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资料,其重要性不亚于文献档案。民国以还,内乱外患交相迭乘,史料损失,不可胜计。对历史真相的了解,需要参证当事人口述之处甚多,这些笔录,对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将有莫大的帮助。在张玉法和沈松侨访问、纪录的这本《董文琦先生口述历史》中,沈阳市长董文琦将之亲历的接收沈阳时与苏联、中共冲突始末以及台湾经济起飞的决策与过程一一叙来。
阅读体验上,我必须称赞这套书的“可读性”。它完全打破了我对“口述历史”可能带有某种沉重或学术化色彩的刻板印象。语言是如此的平易近人,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常常让人一口气读完一个章节,并且立刻渴望知道接下来的发展。这得益于作者对叙事节奏的精妙控制,以及董先生本身那种极富魅力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深度思考。在董先生身上,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坚持,那种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始终坚守内心信念的韧性。这本书最终指向的,是如何在不确定性中保持自我,这对于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它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结构编排简直是匠心独运。它并没有采取完全线性的时间顺序,而是时常穿插一些主题性的回顾和反思,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且富有层次感。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个人选择与时代洪流之间张力的探讨部分,董先生在关键时刻所做的抉择,折射出那个年代知识分子面临的普遍困境。作者在记录这些口述时,特别注重捕捉那些细微的情绪波动和肢体语言的描述,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画面感。我甚至能想象出董先生在讲述某个艰难时刻时,那种语气的停顿和眼神的闪烁。这种“在场感”是很多历史著作难以企及的。它成功地避开了那种枯燥的“大事记”模式,而是将宏大叙事巧妙地融入到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小故事中,读起来丝毫没有压力,反而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张力。
评分这套书真是让人醍醐灌顶,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他没有生硬地罗列事实和数据,而是巧妙地将历史的脉络融入到董先生的人生轨迹中。读到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时,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非常强烈,就好像我正坐在董先生的对面,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尤其是他对那个时代社会氛围的描绘,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和真情实感的流露,让冰冷的历史文字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转述过程中保持的客观性,既没有过度拔高或贬低,也没有回避其中的复杂性,使得整个口述过程充满了真实的力量。读完后,我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那种扁平化的描述,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光辉。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时代变迁中个体命运的深刻反思录,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这套口述记录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提供了一个第一手的、未经粉饰的视角来观察一段复杂多变的时期。作者在整理和编辑过程中,显然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工作,不仅仅是忠实记录,更在于通过精炼的提问和恰当的引导,挖掘出了许多可能被官方史料遗漏的“侧面信息”。比如,他对当时学术圈内部的讨论氛围、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甚至是某些政策出台前后的私下议论,都有细致的捕捉。这些“边角料”恰恰是构建真实历史图景的关键碎片。对于任何严肃的历史研究者或深度爱好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构建其知识体系时不可或缺的参照物,它提供了那种无法从二手资料中获取的、带着温度的“现场感”。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其朴素而强大的情感冲击力。董先生的讲述风格是如此的真诚坦率,没有丝毫的矫饰或自我美化。他坦诚地面对了自己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同时也毫不避讳地袒露了那些挫折、迷茫乃至错误的决定。这种全景式的自我剖析,展现了一个真正智者的风范——敢于直面过去的全部。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不是因为不理解内容,而是被那种直击人心的真诚所打动,需要时间去消化和沉淀。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重量往往不是由那些丰功伟绩构成的,而是由无数个普通人在特定时空下所承受的真实情感堆砌而成的。对于一个渴望了解“人”在历史中是如何生存和思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无价的洞察。
评分《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系列:董文琦先生口述历史》记述董文琦吉林大学,从事水利建设,负责河川整治与防洪工程,卓有贡献。在台担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及顾问凡二十二年,主持各项重大财经审查、组织各种考察团及临时特种委员会,以实地调查,统筹策划台湾重大财经建设的重要事迹。先祖父志云公,曾随左宗棠远征新疆。原来,满人人关后,对关内汉人不敢完全信任,左宗棠是湖南人,其部队以湘军为主,但清廷为防范其萌生异心,故安插大批关外满人子弟人左宗棠军,担任哨官等各级干部,以资监视。我家初抵东北后,即随旗隶属汉军旗,与旗人一体看待,故先祖父亦被征调加入左宗棠的部队,这是前清用以统御中国的手段之一。此外,清代科举对东北也有特殊限制,东北人只能就地考秀才,并无乡试,如要考乡试举人,必须到直隶顺天府应试。其主要用意就是希望旗人子弟重武轻文,不要耗费太多时间求取科名。因此,在前清时代,东北文举极少,而武举特多。清廷并在东北实行征兵,一户之中如有兄弟二人,便须抽取一人当兵,先祖父即因此被征调随左宗棠远征新疆。先祖父出征前,惟有一子,即先伯廷栋公,另有一女。志云公在新疆驻防十二年,返乡后,才又生了先父廷梁公、先叔廷材公,以及两位姑姑。前清对退役兵勇照顾相当周到,先祖父退役后,每年还可领得纹银十二两,一直到民国初年,家中还按年到双城旗衙门领钱。在这里,我要插上一段故事。前考试院院长莫德惠先生的尊翁曾和先祖父一同出征新疆,莫先生便是在新疆出生。我小时听先祖父说,当时从征军士原本多为二十几岁的壮丁,在新疆戍守多年,年事渐长,子嗣问题,多所延误,因此左宗棠便向朝廷奏请准许他们在新疆就地纳婚。朝廷准奏后,许多人便在该地完婚。我祖父虽未再婚,而莫先生的尊翁则在新疆娶了一名维吾尔女子马氏为妻,生了莫先生。莫先生自号柳忱,便是因为他出生的地方遍植柳树,故以此为号。他后来也一直以未能返回新疆出生地探望为憾。
评分张玉法,是台湾著名历史学家,出生于中国山东,因国共战争而成为流亡学生,辗转自山东南下,1949年入澎湖防卫司令部子弟学校,在那并亲身目睹了不少以其师长为对象的白色恐怖事件,后来考上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史地系。
评分还可以吧,应该有删减!!!!
评分国际市场需求的持续低迷是影响出口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近几个月,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趋于严重,世界贸易组织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球货物贸易进出口分别同比下降0.44%和0.03%。主要发达经济体中,美国、欧盟、日本进口都是负增长,分别下降了2.6%、6.2%、7.2%,而且这一趋势目前看来还在延续。应该说,前四个月中国外贸的增长相当程度得益于去年底实施的外贸稳定政策和部分外需市场的回暖,但是这些有利的因素到了5月份就基本消化殆尽。
评分见识不太高明,但是一个干实事的人,且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实在人.
评分书非常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见识不太高明,但是一个干实事的人,且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实在人.
评分很好的史料书,有助研究相关历史
评分现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专研中国近现代史。著作等身,作品有《清季的立宪团体》、《清季的革命团体》、《民国初年的政党》、《辛亥革命史论》、《中国近代史》……等十多部。他的《中国现代史》是台湾各大学历史课程的常用教科书。1977年,张玉法交由东华书局出版《中国现代史》,因太过于畅销,竟遭检举。当时警总质疑他:“在书中为何用西元而不用民国纪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