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養心殿造辦處史料輯覽(第3輯):乾隆朝》采用編年體,每年先錄管理大臣、管理官員及管理情況,以次為各作成做活計情況。至於造辦處分作的情況,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增有減,有分有並,並不始終如一。所作活計有的年份某一作的工作量特彆大,有的年份某一作的工作量很小。在分工方麵有的作所做隻是器物完成過程中的一部分,例如镟作、鍍金作等,這類工種不能單獨完成一件器物,但也和其他作同樣列名以示其存在。
為瞭方便讀者瞭解雍正朝養心殿造辦處的狀況,特於雍正元年之首概述造辦處管理官員及各作名稱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乾隆十年
裱作
油作
銅作
玻璃廠
畫院處
盔頭作
乾清官
錢糧庫
庫貯
縧兒作
裁作
刻字作
鍍金作
鑄爐處
玉作
鑲嵌作
牙作
镟作
皮作
雜活作.110
秘殿珠林
雕鑾作
綉作
法(琺)琅作
鞍甲作
鞍作
炮槍處
廣木作
如意館
木作
燈作
記事錄
鍰作
做鍾處
自鳴鍾
匣作
硯作
錠子作
活計庫
火器作
畫作
輿圖房
江西
蘇州
粵海關
乾隆十一年
乾清官
杭州
粵海關
江西
雜活作
鍰作
銅作
畫作
雕作
油作
木作
刻字作
庫貯
花兒作
縧兒作
裁作
燈作
皮作
硯作
瓖(鑲)嵌作
牙作
玉作
鍍金作
蘇州
镟作
秘殿珠林
記事錄
鞍甲作
鞍作
自鳴鍾
畫院處
如意館
法(琺)琅作
裱作
廣木作
匣作
後記
精彩書摘
金奔(賁)巴壺一對,隨衣子。金鈴杵配得銅座,並交齣梅洗的甘露瓶俱持進,交太監鬍世傑呈進訖。
六月二十一日司庫白世秀來說,太監鬍世傑傳旨:要現做活計呈覽。欽此。於本日司庫白世秀將現做青金佛等活計持進,據藏裏佛匠丹丟說,此青金佛並大龕內青金五(硨磲)佛之手足俱不能整做等語,交太監鬍世傑口奏。奉旨:準其兩做。欽此。
二十六日司庫白世秀將做得鑲珠子見肉泥金金邁達裏佛一尊持進,交太監鬍世傑呈覽。奉旨:此珠子不好,仍著請齣嚮裏邊挑好珠子換上,再嗣後凡造金佛不必見肉泥金。欽此。
二十八日司庫白世秀來說,太監鬍世傑交黑漆琴一張,中和黑漆琴一張。傳旨:將黑漆琴上軫足換在中和琴上,其中和琴上少徽處著照樣添做金徽緘口。欽此。於七月初三日司庫白世秀將黑漆琴一張,中和黑漆琴一張軫足換上,添配得金徽絨口持進,交太監鬍世傑呈進訖。
七月初一日司庫白世秀,副催總達子將做得金塔盤漆座持進,因八達馬大小不對,交太監鬍世傑奏。奉旨:每層俱準八達馬四十六個,各要相對。欽此。
九月二十四日司庫白世秀來說,太監鬍世傑交花葫蘆一件,不齊全。傳旨:著鑲銀裏,拴扁縧子,配珊瑚蓋珠,珊瑚荷葉托。欽此。
二十五日司庫白世秀中,副催總達子來說,太監鬍世傑交銅鍍金塔八件,銀滿達一件,鍍金寶瓶供托一件。傳旨:將塔八件各配一件要成對,其滿達照樣配做一件,各間鍍金。再寶瓶供花亦照樣配做一件。欽此。於十一月初六日司庫白世秀,副催總達子來說,太監鬍世傑傳旨:將配對銅鍍金小塔八件選兩對單一件,配閤五座成一堂,十一日要得,其餘三件添配六件,亦要四對單一件,配閤九座成一堂趕做。欽此。於十一月初二日司庫白世秀將配閤一堂塔五座持進,交太監鬍世傑呈進訖。於十一年四月二十八日司庫白世秀將銅鍍金塔三件,配得六件,銀滿達一件,配得一件,寶瓶供花一枝配得一枝持進,交太監鬍世傑呈進訖。
二十五日司庫白世秀來說,太監鬍世傑交銀寶瓶一件,重十五兩三錢。銀盤子三件,重三十兩。銀滿達一件,重二十八兩五錢。銀鍍金八寶一件,重四兩六錢五分。金滿達一件,重十八兩五錢。傳旨:著熔化做供器用。欽此。於十二年七月十四日催總達子將金滿達一件化得五成金十八兩,銀寶瓶等化得五成銀四十兩二錢,六五色銀三十七兩四錢持進,交太監鬍世傑呈進訖。
二十五日司庫白世秀來說,太監張明交銅鍍金塔二件。傳旨:著改做成對巴達馬。欽此。於十二月十一日司庫白世將改做銅鍍金塔一對持進,交太監鬍世傑呈進訖。
二十五日司庫白世秀,副催總達子來說,太監張明交象牙佛九尊。傳旨:著在清淨地現供的大龕內七珍八寶以蓮花頭高矮配做。欽此。於十一年正月初七日司庫白世秀將佛九尊配得銅蓮花座持進,安在龕內訖。
二十七日司庫白世秀,七品首領薩木哈來說,太監鬍世傑交銀法(琺)琅五供六份,俱隨木座。傳旨:將銀法(琺)琅五供六分(份)著各配做銅彩油靈芝花一對。欽此。於十一月初三日七品首領薩木哈將銀法(琺)琅五供六分(份)配得銅彩油靈芝花六對持進,交太監鬍世傑呈進訖。
二十八日司庫白世秀來說,太監鬍世傑傳旨:照刺(喇)嘛衣上手巾節子並環子著做金纍絲節子一對,環子一對,其寶石俱要實在好寶石。欽此。於十月初三日柏唐阿強泳將環子一對,結子一對送往圓明園交進訖。
二十八日司庫白世秀來說,太監鬍世傑交無量壽佛三尊,有佛冠,隨佛衣。無量壽佛三尊,無佛冠,隨佛衣。楠木罩漆三屏風一座,上供佛三尊。傳旨:將無佛冠佛三尊內有無背光座子的佛二尊,照中間有背光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養心殿造辦處史料輯覽(第3輯):乾隆朝》以外,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 --- 《紫禁城內的權力與藝術:清代宮廷造辦處的組織結構與職能變遷》 作者/編纂: 王洪亮 齣版社: 故宮博物院齣版社 齣版年份: 2018年 頁數: 620頁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清代中央宮廷手工業管理機構——造辦處的曆史沿革、組織架構、人員構成及其在清朝統治中的獨特地位。不同於聚焦於某一皇帝朝代的史料匯編,本書采取宏觀和微觀相結閤的敘事策略,旨在重建一個完整的“造辦處生態係統”。 第一部分:體製的奠基與發展 (康熙至乾隆早期) 本部分詳細梳理瞭造辦處的起源,探討其如何從早期的內務府下屬作坊逐步演變為一個擁有獨立管理權限、直接對皇帝負責的龐大機構。重點分析瞭康熙朝在製度規範化方麵所做的努力,特彆是職事人員的等級劃分和工匠的選拔與培訓機製。通過對初期檔案的解讀,揭示瞭造辦處在服務於皇帝個人審美需求的同時,如何承擔起國傢禮儀用器、祭祀用品製作的重任。 第二部分:組織結構與管理模式的精細化 書中詳盡繪製瞭乾隆朝鼎盛時期造辦處的組織圖譜,涵蓋瞭數十個作坊,如玉器作、琺琅作、營造作、織染作等。對“總管”、“司匠”、“領班大臣”等關鍵職位的權力邊界進行瞭界定。特彆闡述瞭“收方”(接受皇帝指令)與“交辦”(具體實施)流程中的層級關係,揭示瞭清代官營手工業中,行政管理與技術執行之間微妙的製衡。例如,書中對比分析瞭不同作坊在材料采購、工時估算以及質量控製上的差異化管理策略。 第三部分:技術創新與藝術風格的形成 造辦處是清代工藝技術集大成之地。本部分側重於技術史的考察。作者利用造辦處遺留下來的“活計檔”中對工藝細節的記載,重構瞭如竹木牙雕、金屬鑄造、瓷器彩繪等領域的前沿技術。通過對特定時期作品風格的考察,論證瞭造辦處在融閤南北方、甚至中西藝術元素方麵所扮演的“熔爐”角色。例如,對乾隆時期“淮安作”與宮廷主流風格的對比分析,展示瞭地方風格被吸收並納入宮廷標準的復雜過程。 第四部分:宮廷生活與造辦處的互動 造辦處不僅是製作機構,更是反映宮廷日常生活的窗口。本書探討瞭造辦處在滿足皇帝日常起居、宗教信仰及閑暇娛樂方麵的具體作為。從製作龍袍、朝珠,到設計園林陳設、製作鍾錶玩具,都體現瞭造辦處對宮廷生活的全麵滲透。此外,還探討瞭造辦處與圓明園、避暑山莊等離宮的物資供應關係,說明瞭其服務的地域延展性。 第五部分:清末的衰落與轉型 本書最後一部分簡述瞭清朝中後期,特彆是鴉片戰爭後,造辦處麵臨的挑戰。外部市場競爭的加劇、內部管理鬆懈以及財政睏難對傳統作坊模式的衝擊。通過對光緒、宣統時期檔案的梳理,分析瞭造辦處在艱難中尋求自我轉型的努力,以及最終隨著清朝的覆滅而走嚮曆史終結的必然性。 本書價值: 本書資料翔實,不僅是研究清代宮廷史、工藝美術史的必備參考書,更能為理解中國傳統手工業的管理模式、審美取嚮及其與政治權力的關係,提供一個紮實而深入的視角。它構建瞭一部立體的、跨越百年的清代宮廷手工業百科全書。 --- 《清代內務府製度研究:以“三旗”與宮廷供養體係為核心》 作者/編纂: 李明德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年份: 2020年 頁數: 550頁 內容提要: 本書聚焦於清代統治核心機構之一——內務府的製度建構、運作機製及其在維護滿洲貴族統治閤法性方麵的關鍵作用。內務府作為專責管理皇帝“傢務”的機構,其權力範圍遠超一般意義上的“皇室財政”,它直接關係到滿洲八旗的生計、宮廷的禮儀運作以及對皇室宗親的控製。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內務府的權力體係,拆解為“三旗事務”、“宮廷供養”和“工程製造”三大支柱進行係統考察。 第一章:內務府的製度起源與職能分野 內務府的雛形可追溯至清入關前滿洲的組織形式。本書首先界定瞭內務府與禮部、戶部的職能邊界,強調瞭其“對內垂直管理”的特點。研究瞭雍正時期對內務府機構的多次整頓,使其成為一個高效、集中的權力樞紐。 第二章:“三旗”的經濟基礎與社會地位 清朝的“三旗”(上三旗:正黃、鑲黃、正白)是核心統治集團的象徵與依托。本書詳細分析瞭內務府如何通過管理三旗的莊園、牧場、錢糧收支,來供養數量龐大的旗人貴族階層。研究深入到旗人生計、教育(如鹹安館)以及內部的等級製度,揭示瞭內務府在維係滿洲貴族階層相對穩定和特權地位中的經濟保障職能。 第三章:宮廷供養體係:從食材采購到生活服務 本部分重點考察內務府在皇帝“衣食住行用”方麵的直接管理。通過對“尚膳房”、“尚衣庫”等部門的職能分析,本書揭示瞭清朝宮廷生活對物資的極高要求。不同於關注工藝成品,本書更注重“流程管理”——例如,如何確保鼕季宮殿的取暖用炭、全年新鮮食材的運輸路綫、以及對太監、宮女等服務人員的調配與考核。通過對特定節慶活動的物資調撥記錄分析,展現瞭其龐大的後勤能力。 第四章:工程營建與皇傢苑囿的管理 內務府在重大工程營建中也扮演瞭關鍵角色,尤其在圓明園、清漪園等皇傢園林的修建與維護方麵。本書區彆於一般建築史的敘述,著重探討瞭內務府如何協調地方官府、戶部以及造辦處等多方資源,進行項目管理和預算控製。對於苑囿的日常管理,如動植物的引進與飼養、季節性布置的更換等,也進行瞭詳盡的描述。 第五章:內務府與外部機構的互動 內務府並非孤立存在。本書探討瞭它與其他中央機構(如吏部、工部)和地方衙門(如江寜織造、蘇州織造)之間的協作與權力製衡。研究錶明,在某些涉及地方資源調配或重大采購時,內務府的行政權力可以淩駕於地方官員之上,體現瞭其作為“皇帝私人管傢”的特殊政治地位。 本書價值: 本書打破瞭將內務府簡單視為“皇室財政部門”的傳統認知,將其置於清代國傢治理與民族統治體係的核心進行考察。它為理解清代中央集權體係的運作邏輯,特彆是滿漢關係和政治資源分配,提供瞭堅實的製度史基礎。 --- 《清代宮廷收藏的流變:從乾清宮到文物南遷》 作者/編纂: 孫國強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齣版年份: 2015年 頁數: 480頁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關於清代宮廷藝術品和珍寶收藏史的通史性著作。它不僅關注“收藏瞭什麼”,更著重探討“如何收藏”、“收藏的目的是什麼”以及“收藏是如何流動的”這三個核心問題。作者以時間為軸,清晰地勾勒齣清宮收藏體係從初創、鼎盛到最終瓦解的全過程。 第一部分:早期收藏的奠基與風格確立 (順治至康熙) 本部分分析瞭清初收藏的“接續性”與“創造性”。清朝統治者如何繼承和整閤明代舊藏,以及康熙皇帝個人對藝術的偏愛如何初步確立瞭宮廷收藏的基調。研究關注瞭早期通過“采買”、“進貢”和“地方觀摩”等途徑,對不同地域藝術風格的初步吸納。 第二部分:乾隆盛世的收藏高峰與整理規範 乾隆時期是清宮收藏的黃金時代。本書詳細介紹瞭乾隆皇帝在鑒賞、整理和著錄方麵所做的巨大工作。通過對《石渠寶笈》、《秘華寶典》等重要著錄的分析,揭示瞭宮廷如何通過官方文獻確立藝術品的“正統地位”。重點剖析瞭乾隆時期對宋元明精品的係統性搜羅,以及其將藝術品係統化、分類化管理的努力。與造辦處的緊密關係體現在,大量新製精品被納入“著錄”體係,成為“新宮廷風格”的代錶。 第三部分:收藏的內部分類與審美取嚮 本書深入探討瞭宮廷內部對收藏品的管理哲學。不同於純粹的美學考量,清宮收藏帶有強烈的政治和象徵意義。例如,對曆代帝王書畫的收藏反映瞭其“繼承正統”的政治訴求;對異域奇玩(如鍾錶、西洋油畫)的重視,則體現瞭其“兼容並蓄”的統治策略。作者還分析瞭不同宮殿(如養心殿、寜壽宮)在功能上的差異,如何影響瞭其所藏文物的種類和陳設方式。 第四部分:收藏體係的僵化與危機 (嘉慶至道光) 進入中後期,由於皇帝對藝術熱情的減退或審美趨嚮的保守化,收藏體係開始齣現僵化跡象。本書考察瞭此時期新進藏品的數量和質量下降,以及對前代精品過度依賴的現象。對“內廷五珍”等核心藏品的保護與管理,顯示齣機構對既有財富的維護,而非持續的創新。 第五部分:動蕩中的流散與文物南遷 本書最後一部分聚焦於清末的劇變。重點描述瞭英法聯軍、八國聯軍侵華對紫禁城造成的衝擊,以及隨後的文物搶救和南遷過程。通過對“故宮文物南遷”這一重大事件的梳理,展示瞭這些原屬於宮廷的珍寶如何在戰亂中,通過內務府、商會、乃至地方官署的協同努力,最終構成瞭今日颱灣故宮博物院的主要館藏基礎。這部分詳述瞭文物轉移的組織難度與過程中的損失與保護。 本書價值: 本書為研究清代藝術史、宮廷製度史以及文物保護史提供瞭寶貴的綜閤性框架。它提醒讀者,宮廷收藏並非靜態的寶庫,而是一個動態演變的、與政治權力緊密交織的復雜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