备过于专业的知识,只要对专业有一般的了解就可以了,因此有意疏远专业的技术。其次,主观上并不想忽略专业。但是在客观上缺少具有能够讲授专业知识的教师,甚至缺少必要的拍摄和剪辑设备,只能泛泛而谈。如果说第二个原因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第一个原因我认为是无论如何站不住的。因为不论什么大学培养的人才,都不可能在求职的时候“一步登天”。对于影视这个行业来说,也就是不可能给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学生导演或编导的职位,任何人可能都要从拍摄、剪辑这样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如果没有专业的知识,恐怕连日后晋升的机会都没有。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电影学相关图书的详细简介,重点介绍其内容和特色,力求详尽且自然: --- 《电影的视觉语言与叙事结构解析》 内容导读: 本书深入探讨了电影作为一种独特艺术形式的本质,聚焦于视觉元素和叙事构建这两大核心支柱。它并非一本侧重于具体技术操作(如剪辑软件使用或后期制作流程)的教材,而是更偏向于理论思辨和美学分析的专著。 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电影的视觉语法 这一部分着重剖析了构成电影画面的基本元素及其功能。作者细致梳理了从蒙太奇理论(尤其是爱森斯坦和库里肖夫的经典思想)到现代数字影像风格的演变。内容涵盖: 1. 景别与构图的心理学效应: 探讨不同景别(如全景、中景、特写)如何影响观众的情感投射和对空间关系的认知。书中通过大量经典案例分析,说明了如黄金分割、三分法在电影场景调度中的应用及其突破。 2. 光影的叙事功能: 深入解析了硬光、柔光、侧光等不同照明方式在营造氛围、塑造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特别关注了高调与低调照明在不同电影流派(如黑色电影与新浪潮)中的标志性运用。 3. 色彩的象征体系: 阐述了色彩理论在电影中的应用,从原色、对比色到饱和度对情绪的调动。书中包含对特定导演(如韦斯·安德森的对称色彩美学或阿方索·卡隆的冷峻色调)色彩哲学的研究。 4. 运动镜头的设计与意义: 详细分析了摇摄(Pan)、移摄(Tilt)、跟拍(Tracking)以及斯坦尼康(Steadicam)等运动方式在引导视线、表达主体内心流动性方面的表现力。 第二部分:叙事结构的深层构建 本部分从文本学角度解构电影故事的组织方式,超越了简单的三幕剧模式,探讨了更复杂、更具实验性的叙事框架。 1. 经典叙事模型的解构与重构: 在介绍传统的好莱坞式线性叙事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非线性叙事、循环叙事和碎片化叙事在提升主题复杂性方面的优势。书中特别设置章节讨论了“倒叙/闪回”在重塑观众对事件认知中的技巧性运用。 2. 人物弧光与动机探究: 叙事的核心在于人物。本书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角色动机的层次性,以及如何通过潜台词和非语言交流来构建复杂且可信的人物成长线或衰败线。 3. 节奏控制与时间感: 节奏不仅是剪辑层面的事,更是叙事层面的策略。本书探讨了如何通过场景长度、对话密度和信息释放的节点来精确控制观众对银幕时间的感知,实现叙事的张弛有度。 4. 类型片与叙事母题: 考察了科幻、西部、惊悚等主要类型片在叙事惯例上的继承与反叛,分析了这些类型如何承载特定的文化母题和社会议题。 第三部分:电影美学与跨媒介对话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电影的时代价值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互动。 1. 电影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探讨了从现代主义电影(如安东尼奥尼的疏离感)到后现代电影(如昆汀的拼贴风格)在美学观念上的转变,以及技术进步(如CG和沉浸式体验)对传统电影美学的冲击。 2. 电影作为文化批判的工具: 关注电影如何反映和批判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分析了纪录片传统、政治电影的表达方式及其对现实的介入程度。 3. 跨媒介叙事的兼容性: 探讨了电影叙事与文学、戏剧、电子游戏之间的共通点和差异,特别是当故事被移植到不同媒介时,其视觉语言和叙事策略需要进行怎样的根本性调整。 本书特色: 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又不失启发性,避免了过度技术化的术语堆砌,侧重于培养读者的“电影眼”和批判性思维。它尤其适合电影专业高年级学生、研究生,以及希望深入理解电影文本深层结构的影评人和电影爱好者。随书附赠的DVD(或在线资源包)精选了大量需配合文本分析的经典片段,旨在通过“观看—思考—分析”的闭环学习模式,构建完整的电影学知识体系。 --- 《从默片时代到数字浪潮:世界电影史纲》 内容导读: 这是一部宏大叙事的世界电影通史,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一部清晰、脉络分明的全球电影发展脉络图。它不专注于单一国家或某一特定技术分支,而是着力于展现电影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互动、冲突与创新。 核心结构与内容模块: 本书的结构遵循时间轴和地域分布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全面覆盖电影史上的关键转折点。 第一阶段:起源与早期探索(1895-1927) 详细考察了电影从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影戏”到梅里爱魔幻叙事的早期试验。重点分析了早期电影工业的建立,以及欧洲和美国在叙事语法初步形成阶段的差异: 欧洲先驱: 重点研究法国的影像诗意(如巴斯克的印象派)和德国表现主义的视觉心理学(如《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对后世恐怖片的影响)。 美国工业的奠基: 细致梳理了好莱坞制片厂体系的雏形,以及大卫·格里菲斯在长片叙事结构标准化方面所做的贡献与争议。 默片时代的巨匠: 独立章节探讨了卓别林、基顿的喜剧美学,以及俄国蒙太奇学派(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对电影节奏和意识形态表达的革命性贡献。 第二阶段:有声电影与成熟的制片体系(1927-1945) 声音的引入如何彻底改变了电影的制作与接受方式?本阶段内容聚焦于此: 有声化的挑战与机遇: 分析了早期有声片在技术上的笨拙,以及声音如何促进了歌舞片和对白驱动的戏剧片的繁荣。 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详尽介绍“五大制片厂”的运作模式、明星制度的巩固,以及类型片(西部片、黑色电影的萌芽)的成熟化。 非主流的抵抗: 探讨了在强势的好莱坞体系之外,欧洲(如法国的诗意现实主义)和亚洲(如日本的“生活戏剧”)电影所展现的独特审美倾向。 第三阶段:战后冲击与新浪潮的勃兴(1945-1970)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如何重塑了电影语言?本部分是全书的重点之一: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深入分析了其街头取景、非职业演员使用及其对道德困境的关注,探讨其对全球独立电影的影响。 法国新浪潮的作者论: 详述了以特吕弗、戈达尔为代表的“电影手册”一代如何挑战既有规范,将导演提升为作品的唯一作者。书中对“长镜头”和即兴表演的分析尤为深入。 全球电影的觉醒: 考察了东欧电影(如捷克学派)、日本电影(如黑泽明、小津安二郎的家庭叙事)以及拉丁美洲的“第三电影”运动,展现了电影作为社会批判和民族表达的强大力量。 第四阶段:商业大片与全球化(1970至今) 本阶段涵盖了电影工业向市场驱动转型的过程,以及数字技术带来的颠覆: “新好莱坞”的尾声与回归: 分析了七十年代导演的创作自由与随后的商业化回归,以及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等如何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暑期大片模式。 作者电影的坚守与变异: 讨论了欧洲和亚洲(特别是香港电影的武侠美学和伊朗电影的极简主义)在主流商业浪潮中如何维持其艺术纯粹性。 数字时代的重塑: 探讨了数字摄影、后期合成技术(CGI)对电影美学边界的扩展与挑战。内容涉及虚拟制片、增强现实(AR)对未来叙事潜力的影响,以及流媒体平台对传统发行模式的颠覆。 本书的优势: 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广阔的视野和严谨的史料支撑。它不仅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侧重于解释“为什么会发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跨越百年、连接不同文明的电影知识图谱。书中穿插的“关键人物侧写”和“时代事件影响分析”板块,使复杂的历史脉络变得清晰易懂,是学习电影史的必备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