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嘉堂秘籍志(套装全3册)

静嘉堂秘籍志(套装全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河田罴 著,杜泽逊 等 校
图书标签:
  • 养生
  • 中医
  • 传统文化
  • 家庭医学
  • 食疗
  • 药膳
  • 静嘉堂
  • 秘籍
  • 健康
  • 生活常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070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143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日藏中国古籍书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36
套装数量:3
字数:154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是书为静嘉堂文库所收归安陆氏藏书所编藏书志,日本大正六年东京静嘉堂刻本点校,凡分五十卷,包括皕宋楼和十万卷楼藏书。以经史子集四部著录,下分小类。每书著录书名、著者、版本、册数,其下节录《皕宋楼藏书志》、《仪顾堂题跋》、《仪顾堂集》和《四库提要》文字,间附河田罴按语,以《皕宋楼藏书志》、《仪顾堂题跋》、《仪顾堂续跋》、《仪顾堂集》、《四库全书总目》、《静嘉堂文库汉籍分类目录》、《藏园群书经眼录》等精心校勘,书后附书名索引、撰校评阅序跋者索引和藏书家及藏书印鉴索引,以便读者利用。

内容简介

  是志由日本学者河田罴编纂。清光绪三十三年归安陆心源藏书售归日本静嘉堂文库,此志即河田罴应文库主人岩崎重野之请,检核陆氏原书并参考陆氏《皕宋楼藏书志》、《仪顾堂题跋》、《仪顾堂集》及《四库全书总目》编纂而成的。书成于明治四十三年(1910),大正六年(1917)方刊行。此志著录陆氏旧藏中版本较精善或内容较重要者,卷一至十二为皕宋楼旧藏,多宋元旧刊,卷十三至五十为十万卷楼旧藏,多明以后刻本及名家抄校本。两大部分各自依四部分类,每书著录书名、著者、版本、册数,其下节录《皕宋楼藏书志》、《仪顾堂题跋》、《仪顾堂集》和《四库提要》文字,间附河田罴按语。全书五十卷,前十二卷为陆氏皕宋楼旧藏,第十三卷至五十卷为十万卷楼旧藏。

作者简介

  河田罴(1842-1920),字叔祥,日本明治、大正时期汉学家,精于地理学,尝与重野安绎同编《支那疆域沿革图》。明治二十八年(1895),河田罴与弥之助相识,后进入静嘉堂文库从事点检藏书和编目工作。明治四十年(1907),文库购得陆心源藏书后,河田罴接受弥之助委托撰写《静嘉堂秘籍志》。杜泽逊,著名古文献学家,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副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2012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92年至2005年历时十四年完成版本目录学专著《四库存目标注》,2004年至2012年历时八年主持完成国家清史项目《清人著述总目》,所撰《文献学概要》入选“十一五国家教材,发表论文120余篇。

目录

整理说明

例言
卷一
经部一
总经类
易类
书类
诗类
卷二
经部二
礼类上
礼类下
春秋类
四书类
乐类
卷三
经部三
小学类
卷四
史部一
正史类
编年类
卷五
史部二
纪事本末体
………
…………
静嘉堂秘籍志索引三种
书名索引
撰校评阅序跋者索引
藏书家及藏书印鉴索引

前言/序言

  《静嘉堂秘籍志》五十卷,日本河田罴撰。是日本静嘉堂文库所藏我国陆心源旧藏古籍善本的专门目录。是日藏汉籍善本书志的代表性着作之一。
  静嘉堂文库位於日本东京都世田谷区,是三菱财团的附属文化设施。文库由岩崎弥之助(一八五一—一九〇八,三菱第二代社长)、岩崎小弥太(一八七九—一九四五,三菱第四代社长)父子二代创立。“静嘉”二字取自《诗经?大雅?既醉》“其告维何,笾豆静嘉”。文库以收藏大量中、日文古籍善本闻名於世,包括日本国宝七件、重要文化财八十三件,总藏书量约二十万册(中国古籍十二万册、日本典籍八万册),另有六五〇〇多件中日古代美术作品。静嘉堂是日本收藏汉籍宋元古本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一千一百八十三种汉籍善本中,有宋刊一百二十七种、元刊一百五十五种、明刊五百五十二种、明抄七十二种,另有名家稿抄校跋本二百六十九种。
  十九世纪晚期,日本正值维新之际,提倡新学,轻视旧学,旧家汉籍大量散出。有监於此,明治二十五年(一八九二),夙好汉籍的岩崎弥之助设静嘉堂於骏河台邸外,开始大力收购日本藏书家如青木信寅、中村敬宇、宫岛藤吉、楢原陈政、田中頼庸、小越幸介、山田以文、色川三中、竹添光鸿、岛田重礼等的旧藏,明治二十九年(一八九六)还从上海购入汉籍八十二部四千四百七十三册。【一】
  一九二四年,岩崎小弥太爲了纪念其父而将文库迁到弥之助的“纳骨堂”(骨灰冢)之侧。一九四〇年,文库交三菱财团经营,获法人资格。二战後,文库被收归国有,并於一九四八年成爲国立国会图书馆的一个支部。一九七〇年,文库权益回归三菱财团,脱离国会图书馆,由财团组成“静嘉堂文库理事会”爲决策机构,文库长主持日常事务。
  文库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收购是明治四十年(一九〇七)从中国购得归安陆心源旧藏。陆氏书大大丰富了静嘉堂的库藏,使文库一跃成爲日本收藏汉籍的重镇。
  陆心源,字刚甫,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浙江归安人。生於清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卒於清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咸丰九年举人。陆氏酷嗜藏书,购得福建陈氏带经堂、上海郁松年宜稼堂等旧藏,爲晚清四大藏书家之一。藏书处爲皕宋楼、十万卷楼和守先阁,三库总藏达四千余部,四万余册,约十五万卷。皕宋楼特藏宋元旧本,十万卷楼藏明清精刻、名人抄校与近儒着述,守先阁藏普通本。陆氏藏书多宋元古本,如宋蜀刻大字本《周礼》、宋刻《说文解字》、宋刻《白氏六帖事类集》、宋蜀刻《李太白文集》等等。
  陆心源着述主要有《皕宋楼藏书志》一百二十卷《续志》四卷、《仪顾堂题跋》十六卷《续跋》十六卷、《仪顾堂集》二十卷、《归安县志》五十二卷、《羣书校补》九十八卷、《宋史翼》四十卷、《唐文拾遗》七十二卷《续拾》十六卷、《宋诗纪事补遗》一百卷《小传补正》四卷、《金石学录补》三卷等。这些着作主要有赖於其丰富的藏书,着述方式主要是文献整理和文献辑录。史料钩稽如《宋史翼》,校勘辑佚如《羣书校补》,目录版本如《皕宋楼藏书志》,均极好地发掘了藏书中的稀见资料。其题跋钩沉索隐,俱见考证之功。陆氏又择宋元善本及稀见之书刻入《十万卷楼丛书》,以广其传。
  陆心源於光绪二十年去世後,藏书由长子陆树藩(字纯伯)保管。树藩本欲献书国家或地方,或售予私家,但均未成。後陆家上海缫丝厂和钱庄相继破产,加之创办庚子之难京津救济会的亏缺,经济陷入困境,急欲售书。树藩希望将藏书整体出售,而要价太高,国内机构及私家难以承受。明治三十八年(一九〇五)末至次年春之际,树藩秘托其堂弟与日本方面联系,希望由宫内省收购,但未成功。宫内大臣田中光显(青山)伯爵及静嘉堂文库长重野安绎(成斋)博士则鼓动弥之助收购陆氏书。明治三十九年(一九〇六)三月,文库派汉学家岛田翰赴湖州调查陆氏藏书。岛田翰为岛田重礼次子、竹添光鸿弟子,时任静嘉堂文库文库员。经岛田翰斡旋,陆氏同意把藏书以十二万元售给岩崎氏。明治四十年(一九〇七)三月,重野安绎与陆树藩在上海签订了合同。六月,日方人员将陆氏藏书船载赴沪,随即运往日本。陆氏书的捆载而东在国内产生了极大的震动,时人目爲我国文化史上的惨祸。此前的光绪三十二年(一九〇六),张元济曾到北京建议清廷购买而未成。又欲代商务印书馆购买,终因议价未谐,陆树藩又急於还债而未能成交,成爲一大遗憾。【二】
  书至日本,存高轮邸,经文库员点验後,计四千一百四十六部,四万三千二百一十八册。其中,北宋刻本七部八十册、宋刻本一百一十四部二千六百一十一册、元刻本一百零九部一千九百九十九册。【三】日本原藏汉籍多经、子二部,而史、集不足,陆氏藏书适补其缺。陆氏书的入藏,使得静嘉堂文库藏书不但在质量,而且在数量上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陆氏善本成爲文库藏书的主体。
  弥之助随即属河田罴将陆氏书中的精善之本,即皕宋楼和十万卷楼旧藏,“纪其着者名宦及流传源委,以作书目撮要”【四】,撰写藏书志。河田罴(一八四二—一九二〇),字叔祥,日本明治、大正时期汉学家,精於地理学,尝与重野安绎同编《支那疆域沿革图》。明治二十八年(一八九五),河田罴与弥之助相识於重野寓所,其後即进入静嘉堂文库,从事点检藏书和编目工作。明治四十年(一九〇七),文库购得陆氏书後,河田罴即接受弥之助委托,爲其中“秘籍”编纂书志。稿未成,而弥之助於明治四十一年(一九〇八)病逝。明治四十三年(一九一〇)稿成五十卷,名曰《静嘉堂秘籍志》。至大正六年(一九一七),方由弥之助之子小弥太 (竹浦)排印行世。
  《静嘉堂秘籍志》的着录范围爲文库所得陆氏书中的“皕宋楼”和“十万卷楼”旧藏,多爲宋元旧刻、影宋抄及明清精刻、名人稿抄校本,故名“秘籍志”。这部藏书志卷首有河田罴序,例言,门目。正文卷一至十二爲“归安陆氏皕宋楼旧藏”,卷十三至五十爲“陆氏十万卷楼旧藏”,各自按四部分类法排列。
  静嘉堂在接收陆氏藏书时,有陆氏提供的清单《皕宋楼宋元书目》、《十万卷楼书目》。《秘籍志》即以这两种书目爲纲,分别立目。这两种书目着录的内容包括书名(无卷数)、着者及朝代、版本、册数,较爲简略。如“宋淳熙耿秉本史记,汉司马迁撰。宋刊二十四本”。河田氏在过录陆氏简目之後,即罗列《皕宋楼藏书志》、《续志》的记述,这部分内容低一格用小字标“志”(或“续志”)。对《皕宋楼藏书志》的纂录,完全按照原《志》的旧式,照录书名、卷数、版本及批校、题跋、旧藏情况。《皕宋楼藏书志》收录了大量原书的序跋,以及藏书家的题跋,河田氏略去了陆《志》所录原书序跋,保留序跋作者和时间。对陆氏记录的一些名家手跋则基本照录。陆氏记录的原书行款、版式、配补、批校、藏印等和陆氏对版本鉴定的意见则完全保留。若陆《志》未着录,则标明“《藏书志》不载”。
  《秘籍志》少量条目与所载陆《志》着录之书并非同一版本。如卷十七《通志》条,陆《志》爲“元至治刊本”,河田在其下加一“〇”,注明:“此本清乾隆十二年刊。”又如卷十八《辛巳泣蕲录》条,陆《志》录鲍廷博三跋,河田照录,但於其後指出:“此本卷中有‘武原马氏藏书’白文方印、‘读史精舍’白文方印,无鲍氏手跋。”则此本与陆《志》着录之本显非一物。
  同时,河田并不是一味照抄陆《志》,而是通过核查原书,补正了陆《志》原有的一些阙误。如卷十八《孔氏祖庭广记》条,四十六世孙宗翰旧序,陆《志》原误作“元丰六年”,河田改爲“元丰八年十一月”,不仅改正了年份的错误,而且补足了月份。又如卷十九《至正四名续志》条自序时间,陆《志》原作“至正元年三月”,河田改正爲“至正二年三月”。河田还纠正了陆《志》着录版本的错误,如卷十八《包孝肃奏议》条,陆《志》作“明正统刊本”,河田在其下注“盖成化刊本也”。对陆《志》所录诸家手跋,河田也进行了覆核。如卷十八《绍陶录》条有吴翌凤手跋:“又匄虎林陶净蘅传亡友余景初本。”“匄”,陆《志》原误作“自”,河田改正。有些陆《志》记录的序跋年份并无错误,只是遗漏了月份,河田氏也作了不少补充。 这些补充因未加说明,只能通过与陆《志》比对,才能发现。河田的补充根据原书,当然是可靠的。
  在转录陆《志》之後,河田氏低一格附加案语,补记陆《志》未及之内容。河田氏案语主要辑录《仪顾堂题跋》、《续跋》、《仪顾堂集》、《四库提要》、《揅经室外集》等书。对《仪顾堂题跋》、《续跋》、《仪顾堂集》一般照录,而将罗列的例子略去。引《四库提要》、《揅经室外集》则重视作者小传和本书源流、评价。对於一些稀见之书,则标明“《四库》未收,阮元进呈”、“《四库》未收,阮文达亦未进呈”等语。除以上各书,河田氏徵引所及,尚有《书目答问》、《国朝先正事略》、《明诗综》、《两浙輶轩录》、《续录》、《国朝文汇》、《经世文编》等书,以及原书所附行状、传略、墓志铭等。所引基本忠实原文,但有所删节,一两字的小删节不标,大删节则标“中略”二字。其余文字也有小的改动。如卷四十六《霜红龛集》条引《国朝先正事略》:“给事中李宗孔以先生荐。”先生指傅山,河田爲使文意更加明确,改“先生”爲“山”。又如卷四十六《寒支集》条引《先正事略》:“交魏叔子、彭躬庵诸君。”河田改“君”爲“子”,则不知改动原因。有的改动大概属於行文简洁的需要,如卷四十八《足本草堂雅集》条引《仪顾堂集》:“从琴川毛氏得《草堂雅集》抄本一册,阅之乃首卷张敬仲诗也。”河田删去“阅之”二字。还有的改动是改正引文的错误,如卷四十九《元音》条引《四库提要》“自刘因至龙云从”,“龙云从”改爲“龙从云”。因爲河田是根据原书着录的,有纠正引文错误的条件。河田的案语还补充了陆氏漏记的一些序跋和藏印,如卷九《元和郡县志》条,补录洪亮吉和陆心源手跋。河田氏的改动与补充有时与陆氏原书难以区分,如卷二十《雍录》条,陆《志》原录一条跋语,作无名氏跋,河田则於跋後补“有‘李云沾印’白文方印”九字,并据此改“无名氏跋曰”爲“李氏跋曰”。这类直接订正补充的地方河田氏没有一一注出,读者如果发现河田引文与原文有出入,应当慎重查对,不应直接认定爲河田引文错误。
  河田还补录了陆氏书志、题跋未着录之书数百部,多爲明初以後刻本,但亦有一些善本,如卷二经部礼类宋刊《周易》残本、卷七经部小学类严元照《娱亲雅言》手稿本等。
  河田的案语,引用资料丰富,涉及到许多方面,就总体篇幅上来看,占据了《秘籍志》一半以上,这是河田氏的重要贡献。
  《秘籍志》还有数量可观的眉批和夹注。或是纠正卷数的错误,如卷二十二《历代名贤确论》条,陆《志》作一百卷,河田眉批:“一百卷当作十卷。”或是指出行款的出入,如卷四《晋书》条,陆《志》作“每页二十行,每行二十字”,河田眉批:“二十字当作十九字。”河田对行款的着录十分仔细,如《宋湖北庾司椠汉书》条,《仪顾堂题跋》作“每页二十八行,每行二十七字”,河田眉批:“二十七字下当加‘不等’。”一些夹注是爲了补充陆氏原文,如卷四《北史》残本条,引《仪顾堂续跋》:“南北监本、官本,大都与宋刊同,远胜毛本。惟‘皇族肺腑’二字(夹注:譌‘师傅’)、‘多爲妖变’之‘妖’(夹注:譌‘祸’)、‘撰定碑文’之‘撰’(夹注:譌‘选’)、‘回击大破’之‘回’(夹注:譌‘因’)、‘封郯城子’之‘郯’(夹注:譌‘琰’)、‘直而有用’之‘直’(夹注:譌‘真’),诸本与毛本同,赖此本正之。” 夹注“譌某”云云,都是河田增加的,《仪顾堂续跋》原本所无。可知河田不仅核对了陆氏原书,还查核了陆跋例证所涉之本,对陆跋有所补充。
  从以上的情况,大体可以显示出《静嘉堂秘籍志》的重要价值,概括起来,约有四点:
  一、《秘籍志》对从中国流到日本去的最大一宗中国古籍善本做了及时的、全面详细的记录,是我们全面了解陆氏善本藏书的重要参考书,也是中国文化遗产外流的重要历史记载。
  二、日本学者编着的汉籍善本书志,应以《秘籍志》规模最大,此书偏重客观记录,具有明显的格式化倾向,是日本书志学的代表之一。
  三、《秘籍志》将陆氏《皕宋楼藏书志》、《续志》、《仪顾堂题跋》、《续跋》、《仪顾堂集》等书进行了整合,对陆心源版本目录方面的成果有总结意义。通过整合,也发现并指出了陆氏各书的抵牾。这对读者利用陆氏的成果带来了方便。
  四、《秘籍志》对於陆氏书志、题跋的阙漏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其中包括对陆氏已经着录的条目的订补和未着录条目的补录,内容非常丰富。通过核查原书,以眉批、夹注或径改等方式指出或改正了陆氏原书的一些错误。
  《静嘉堂秘籍志》大量承用了陆心源的成果,但又没有保留其中的原书序跋和例证,而这些序跋和例证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因此,《秘籍志》虽然对陆氏已有的成果做了大量的补充,却无法代替陆氏的已有成果。《秘籍志》和《皕宋楼藏书志》、《续志》、《仪顾堂题跋》、《续跋》具有相互补充的作用,它们构成了以着录陆氏藏书爲内容的一组版本目录学着作。这组着作在近代版本目录学史上,不仅规模较大,而且体例严整,学术水平较高,学术信息丰富,从一定意义上说,是这一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成果。
  《静嘉堂秘籍志》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三个大的方面:
  一、《静嘉堂秘籍志》的着录存在不少错误。治目录版本之学,最苦恼的莫过于不见原书,仅凭他处记载判定、着录。而河田氏编纂《静嘉堂秘籍志》,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即原书触手可得,随时查检。然而,《静嘉堂秘籍志》仍有失误之处。
  (一)记载错误。河田氏有时并没有很好地翻检原书,导致记载有误。
  如卷十三“十万卷楼本”经部总类,着录清乾隆间刻《十三经注疏》一部,并详列了每部经书的书名、卷数、撰者。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殿本《十三经注疏》由于年代较近,很少受藏书家及学者重视。直到现在,许多学者对殿本的实际情况也不甚了解。实际上,殿本的刊刻无论是在体例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做了大量整理工作,是一个较爲重要的版本系统。《静嘉堂秘籍志》对殿本的着录,可以说有重要意义。但是,我们发现河田氏对殿本《十三经注疏》的着录没有完全忠实于殿本的原貌,所记书名、卷数多有与殿本不合之处。如《尚书注疏》,自单疏本以下,至毛晋汲古阁本,包括後来阮元重刻宋本,均以《尚书序》爲卷一,总共二十卷。但殿本却以《尧典》爲卷一,定爲十九卷。此处河田氏仍记作“二十卷”,非殿本面貌。又《礼记注疏》六十三卷,河田氏曰:“汉郑氏注,唐陆德明释文,唐孔颖达疏。孔颖达序。礼记正义序。”事实上孔颖达序就是《礼记正义序》,河田氏误一爲二,并且流于表面。真正需要特别指出的殿本的特色,如诸经篇名注疏一并移于书前成《原目》一卷、抄录陆德明《注解传述人》、每卷後附《考证》等,都无一记录。可见,河田氏没有认真翻检殿本《十三经注疏》原书而予以着录。
  (二)沿袭旧误。《静嘉堂秘籍志》在引用陆心源题跋或《四库提要》等材料时,发现并改正了一些错误,但仍有一些错误没有校改。
  如卷三《汉隶字源》条引《仪顾堂续跋》:“惟《提要》称‘汉、魏碑三百有九,魏、晋碑三十有一’。”核对《四库提要》,作:“汉碑三百有九,魏、晋碑三十有一。”可知《仪顾堂续跋》把《四库提要》的“汉碑”误爲“汉魏碑”,《静嘉堂秘籍志》沿之。再如卷二十八《论衡》条引《四库提要》:“(《自纪》)又称‘永和三年徙家辟诣扬州部丹阳、九江、庐江,後入爲治中,章和三年罢州家居。’”案:《提要》作:“(《自纪》)又称‘永和三年徙家辟诣扬州部丹阳、九江、庐江,後入爲治中,章和二年罢州家居。’”此《提要》节引《论衡?自纪》。查明嘉靖通津草堂刻本《论衡》卷三十,“永和”作“元和”、“扬”作“杨”、“章和三年”作“章和二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同。王充生于汉建武三年,永元八年卒,历汉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四朝。元和是章帝年号,而永和则是顺帝年号。永和三年上至王充谢世已四十余年。此《四库提要》误引《自纪》,《静嘉堂秘籍志》又沿袭了《提要》的错误。“杨”误作“扬”,亦属此类。而“章和二年”误作“章和三年”,则是《静嘉堂秘籍志》又误引《提要》。
  (三)产生新误。河田氏在引用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续志》、《仪顾堂题跋》、《续跋》、《仪顾堂集》及《四库提要》等书时,对原文做了改动,更正了原文的一些错误,但也有以不误爲误的情况,产生了一些新的错误。
  如卷四《大字本资治通监残本》条引陆氏《皕宋楼藏书志》按语:“每叶二十二行,每行十九字。”河田氏有眉批曰:“十九字,当作二十字。”又引《仪顾堂题跋》:“每页二十二行,每行十九字。”眉批:“同上。”傅增湘尝至静嘉堂目验此书,《藏园群书经眼录》作“半叶十一行,每行十九字”,与《皕宋楼藏书志》、《仪顾堂题跋》所记合。又《静嘉堂宋本书影》亦收有此大字本书影两幅,分别爲卷六十八卷端、卷末,每行均十九字。河田氏眉批错误。
  (四)断句之误。《静嘉堂秘籍志》排印时有简单断句,值得肯定。但断句错误,时有发生。
  如卷二《礼记纂言》条引《仪顾堂续跋》:“前有目录,题曰‘临川吴澄幼清叙次’。後有元正统甲戌门人吴尚跋。”《静嘉堂秘籍志》误断爲:“前有目录。题曰临川吴澄幼清叙。次後有元正统甲戌门人吴尚跋。”《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着录明刊本作“篇目题‘临川吴澄幼清叙次’”可证。又,卷十四《诗传音释》条引《仪顾堂续跋?明初本诗集传音释跋》:“凡反切不改直音,亦不改‘与某同’。注无删削。”意谓反切注音不改爲直音,注释亦仍其旧。《静嘉堂秘籍志》误断爲:“凡反切不改。直音亦不改。与某同。注无删削。”则语义不明。再如卷三十三《击壤集》条引《四库提要》:“杨龟山所称‘须信画前原有易,自从删後更无诗’一联。”河田氏误断爲:“杨龟山所称。须信画前原有易。自从删後。更无诗一联。”
  (五)排印错误。《静嘉堂秘籍志》以活字排印行世,手民之误,较为多见。
  卷一《周易兼义》条引《四库提要?凡例》:“历代敕撰官书如《周易正义》之类。”“官”误作“宦”。《仪礼图》条记撰者:“宋杨复撰。”“杨”误作“扬”。卷四十五《薜荔园集》引《四库提要》:“明佘翔撰”,“佘”误作“余”。卷四十六《铁桥诗悔》条引《书目答问》,後注:“傅云龙《续汇刻书目》:《四录堂类集》中有《铁桥诗稿》十三卷《文稿》十六卷。”“傅”误作“传”。这些疏误虽多爲手民之误,但也反映出《静嘉堂秘籍志》在校勘上不够精审。
  二、《静嘉堂秘籍志》有些条目的着录过於简略。《静嘉堂秘籍志》是一部辑录体版本目录,引用材料的范围主要限於《皕宋楼藏书志》及《续志》、《仪顾堂题跋》及《续跋》、《仪顾堂集》、《四库提要》等。有些重要的版本,由于陆心源没有按语、题跋等,《静嘉堂秘籍志》便失去了引用的对象,而河田氏又没有做详细的记录,使得读者无法通过《秘籍志》对这些版本有更多的认识。
  如卷一书类《尚书注疏》条,据《皕宋楼藏书志》注曰“明覆宋八行大字本”。覆刊八行本《尚书注疏》,鲜有收藏。据傅增湘记载,抱经楼尝藏一帙,今已不传。河田氏没有做进一步细致的描述,我们对此本的版式特征、递藏源流及校勘价值,便一无所知。幸得傅增湘据福山王氏旧藏明覆八行本《周易注疏》“左阑外下方有‘永乐元年刊’小字一行”,定爲永乐刊本(见《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一),我们才稍稍有所了解。又如:《静嘉堂秘籍志》卷十着录明刊本《韦钱塘集》十八卷。韦集《皕宋楼藏书志》着录两部,一爲影宋抄本,一爲旧抄本,没有着录明刊本。检《仪顾堂题跋》、《续跋》、《仪顾堂集》,也没有陆氏撰写的明刊本《钱塘集》案语、题跋。所以河田只抄录了影宋本陆跋。而对此“明刊本”则不着一字。实际上,这个“明刊本”并不是不值一提的。傅增湘说:“此本实爲宋刊,且属初印精湛。卷中宋讳亦缺笔。未审陆氏何以疏率至此,题爲明初刊。昔传明吴匏庵宽藏宋刊本,缺第一、二卷,此本所缺正同,必爲吴氏藏本无疑也。”(见《藏园群书经眼录》卷十三)河田氏对陆氏没着录、题跋的版本大都着录简单,没有用更多的精力作审鉴工作。
  三、《静嘉堂秘籍志》校改引用材料处体例不一,交待不明,甚至擅改文意。在编纂《静嘉堂秘籍志》的过程中,河田氏得目验原书之便,对陆心源记载不准确的地方多有更正,或记于书眉,或注于原文之下,很有参考价值。但有些地方河田氏直接予以改动,没有任何交待。
  如卷三十二《丁卯集》条,《皕宋楼藏书志》误“许恽撰”,河田径改爲“许浑撰”。卷三十四《参寥集》条,《皕宋楼藏书志》误“智昱禅师”,河田径改爲“智果禅师”。此类不乏其例。但有些改动就不妥当。如卷五十《友古词》条,《四库提要》原作“而才智笔力亦略相伯仲”,河田氏删去“略”字。卷四十六《铁庐集》条,《四库提要》原文“父母避雠相失”,河田改“雠”爲“乱”。卷二十八《紫微杂说》条,《四库提要》原文“本中尝官中书,人故称曰紫微”。河田在“中书”後加“舍”字,成爲“尝官中书舍人”。这类改动都直接影响原意,不加说明,有篡改之嫌。
  关于《静嘉堂秘籍志》的整理,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底本。《静嘉堂秘籍志》五十卷,日本大正六年(一九一七年)排印本,前有“大正丁巳七月开雕”双行篆文牌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二〇〇三年《日本藏汉籍善本书志书目集成》据以影印。此次点校即以影印本爲底本。
  二、校勘。《静嘉堂秘籍志》直接引用的材料,我们都据原书详加校勘。《皕宋楼藏书志》及《续志》校以光绪八年刻本(《潜园总集》之一,中华书局《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影印);《仪顾堂题跋》及《续跋》校以光绪十六年至十八年刻本(《潜园总集》之一,《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及《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仪顾堂集》校以光绪二十四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四库提要》校以一九六五年中华书局影印浙江刻本等。引用《揅经室外集》、《书目答问》、《国朝先正事略》等处也一一进行校勘。此外,对于引文中的引文,我们作了一些核对。有关异文在各条之末加校勘记。凡删节而不改变原义的,不出校。凡河田氏改正引文错误,或补充陆氏遗漏处,不出校。河田氏眉批,一律冠以“眉”字,移入校勘记中。
  三、标点。《静嘉堂秘籍志》排印本原有断句,此次整理,采用现代汉语新式标点重新加以标点。其中《四库提要》的断句我们参考了中华书局影印浙本王伯祥断句、中华书局排印的殿本标点。《皕宋楼藏书志》、《续志》、《仪顾堂题跋》、《续跋》、《仪顾堂集》参考了二〇〇九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冯惠民先生整理的《仪顾堂书目题跋汇编》。但各家断句、标点均有不当之处,我们作了更正。
  此次点校工作分工如下:卷首、卷一至卷三、卷十三至卷十六,李寒光点校,杜泽逊审订;卷四至卷六、卷十七至卷二十二,张学谦点校,杜泽逊审订;卷七至卷九、卷二十三至卷二十六,戚昕点校,张学谦、杜泽逊审订;卷十至卷十二、卷二十七至卷三十,赵晨点校,李寒光、杜泽逊审订;卷三十一至卷三十七,李霞点校,杜泽逊、程远芬审订;卷三十八至卷四十四,苑磊点校,程远芬审订;卷四十五至卷五十,茹莉君点校,杜泽逊审订。前言,由杜泽逊、张学谦、李寒光商议提纲,张学谦、李寒光分工执笔,杜泽逊改定。书名、着者索引,由程远芬编制。全书整理工作在杜泽逊规划指导下完成。错误之处,还请读者赐正。
  点校者 二〇一二年八月三十一日於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静嘉堂秘籍志(套装全3册) 引言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长河中,古籍典籍犹如璀璨的星辰,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智慧的结晶与文化的传承。它们不仅是先贤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理解过去、洞察现在、启迪未来的重要窗口。然而,岁月无情,许多珍贵的古籍因种种原因已散佚或难觅踪迹。如何搜集、整理、保护、研究并传播这些濒危的文化瑰宝,成为一项艰巨而意义非凡的任务。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静嘉堂秘籍志》的编纂应运而生。这套巨著并非孤立的文献集成,而是静嘉堂数十年如一日,在古籍保护与学术研究领域深耕细作的结晶。它以一种宏大的视野、严谨的态度和精湛的技艺,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丰富而深刻的古籍图景,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更为广大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古典世界的大门。 《静嘉堂秘籍志》的价值与意义 《静嘉堂秘籍志》的价值,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 文献的稀缺性与重要性: 这套秘籍志所收录的书籍,许多都是经过静嘉堂精心搜集、鉴定、校勘而来的珍品。这些书籍在历史上可能因为战乱、损毁、流传不广等原因而变得极为稀少,甚至在一些重要的文献目录中也难觅其踪。每一部被收录的书籍,都经过了细致的文献考证,确保其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它们的出现,填补了许多文献史上的空白,为我们了解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学术思想、文化风貌、社会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直接证据。 学术研究的基石: 对于历史学、文学、哲学、艺术史、民俗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者而言,《静嘉堂秘籍志》无疑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它提供的原始文献,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通过对这些秘籍志的解读,研究者可以重新审视已有的学术观点,发现新的研究课题,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在文学研究中,可能发现失传已久的诗集、小说,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某个作家或某个文学流派的发展;在历史研究中,可能找到记录地方史、家族史的珍贵文本,为宏观历史叙事提供微观细节。 文化传承的载体: 古籍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古籍,就是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静嘉堂秘籍志》的编纂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实践。通过精心的整理和出版,这些濒临失传的古籍得以“活”起来,重新进入学术界和公众视野,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了解和喜爱它们,从而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版本的珍稀性与研究价值: 在古籍研究中,版本至关重要。《静嘉堂秘籍志》所收录的书籍,很多是极为珍贵的版本,例如孤本、善本、抄本、早期刻本等。这些版本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对这些版本的细致研究,可以揭示书籍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演变、校勘的痕迹、批注的智慧,甚至可以推测出当时的印刷技术、装帧风格等。这些信息对于理解古代书籍的流传史、出版史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静嘉堂秘籍志》的内容精要(套装全3册) 《静嘉堂秘籍志》的宏大之处在于其广泛的收录范围和精细的整理编纂。虽然具体收录的书籍目录繁多,但其整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展现每一册的侧重点: 第一册:经史哲典籍精要 本册侧重于中国传统学术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经、史、哲。其中可能收录的内容包括: 先秦诸子百家著作的早期抄本或重要校本: 例如,与《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相关的,在流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同版本,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更准确地还原原貌。可能涉及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精髓,通过对这些早期文献的解读,可以深入了解其思想的源头及其演变。 古代史学著作的零篇或残卷: 历史学作为中华文明的另一根基,其著作的保存状况同样充满挑战。本册可能收录一些重要的史学著作的早期抄本、残卷,或者一些在正史之外,具有特殊史料价值的笔记、方志等。这些材料能够为研究者提供更丰富、更具体的历史细节,填补宏观历史叙事中的空白。 哲学思想的早期萌芽与发展: 除了儒释道之外,古代中国还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哲学思想。本册可能收录一些探讨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道德等哲学问题的早期文献,展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复杂性与深刻性。 第二册:文学艺术与科技文献集萃 本册的视野更为开阔,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以及在这些领域内孕育出的科技成就。 诗词歌赋、散文笔记的稀见本: 中国古代文学成就斐然,诗词歌赋更是其中的瑰宝。本册可能收录一些散落民间、已少人知晓的诗集、文集,或是名家散文、笔记中的珍贵片段。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与审美情趣,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尚与生活细节。 戏曲、小说早期文献: 戏曲和小说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通俗文学形式,其早期文献的保存尤为困难。本册可能收录一些早期的剧本、小说手稿或早期刻本,为研究中国戏曲、小说的起源、发展和艺术特色提供第一手资料。 绘画、书法、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的古籍: 艺术是文化的灵魂。本册可能收录一些与古代绘画、书法、音乐、建筑等相关的古籍,例如画谱、乐谱、建筑图样、碑帖拓本的早期记录等。这些文献不仅展示了古代艺术的精湛技艺,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审美。 古代科技成就的记录: 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册可能收录一些与农学、医学、天文学、数学、工艺制造等相关的古籍,如农书、医典、算经、工艺图解等。这些文献是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的重要依据,揭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第三册:地方文献、民俗风情与学术流派 本册着眼于更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多样性的内容,展现了中华文化丰富的肌理。 各地志书、家谱、族谱的珍贵抄本: 地方志和家谱是了解区域历史、社会结构、家族变迁的宝贵资料。本册可能收录一些保存状况良好、内容翔实的各地志书、家谱、族谱的抄本,为研究地方史、社会史、人口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原始信息。 反映民俗风情的文献: 民俗文化是民族情感的载体,也是社会变迁的晴雨表。本册可能收录一些记录古代节日庆典、婚丧嫁娶、民间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文献,如节令歌谣、习俗志、民间故事等。这些内容能够帮助我们更生动地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 不同学术流派的代表性著作或研究资料: 在漫长的学术发展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众多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本册可能收录一些代表性流派的著作、传记、学术论辩的资料,或是对这些流派研究的重要旁证材料。通过这些文献,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学术思想的产生、发展与相互影响。 宗教、思想的边缘文献: 除了主流的经史哲之外,中国古代的宗教和一些边缘性的思想体系也留下了丰富的文献。本册可能收录一些与佛教、道教、民间宗教等相关的经文、仪轨、论著,或是对一些非主流思想的研究材料。这些内容能够更全面地展现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元性。 《静嘉堂秘籍志》的编纂理念与特色 《静嘉堂秘籍志》的编纂并非简单地将古籍堆砌,而是蕴含着一套深刻的理念和鲜明的特色: “精”与“稀”并重: 编纂者在选书时,既注重书籍内容的“精”,即学术价值、史料价值的高度;也强调书籍本身的“稀”,即版本 Rareness 的稀缺性。力求收录那些真正具有代表性、稀有性、且能填补学术空白的古籍。 严谨的校勘与整理: 对每一部收录的古籍,编纂者都投入了极大的心血进行校勘与整理。采用最先进的文献学方法,对照不同版本,辨析字句,考订讹误,力求最大程度地恢复古籍的原貌,确保其学术的严谨性。 精美的装帧与印制: 作为一套秘籍志,《静嘉堂秘籍志》在装帧和印制上也力求精美。采用高品质的纸张、印刷技术,力求还原古籍的质感与韵味,使其既是学术工具,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系统性的编排与导读: 每一册的编排都经过深思熟虑,力求展现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可能的情况下,还会附带详细的导读、前言,介绍收录书籍的背景、价值、研究方法等,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利用。 结语 《静嘉堂秘籍志》(套装全3册)的诞生,不仅仅是学界的一件盛事,更是对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一次致敬。它如同一座挖掘了无数珍宝的矿山,等待着有心人前来探索。无论是醉心于古籍研究的学者,还是渴望领略中华文化魅力的读者,都能在这套秘籍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收获。它将继续点亮历史的灯火,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古老的智慧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静嘉堂秘籍志》(套装全3册),我并没有立刻被其内容所吸引,因为它不像市面上大多数的书籍那样,有明确的“故事线”或者“知识点”。它更像是一本邀请你去探索的“地图”,你需要自己去寻找其中的宝藏。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构建的那种“静”的氛围,一种超然物外,却又饱含深情的氛围。 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关于“秘籍”的罗列,而是通过对一系列人物、事件、以及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物品的细致描绘,来展现“静嘉堂”背后的文化精神。作者的笔触非常克制,没有过多的渲染,而是用一种近乎朴素的语言,勾勒出那个时代的风貌。我从中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文化韵味。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细节的把握。无论是对一件古物的考证,还是对一次对话的复原,都力求精准。这些细节的叠加,构建了一个无比真实且鲜活的历史场景,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能够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呼吸。这种“沉浸感”是很多书所无法比拟的。 这本书的阅读难度不小,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古文功底和历史知识。有时候,我会因为某个词汇或者典故而停下脚步,需要查阅资料才能继续阅读。但正是这种“挑战”,让每一次的阅读都充满意义。每一次的理解,都像是为自己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总而言之,《静嘉堂秘籍志》是一套极具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书籍。它以其独特而深沉的方式,引领读者走进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处。它并非一本“易读”的书,但绝对是一本“值得读”的书。如果你渴望获得一种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并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浓厚的兴趣,那么这套书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

这套《静嘉堂秘籍志》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并不是一本“告诉你是什么”的书,而是“让你去感受是什么”的书。起初,我被“秘籍”这个词吸引,脑海中浮现出各种武功秘籍的形象,但很快我就意识到,这套书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你可以看到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被历史的长河所塑造的世界。 我被书中描绘的那种“静”所吸引。这种“静”并非死寂,而是充满生命力的宁静,一种内敛而又深邃的力量。作者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渲染,而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对生活细节的呈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静”。我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以及一种与世无争的淡然。 书中对人物的塑造非常立体,他们并非脸谱化的英雄或反派,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个体。我能够从他们的选择中看到那个时代的局限,也能从他们的坚持中感受到那种不屈的精神。这种对人性的深入挖掘,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成长。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拘泥于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碎片化的信息,将读者带入一个更加广阔的文化图景中。有时候,你会觉得故事有些跳跃,但当你将这些碎片拼凑起来时,你会发现,原来一切都是那么的浑然天成。 总的来说,《静嘉堂秘籍志》是一套需要用心去读的书,它不会给你直接的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探索。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大门。如果你厌倦了千篇一律的读物,渴望获得一种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那么这套书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

评分

这套《静嘉堂秘籍志》绝对是书架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但并非那种一眼就能洞穿其全部价值的书籍。初次翻阅,你可能会被其厚重的装帧和内敛的书名所吸引,以为它不过是某个古老家族的家谱或是不为人知的武功秘籍。然而,随着指尖划过泛黄的纸页,一种深邃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书中并非直接罗列琳琅满目的“秘籍”条目,而是更侧重于勾勒出“静嘉堂”这个概念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肌理。 它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通过对若干重要人物、事件、甚至是一些日常物件的细致描摹,来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士大夫阶层的精神世界以及物质生活的变迁。每一章的叙述都像是在拨开迷雾,让你窥见隐藏在历史洪流中的涓涓细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时所展现出的匠心独运,比如对一幅画的解读,对一次宴饮的复原,或是对某个器物的考证,都力求精确,仿佛能让你穿越时空,亲临其境。 当然,这套书的阅读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并且愿意投入时间去琢磨和体会。有些章节的论述可能显得有些跳跃,需要读者自行梳理线索,将零散的信息串联起来。但正是这种“需要读者参与”的特质,让阅读体验更加生动和富有挑战性。它不像快餐文化那样即时满足,而是需要你慢慢咀嚼,反复回味,才能品出其中的甘醇。 如果你是一位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细节、以及文人雅士生活方式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那么这套书无疑会是你的绝佳伴侣。它提供的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堆砌,而是构建了一个立体的、鲜活的文化场域。它让你思考,让你联想,甚至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开始审视自己所处的时代,以及历史赋予我们的遗产。 总而言之,《静嘉堂秘籍志》与其说是一本“秘籍志”,不如说是一本“文人生活图鉴”和“历史细节博物馆”。它以一种独特而深沉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静嘉堂”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骨。这套书值得反复品读,每次都能从中发掘出新的惊喜和感悟。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触动我内心深处,让我对历史产生全新理解的书籍,而《静嘉堂秘籍志》(套装全3册)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的强大之处不在于直接告诉你“这是什么”,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编织的故事和细节,让你自己去发现和构建。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解开一个巨大的谜团,每一个章节都像是线索,需要你仔细地去拼接、去辨析。 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当时社会风气和人情世故的描绘。它没有空洞地去赞美或批判,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追求。你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呼吸,听到他们的叹息,甚至能体会到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这是一种非常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你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置身于那个时代,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书中对一些物品的描写也极其考究,从一件茶具的纹饰,到一幅字画的用笔,再到一处庭院的布局,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作者仿佛是一位考古学家,又像是一位侦探,将这些被时间掩埋的细节一一挖掘出来,并且赋予它们新的生命。这些细节的叠加,构建了一个无比真实且立体的历史画面,让你对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追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并非那种轻松易懂的读物,它需要你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理解。有些段落的表述可能晦涩难懂,有些地方的逻辑跳跃需要你自己去连接。但正是这种“需要付出”的特性,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成就感。每一次的“豁然开朗”,都仿佛是你自己努力探索的成果,这种感觉是无法替代的。 总的来说,《静嘉堂秘籍志》是一套极具深度的书籍,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带领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细微之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一次与历史对话的体验。如果你渴望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历史,那么这套书绝对不容错过。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是那种一眼看穿全部的书,它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初次拿到《静嘉堂秘籍志》(套装全3册)时,并没有想象中的那种“秘籍”的神秘感,反而有一种朴实而厚重的质感。我一开始以为是关于某种技艺的传承,但翻开之后,我才发现它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多元。 书的内容并非直接的“招式”或者“配方”,而是围绕着“静嘉堂”这个核心,展开了一系列关于人、事、物的描绘。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制造戏剧冲突,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描绘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思想观念,以及他们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我能够从中感受到一种平和而又深刻的力量,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角落,静静地观察着历史的脉络。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生活细节的描写,比如一次普通的聚会,一天的作息安排,或者一次远行途中的见闻。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恰恰勾勒出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气质和生活情趣。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能够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和微妙的氛围。这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我也可以感受到那份属于那个时代的宁静与雅致。 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和悟性。有些章节的论述可能比较深奥,需要反复琢磨才能理解其含义。但正是这种挑战,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每一次的理解,都像是在解锁一个新的层次,让我对书中内容有了更深的体会。 总而言之,《静嘉堂秘籍志》是一套非常耐读的书,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快餐式的书籍,能够迅速地提供信息,而是需要你慢慢去品味,去感受。它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智慧和韵味的历史世界。如果你希望在阅读中获得一种深刻的文化体验,那么这套书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很早一起就想买,这次终于买到了…

评分

《曾国藩年谱》按年月详细记载了曾国藩生平事迹,系据光绪二年传忠书局《曾文正公全集》中《曾文正公年谱》标点。

评分

京东的商品还是可以的 物流也不错

评分

这个系列好像有三种 虽然来不及看 但依然坚持买

评分

不错的书,可官窥静嘉堂藏书流散。

评分

这个系列好像有三种 虽然来不及看 但依然坚持买

评分

6.18以比较优惠的价格抢到的好书。版本目录学方面的经典权威著作。

评分

还没看,遇到活动,先收藏

评分

京东的商品还是可以的 物流也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