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流转税思想研究

中国古代流转税思想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信艳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史
  • 税收史
  • 流转税
  • 思想史
  • 经济史
  • 财政史
  • 中国经济
  • 古代经济
  • 历史研究
  • 税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0937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19603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流转税思想研究》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对中国古代的流转税思想进行研究。作者在梳理古代(公元前1066年~公元1911年)各历史时期的流转税政策、制度演变的基础上。结合思想家们关于流转税的精辟论述,来挖掘流转税在古代运行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以期对现实流转税制改革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和方法借鉴。

目录

第0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先秦时期流转税思想
第一节 “关市讥而不征”思想
第二节 “寓税于价”消费税思想萌芽
第三节 流转税制思想:关税、市税在流转税制结构中的冲突分析
第四节 评析

第二章 秦汉时期流转税思想
第一节 政治关税思想
第二节 “市租”征收思想
第三节 “寓税于价”消费税思想的深化:消费品专卖的流行
第四节 消费税思想与重农抑商政策
第五节 评析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转税思想
第一节 财政关税思想的萌芽
第二节 “估税”市税思想
第三节 “寓税于价”消费税思想向通商思想的过渡
第四节 流转税征收制度的变革:包税制
第五节 评析

第四章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流转税思想
第一节 财政关税思想的盛行
第二节 “除陌钱”市税思想
第三节 “一切通商”的消费税思想萌芽
第四节 流转税制思想:对流转税税负公平问题的探讨
第五节 评析

第五章 两宋时期流转税思想
第一节 关市税思想的共同演进:商税则例
第二节 “一切通商”消费税思想的盛行
第三节 流转税制思想:买扑制
第四节 评析

第六章 元朝流转税思想研究
第一节 关税思想的演化:市舶课思想
第二节 “住税”市税思想
第三节 “一切通商”消费税思想的嬗变(1):专卖与收税并行
第四节 流转税制思想:流转税征收中的法治思想
第五节 评析

第七章 明朝时期流转税思想
第一节 财政关税思想的复兴
第二节 交易税思想
第三节 消费税思想的嬗变(2):开中制度
第四节 流转税制思想:减轻流转税负担思想
第五节 评析

第八章 清朝时期流转税思想
第一节 财政关税思想向保护关税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 营业税思想的演变
第三节 消费税思想的嬗变(3):纲法、票盐法
第四节 流转税制思想:流转税征收的理论依据
第五节 评析

总论 中国古代流转税思想总考察及当代流转税制改革思考
第一节 对中国古代流转税思想的总考察
第二节 中国流转税制改革的现实思考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古代工程技术与文明发展》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古代世界,特别是中国、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和罗马等主要文明区域的工程技术发展历程、核心成就及其对社会结构、经济形态和文化变迁产生的深远影响。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十六章,结构严谨,论述详实,力求呈现一部涵盖广度与深度兼具的古代工程史图景。 第一卷:基础技术与早期文明的塑造 第一章 导论:工程技术作为文明的驱动力 本章首先界定古代工程技术的范畴,探讨其在早期人类生存、定居和组织化社会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分析气候环境、可用资源与初始技术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概述后续章节将要考察的主要文明区域的技术基础。 第二章 水利工程的奠基:农业文明的血脉 重点聚焦于灌溉和防洪技术的演进。详述美索不达米亚的运河系统、古埃及尼罗河泛滥的调控经验,以及中国早期(如都江堰体系的前身)水利设施的规划与实施。探讨这些工程如何支撑了大规模人口的定居,并催生了初级的中央集权管理结构。分析水利工程的材料学基础和组织难度。 第三章 建筑材料的革命:从泥土到石材 考察古代主要建筑材料的发现与应用。细致描绘了泥砖(如两河流域和黄河流域早期聚落)、烧制砖、石材采掘、运输与加工技术。重点解析埃及金字塔群和美索不达米亚宏伟的齐库拉塔(Ziggurat)在材料选择、结构力学上的挑战与解决方案。讨论这些材料的耐久性如何影响了文明的物质遗产。 第四章 交通与基础设施的初创 本章关注道路、桥梁和港口设施的早期形态。分析了车轮的发明与应用对道路需求的影响。考察古埃及通过尼罗河进行物资调运的航运技术,以及早期道路铺设的经验积累。探讨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间贸易与军事调动的战略意义。 第五章 冶金技术的飞跃:青铜时代的来临 深入探讨铜、锡的提取与合金技术,描述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范铸法、失蜡法)。分析青铜技术如何首先应用于工具和武器,并对社会生产力及军事力量格局带来的结构性变化。同时,初步涉及铁器的萌芽及其对技术发展方向的预示。 第六章 测量与几何学的工程应用 强调古代工程实践中对精度和几何知识的需求。分析巴比伦天文学观测与土地测量的关联性。详细考察古埃及土地测量员(Harpedonaptai)利用绳索技术进行直角构建的方法,以及这些经验如何为后世数学发展奠定基础。 第七章 早期军事工程:防御与攻城技术 分析防御工事(如城墙的修建)在城邦争霸中的核心地位。阐述早期攻城器械(如投石机、撞城锤)的原理与发展。考察不同文化在利用地理优势和工程手段进行防御布局上的差异。 第二卷:技术整合与古典文明的辉煌 第八章 罗马工程的集大成:实用主义的胜利 本卷开篇聚焦于罗马工程的系统化与标准化。分析罗马对工程技术的制度化管理(如“元帅”制度)。详细介绍罗马道路网(Via System)的标准化结构、施工流程及耐久性秘诀。 第九章 罗马水利奇迹:高架渠与城市供水 着重分析罗马引水渠(Aqueduct)系统的宏伟工程。探讨其流量计算、坡度控制、拱券结构的应用以及管道材料(如铅管的使用与风险)。论述清洁供水系统如何支持了庞大人口城市的卫生与社会稳定。 第十章 混凝土的复兴与普及 深入探讨火山灰混凝土(Pozzolana)的发明与应用。对比分析其与早期泥浆粘合剂的区别。重点解析万神殿穹顶、浴场和港口设施中,罗马人如何利用这种新型复合材料实现超乎想象的跨度和耐久性。 第十一章 古希腊的理论先驱与机械发明 探讨古希腊在工程学背后的理论支撑。分析阿基米德在杠杆原理、浮力定律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考察亚历山大港的工程成就,如法罗斯灯塔的建造技术,以及早期自动机械装置(如齿轮传动雏形)的探索。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的宏大构筑:长城与运河 聚焦于中国在超大型线性工程上的独特贡献。详细考察长城体系在不同朝代、不同地质条件下的修建策略、材料更替及劳动力组织模式。分析京杭大运河的疏浚、船闸(或直达水道)的设计思想及其对南北经济整合的意义。 第十三章 机械动力学的萌芽:滑轮、起重与传动 梳理古代起重设备的演变,从简单的斜坡到复杂的滑轮组系统。考察古代对杠杆原理在实际起重作业中的运用。分析中国古代记录中出现的提水工具(如龙骨水车)以及水力驱动的早期机械(如水碓、水磨)。 第十四章 陶瓷与玻璃工艺的精细化 研究高超的温度控制技术在陶瓷和玻璃制造中的体现。分析中国制瓷业(特别是硬质瓷的出现)的温度与配方控制,以及地中海世界(如罗马和叙利亚)在玻璃吹制技术上的创新,这些技术如何推动了日用和装饰艺术的发展。 第十五章 古代工程伦理与知识的传承 探讨古代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与知识积累方式。分析口述传统、工匠行会与官方技术机构在知识保护与传播中的作用。讨论不同文化中,工程技术与宗教、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 第十六章 结论:古代工程遗产的现代意义 总结古代工程技术在方法论、材料应用和系统规划上留给后世的宝贵经验。反思这些技术成就如何构建了古典文明的骨架,并为后世的技术范式转型提供了基础。强调对古代工程失败案例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警示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相当考究,封面配色典雅,书页的纸张触感也十分细腻,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值得细细品读的厚重感。刚翻开的时候,就被开篇那段引言深深吸引住了,它没有直接切入具体的税制演变,而是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视角切入,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者巧妙地将税收作为经济活动的润滑剂和调节器,与其背后的权力结构、社会伦理以及文化观念相结合,这种宏大叙事的手法,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感受着不同朝代税收政策的起伏跌宕,以及它们对整个社会肌体产生的深远影响。其中对早期赋役制度的梳理,尤其细致,不仅交代了名称、征收方式,还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逻辑和对农民生活的影响,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从细节到宏观,都展现出作者深厚学养和严谨治学态度的作品,在阅读体验上,它无疑是一种享受。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作者对于“流转税”这一概念的独特理解和深入挖掘。我之前对古代税收的认识,更多集中在直接税,比如人头税、田产税等,而这部书则将目光投向了商品流通过程中的税赋,如过境税、关税、市场税等。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展示了这些流转税在古代经济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它们是如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将这些流转税与古代的交通、商业网络、城市发展甚至对外贸易紧密联系起来,勾勒出一幅更为完整的古代经济图景。书中关于“古代商人的税收负担与策略”的讨论,更是让我看到了古代商人如何在复杂的税收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他们与官府之间的博弈,以及由此催生的各种商业惯例和制度。这种视角非常新颖,也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古代经济史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在关于“国家收入的多元化探索”这一部分。我之前对古代国家财政的印象,似乎都集中在田赋和徭役上,但作者通过梳理大量史料,揭示了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持庞大的国家机器和满足日益增长的财政需求,所进行的各种尝试,比如对商业的征税、对特定商品的专卖(如盐、铁、酒),以及对城市活动的管制和收费等等。这些“非主流”的财政手段,在书中得到了非常系统和细致的阐述,它们不仅反映了古代国家财政的创新性和灵活性,也折射出不同时代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社会管理的智慧。作者在分析这些税收措施时,并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评判,而是着重于它们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以及对经济活动产生的实际影响。这是一种非常客观和理性的研究方法,让我对古代的经济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部书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的财政运作,提供了一个极其细致入微的视角。作者并非仅仅罗列出各种税种的名称和税率,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税收制度形成的历史动因,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它们是如何被设计、被执行、被修改的。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国家财政与士大夫阶层利益的博弈”的章节所打动,它揭示了税收政策并非完全由统治者单方面决定,而是受到当时掌握话语权的士大夫阶层的深刻影响,他们的建议、抵制,甚至是对政策的解读,都可能成为税收制度变迁的关键节点。这种对权力与利益关系的精妙剖析,使得原本枯燥的税收史变得生动起来,充满了戏剧张力。此外,书中关于“以税代役”和“盐铁专卖”等重大财政改革的论述,也并非停留在表面,而是对其历史意义、实施效果以及引发的社会反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读来令人茅塞顿开。

评分

我非常喜欢作者在书中所展现出的史学功底,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史料考证和细节辨析时,显得尤为严谨。比如,在论述某个税收制度的起源或演变时,作者会引述多个相关的历史文献,并对不同文献中记载的细微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最终提出自己更为审慎的判断。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得书中提出的观点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也避免了许多可能存在的以讹传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国家税收与社会公平”这一话题时,所展现出的历史同情心和人文关怀。书中并没有将古代农民仅仅视为被压榨的对象,而是努力去理解他们在税负压力下的生存状态、反抗方式以及他们与税收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对这些微观层面的描绘,我们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以及那些普通人在宏大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