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校注,对人名、隐语等皆进行详细注解,真实还原特殊时期的历史真相。
★首次刊布了蔡元培、章太炎等九篇序跋。
宋教仁字遁初,号渔父,汉族,湖南桃源人。1913年被暗杀于上海,年仅三十二岁。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人物,是中华民国初期第1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刊:宋教仁日记》是宋教仁日记《我之历史》的整理单行本,请湖南社科院刘泱泱先生校订。与其他版本不同的是,此次全面复核了底本,改正了以往版本的错讹,并首次刊布了蔡元培、章太炎等九篇序跋,增添了史料价值。
刘泱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南省历史学会顾问,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理事,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和湖南地方史研究。主持整理编辑的古籍和资料集主要有:《自立会史料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中国近代史百题》(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左宗棠全集》(岳麓书社1986~1996年出版)等。
校注说明
第一卷
九 月
十 月
十一月
第二卷
一 月
二 月
三 月
四 月
五 月
六 月
七 月
八 月
九 月
第三卷
一 月
二 月
三 月
四 月
五 月
第四卷
六 月
七 月
八 月
九 月
第五卷
十 月
十一月
十二月
第六卷
一 月
二 月
三 月
四 月
附录:原书序跋
蔡元培序
于右任序
章炳麟序
文骏序
罗蕺序
孙安仁序
朱玉序
田尚志序
凤高翥序
宋教仁传(冯为蓥)
彭泽尊跋
校注说明
本书为宋教仁一九○四年四月三十日至一九○七年四月九日间所写的日记。其中,一九○五年九月二十二日至是年年底的日记原缺。
宋教仁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活动家和政治家。字钝初,别号渔父,一八八二年生于湖南省桃源县湘冲。早年肄业于本县漳江书院。一九○三年春,考入武昌文普通学堂;同年秋末,与黄兴等创建华兴会于长沙,开始反清革命活动。一九○四年,华兴会策划在长沙等地起义,他主持常德一路联络发动工作;谋泄事败后,逃亡日本,先后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和早稻田大学。一九○五年,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华兴会与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等合组为同盟会时,他是发起人之一,被举为本部司法部检事长和机关刊物《民报》撰述。一九○七年,曾赴辽东运动“马侠”,建立同盟会辽东支部于安东(今丹东市)。一九一○年,在上海主持《民立报》。一九一一年夏,与谭人凤、陈其美等组织同盟会中部总会,决定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发动反清武装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同黄兴赶赴武汉前线,旋返沪积极促成上海、江苏等地起义,并参与筹建南京临时政府。一九一二年初,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任法制局局长;五月,出任北京政府农林总长;八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代理理事长,积极鼓吹成立政党内阁,以图制约袁世凯的篡权阴谋和专制独裁。一九一三年春,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得了大多数席位,他踌躇满志,遍游湖南、湖北、安徽、南京、上海,沿途发表演说,宣传政见,抨击袁政府;三月二十日,被袁世凯派人刺杀于上海车站,因伤势过重,两日后逝世。年仅三十一岁。
宋教仁这部日记,即始于华兴会谋长沙起义失败后由桃源前往长沙之时,其间历记事变经过及逃亡日本后的治学和革命活动,而讫于抵达辽东,运动“马侠”。这段时间,不仅是宋教仁个人历史中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当时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问题,如《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的筹办,同盟会的成立和发展,《民报》的创刊,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萍浏醴起义的发动和失败,党人与留学生的生活、行动和思想状况,等等,在日记中都得到了较翔实的记述和反映。这部日记,确是研究宋教仁及辛亥革命历史的一种至为珍贵的材料。
这部日记原题为《我之历史》。一九一○年末,宋教仁离日本归国时,将手稿留存于他的同乡好友陈犹龙处;后陈犹龙病逝于长崎,由其子陈伯华携回桃源。一九一九年冬,宋教仁的同乡、同学文骏,在陈伯华处获得了这部手稿,甚为珍视,特厘为六卷,集资刊印,次年九月正式出版发行。这就是桃源三育乙种农校石印线装本。因当时印数甚少,且地处偏僻,致流传不广。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五年,南京《建国月刊》第九卷第四期至第十一卷第四期,曾以《宋渔父日记》为题,连续予以登载,但又多有错漏和任意改动、删削之处。现在不明手稿所在,特以桃源三育乙种农校石印线装本为底本,保持原分卷数,参以《建国月刊》连载本,校订出版,并改题为《宋教仁日记》。
由于当时华兴会和同盟会均处于秘密活动时期,日记中提到的人物多用字号或隐名,团体则用□□或空格处理,涉及的某些事迹也不够详尽。为此,根据所能查考的材料,作了一些注释,以期保存某些有关资料,供读者参考。这项工作,六十年代初本所原近代史研究组杨世骥先生即已进行,计注释二百五十七条;一九八○年出版时,新增注释三百八十三条,并对杨注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此次整理出版,根据新发现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对原注又进行了一些订正和增补,同时删除了少量语词性的注释。因资料和水平的限制,注释仍很不完备,详略也不尽一致,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得到读者的指正。
桃源三育乙种农校石印线装本,前面有文骏、罗蕺、孙安仁、朱玉、田尚志、凤高翥、于右任、章炳麟、蔡元培等所作序言九篇,冯为蓥所撰宋氏传一篇;日记后附彭泽尊所写跋文一篇,以往各种版本概未收入。此次出版,特将各序、传和跋标点附录于后。日记正文中原有错漏的地方,我们在〔 〕内作了补正(《建国月刊》已予校正无误者,一般不再标出),农历换算公历,也在〔 〕内注明;日记原有的括注文字,此次改排为小五号以示区别。有些人名、地名及会名等,日记中原作□□或空格,均仍其旧。文字方面,凡繁体字或异体字,如“属”、“嘱”及“辨”、“辩”等,本来相通,则一般没有加以改动,并此说明。
说实话,拿到《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刊:宋教仁日记》之前,我对宋教仁先生的了解主要停留在教科书上的几个关键节点,比如在革命中的贡献,以及后来的悲剧。然而,翻阅这本日记,我才真正开始认识一个立体、鲜活的宋教仁。日记中那些关于他个人生活、家庭琐事、人际交往的记录,虽然篇幅不多,却极大地拉近了我与这位历史人物的距离。我看到他也有普通人的情感,也有对生活的热爱,更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尤其是一些细微之处,比如他对某位友人书信的回应,对某次聚会的描写,甚至是记录下某天的天气,都勾勒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日记中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现状的观察和思考,特别是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对教育普及的呼吁,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不仅有宏大的政治理想,更有深切的家国情怀。这种朴素而真挚的表达,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打动人心。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宋教仁先生的意义,他不仅仅是历史的参与者,更是时代的思考者和探索者。
评分《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刊:宋教仁日记》的到来,无疑为我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时代,必须深入到那个时代的人物个体,而日记这种形式,恰恰是最能反映人物真实思想和生活状态的载体。宋教仁先生的日记,以其翔实的记录和深刻的见解,为我们勾勒出了辛亥革命前后复杂而动荡的政治画卷。我特别关注他在组织国民党、推动共和制度建立过程中的那些记录。那些关于会议的筹备、关于政策的讨论、关于各方势力的角力,都以一种近乎现场直播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日记中的文字,有时候显得十分理性,有时候又流露出强烈的情感,这种多层次的表达,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他对于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对于西方政治制度的借鉴和思考,都为我们理解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困境和探索方向提供了生动的例证。这套丛刊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还原历史真相的可能,也激发了我们对那个伟大时代的无限遐想。
评分作为一名对民国史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拿到这本《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刊:宋教仁日记》简直像发现了一个宝藏。宋教仁先生在当时可谓是风云人物,他的日记记录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只言片语,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巨变中的心路历程。我尤其被他对于当时社会思潮的敏锐捕捉和深刻洞察所折服。他对于西方政治思想的引进、对于中国如何走向共和的设想,都通过日记中的记录,展现出他超前的眼光和坚定的信念。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他写下这些文字时的情景:是在灯火阑珊的夜晚,还是在奔波于各地的途中?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鲜活性扑面而来。他对于党务的详细记录,对于政策的深入讨论,以及在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的自我反思,都为我们理解那个时期的政治运作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细节。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历史的真实回响,是那个时代中国人民不懈探索与奋斗的缩影。我期待着能从中挖掘出更多关于那个伟大时代的秘密。
评分终于有机会捧读《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刊:宋教仁日记》,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宋教仁先生作为民国初年一位重要的革命家和政治家,他的日记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种种矛盾与挑战。我尤其被他对于当时政治形势的精准判断和对未来道路的深邃思考所吸引。日记中,他对革命党的内部运作、对袁世凯政府的观察、对建立真正民主共和的构想,都展现了他非凡的政治智慧和远见。而那些夹杂在政治议论中的个人情感和生活片段,则让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变得更加真实可感。我仿佛能听到他内心的挣扎与坚定,看到他在逆境中的不屈与乐观。阅读这本书,就像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他关于国家前途的忧虑,关于个人使命的担当,都深深地触动着我。对于每一个渴望了解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民国初年政治风云的读者来说,这套日记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它提供了理解那个时代最直接、最真切的视角。
评分终于等到这份期待已久的《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刊:宋教仁日记》出版,虽然我还没来得及通读全本,但仅从目前的阅读进度,已经能够感受到这份史料的厚重与珍贵。宋教仁先生作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日记无疑是一扇窥探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绝佳窗口。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历史变革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推动历史前进的关键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日常轨迹。翻开日记,仿佛置身于百年前的上海、北京,亲眼目睹那些伟大的决策是如何在细枝末节中酝酿,那些激昂的演讲是如何在冷静的文字中反思。日记中记录的不仅是政治活动、社会观察,更有他对时代走向的忧虑、对国家前途的思考,以及个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真挚与坦诚,是历史教科书中难以寻觅的。我尤其关注他对于当时各种政治派别的分析,以及他对民主共和道路的探索与坚持。这种第一手资料的呈现,远比二手研究更能触及历史的肌理,也更能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对于有志于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民国初年政治格局的读者而言,这套丛刊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评分的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
评分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评分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也非常舒服非常的惊
评分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评分很好的历史资料。。。。
评分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也非常舒服非常的惊
评分*
评分不错的书。宋教仁字遁初,号渔父,汉族,湖南桃源人。1913年被暗杀于上海,年仅三十二岁。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人物,是中华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刊:宋教仁日记》是宋教仁日记《我之历史》的整理单行本,请湖南社科院刘泱泱先生校订。与其他版本不同的是,此次全面复核了底本,改正了以往版本的错讹,并首次刊布了蔡元培、章太炎等九篇序跋,增添了史料价值。
评分;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