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套装上中下)

四书五经(套装上中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书店 编
图书标签:
  • 四书五经
  • 儒家经典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文化典籍
  • 启蒙教育
  • 古代文献
  • 经史子集
  • 中华文化
  • 经典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书店
ISBN:97878056805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193301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2
套装数量: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四书——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四书》。它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孟子》:《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二、五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以前的人们对自然与人圣变幻规律的认识模式,从没有超过阴阳八卦的思维框架。相传龙马驮“河图”出现在黄河,上古圣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记》又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说伏羲重卦,有说神农),并作爻辞(或谓周公);后至春秋,又有孔圣作“十翼”之说,世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应的卦名、卦辞、爻名、爻辞等组成。《传》一共七种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古人把这十篇“传”合称“十翼”,意指“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
  《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相传为孔子编定。《尚书》有两种传本,一种是《今文尚书》,一种是《古文尚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古时称赞人“饱读诗书”,“诗书”便是分别指《诗经》、《尚书》。
  《诗经》: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古者《诗》三千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喜欢诗词的朋友,相信都有读过。
  《礼记》: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礼记》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大戴礼》;另一种,也便是我们现在所见的《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又有说是鲁国历代史管所写)。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

内页插图

目录

《四书五经 上》
《四书五经 中》
《四书五经 下》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智慧精粹:儒释道三教经典选读》 内容概述 本书精选了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儒家、佛教及道家思想的经典文献,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了解东方智慧源流的窗口。我们并非全盘收录,而是力求撷取各家思想的核心要义,以求精炼、易懂,便于现代人理解和吸收。本书的选编原则是兼顾思想的深度与广度,既触及人生哲理的根本,也包含实践智慧的指导,力求展现中华文化在精神层面的独特魅力。 儒家思想精髓:人伦之道与治世之方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主干,其核心在于“仁”与“礼”。本书精选了《论语》中关于君子之道、孝悌忠信、克己复礼等篇章,展现了孔子关于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秩序的深刻见解。我们重点关注那些具有普适性、跨越时空的道德准则,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学习精神,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路径。 在《孟子》的选篇中,我们侧重于其“仁政”思想和“性善论”的阐发。孟子对于民本思想的强调,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及其关于“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论述,都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哲学和道德观念。本书将呈现孟子如何从人性本善出发,论证君主应当如何以德服人,如何通过仁政来治理国家,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对于《大学》和《中庸》的选读,则着眼于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我们选取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哲学起点,以及“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的真诚观。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解读这些经典如何指导个体通过内省、修养,逐步完善自我,最终达到影响社会、贡献国家的高度。 佛教智慧的启示:解脱之道与慈悲情怀 佛教思想的精髓在于对人生苦难的洞察和对解脱之道的探寻。本书精选了《金刚经》中的核心论点,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关注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般若智慧,以及“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的功德观。这些选篇旨在揭示佛教如何引导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的虚幻性,从而放下执着,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自在。 《坛经》作为中国本土化佛教的代表作,其“顿悟成佛”的理念在本选集中占据重要位置。本书将精选其关于“明心见性”、“当下即是”的论述,强调每个人都拥有佛性,关键在于觉悟。我们注重呈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禅宗偈语,以及“一念回机,便同本得”的修行法门。这部分内容旨在打破传统修行观念的局限,引导读者认识到内在的觉醒才是解脱的根本途径。 同时,本书也融入了部分《普贤菩萨警众偈》等劝诫修行、精进佛道的经典片段,强调慈悲心、戒律的重要性,以及修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这些选篇以其直观、恳切的语言,激励信众在生活中实践佛法,培养慈悲心,断除烦恼,最终达到涅槃的境界。 道家哲学的魅力:自然无为与逍遥之境 道家思想以其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特质,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本书精选了《道德经》中关于“道”、“德”的核心论述,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本体论,以及“上善若水”的处世哲学。我们重点关注“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知足不辱”等思想,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治理理念。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解读老子如何阐释“道”的至高无上性,以及如何通过效法“道”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庄子》的部分选读,则侧重于其“齐物论”、“逍遥游”等篇章,展现了庄子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哲学追求。我们选取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宇宙观,以及“庄周梦蝶”等寓言故事,来阐释其“物化”思想和“忘却”智慧。本书将引导读者体会庄子如何以一种豁达、超然的态度面对人生的变幻与无常,如何在精神上获得真正的逍遥与自在。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一些关于养生、修真、炼气等方面的道家养生智慧片段,这些内容并非侧重于宗教仪式,而是强调通过调和呼吸、疏导情志,以达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这些选篇旨在为现代人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养生方法,帮助他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身体的平衡。 全书结构与阅读价值 本书将儒、释、道三家思想按照各自的逻辑脉络进行梳理,并辅以精炼的译文和浅显的解读。每部分内容前都附有简要的背景介绍,帮助读者理解经典的产生历史与文化语境。在选编过程中,我们尽量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术语,力求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这些古老的智慧。 本书的阅读价值在于: 1. 了解中华文化根基: 通过对儒、释、道三家核心经典的解读,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深层文化基因。 2. 汲取人生智慧: 各家思想都提供了应对人生挑战、实现个人价值的宝贵启示,本书将帮助读者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指引。 3. 拓展思维视野: 东方智慧的独特视角,将有助于读者跳出单一的思维模式,以更开阔的胸襟看待世界与人生。 4. 实践性指导: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包含诸多可供实践的处世之道、修身之法,以及养生智慧,能够为读者提供切实的帮助。 本书旨在成为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的桥梁,让经典不再是陈旧的文字,而是滋养心灵、启迪智慧的活水。它不求面面俱到,但求触及精髓,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获得一份感悟,一份力量,一份宁静。

用户评价

评分

《诗经》的部分,简直就像是一幅幅生动的古代生活画卷,太有意思了!我一直以为古诗都是很严肃、很说教的,但读了《诗经》才知道,原来古人的情感也是如此丰富和直接。《周南》里的《关雎》,那份对心仪之人的思念和追求,写得真切又动人,让人忍不住跟着哼唱。还有《邶风》里的《击鼓》,那种战友之间的情谊,在烽火连天的年代显得格外珍贵。《小雅》则更多地展现了社会百态,有耕作的辛苦,有宴饮的欢乐,有对时局的忧虑,也有对君王的规劝,仿佛一个时代的缩影,展现了那个时期人们的喜怒哀乐。最让我惊叹的是《国风》,那些来自民间的歌谣,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有的欢快,有的忧伤,有的调侃,有的抒情,充满了生活气息。它们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以及他们的情感世界。读《诗经》的过程,就像是在与数千年前的古人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验他们的生活情趣,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

评分

最近终于把这套《四书五经》(套装上中下)拜读完毕,内心感慨万千,真是一场智慧的洗礼。一开始拿到这套书,沉甸甸的分量就让我觉得它蕴含着古人深厚的思想,读起来才知道,这哪里是书,分明是一部部人生教科书。孔孟老庄的思想,历经千年依旧熠熠生辉,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翻开《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链条,把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连,让人不禁反思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行为准则。而《论语》里的那些看似平淡却充满哲理的对话,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感悟。有时是关于君子之道,有时是关于仁爱之心,有时又是关于学习方法,就像和一位智者促膝长谈,总能获得启迪。读《孟子》则更能感受到那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仁政思想,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让人心生敬佩。这部书的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邃,非一朝一夕所能完全领会,它像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每次阅读都能发掘出新的闪光点。

评分

《礼记》这本书,可以说是对我理解“礼”这个概念产生了颠覆性的认识。我之前总以为“礼”就是一些繁琐的规矩和形式,但读了《礼记》才知道,“礼”原来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和谐的基石。《大学》虽然也在《礼记》之内,但单独阅读《礼记》的其他篇章,更能体会到“礼”是如何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曲礼》是关于日常行为规范的集大成者,从待人接物到起居饮食,都有详细的规定,但这些规定背后都蕴含着尊重、谦逊、有序等深层意义。《学记》则谈论了教育的意义和方法,强调了学习的循序渐进和教学相长,对今天的教育理念依然有启发。《祭义》更是深入探讨了祭祀的意义,不仅仅是对祖先的缅怀,更是对生命、对传统、对伦理的尊重。《礼记》让我明白,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离不开“礼”的约束和引导。它帮助我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社会交往中做到得体、尊重他人。

评分

《尚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更像是历史的洪流,记录着王朝的兴衰更替,也承载着先贤治国理政的经验智慧。一开始读的时候,确实觉得有些拗口,毕竟是几千年前的古文,但慢慢读下去,便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那些关于“德”“政”“法”的论述,对于理解古代政治制度和统治思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惟命,天惟时,人惟祀”这样的句子,深刻揭示了天命观和民本思想的结合。特别是那些帝王与臣子之间的对话、诏令,展现了古代统治者在决策时所考虑的方方面面,以及他们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担当。虽然有些篇章涉及的政治制度和观念与现代社会差异很大,但其中关于“居安思危”、“勤政爱民”、“慎刑用德”等原则,放到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需要静下心来,仔细体会,才能从中汲取养分。对我而言,《尚书》更像是一本古代的“治国宝典”,虽然年代久远,但其智慧的光芒依然能够穿透时空,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易经》真的是我读过的所有书中,最令人着迷也最让我感到神秘的一部。它不像其他经典那样直接讲述道理,而是通过卦象和卦辞,以一种极其抽象和象征的方式,来揭示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和人生哲理。刚开始读的时候,简直像在看天书,那些“乾”、“坤”、“屯”、“蒙”之类的卦名,还有复杂的爻辞,都让我感到一头雾水。但随着阅读的深入,特别是参考了一些解读的资料,我开始逐渐领会到它的精妙之处。它不仅仅是一部占卜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宇宙变化规律和人生智慧的百科全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简直就是《易经》精神的精髓,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人生观。它教我如何顺应变化,如何把握时机,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坚韧,如何在成功时保持警惕。每一次翻开《易经》,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仿佛在与古老的智慧对话,不断地刷新我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它就像一面镜子,照见的是宇宙的运行规律,也映照出我们自身的处境和未来。

评分

收到宝贝了,超级喜欢,京东快递那时快的没法说啊。哈哈,内容很古典,基本上都是繁体字看着稍有不习惯,喜欢收藏的人值得拥有。

评分

王重民一生从事文史方面许多学科的研究,著述颇丰,共有专著、论文160余部(篇)。其主要成就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研究和传授目录学。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和中文系主讲《普通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史》、《中国目录版本学》、《中国古典目录学》等课程。著有《普通目录学》(1957年)、《中国目录学史论丛》(1984年)、《〈校雠通义〉通解》(1987年)等。他多年研究中国目录学史的成果六部分收在《论丛》一书中。二是编著和主编大批目录索引。

评分

影印版 纸张不错只是有些地方墨色浓淡不一 不够清晰。

评分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书。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 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看不懂….:一:...。

评分

3.商品评价是您对所购商品的质量、使用感受等进行评价,您公平公正的评价可以帮助其他用户做出正确的购买决策,同时您也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京豆奖励,详见评价送京豆规则;

评分

8.鼓励发表原创、有价值的评价;杜绝剽窃、发表无意义、违反法律法规的评价内容,如您发布的无效评价超过(包含)5条, 则一年内您发表的商品评价都不会获得京豆奖励。15日内不同订单中的相同商品,只能评价一次;

评分

你懂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