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說一下書中的內容吧。第一章是救不瞭的靈魂,從西醫傳教士身上所肩負的醫療服務與宗教傳播這兩個相互衝突的責任開始,然後講西醫傳教士所麵對的焦慮,這一方麵來自於醫療實踐與信仰傳播之間的矛盾,一方麵是西醫傳教士自身的經曆感悟與信仰之間的矛盾。這隻是從救贖者的角度來講能不能救贖的問題,作為衝突的另一方—中國的患者,他們則是靈魂願不願被救贖的問題,作者認為根本原因是“本土文化環境所起到的抵抗作用”,中國人的宗教缺乏感情的色彩,而更注重實際的利益,西醫傳教士想通過醫療服務的方式來感化和引導病人皈依基督教,但中國病人則更看重醫療服務的效果,而自動忽視瞭背後的宗教含義。(但這一觀點寫的不太清楚)
評分原本以為隻有思想的變遷會打上深深的社會烙印,其實連同我們的身體,也因處於社會空間的演變當中,成為現代社會製度約束的一部分。被作者加瞭雙引號的“病人”,己經不完全是生物意義上罹患病痛的血肉之軀,不完全是自我可以感知癥狀的身體不適,而是在工具理性的基礎上,通過儀器測得的病菌攻擊體和通過實驗室判斷的非正常數據載體,因此在疾病的療治上,就必須摒棄傳統社會強調調整人神關係的“巫醫”,也必須拒絕憑個人經常感覺調和陰陽五行的“中醫”,把身體交給以“科學”麵目修復和恢復身體正常生物和生理指標的“西醫”。正因如比,楊念群特彆指齣,“‘身體’疾病通過西醫的治療實踐逐漸變成瞭形形色色的國傢政客、現代知識精英、地方士紳和普通民眾發揮想象的場所。”,“病人”概念因而承載瞭“近代中國民族主義形成的思想和製度的內涵”。也許是由於“東亞病夫”一詞太於慘痛的民族記憶,在整個民族圖強的奮進中,一整套關於身體強健、講究衛生的觀念也跟國傢需要緊密聯係在一起,不僅是疾病,進而連身體都加入瞭一係列隱喻。由此可以想見,魯迅先生的棄醫從文,竟有瞭動機與行為上的延續性。
評分書寫得很好!當代社會學研究經典之作!
評分與衛協會組織緊密相關的現象是聯閤診所中的中醫身份和活動空間的改變。政府給聯閤診所規定的任務與衛協會實際上有重疊的地方,其區彆僅僅在於聯閤診所更加“實體化”而已。如江蘇豐利鎮聯閤診所的規定任務是開展門診、齣診醫療服務,宣傳衛生知識,進行防疫注射、傳染病管理,協助黨政部門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等。
評分東西不錯,快遞一如既往地給力,贊
評分還好吧,看瞭前言目錄,還沒細讀。
評分長度在5-200個字之間 填寫您對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該商品或某功能為您帶來的幫助,或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等。最多可輸入200字
評分京東買書放心,可是如果能再多一點學術方麵的書就更好啦
評分各方麵都很好,非常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