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學&多元對話係列·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第2版) [Remaking "Patients"]

新史學&多元對話係列·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第2版) [Remaking "Patient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念群 著
圖書標籤:
  • 醫學史
  • 中國醫學
  • 西方醫學
  • 空間政治
  • 病人觀
  • 中西醫衝突
  • 社會文化史
  • 疾病與社會
  • 曆史學
  • 公共衛生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164670
版次:2
商品編碼:11170718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新史學&多元對話係列
外文名稱:Remaking "Patients"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3-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58
字數:50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新史學&多元對話係列·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第2版)》由中國圖書評論學會組織27傢媒體聯閤評為”2006年度十大圖書”。

內容簡介

  《新史學&多元對話係列·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第2版)》的主要目的是探討晚清以來的中國人如何從“常態”變成“病態”,又如何在近代被當做病人來加以觀察、改造和治療的漫長曆史。“東亞病夫”的稱謂既是中國人被欺淩的隱喻,也是自身産生民族主義式社會變革的動力,在這個意義上,“治病”已不僅僅是種單純的醫療過程,而是變成瞭政治和社會製度變革聚焦的對象,個體的治病行為也由此變成瞭群體政治運動的個組成部分。
  作者以新穎獨特的敘事手法,通過數十幅相互銜接的場景,形象地再現瞭中國社會變遷波瀾壯闊的另個曆史側麵。在這些場景中活動的人物既有西醫傳教士,助産士和社會改革者,亦活躍著坐堂中醫、頂香看病人和走方行醫者,還有各類政治傢和赤腳醫生的身影。《新史學&多元對話係列·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第2版)》力求在種“情境化寫作”的狀態中充分展示近現代政治演變與傳統醫療因素之間復雜的互動博弈關係。

作者簡介

  楊念群,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群體互動的比較研究》(1997)、《楊念群自選集》(2000)、《中層理論東西方思想會通下的中國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記——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閤編,2003)、《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2006)《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2010)等,主持《新史學》叢刊(中華書局版)及“新史學&多元對話係列”叢書。主要學術興趣是中國政治史、社會史研究,並長期緻力於從跨學科、跨領域的角度探究中國史研究的新途徑。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在目下中國的社會文化史研究脈絡中,《再造“病人”》無疑是一部在學術理念和方法上深具創意的新作,特彆是在國內的醫療社會文化史研究中,它稱得上是第一部具有瞭定後現代理念和新文化史視野的學術著作。無論在學術理念、研究視角和方法還是曆史書寫方法等方麵,該著對當前國內的相關研究,都具有一定的)中擊性。
  ——《近代史研究》
  
  在《再造“病人”》一著中,作者要研究或書寫的主要內容是:“從現代帝國的,‘殖民’品格、‘地方性’的確認和重構,以及‘現代傳統’的實踐作用三個方麵力圖詮釋‘醫療’行為與‘政治’變化的關係。”這樣一個問題或論域,當代一些學者都或多或少地有所涉獵。但在如何切入、如何錶達這樣一個問題或論域時,作者卻錶現齣他彆具一格的思想智慧和寫作纔能。
  ——《文藝研究》
  
  隨著對西方“身體”理論的介紹,中國學界陸陸續續齣現關於身體問題的討論,也應該有好幾年的時間瞭。《再造“病人”》的齣版,在這個遠遠算不上顯學的領域裏,無疑算是一件大事。
  ——《讀書》
  
  這部著作的齣版可能會標誌著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那就是曆史學與社會學或者說人類學的親密的結閤。
  ——《中華讀書報》

目錄

導言:醫療史的另一種敘事

第一章 救不瞭靈魂的醫生
“醫務傳道”理念的起源與分歧
新殖民邏輯與“醫務傳道”的規模化
醫院作為福音傳播的空間
滄州個案
“餘先生”的故事
修復身體還是救贖靈魂?
靈魂拯救為什麼總是失望大於希望?
內心衝突的世俗根源

第二章 對陌生空間的恐懼與接納
重設內與外的邊界
“采生摺割”:官方與民間的想象
反教話語的製作
謠言傳播與教堂空間
病人是怎樣委托給外人的?
醫院與“委托製”
慈善組織與“醫院”的區彆
大樹底下動手術
恐懼感的消散
對非常狀態的控製
瘋人禁錮史
虛擬的傢庭
瘋癲治療與地方政治

第三章 “公醫製度”下的日常生活
從“話語”到“製度”
輿論先行
“警”與“醫”:分分閤閤的軌跡
什麼是“醫學的國傢化”
社會服務理念的誕生
從“臨床醫學”到“地段保健”
走齣醫院,走進鬍同
彆樣的“圈地運動”
“蘭安生模式”
醫療空間與地方自治

第四章 現代城市中的“生”與“死”
從生到死:空間儀式的傳統錶現
“吉祥姥姥”與“陰陽先生
“添盆”和接生口訣
“洗三”的含義
死亡控製的時空技術
“齣殃”與社會秩序
“街道政治”:生死場中的抗拒與變遷
……

第五章 鄉村醫療革命:社區試驗
第六章 追剿“巫醫”
第七章 中醫自救麵麵觀
第八章 防疫、社會動員與國傢
第九章 在政治錶象的背後
結論:醫療史、“地方性”與空間政治想象
附錄:如何從“醫療史”的視角理解現代政治?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就像嬰兒學習走路,中醫學習“聯閤”的過程後來大多被說成是自願,實際情形卻遠為復雜。衛協會的壓力是一個方麵。1954年中央衛生部成立中醫司,專管中醫工作,專門發齣瞭一份文件《關於加強中醫工作,充分發揮中醫力量的決定》,要求把分散的中醫藥人員組成聯閤診所,建立起全民或集體所有製的中醫門診部和中醫院。文件的具體落實卻是由衛協會進行的。衛協會往往要組織中醫學習文件,在思想上明確聯閤性質的診所是符閤新民主主義階段中醫藥事業發展規律的。甚至有些地方的診所如陝西鹹陽市的三傢聯閤診所,每天工作和學習時間達十三四個小時以上,有些六七十歲的老中醫感覺精力支持不瞭。
  與衛協會組織緊密相關的現象是聯閤診所中的中醫身份和活動空間的改變。政府給聯閤診所規定的任務與衛協會實際上有重疊的地方,其區彆僅僅在於聯閤診所更加“實體化”而已。如江蘇豐利鎮聯閤診所的規定任務是開展門診、齣診醫療服務,宣傳衛生知識,進行防疫注射、傳染病管理,協助黨政部門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等。
  衛協會對診所成立的介入也相當細緻。東北的賓縣第一區在成立中醫聯閤診所時,首先確定以五傢獨資的中醫診所及兩傢以治療為主的中藥鋪為參加中醫聯閤診所的對象,然後通過第二區衛協支會進行動員,瞭解他們思想上有哪些顧慮,工作中有哪些睏難,並幫助籌集流動資金,嚮銀行貸款五百萬元(舊幣),將各傢閤並後剩餘的欄櫃及玻璃藥架賣給醫藥公司,變成現款六百萬元,解決瞭開辦費問題。
  中醫走嚮聯閤是在諸多微妙的情況下過渡而成的,藥房自動轉成聯閤診所是個比較簡捷的途徑。四川長壽縣的鄰封鄉在1952年5月1日由協濟、速成、壽康三傢藥鋪閤並成立“勝利藥房”,由魯賢卿負責,戴世彬、戴培生、魏大美等人共同經營,地點設在十字街,坐堂醫生除中醫聶時珍、易子龍外,還包括擺攤的外科醫生石淮安。另外的一些私傢藥房如積義堂藥房仍單獨存在。1956年10月,在對私營改造的高潮中,以勝利藥房和積義堂為基礎,成立長壽縣鄰封鄉中醫聯閤診所。
  ……

前言/序言


新史學&多元對話係列·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第2版) 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一個長達一個多世紀的中西醫學發展史,聚焦於“病人”這一概念在中西醫碰撞與融閤過程中所經曆的深刻變遷。作者以1832年至1985年為時間軸, meticulously scrutinizes the intricate interplay of medical practices, social structures, political ideologies, and geographical contexts that shaped the very definition and experience of being a patient in China. This revised and expanded second edition offers a more nuanced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how Western medicine, with its evolving theories and practices, gradually gained prominence, whil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eply embedded in the cultural fabric of China, underwent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s and negotiations. 核心論述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中西醫之間的衝突並非僅僅是學術或技術層麵的差異,而是一場深刻的“空間政治”博弈。這種空間政治體現在多個層麵: 地理空間與權力結構: 西方醫學的傳入,往往伴隨著傳教士、殖民者和現代醫療機構的建立,這些機構在地理上占據瞭城市中心、沿海地區,形成瞭新的醫療權力節點。傳統中醫藥則更多地分布於社區、傢庭和鄉村,承載著地方性的醫療知識和實踐。本書分析瞭這種地理分布如何反映並鞏固瞭中西醫在社會中的權力格局,以及國傢政策如何影響瞭醫療資源的分配和空間的劃分。 身體空間與話語建構: 傳統中醫學以“氣”、“陰陽”、“五行”等概念來理解身體,強調整體性和人與自然的和諧。而西方醫學則以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等為基礎,將身體視為一個可被分析、分割和乾預的物質實體。本書詳細考察瞭這兩種醫學話語如何重塑瞭人們對身體的認知,以及“病人”這一身份在不同的醫學框架下所擁有的不同意義和體驗。例如,西方醫學強調疾病的客觀化和診斷的精確性,促使病人按照其癥狀和診斷結果被“定位”;而傳統中醫藥則更關注病人的個體感受和生活狀態,將病人的敘事融入整體的診療過程中。 社會空間與身份認同: “病人”的身份從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與社會地位、性彆、階級、地域等多種社會因素緊密相連。本書揭示瞭在19世紀和20世紀的中國,不同社會群體如何以不同的方式接觸、接受或拒絕中西醫,以及這些選擇如何影響瞭他們的健康狀況和自我認同。例如,接受西醫治療的病人可能被視為“現代化”的象徵,而堅持中醫的病人則可能被視為“保守”或“傳統”。這種對“病人”身份的解讀,摺射齣中國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的身份焦慮和文化取捨。 政治空間與政策塑造: 20世紀以來,中國的政治運動和國傢政策對中西醫的發展方嚮産生瞭決定性的影響。從民國時期的“廢止中醫”呼聲,到新中國成立後對中醫的“繼承與發展”政策,再到改革開放後的中西醫並存局麵,本書深入分析瞭國傢意誌如何通過立法、教育、科研、醫療資源配置等多種途徑,塑造瞭中西醫的法律地位、學術地位和社會地位,進而影響瞭“病人”在不同時期所能獲得的醫療服務和期望。 研究方法與視角 本書采用瞭“新史學”(New History)的研究方法,強調曆史研究的跨學科性和多視角性。作者不僅藉鑒瞭醫學史、社會史、文化史、政治史等領域的理論和方法,還廣泛運用瞭檔案文獻、報刊雜誌、迴憶錄、醫學文本、田野調查等多種史料,力求呈現一個立體、豐富而生動的曆史圖景。 作者特彆注重“多元對話”(Multidisciplinary Dialogue)的視角,將中西醫視為兩個既有獨立發展脈絡,又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知識體係。本書並沒有簡單地將中西醫對立起來,而是試圖理解它們各自的優勢、局限以及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適應性。通過對醫生、病人、學者、官員等不同群體的聲音的呈現,本書構建瞭一種“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相結閤的敘事,展現瞭曆史的復雜性和多重性。 主要內容與結構 本書分為幾個主要部分,循序漸進地展開論述: 第一部分:西學東漸與傳統醫學的挑戰(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 這一部分追溯瞭西方醫學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分析瞭其傳入的背景、方式以及對傳統醫學産生的衝擊。重點關注瞭傳教士醫院的建立、西方醫學教育的興起,以及傳統中醫界對此的迴應和調整。 第二部分:現代化浪潮中的醫學變局(20世紀初至新中國成立前): 這一時期,中國的社會變革加速,西醫在中國社會的地位日益鞏固。本書探討瞭西醫如何與現代化的城市發展、國傢建構相聯係,以及傳統中醫如何在這種格局下尋求生存和發展,例如成立中醫學校、齣版中醫刊物等。 第三部分:國傢主導下的醫學重塑(新中國成立至1985年): 這一部分是本書的重點。作者詳細分析瞭新中國成立後,國傢如何通過政策將中西醫納入統一的醫療衛生體係,推行“中西醫結閤”的方針。同時,也探討瞭在這一過程中,傳統中醫所麵臨的挑戰,例如在教育和科研上的標準化、對“科學化”的追求,以及“病人”作為醫療服務接受者的身份如何被政治意識形態所塑造。 第四部分:空間政治的深層意涵: 這一部分對全書進行總結和升華,深入分析瞭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所蘊含的深層含義,包括權力關係、文化認同、社會變遷等。作者強調,對“病人”的再造,不僅僅是醫療技術層麵的改變,更是社會、政治和文化權力關係的體現。 價值與意義 《再造“病人”》一書不僅是一部嚴謹的學術著作,更是對中國近現代醫療史和思想史的一次深刻反思。它挑戰瞭簡單化的中西醫二元對立思維,揭示瞭在曆史的洪流中,醫學實踐、社會結構和政治力量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 對於讀者而言,本書提供瞭理解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一個獨特視角。通過“病人”的視角,我們可以看到普通人在時代的變遷中所經曆的醫療睏境、選擇與適應。同時,本書也為我們理解當今中國醫療體係的形成提供瞭重要的曆史脈絡,有助於反思當下中西醫在醫療實踐中的定位和發展方嚮。 本書的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礎上,進一步充實瞭史料,深化瞭分析,並加入瞭新的研究視角,為讀者呈現瞭一個更加全麵和深刻的中國醫學發展圖景。它是一本值得所有對中國曆史、醫學史、社會文化變遷感興趣的讀者細細品讀的著作。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到自己的曆史觀被極大地刷新瞭。我原以為曆史的演進總是有個清晰的脈絡,某個體係必然會戰勝另一個體係,但這本書揭示的卻是更為復雜和混沌的真相:權力的遊戲遠比教科書上寫的要微妙得多。那種對“再造”過程的深層剖析,讓我看到瞭製度是如何一步步滲透進人們的日常生活的,它不是突如其來的革命,而是一個漫長、漸進、充滿妥協與鬥爭的演化過程。特彆是對於不同醫學知識體係在特定地理空間內的“共存”與“競爭”的描述,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案例分析。它迫使我認識到,我們今天所習以為常的醫療模式,其背後蘊含著多少被選擇性遺忘的代價與路徑依賴。這本書的論證邏輯嚴密得令人嘆服,每一個推論都有堅實的史料支撐,讀起來既有學術的深度,又不失引人入勝的魅力。

評分

這部著作的探討領域之廣,著實令人驚嘆。我一直對曆史的演變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實踐如何被權力結構所重塑抱有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似乎正是在這個交匯點上,提供瞭一個極具洞察力的視角。它不僅僅是關於醫學史的梳理,更像是一場關於“人”如何在特定曆史語境下被定義、被規訓的社會學考察。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將宏大的曆史敘事巧妙地融入到個體經驗的微觀分析中,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反思我們對健康、疾病乃至“病人”這一身份的傳統理解。特彆是其對空間政治的關注,讓我對不同醫療體係在地域上的滲透與排斥有瞭全新的認識,那種無形的界限是如何在物理空間和社會心理層麵同時構建起來的,實在引人深思。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敢於挑戰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看似理所當然的分類和權力關係,引導讀者跳齣既有的框架去重新審視曆史。

評分

翻開書頁,最先抓住我的是那種嚴謹而又富有衝擊力的敘事風格。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乾澀難懂,相反,它充滿瞭曆史的張力。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看似枯燥的檔案和統計數據轉化為生動的人物命運和激烈的觀念交鋒。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多元聲音的刻畫,那些在主流敘事中常常被忽略的邊緣群體、非主流的治療實踐者,他們的聲音被小心翼翼地挖掘齣來,並在曆史的舞颱上重新獲得瞭應有的地位。這種對“多元性”的尊重和呈現,使得整本書的視野非常開闊,讓人感覺這不是一個單嚮度的曆史陳述,而是一場復雜、充滿張力的多方對話。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關於文化適應與抗拒的段落,思考在劇烈的社會變革中,個體是如何在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之間艱難求存的。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極為精妙,它不像那種綫性的時間敘事,而是通過一係列相互關聯的主題和案例,構建起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這種非綫性的敘述方式,恰好服務於它探討的主題——即曆史的復雜性和多重性。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處理那些灰色地帶時的審慎態度,沒有簡單地將任何一方標簽化為“進步”或“落後”,而是著力去理解每一個曆史行動者的動機和他們所處的環境製約。這種對曆史的“同情性理解”是極其難得的。每一次閱讀,我都能從中挖掘齣新的層次,無論是對社會史、文化史還是政治史感興趣的讀者,都能從中獲得極大的啓發。它提供瞭一種看待曆史事件的全新工具箱,讓人在麵對當下的社會現象時,也能迅速聯想到曆史深處的那些基本矛盾。

評分

這本書散發著一種深刻的批判精神,但這種批判並非是空洞的指責,而是建立在對曆史材料的紮實研究之上的,充滿瞭學者的敬畏與責任感。它所探討的“空間政治”概念,被運用得爐火純青,它揭示瞭知識、權威與物理疆域之間如何相互依存、彼此塑造。我從中體會到,醫學實踐從來都不是脫離瞭社會和政治環境的“純科學”,它始終是權力鬥爭和文化認同的場域。那些關於不同療法在城市和鄉村、在公立機構和民間之間的滲透與拉鋸戰的描寫,栩栩如生,讓人仿佛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瞭那個時代人們在麵對健康選擇時的迷茫與掙紮。這本書的厚重感和思想的穿透力,注定它會成為我案頭常備的參考讀物之一,每每翻閱,總能獲得新的啓示。

評分

書非常不錯,還沒有時間看,在書架上放著

評分

看完再評

評分

楊念群,曾就學於中國人民大學曆史係和清史研究所,1991年獲曆史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群體互動的比較研究》(1997),《楊念群自選集》(2000),《中層理論:東西方思想會通下的中國史研究》(2001),《空間·記憶·社會轉型——“新社會史”研究論文精選集》(主編,2001),《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2003),《新史學——多學科對話的圖景》(主編,2004),《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當代史學的反思與闡釋》(2005)等。主要的學術興趣是中國社會史研究,並緻力於探究打通中國近代思想與政治社會關係的解釋途徑。

評分

不錯,

評分

第三章是“公醫製度”下的日常生活。中國城市中的現代醫療體製的建立是與城市空間的重構基本同步的,這導緻瞭自然空間與政治空間、醫療空間的重閤,也改變瞭人們自身的生活節奏。

評分

假定各個文明特彆是主要的大文明之間,並不存在這樣一種共同的本質意義上的自然知識形態,各個文明都有其獨特的與自然界打交道的方式,並形成各自特有的自然知識形態。要是寫起通史來,前者可以稱為“百川納海”型,後者則可以稱為“百花爭妍”型。科學史將主要是西方的曆史。這是西方大多數科學史傢采用的定義,因此他們編寫的科學史基本上是西方科學史。隻是由於對西方科學文明的産生和傳承有過貢獻,少數非西方的文明也可以納入其中,比如古代埃及和兩河流域的文明可能對希臘科學的産生有過貢獻,阿拉伯人在公元8-11世紀在希臘科學的傳承方麵有過貢獻,所以通常也被提及。過去我們多認為這是“西方中心論”的偏見在作怪,其實主要是科學的定義在“作怪”。再說大多數科學史傢采納這個定義也是有道理的,畢竟,科學首先是作為“西學”而成為“顯學”的。

評分

第六章追剿“巫醫”。“四大門”是京郊一種普通的民間信仰。它與佛道等製度化的國傢信仰不用,結構鬆散但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地方感覺密切相關、並且具有一定的效力,因此獲得瞭當地人的崇信。香頭不僅醫治肉體與精神的疾病,還調整著社區中的秩序。但是到瞭十九二十世紀,頂香看病在現代警察係統與衛生係統(主要是前者)的雙重監視與控製下,由一種正常現象轉變成瞭有礙治安與有礙衛生並最終予以取締的違法行為,社區內的地方感覺被現代的科學話語與行政係統所驅散(但後麵部分寫得不夠充分,使本章讀來有頭重腳輕之感)。

評分

第三章是“公醫製度”下的日常生活。中國城市中的現代醫療體製的建立是與城市空間的重構基本同步的,這導緻瞭自然空間與政治空間、醫療空間的重閤,也改變瞭人們自身的生活節奏。

評分

618之後隻能靠勛章券活瞭每月,還好,200-80的摺扣還能接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