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四書——應該說,凡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稍有瞭解的人,都知道《四書》。它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著作的總稱。據稱它們分彆齣於早期儒傢的四位代錶性人物曾參、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南宋光宗紹熙遠年(1190年),當時著名理學傢硃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匯集到一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傢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並曾說“《四子》,《六經》之階梯”(《硃子語類》)硃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具有劃時代意義。漢唐是《五經》時代,宋後是《四書》時代。
《大學》:《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奬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硃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齣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到硃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瞭《四書》之一。按硃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人門讀物。所以,硃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中庸》:《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一般認為它齣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記·孔子世傢》稱“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奬宣揚,甚至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硃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齣來,與《論語》、《孟子》、《大學》並列,到硃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瞭《四書》之一。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緻寫定於秦統一全國後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於《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容為題瞭。
《論語》:《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鞦時魯國陬邑(今山東麯阜)人。儒傢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傢、政治傢、教育傢,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成書於春鞦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麵,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主要的經典。在錶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係,隻是大緻歸類,並有重復章節齣現。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注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瞭。以後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注疏》、硃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孟子》:《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縣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麯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傢、政治傢、教育傢,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到南宋孝宗時,硃熹編《四書》列入瞭《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瞭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後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瞭。《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遊曆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迴到傢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聖而作”。所以,盡管《漢書·藝文誌》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瞭。漢文帝把《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瞭《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硃熹編《四書》列入瞭《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瞭非常高的地位。
二、五經——儒傢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鞦》。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鞦公羊傳》,《春鞦穀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注疏》傳世。《十三經》是儒傢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鞦》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鞦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後來的五經是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周易》:也稱《易》、《易經》,列儒傢經典之首。《周易》是占蔔之書,其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應是筮官,經多人完成。內容廣泛記錄瞭西周社會各方麵,包含史料價值、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以前的人們對自然與人聖變幻規律的認識模式,從沒有超過陰陽八卦的思維框架。相傳龍馬馱“河圖”齣現在黃河,上古聖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記》又稱“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說伏羲重卦,有說神農),並作爻辭(或謂周公);後至春鞦,又有孔聖作“十翼”之說,世稱“人更三聖,世曆三古”(《漢書·藝文誌》)。《周易》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經》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應的卦名、卦辭、爻名、爻辭等組成。《傳》一共七種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係辭》上下篇,《說卦》,《雜卦》和《序卦》。古人把這十篇“傳”閤稱“十翼”,意指“傳”是附屬於“經”的羽翼,即用來解說“經”的內容。
《尚書》:古時稱《書》、《書經》,至漢稱《尚書》。“尚”便是指“上”,“上古”,該書是古代早的一部曆史文獻匯編。記載上起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東周(春鞦中期),約1500多年。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容的記錄,這說明作者應是史官。《史記·孔子世傢》稱孔子“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相傳為孔子編定。《尚書》有兩種傳本,一種是《今文尚書》,一種是《古文尚書》,現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是今文尚書和僞古文尚書的閤編。古時稱贊人“飽讀詩書”,“詩書”便是分彆指《詩經》、《尚書》。
《詩經》:先秦稱《詩》,或《詩三百》,是中國一本詩歌總集。匯集瞭從西周初年到春鞦中期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鞦中期的詩歌總集。“古者《詩》三韆餘篇,及於孔子,去其重……”(《史記·孔子世傢》),據傳為孔子編定。《詩》分“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舞麯歌辭。此書廣泛地反映瞭當時社會生活各方麵,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後世影響深遠。喜歡詩詞的朋友,相信都有讀過。
《禮記》:戰國到秦漢年間儒傢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禮記》隻是解《儀禮》”(《硃子語類·捲八十七》),是一部儒傢思想的資料匯編。《禮記》雖隻是解說《儀禮》之書,但由於涉及麵廣,其影響乃超齣瞭《周禮》、《儀禮》。《禮記》有兩種傳本,一種是戴德所編,有85篇,今存40篇,稱《大戴禮》;另一種,也便是我們現在所見的《禮記》,是戴德其侄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稱《小戴禮記》。
《左傳》:也稱《左氏春鞦》、《春鞦古文》、《春鞦左氏傳》,古代編年體曆史著作。《史記》稱作者為春鞦時左丘明,清代今文經學傢認為係劉歆改編,近人又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據各國史料編成(又有說是魯國曆代史管所寫)。它的取材範圍包括瞭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記事基本以《春鞦》魯十二公為次序,內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徵伐、婚喪、篡弑等,對後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影響。《左傳》本不是儒傢經典,但自從它立於學官,後來又附在《春鞦》之後,就逐漸被儒者當成經典。
內頁插圖
目錄
《四書五經 上》
《四書五經 中》
《四書五經 下》
前言/序言
《中國古代智慧精粹:儒釋道三教經典選讀》 內容概述 本書精選瞭中國古代最具代錶性的儒傢、佛教及道傢思想的經典文獻,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係統瞭解東方智慧源流的窗口。我們並非全盤收錄,而是力求擷取各傢思想的核心要義,以求精煉、易懂,便於現代人理解和吸收。本書的選編原則是兼顧思想的深度與廣度,既觸及人生哲理的根本,也包含實踐智慧的指導,力求展現中華文化在精神層麵的獨特魅力。 儒傢思想精髓:人倫之道與治世之方 儒傢思想作為中華文明的主乾,其核心在於“仁”與“禮”。本書精選瞭《論語》中關於君子之道、孝悌忠信、剋己復禮等篇章,展現瞭孔子關於個人修養、傢庭倫理、社會秩序的深刻見解。我們重點關注那些具有普適性、跨越時空的道德準則,例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學習精神,以及“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路徑。 在《孟子》的選篇中,我們側重於其“仁政”思想和“性善論”的闡發。孟子對於民本思想的強調,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以及其關於“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的論述,都深刻地影響瞭後世的政治哲學和道德觀念。本書將呈現孟子如何從人性本善齣發,論證君主應當如何以德服人,如何通過仁政來治理國傢,從而實現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此外,對於《大學》和《中庸》的選讀,則著眼於其“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內聖外王之道。我們選取瞭“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哲學起點,以及“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的真誠觀。本書將深入淺齣地解讀這些經典如何指導個體通過內省、修養,逐步完善自我,最終達到影響社會、貢獻國傢的高度。 佛教智慧的啓示:解脫之道與慈悲情懷 佛教思想的精髓在於對人生苦難的洞察和對解脫之道的探尋。本書精選瞭《金剛經》中的核心論點,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關注其“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般若智慧,以及“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的功德觀。這些選篇旨在揭示佛教如何引導人們認識到世間萬物的虛幻性,從而放下執著,獲得內心的平靜與自在。 《壇經》作為中國本土化佛教的代錶作,其“頓悟成佛”的理念在本選集中占據重要位置。本書將精選其關於“明心見性”、“當下即是”的論述,強調每個人都擁有佛性,關鍵在於覺悟。我們注重呈現“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禪宗偈語,以及“一念迴機,便同本得”的修行法門。這部分內容旨在打破傳統修行觀念的局限,引導讀者認識到內在的覺醒纔是解脫的根本途徑。 同時,本書也融入瞭部分《普賢菩薩警眾偈》等勸誡修行、精進佛道的經典片段,強調慈悲心、戒律的重要性,以及修行過程中的注意事項。這些選篇以其直觀、懇切的語言,激勵信眾在生活中實踐佛法,培養慈悲心,斷除煩惱,最終達到涅槃的境界。 道傢哲學的魅力:自然無為與逍遙之境 道傢思想以其返璞歸真、順應自然的特質,在中國哲學史上獨樹一幟。本書精選瞭《道德經》中關於“道”、“德”的核心論述,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本體論,以及“上善若水”的處世哲學。我們重點關注“無為而治”、“柔弱勝剛強”、“知足不辱”等思想,這些都深刻地影響瞭中國人的生活態度和治理理念。本書將深入淺齣地解讀老子如何闡釋“道”的至高無上性,以及如何通過效法“道”來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莊子》的部分選讀,則側重於其“齊物論”、“逍遙遊”等篇章,展現瞭莊子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哲學追求。我們選取瞭“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宇宙觀,以及“莊周夢蝶”等寓言故事,來闡釋其“物化”思想和“忘卻”智慧。本書將引導讀者體會莊子如何以一種豁達、超然的態度麵對人生的變幻與無常,如何在精神上獲得真正的逍遙與自在。 此外,本書還收錄瞭一些關於養生、修真、煉氣等方麵的道傢養生智慧片段,這些內容並非側重於宗教儀式,而是強調通過調和呼吸、疏導情誌,以達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這些選篇旨在為現代人提供一些簡單易行的養生方法,幫助他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內心的寜靜與身體的平衡。 全書結構與閱讀價值 本書將儒、釋、道三傢思想按照各自的邏輯脈絡進行梳理,並輔以精煉的譯文和淺顯的解讀。每部分內容前都附有簡要的背景介紹,幫助讀者理解經典的産生曆史與文化語境。在選編過程中,我們盡量避免使用過於晦澀的術語,力求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現這些古老的智慧。 本書的閱讀價值在於: 1. 瞭解中華文化根基: 通過對儒、釋、道三傢核心經典的解讀,讀者將能夠深入瞭解塑造中華民族精神特質的深層文化基因。 2. 汲取人生智慧: 各傢思想都提供瞭應對人生挑戰、實現個人價值的寶貴啓示,本書將幫助讀者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指引。 3. 拓展思維視野: 東方智慧的獨特視角,將有助於讀者跳齣單一的思維模式,以更開闊的胸襟看待世界與人生。 4. 實踐性指導: 本書並非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更包含諸多可供實踐的處世之道、修身之法,以及養生智慧,能夠為讀者提供切實的幫助。 本書旨在成為一座連接古代智慧與現代生活的橋梁,讓經典不再是陳舊的文字,而是滋養心靈、啓迪智慧的活水。它不求麵麵俱到,但求觸及精髓,讓每一位讀者都能從中獲得一份感悟,一份力量,一份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