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五十年代的海德格尔,在我看来,达到了其思想道路上的一个新的巅峰阶段,其道说之从容与赋意之深刻,已融合到炉火纯青之境地,令人叹为观止。
内容简介:《根据律》一书由海德格尔的“根据律”讲座(1955/56年冬季学期弗莱堡大学讲座)和一篇同名报告(1956年5月25日在不莱梅俱乐部宣读,1956年10月24日在维也纳大学重作)构成。本书德文单行本首次出版于1957年(君特?内斯克出版社),1997年作为德文版《海德格尔全集》第10卷出版(维多里奥?克劳斯特曼出版社)。海德格尔在本书中对“(充足)根据律”(旧译“(充足)理由律”或“(充足)理由原则)思想展开了充分探讨和阐释。在西方哲学史上,莱布尼茨首度把“根据律”确认为原理,“根据律”问题不仅是莱布尼茨思想的关键问题,而且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海德格尔在本书中对根据律问题的沉思因而直接关乎对莱布尼茨思想乃至由莱布尼茨所推动的德国古典哲学之意义的追问。 海德格尔在本书中对“根据律”问题的探讨是从存在者之真理和存在自身之真理这两个分别代表着过去和未来的向度来分别展开的。在前一向度中,从根据律的“严格表述”(一切存在着的东西,其充足根据都应被归置)出发,海德格尔解释了根据律何以成为近代哲学的决定性原理――根据律乃是严格的主体性原理。在后一向度中,基于对根据律之“通常表述”(没有什么“是”没有“根据”的)的重新阐释,海德格尔认为根据律规定着未来思想的任务,即要对存在与根据的共属性予以沉思,根据律乃存在之定律,它命名着存在自身之真理。 从整体上看,海德格尔在本书中所作的这些阐释不仅关乎海德格尔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整体评判,而且根本地关乎海德格尔对西方思想之既有历程与未来态势的整体思考。
作者简介: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国著名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译者简介:张柯,贵州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我必须承认,阅读这套文集的过程更像是一场艰苦的攀登,而非轻松的漫步。那些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句法结构,要求读者必须投入百分之二百的专注力。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需要停下来,在笔记本上画出大量的思维导图,试图将作者那宏大而精密的思想体系结构描摹出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技术本性(Gestell)的批判性反思,那种对现代人被“规定性”所束缚的深刻洞察,简直振聋发聩。他揭示了现代人如何被工具理性所奴役,却浑然不觉,将世界仅仅视为可供支配和计算的“库存”。这种对现代性的深刻诊断,让我对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便捷的技术操作产生了强烈的疏离感和审视的欲望。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套理论,更在于它迫使我们对自己的生存方式进行一次彻底的“去蔽”和追问,尽管过程充满挫折感,但最终的回报是巨大的。
评分老实说,我本来对这种德语哲学传统持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过于沉重和脱离实际。然而,这部文集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的力量不在于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在于它对“提问”的艺术的完美示范。作者总是在最不经意的地方,抛出一个足以颠覆你整个认知框架的质询。比如,当他探讨艺术作品的“本真性”时,他并没有停留在美学层面,而是将其提升到了对“真理自行敞开”的本体论事件的论述上。这种跨越学科界限的宏大叙事,虽然要求读者具备很高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也带来了极大的智力上的满足感。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哲学不是为了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而是为了守护我们追问“何为存在”这一基本冲动的纯粹性。
评分这部文集带给我的最直接感受是“肃穆”。它不像某些哲学著作那样试图拉拢读者,而是以一种近乎神谕的姿态,陈述着那些关乎人类命运的根本性命题。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本真性”与“非本真性”状态的区分描述,那不是道德上的谴责,而是一种对生命状态的精妙刻画。它精准地指出了我们在追逐效率和外在成就的过程中,是如何逐渐让渡了自己的“家园感”和“应许之地”。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回到文本中寻找支持我进行自我反思的锚点,它强迫我审视自己是如何“存在着”的,而不是仅仅关注我“在做什么”。这种向内的回溯和对时间维度深处的探索,是极其耗费心力的,但每一次对文本的深入挖掘,都像是在挖掘自己心灵深处被尘封的矿脉,发掘出从未意识到的潜能和困境。它是一面映照存在本质的镜子,虽然镜面有些粗粝,但反射出的影像却无比真实。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哲学思辨的极致展现。作者似乎并不在意读者的理解是否“方便”,他更专注于将他所捕捉到的那个“悬而未决”的本体论问题,以最贴合其本质的语言形式呈现出来,即便这种形式对我们习惯的逻辑习惯构成了极大的挑战。我特别欣赏其中对“开端”和“终结”的独特处理,那种循环往复、永恒回归的张力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它不是在讲述一个线性的历史故事,而是在揭示时间性本身作为人类存在的基础结构。每次翻阅,我都会注意到一些之前忽略的细微之处,比如某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微妙意义漂移,这让我意识到,理解这部作品需要的是一种持续的、浸润式的投入,而不是一次性的攻克。它就像一块结构极其复杂的矿石,需要耐心地用特定的工具去敲击,才能发现其中蕴含的稀有晶体。
评分这部文集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将我们习以为常的“存在”这个概念层层剥开,直抵其核心的困境与奥秘。作者的笔触冷静而深邃,没有丝毫拖泥带水,但字里行间又充满了对真理的极度渴望。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消化其中关于“此在”的论述,那种从日常的迷失中挣脱出来,直面死亡和时间性的震撼,是其他任何哲学著作都难以比拟的。尤其是在探讨语言与本源性的关系时,那种语言的“崩塌”与“重建”过程,让人不禁反思我们日常交流中那些被滥用和遮蔽的词汇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被遗忘的真理之光。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世界的感知发生了一种微妙的、却又根本性的转变,仿佛被带到了一个全新的思维高地,从那里俯瞰我们所处的时代,一切都显得如此陌生而又清晰。它不是一本读起来轻松愉快的书,但其思想的密度和穿透力,足以让任何严肃的思考者为之驻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