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两个女孩子居住在世界的不同地区,她们的生活怎么会变得如此不同,又怎么会仍然如此不同?为什么某些人的生活(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是那么富有,而有些人又是那么贫困?
世界银行副行长,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读完《牛津通识读本:大众经济学》后感慨:“这正是我多年来想写而未能写《牛津通识读本:大众经济学》!”
内容简介
《牛津通识读本:大众经济学》笔调生动,例证浅显,读来妙趣横生。《大众经济学》书中虚拟了两位小女孩,一位生活在美国,一位生活在非洲。全书即围绕这两位的日常生活而展开,不仅介绍了现代经济学的基本体系和分析方法,而且从人本角度论述了许多现实问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
作者简介
帕萨·达斯古普塔,不列颠学会会员,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经济学资深教授,圣约翰学院院士。生于1942年,求学于剑桥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2年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册封为爵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福利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
精彩书评
每位读者都期盼能拥有一本可读性极强的经济学入门读物。这本书不必那么专业,但必须细致严肃,分析透彻。这本《牛津通识读本:大众经济学》可以满足你的所有要求。它解释了经济学中贯穿的逻辑,却没有忽视经济生活的纹理。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罗伯特·索洛
目录
前言
引言
1 宏观经济史
2 信任
3 社区
4 市场
5 作为制度的Science和Technology
6 家庭和企业
7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8 社会福祉和民主政府
后记
索引
英文原文
精彩书摘
贝基的世界
10岁的贝基与她的父母和哥哥萨姆住在位于美国中西部的一个郊区小镇上。贝基的父亲在一家以财产法为主营业务的事务所工作。根据事务所的利润情况,他的年收入会略有浮动,但很少会低于145,000美元($145,000)。贝基的父母在上大学的时候相互认识了。她的母亲在出版行业工作了几年,但当萨姆出生以后,她决定将精力集中于照顾家庭之上。目前,贝基和萨姆都已上学,因此她在当地的教育机构做起了义工。这一家人住在一幢两层的房子里。这幢房子共有四间卧室,楼上有两个洗澡间,楼下有一个卫生间、一间会客室兼饭厅、一间很现代化的厨房,地下室则被用作家庭活动室。屋后有一大片空地——后院,一家人在那里开展娱乐活动。
尽管他们的房产还处于部分被抵押的状态,但贝基的父母手里还持有股票、债券,并在一家国有银行的本地支行有一个储蓄账户。贝基的父亲和他就职的事务所都在往他的养老金账户里存钱。并且,他每月会向他参与的一个银行计划付款,而这个计划将来会支付贝基和萨姆的大学学费。这个家庭还参加了财产和人身保险。贝基的父母经常提到,因为联邦税率很高,他们必须节省开支。他们也正是这样做的。但是,他们拥有两辆小轿车,孩子们每年暑假都去野营,每当野营结束,一家人还会一起去度假。贝基的父母还说,贝基这一代人会比他们更有前途。贝基希望能够爱护自然环境,因此坚持骑自行车去上学。她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
德丝塔的世界
10岁的德丝塔与她的父母和5个兄弟姐妹在亚热带气候下的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一个村庄中生活。一家人住在两间茅草屋顶的泥屋里。德丝塔的父亲在政府分给他的半公顷土地上种了玉米和埃塞俄比亚画眉草(埃塞俄比亚特有的一种粮食作物)。德丝塔的哥哥帮他父亲种地,还协助他照管家里的牲畜,包括一头母牛、一只山羊和几只鸡。数量较少的画眉草被卖掉,用以换取现金收入,而数量较多的玉米则被作为一家人的主要食粮。德丝塔的母亲在他们屋旁的一小片土地上种了卷心菜、洋葱和假香蕉(一种全年都能种植的块根作物,也是一种粮食作物)。为了补贴家庭收入,她还用玉米来酿造一种当地人喝的饮料。除此以外,她还要做饭、打扫、照看婴儿,因此每天通常要工作14个小时。即使工作这么长的时间,她一个人也没法完成这么多任务。(因为原料都是生的,光做饭一项就要花去5个小时。)因此德丝塔和她的姐姐要帮她们的母亲完成这些家务琐事,还要照看弟弟妹妹们。虽然一个弟弟上了当地的学校,但德丝塔和她姐姐从来没上过学。她的父母不识字也不会写字,但却会简单的算术。
德丝塔的家里既没有通电,也没有通自来水。他们居住地周围的水源、牧场和林场都是公有财产,归德丝塔村子里的人们共同享用,但村民们不允许村外的人利用它们。每天,德丝塔的妈妈会和女儿们去挑水,捡拾柴火,从本地公产上采摘浆果和草药。德丝塔的妈妈经常抱怨说,采集每天的必需品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是一年比一年多了。
……
前言/序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了解掌握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越来越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课题。学习理解当代经济学一时蔚然成风,我所主持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开设的经济学本科双学位,每年招收的新生达到800名,占北大校本部本科每年招收学生数的近三分之一,中国经济学界的新一代人正不断茁壮成长。
自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国富论》,现代经济学从哲学中独立成为一门自成体系的社会科学以来,国际经济学界名家辈出,研究者众,现在每年发表在顶级的《美国经济评论》上的论文多达2000页,各种一流学刊上发表的论文合计超过千篇;而且,流派繁多,学说纷呈,不同理论观点不断涌现。尤其,从上世纪50年代以后,大量的数学、统计和计量方法被引进经济学理论模型的构建和验证中,一般缺少扎实数学训练的读者已经不可能直接跟踪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发展。
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想写一本像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那样通俗易懂的小册子,不用艰涩的语言、复杂的数学,而是以生动的笔调、浅显的例子,来介绍现代经济学的一个个基本命题,让读者了解现代经济学的基本体系和分析方法,以帮助读者了解自己身边的经济现象,进而得到启发。待到下笔才觉得对现代经济学的庞大体系的介绍难以做到简而不繁、疏而不漏,就是对自己熟知领域的介绍,也很难做到通俗易懂,加上这些年来庶务缠身,每次拿起笔来都以放下而告终,至今仍留遗憾。因此,当我看到帕萨?达斯古普塔教授这本小书时,雀跃和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帕萨?达斯古普塔教授是我多年的学界朋友,第一次和他见面是1991年10月,我应邀到英国温莎堡,参加国际经济学会组织的一个会议,讨论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米德1989年的新著《阿嘎索托比亚:合伙经济学》(Agathotopia:The Economics of Partnership)。米德试图于此书中寻找一条有异于传统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第三种道路,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肯尼斯?阿罗评论这本书是“理想主义、悲天悯人和坚实分析的结合”。在那次会议上我评论了达斯古普塔教授发表的论文《贫困、资源和生育率:家庭作为一个繁殖的合伙体》。后来,他的论文和我的评论一起被收录在1993年出版的会议论文集《资本主义的替代:合伙经济学》(Alternativesto Capitalism:The Economics of Partnership)当中。从那以后我们经常在一些国际学术活动中见面,交情也越来越深。
帕萨?达斯古普塔教授出生于达卡(现为孟加拉首都,二战前属于英国印度殖民地),在印度德里大学受完大学本科教育后,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于1968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剑桥大学弗兰克?拉姆齐讲座教授,圣约翰学院院士。
达斯古普塔教授是誉满国际的顶级经济学家,以在福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技术变迁、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等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而获得了许多荣誉,包括英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以及美国科学院、美国人文和科学学院、瑞典皇家科学院、梵蒂冈社会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曾任英国皇家经济学会和欧洲经济学会的会长。2002年被英国女王授予爵士爵位,同年获颁瑞典的沃尔沃环境奖,2004年获颁国际生态经济学会的肯尼斯?E.鲍丁纪念奖,2007年获颁美国农业经济学会的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奖。最难得的是他于2004年获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该学会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科学史上的巨人如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均为其会员。该学会每年由现任会员推荐选举产生44位新会员,现共有会员一千三百多位,过去入选会员均来自科学和数学领域,达斯古普塔教授是在该学会350年的历史中第一位破例入选的经济学家。他未来很有可能以其在环境和资源经济学所做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帕萨?达斯古普塔教授1942年出生于印度经济学世家,其父阿弥亚?达斯古普塔为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博士,从1926年起一直在印度教授经济学,被尊为印度现代经济学之父、印度经济学家中的经济学家,其入门弟子包括199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阿马蒂亚?森。帕萨?达斯古普塔教授的岳父则为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米德。然而,帕萨?达斯古普塔在印度德里大学读的是理论物理,初到英国剑桥大学读的是数学,直到1965年才转为攻读经济学。当时,199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詹姆斯?莫里斯刚在剑桥大学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留系担任讲师,由于莫里斯也是数学背景出身,于是达斯古普塔就请他担任导师,用了三年的时间,完成了三篇论文,于1968年获得博士学位。
达斯古普塔教授和其他许多在国际上扬名的印度经济学家一样,以深厚的数学功底而成为杰出的理论经济学家,但是,他的经济学研究不是为了数学而数学,而是为了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和人性本身,1989到1992年他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任教时,同时担任了经济系和哲学系的教授,并且,兼任斯坦福大学社会伦理项目的主任。
1995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一套简短介绍每个学科领域的丛书,作者都是学界公认的大师。1999年达斯古普塔教授接到出版社邀请后,碰到了和我想写一本《大众经济学》时一样的困境,结果用了整整七年的时间才完稿。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从描述一位生活于非洲的小女孩和一位生活于美国的同龄小女孩所处社会中的个人行为准则、家庭、社区、生产组织、市场、政府等各种制度安排的差异着手,来介绍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家们不断探索一个主要问题——一个国家是贫是富的决定因素——所取得的各项研究成果。从书中的介绍可以知道,一般人关注的资本、自然资源等仅仅是决定一个国家贫富的表层原因,根本的决定因素则在于一个国家的制度安排是否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每个人在工作、学习、积累、创新等方面的积极性。
这本小书是在他1993年出版的一本巨著《贫富论》(AnInquiryinto Well-Beingand Destitution)的基础上,加上十多年来经济学界新的理论进展和他自己对斯密问题新的理解、新的体会而写成。和这本小书不同,《贫富论》厚达661页,单单参考书目就有80页。达斯古普塔教授将《贫富论》献给其父,在前言中他写到该书是对其父早年所提问题的回复,他想以该书所讨论的内容告诉他父亲,“看,这是我认为我知道是重要的,这是我现在相信的,这些是我的价值,这是我思考问题的方法”。他的父亲阅读了前面几个章节,给了他一些正面的反馈,令他深感遗憾的是在1992年其父离世时,《贫富论》尚未能完稿。
2005年9月达斯古普塔教授应邀到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来做严复纪念讲座,我那时得知他正在写作这本书,2006年我收到了他寄来的英文稿,一口气读下来,喜爱至极。他以文学家般的雅致和数学家般的准确语言,通俗易懂地向读者介绍了经济学界对斯密问题研究的成果,这正是我多年来想写而未能写的一本书!我当即建议将此书翻译成中文出版,并答应为之作序。现在这本书的中文译本即将出版,祝愿这本书的读者阅读之后能够对经济学家如何以理性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和分析问题有所了解,并且,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到决定一个国家贫富的主要因素在于制度,资本、自然资源的多寡仅仅是贫富的表象。
2008年1月16日
于朗润园
现代社会经济脉络的深度剖析与批判性思维的构建 书名:现代经济学思潮的演进与批判性评估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具有学术权威性的作者姓名,例如:艾伦·卡弗特博士]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追求对当代复杂经济图景有深刻理解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尽而富有洞察力的导览。我们不再满足于对基础经济学原理的浅尝辄止,而是深入探究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全球化、数字化、以及不平等现象的宏大经济思潮、核心理论的内在矛盾,以及其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与失败。 第一部分:古典范式之基石与裂痕 (The Bedrock and Cracks of Classical Paradigms) 本书伊始,我们首先对自亚当·斯密《国富论》以来,古典经济学思想体系进行了精密的解构。重点剖析了“看不见的手”如何从一个比喻演变为指导国家经济政策的教条,以及其赖以生存的理性人假设(Homo Economicus)在行为经济学兴起后所遭受的根本性挑战。 我们将详尽探讨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不仅展示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经典地位,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其在面对全球供应链重塑、区域化趋势抬头时所暴露出的结构性盲点。特别是,我们考察了斯图尔特·米尔在功利主义框架下对市场干预的审慎态度,这为后续的政府角色辩论埋下了伏笔。 随后,转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本书并非简单地复述剩余价值理论,而是将其置于工业革命晚期和现代金融资本主义的语境下进行再评估。我们着重分析了马克思对资本积累的内在矛盾(如利润率下降趋势)的预测,并将其与20世纪末以来技术进步驱动下的超额利润现象进行对比,探讨其理论框架在描述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驱动的经济体时的适用性与局限。 第二部分:凯恩斯革命与宏观调控的兴衰 (The Keynesian Revolution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本部分的核心在于解析1930年代大萧条如何彻底颠覆了古典经济学的自信,促成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理论突破。我们将细致阐述有效需求不足的概念,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被塑造成管理经济周期的主要工具。 然而,本书的重点并非对凯恩斯理论的颂扬,而是对其在“滞胀”时期的尴尬处境进行深度剖析。我们研究了后凯恩斯主义者(如米诺斯基和明斯基)对金融不稳定的深刻见解,这些观点常常被主流宏观经济学所忽略,却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得到了痛苦的验证。我们探究了“理性预期”学派(如卢卡斯)如何试图用微观基础来修正宏观模型,以及这种努力如何最终导致了政策制定者对市场预期的过度依赖,从而加剧了资产泡沫的脆弱性。 第三部分:货币的本质与金融化的悖论 (The Nature of Money and the Paradox of Financialization) 我们花费大量篇幅专门探讨货币理论,超越了简单的交换媒介概念。本书深入研究了费雪的货币数量论,以及其在信用扩张时代所遭遇的挑战。随后,我们转向奥地利学派(如米塞斯和哈耶克)对中央银行干预的尖锐批评,特别是他们关于利率扭曲和商业周期是人为创造而非市场自发的结果的论断。 鉴于当代经济的金融深度,本章对“金融化”(Financialization)现象进行了批判性考察。我们分析了金融部门产出占GDP比例的持续上升,研究了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如何将风险从传统生产领域转移并集中化。更重要的是,我们探讨了这种金融扩张如何与实体经济的长期增长停滞现象之间的复杂关联,以及“大而不能倒”的系统性风险如何重塑了监管哲学和道德风险的边界。 第四部分:增长的极限、不平等与可持续性挑战 (Limits to Growth, Inequality, and Sustainability Challenges) 现代经济学正面临来自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们首先审视了“新增长理论”试图通过内生化技术进步来解决索洛模型增长极限问题的尝试,但我们同时也指出,这些模型往往低估了知识产权壁垒和研发投入的外部性成本。 随后,本书转向对经济不平等问题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借鉴托马斯·皮凯蒂对财富积累的结构性分析,我们探讨了收入和财富差距如何通过继承效应和资本回报率超过劳动收入增长率的机制而自我强化。这种不平等不仅是社会公正问题,更是内生于资本主义结构、可能抑制总需求和创新活力的经济问题。 最后,我们聚焦于环境经济学的核心矛盾。本书详细介绍了“外部性”的矫正机制,如碳税和排放交易体系(ETS),并对比了内生增长理论与“生态现代化”路径的差异。我们批判性地评估了“绿色GDP”概念的有效性,并探讨了“去增长”(Degrowth)或“稳态经济”的激进思想,以期提供一套超越传统GDP至上论的衡量繁荣的标准。 结论:走向后主流经济学的路径 本书的结论部分致力于整合上述分散的批判性见解,呼吁读者构建一种多学科交叉、接受不确定性、并能警惕理论简化主义倾向的经济思维框架。我们强调,理解现代经济并非依赖单一的“万能模型”,而是需要掌握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学科视角下的工具箱,从而更清晰地辨识当代经济政策的潜在后果。这是一本为拒绝接受既有经济叙事的深度学习者而准备的智力探险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