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98-2012):周期式混凝土搅拌楼(站)计量系统校验方法 [Concrete Batching Plant Measurement System Calibration Method]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98-2012):周期式混凝土搅拌楼(站)计量系统校验方法 [Concrete Batching Plant Measurement System Calibration Metho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编
图书标签:
  • 水利行业标准
  • 混凝土搅拌楼
  • 计量系统
  • 校验方法
  • SL 598-2012
  • 混凝土
  • 计量
  • 标准
  • 水利
  • 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155170.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214021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oncrete Batching Plant Measurement System Calibration Method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
字数:3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98-2012):周期式混凝土搅拌楼(站)计量系统校验方法》适用于新制造、使用中和维修后的周期式混凝土搅拌楼(站)[以下简称搅拌楼(站)]中影响混凝土配料计量的所有装置的校验,包括骨料、粉料、液体和片冰等计量系统的校验。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引用文件
3 术语
4 概述

5 技术要求
5.1 一般要求
5.2 计量性能要求

6 校验条件
6.1 环境条件
6.2 校验器具

7 校验项目和校验方法
7.1 校验项目
7.2 校验方法

8 校验结果和校验周期
8.1 校验结果
8.2 校验周期

附录A (资料性附录)搅拌楼(站)计量系统校验记录和校验报告格式
附录B (资料性附录)搅拌楼(站)计量系统校验证书和校验结果通知书格式

前言/序言

  根据水利部水利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按照JJF 1071-2010《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和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共8章和2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
  概述;
  技术要求;
  校验条件;
  校验项目和校验方法;
  校验结果和校验周期。
  本标准为全文推荐。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综合事业局。
  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综合事业局。
  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综合事业局、北京中水新华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水利部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
  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史晓明、邵奎兴、冯新红、曹淑敏、江培福、刘杰、许杰、方毅、冯巧、尹婧哲。
  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何文垣、张伯纳。
  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于爱华。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与计量规范汇编 本书籍聚焦于建筑工程领域中的关键环节——计量与质量控制,收录了一系列针对不同工程材料、设备及施工过程的计量校准、检测标准与技术规范。本书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质量监督机构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实用的参考手册。 第一部分:通用测量与计量基础 本部分涵盖了建筑施工现场常用测量工具的校准原则与方法,为后续具体的材料和设备计量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用测量仪器校准规程: 详细阐述了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光学和光电测量仪器的定期检定周期、校准环境要求以及误差判定标准。内容包括基线长度的测量、角度误差的补偿计算等。 长度与距离的计量溯源: 探讨了在大型土木工程中,如何确保长度测量的准确性,包括对钢卷尺、激光测距仪的检定流程,以及如何将现场测量数据追溯到国家计量标准。 力学参数测量仪器的校验: 涉及对压力传感器、应变片、载荷传感器等在结构试验和现场监测中应用的设备的校准技术,重点关注线性度、迟滞和重复性指标的测试方法。 第二部分:骨料与拌合料质量控制 针对混凝土拌合过程中的关键输入——骨料和拌合水的计量与质量控制,本卷提供了严格的检测流程。 粗、细骨料含水率测定与校准: 细致描述了烘干法、电热法等测定骨料含水率的标准程序,并对测定设备(如烘箱、电子天平)的准确度等级和校准要求进行了规范。特别强调了不同骨料种类(如碎石、机制砂、天然砂)在处理上的差异性。 骨料堆积密度及容重检验: 阐述了测定骨料松散密度和紧实密度的规范方法,这对精确计算骨料的体积用量至关重要。规范了振动台的振实次数、容器的规格要求。 外加剂计量系统的精确性验证: 针对泵送系统、计量罐等对液体外加剂进行精确投加的设备,规定了定时间隔的流量测试、容积校准流程,确保外加剂的添加精度符合设计要求,避免因误差导致混凝土性能波动。 第三部分:水泥与掺合料的计量与储存 本部分关注对混凝土性能影响极大的胶凝材料的计量与质量管理。 水泥计量设备(螺旋输送机、刮板机)的流量标定: 提供了针对气力输送和机械输送水泥设备的标定方法,包括累计法和瞬时流量法,并对校准过程中的物料损耗补偿进行了详细说明。 粉煤灰、矿渣等掺合料的计量精度核查: 规范了对固体掺合料计量装置的检校程序,着重于粉体物料在输送过程中的挂壁、堵料等特殊情况对计量准确度的影响分析与修正方法。 储存筒仓计量系统误差分析: 探讨了基于重量传感器或雷达液位计的筒仓存量监测系统的定期校准要求,确保库存数据的真实性。 第四部分:成品与半成品计量及性能检测 本部分侧重于对最终产出物——混凝土拌合物的计量一致性及相关性能的检验标准。 配合比理论与实际投料量的偏差分析: 提供了在生产过程中,对比设计配合比与实际投料量(按重量或体积计)的偏差计算方法,并设定了允许的偏差范围。 搅拌均匀性检验规范: 描述了对成品混凝土在出料口取样,通过检验不同部位取样的强度、坍落度等指标差异,来判定搅拌设备(如双卧轴、行星式搅拌机)混合效果的判定标准。 预拌砂浆计量与出料检验: 针对预拌砂浆生产,详细规定了对干拌砂浆的组分计量精度核查,以及成品砂浆的需水量和流动性的现场抽检方法。 第五部分:现场施工机械的计量与状态监测 本书的最后部分延伸至施工现场的主要动力设备和检测工具。 混凝土运输车辆(罐车)的有效载荷核查: 规定了对运输罐车容积的定期检查和校准,以及如何通过车载称重系统核对实际运输重量与理论方量之间的关系。 施工现场用电与用水的计量核查: 针对施工过程中大量消耗的能源,提供了对电能表、水流量表的准确度检验方法,以进行成本核算和能耗管理。 试验室设备维护与溯源体系建立: 总结了混凝土抗压试验机、电线电缆测试仪等各类标准试验设备的强制检定周期和日常维护规范,确保试验数据的有效性。 本书内容严谨,数据详实,是各级建设、监理、质监部门必备的案头工具书,对于提升工程建设的本质安全和工程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份标准时,我体验到了一种结构化思维带来的清晰感。编写者显然投入了大量精力来构建一个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开篇对术语和定义的界定非常清晰,这为后续所有操作的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避免了因对关键概念理解不一致而导致的校验偏差。随后,标准自然地过渡到对不同类型计量设备(如称重传感器、流量计等)的特定校验要求上,每一种设备都有其独立的章节进行详尽说明,使得查找和对比变得极为高效。特别是在涉及不确定度评定和结果判定部分,标准采用了图表结合的方式,将复杂的统计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判定矩阵,这对于现场工程师进行快速决策极为有利。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由理论到实践的组织方式,不仅让初学者能循序渐进地掌握全貌,也方便了资深专家进行针对性的标准检索和复核。可以说,这份文档的设计初衷显然是为了最大化阅读效率和现场执行力。

评分

在实际应用中,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其对“一致性”的坚定维护上。在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中,混凝土的质量至关重要,而计量系统的准确性是保证原材料配比正确的生命线。以往,不同地区或不同承包商之间,对“合格”的理解可能存在细微差别,这在项目收尾或出现质量争议时会引发诸多麻烦。这份SL 598-2012标准横跨了地域和企业的界限,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语言”和“标尺”。所有参与方都必须参照这套标准来验证他们的计量系统,这极大地简化了跨部门、跨公司的质量协调工作。当出现计量偏差时,我们不再需要进行漫长的术语争论,而是直接对照标准条款进行比对和整改。这种标准化带来的效率提升和风险规避,是任何一本纯粹的工程教科书或操作指南所无法替代的。它作为行业公认的仲裁依据,其权威性是无可置疑的,极大地增强了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可信度和确定性。

评分

我主要关注的是这本书在技术深度和实用性上的平衡把握。作为业内人士,我们深知很多标准往往过于偏重理论阐述,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显得捉襟见肘,或者反之,过于强调操作细节而忽略了背后的原理支撑。然而,这份《周期式混凝土搅拌楼(站)计量系统校验方法》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没有冗长地堆砌晦涩难懂的物理化学公式,而是直接聚焦于“校验”这一核心动作,明确界定了不同精度等级下所需的设备、环境条件以及具体的测试步骤。书中对误差来源的分析,既深入到传感器本身的局限性,也兼顾了环境温度、湿度对读数的影响,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排查问题。更令人欣赏的是,它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骤清单,这些步骤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场的工作指导书,大大缩短了从标准到实践的转化周期。对于我们项目部的质量控制团队来说,这本书是他们进行年度设备校准和季度维护检查的必备手册,其提供的规范流程确保了我们所有工地的计量准确性处于同一高标准水平线上。

评分

从一个侧面来看,这本书对于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隐性引导作用也值得称赞。虽然它是一本关于“校验方法”的标准,但其中对现代计量技术,特别是数字化和自动化趋势的考量,已经有所体现。例如,对于数据记录和追溯性的要求,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纸质记录范畴,暗示了未来检验流程将更多依赖于电子化和联网系统。这不仅提升了校验工作的透明度和可靠性,也为未来的智能搅拌站建设提供了规范性的起点。如果未来的设备本身能够内嵌符合此标准的校验模块,那么整个校验流程的自动化程度将大幅提升,从而减少人为干预带来的潜在误差。因此,这份标准不仅仅是对现有实践的总结,更像是一张蓝图,指导着搅拌站技术向更高精度、更少人工依赖的方向发展。对于设备制造商和技术升级决策者而言,理解这份标准的深层意图,是制定长期技术路线图的关键。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引人注目,封面设计采用了深沉的蓝色调,搭配着清晰有力的白色和金色字体,给人一种专业、权威的感觉。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光滑,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不会轻易损坏。内页的排版布局也体现了严谨的工业标准风格,图文并茂,清晰易读。尤其是一些关键的设备结构图和流程示意图,绘制得极为精细,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专业术语的读者,也能通过这些视觉辅助材料快速理解其核心概念。全书的印刷质量稳定可靠,没有出现墨迹洇散或套印不准的情况,这对于一本技术标准类书籍来说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技术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对图表的准确解读。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从外在的装帧到内在的印刷,都体现了出版方对这份行业标准的尊重,也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份值得信赖的工具书。整体而言,从触感到视觉,这本书的物理呈现质量完全符合其作为国家级行业标准的身份定位,让人愿意将其置于工作台触手可及的地方,随时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