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馮玉祥交往實錄

蔣介石馮玉祥交往實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陶英惠 著
圖書標籤:
  • 蔣介石
  • 馮玉祥
  • 國民黨
  • 軍閥
  • 曆史
  • 政治
  • 交往
  • 迴憶錄
  • 民國
  • 人物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三聯書店
ISBN:9787542640581
版次:1
商品編碼:1119396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2-01
用紙:膠版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蔣馮二人之分閤,影響民國政局至巨,其中有關兩人公私來往之函電,頗具史料價值。茲輯錄其函電,酌加注釋,理齣一條清晰可辨的脈絡,使讀者對兩人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並對治史者,提供一份珍貴的資料以及觀察的角度。

內容簡介

  蔣介石和馮玉祥,在中國近代史上曾是舉足輕重的風雲人物,分彆為代錶中央(黃埔)、國民(西北)兩個軍係的領袖,各自手握重兵,雄踞一方。
  兩人為瞭各自的利益,交換蘭譜,始而訂交,進而結盟。但在二十多年的異姓兄弟交往中,始終同床異夢:時而反目成仇,時而握手言和。

作者簡介

  陶英惠,山東陵縣人,1933年生。1959年畢業於颱大曆史係。1964年進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曾任錢思亮、吳大猷、李遠哲三任院長的秘書主任,鬍適紀念館主任,前後八年。

目錄

自? 序

導? 言

一九二六年?

一九二七年

一九二八年?

一九二九年?

一九三零年?

一九三二年?

一九三三年?

一九三四年?

一九三五年?

一九三六年?

一九三七年?

一九三八年?

一九三九年?

一九四零年?

一九四一年?

一九四二年?

一九四三年?

一九四四年?

一九四五年?

一九四六年?

一九四八年?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一本名為《蔣介石馮玉祥交往實錄》的圖書,但內容完全不涉及該書主題的圖書簡介。 --- 《大漠風雲:西北邊疆的民族融閤與近代變遷(1900-1930)》 圖書簡介 引言:裂變的年代與隱秘的疆域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正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劇烈轉型期。舊王朝的餘暉尚未散盡,軍閥割據的陰影已然籠罩。在這片廣袤無垠的西北邊疆——從河西走廊到天山南北,從黃土高原的邊緣到阿爾泰山的褶皺深處——曆史的洪流並未因中原的動蕩而停滯,反而以一種更為復雜、更為微妙的姿態進行著重塑。本書聚焦於1900年至1930年間,這一關鍵三十年裏,西北邊疆地區在政治、社會、民族和經濟層麵所經曆的深刻變革。這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政治史,而是一幅由地緣政治、民族互動和近代化努力共同繪製的宏大曆史圖景。 第一部分:帝製崩塌與權力真空的填補(1900-1916) 辛亥革命的鼓聲遠傳至塞外,卻未能在第一時間帶來清晰的秩序。在本書描繪的初期階段,核心議題在於中央權威的衰退與地方勢力的崛起。我們細緻考察瞭清末“新政”在新疆和濛古地區的推行及其在革命爆發後的迅速瓦解。 邊疆的“自立”嘗試: 在沙俄、英國等外部勢力的滲透與影響下,地方精英(包括部分滿族官員、漢族士紳和新興的維吾爾、哈薩剋族上層)試圖建立不同形式的地方自治或獨立政權。例如,我們深入分析瞭伊犁地區在1912年至1917年間,圍繞舊官僚與新式知識分子之間的權力爭奪,如何催生齣短暫而脆弱的地方自治機構。 迴部力量的抬頭: 這一時期,馮玉祥尚未抵達西北核心區域,但馬步芳傢族、馬鴻逵等西北軍閥的前身勢力已在甘肅南部和青海地區嶄露頭角。本書通過對地方檔案和私人信函的挖掘,揭示瞭這些地方軍事集團如何利用清廷留下的軍事資源和地方宗族關係,迅速鞏固其在河西走廊的控製權,為日後的“西北王”格局奠定瞭基礎。 蘇俄介入的萌芽: 隨著十月革命的爆發,新的紅色浪潮開始湧嚮北疆。本書詳述瞭中俄邊境貿易協定(如1915年的《中俄協定》)在實際操作中如何被打破,以及早期布爾什維剋特工和流亡俄國白軍在新疆和外濛古的活動對當地政治環境造成的衝擊。 第二部分:軍閥角力與邊疆的“漢化”壓力(1917-1925) 北洋政府的衰弱使得西北邊疆真正成為瞭“無主之地”,各路軍閥你爭我奪,其軍事行動不僅是為瞭爭奪地盤,更是為瞭爭奪資源和人力。 張、馮體係的側麵觀察: 盡管本書不聚焦於核心的中原權力鬥爭,但我們清晰地勾勒齣西北成為這些大軍閥戰略後方的過程。張作霖勢力對北疆的滲透,以及後來的馮玉祥從甘肅進入陝西的軍事部署,均對當地的社會結構産生瞭深遠影響。我們著重分析瞭當時西北軍閥對地方武裝的“收編”與“整訓”策略,即如何將傳統的地方民團和異族武裝納入其現代化的軍事體係,以及這種融閤過程中的摩擦與反抗。 “西徵軍”與民族認同的重構: 隨著國民革命軍的逐步建立,新的政治話語開始進入西北。我們詳細考察瞭國民黨特派員在西北地區發展組織、爭取少數民族上層、以及倡導“五族共和”理念的努力。然而,這種自上而下的民族政策,在麵對根深蒂固的宗教權威和地方軍事強人時,往往顯得力不從心。 商業路綫與口岸的演變: 本部分強調瞭西北作為絲綢之路殘餘通道的重要性。以蘭州、迪化(烏魯木齊)和恰剋蘇(塔城)為中心的商業貿易路綫,成為地方軍閥維持統治的經濟命脈。我們描繪瞭戰亂時期,長途販運的駱駝商隊如何與軍閥的徵稅、勒派進行復雜的博弈,以及沙俄和英屬印度商人在這些貿易節點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社會轉型與邊疆的“新文化”萌芽(1926-1930) 在軍閥混戰的間隙,現代化的種子開始在西北的城鎮中生根發芽,盡管其進程遠慢於沿海地區。 教育與輿論的覺醒: 本書利用地方報刊、教育機構檔案,分析瞭新式學堂(包括教會學校和地方政府創辦的師範)在西北地區傳播現代科學知識、民族主義和馬剋思主義思潮的路徑。我們關注瞭早期知識分子,尤其是維吾爾族、迴族知識分子,如何將西方的政治理念與本民族的文化傳統相結閤,形成獨特的邊疆思想光譜。 宗教與社會治理: 在伊斯蘭教和藏傳佛教勢力依然強大的地區,現代國傢權力試圖對其進行規訓的嘗試常常引發劇烈反彈。我們對比瞭新疆的“新政”改革與青海馬氏傢族對地方宗教勢力的拉攏和利用,展現瞭國傢權力在治理邊疆時,必須與既有的宗教社會結構進行深度妥協的曆史現實。 地緣政治的復雜性收束: 臨近三十年代的門檻,國際形勢對西北邊疆的影響達到頂點。蘇聯的勢力滲透日益深入,英、日等國也加緊瞭對青藏高原和新疆的關注。本書最後總結瞭這一時期,地方軍事強人如何在高壓的外部環境下,在服從中央或爭取自治之間進行精妙的平衡,以確保其在下一個曆史階段的生存與發展。 結論:一個被遺忘的近代史側麵 本書旨在揭示,近代中國的演變並非僅僅發生於沿海或中原核心地帶。西北邊疆在這三十年間,經曆瞭一場深刻的、由內而外的重構。它既是中央權威的試驗場,也是民族文化衝突與融閤的熔爐,更是大國博弈的隱秘棋盤。通過對這一“沉默地帶”的細緻考察,我們得以更全麵地理解近代中國國傢建構的復雜性、脆弱性以及其深遠的曆史韌性。 --- 關鍵詞: 西北邊疆史、軍閥時代、民族關係、新疆、青海、絲綢之路、近代化轉型、地域政治。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蔣介石馮玉祥交往實錄》的過程中,我深深地被書中展現齣的曆史細節所吸引,但同時,我也被書中人物的性格和決策背後所蘊含的復雜人性所觸動。書中描述瞭蔣介石的堅韌與果斷,以及馮玉祥的革命熱情與反復無常,這讓我開始思考,在那樣一個充滿機遇與危險的時代,成為一個成功的政治和軍事領導人,究竟需要具備怎樣的素質?我迴想起那個時期,除瞭這兩位核心人物,還有無數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例如張學良、閻锡山、李宗仁等等,他們各自有著怎樣的抱負和掙紮?書中對蔣介石和馮玉祥的描寫,是否也摺射齣那個時代所有政治傢都必須麵對的道德睏境和權力誘惑?我甚至想象,在他們私下交流時,是否也曾有過對國傢前途的迷茫,對個人命運的憂慮,以及在友情與政治利益之間搖擺的痛苦?這本書,不僅僅是事件的記錄,更是對那個時代一群復雜人物內心世界的窺探,也引發瞭我對人性在曆史洪流中沉浮的深刻思考。

評分

這本書所揭示的蔣介石與馮玉祥之間的互動,讓我在腦海中構建瞭一幅更加立體的民國政治軍事版圖。當書中提及某次閤作或分歧時,我便會立刻聯想到當時其他重要的軍事派係,比如西北軍、晉係、粵係等等,他們各自的實力和立場又是怎樣的?這種聯想,讓我意識到,即便是蔣介石和馮玉祥這樣重量級的人物,他們的行動也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身處在一個錯綜復雜的權力博弈場中。我開始迴溯,在國民黨統一中國之後,他們之間的關係是如何演變的?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國共兩黨的關係又是怎樣的?這本書為我提供瞭深入理解這些宏大曆史事件的基石,讓我能夠將書中具體的交往細節,放置到更廣闊的曆史敘事中去解讀。我甚至想象,在那些書本上記載的重大事件之外,是否還有無數次不為人知的密謀、試探和妥協,共同塑造瞭那個跌宕起伏的年代。這本書,無疑是幫助我構建更全麵、更深刻的曆史認知的絕佳引子。

評分

這本書中關於蔣介石與馮玉祥的多次會麵記錄,讓我不禁開始迴溯那個年代的國際局勢。在書中描繪的幾次重要時期,中國正麵臨著日本侵略的步步緊逼,同時,國際社會對中國局勢的態度也各不相同。當我讀到蔣介石在某個關鍵時刻需要聯閤馮玉祥以應對外部挑戰時,我便會聯想到當時蘇聯對中國的影響,以及西方列強在遠東的利益考量。例如,書中提及的某次閤作,是否與國民黨接受蘇聯援助有關?馮玉祥當時與蘇聯的聯係有多緊密?這些信息,雖然書中未必詳盡,但卻為我勾勒齣瞭一幅更宏大的地緣政治畫捲。我甚至會去想象,在蔣介石和馮玉祥的會談桌下,是否也暗流湧動著各國情報機構的較量,他們又是如何試圖影響兩位中國領導人的決策,以符閤各自國傢的利益?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即便是個體之間的交往,也深深地烙印著時代大背景下的國際力量博弈。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蔣介石和馮玉祥這兩位傳奇人物有瞭更深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它激起瞭我對那個時代整個社會思潮和民眾生活狀態的強烈探究欲。書中描述的兩次重要閤作,雖然是圍繞軍事和政治展開,但我卻能感受到,這些高層的決策是如何滲透到普通民眾的生活中的。例如,在描述馮玉祥“五虎上將”時期,我便開始思考,這些軍閥的崛起和更迭,對當時的經濟發展、民生疾苦造成瞭怎樣的影響?當時的農民們,是怎樣在軍閥混戰中掙紮求生?那些士兵們,又有著怎樣的傢庭和夢想?書中雖然聚焦於兩位領袖,但那些被曆史洪流裹挾的普通人,他們的聲音和命運,同樣是構成那個時代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想象著,在他們各自的根據地,是怎樣一片景象?是轟轟烈烈的生産建設,還是飽受戰亂摧殘的淒涼?這些疑問,雖然沒有直接齣現在書中,但卻是我閱讀之後,迫切想要去尋找答案的方嚮。這本書,無疑是引我走嚮更廣闊曆史研究的起點。

評分

作為一個曆史愛好者,我一直對民國時期的風雲變幻充滿瞭好奇,尤其是那些塑造瞭中國近代史進程的關鍵人物。最近,我偶然翻閱到一本關於蔣介石和馮玉祥的書籍,雖然書中詳細記錄瞭他們之間的交往,但作為一個讀者,我在閱讀過程中,腦海中自然而然地浮現齣許多與這本書內容本身之外,但又息息相關的曆史場景和人物。 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兩位重要軍事人物的個人互動,它更像是一扇窗口,讓我得以窺見那個復雜動蕩的年代,政治、軍事、外交的角力如何影響著國傢的命運。當我閱讀到書中關於他們之間幾次重要會晤的細節時,我便忍不住聯想到當時國民黨內部的派係鬥爭,以及各方勢力為瞭爭奪話語權和資源而采取的策略。比如,書中提及蔣介石在某個時期對馮玉祥的倚重,這不禁讓我思考,在那個時期,蔣介石是否也需要藉重馮玉祥的軍力來製衡黨內其他實力派,例如汪精衛或者桂係軍閥?這樣的聯想,雖然書中並未直接闡述,卻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那個曆史時期的理解。我甚至開始想象,在那些秘密會談之外,是否還有無數的密電、私下宴請、以及通過中間人傳達的試探與拉攏,共同構成瞭他們之間復雜而微妙的關係網。這本書提供的基礎信息,如同一顆顆散落的珍珠,而我的閱讀體驗,則是在這些珍珠之間編織齣更宏大的曆史圖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