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近代中国邮政储蓄研究(1919-1949)》从收集整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及上海市档案馆未刊档案史料与民国时期经济金融类报刊资料人手,明晰梳理了中国近代邮政储蓄发展的基本脉络,并对其发展趋势的具体表现展开考察。
《近代中国邮政储蓄研究(1919-1949)》稿从金融史的角度,把邮政储蓄作为近代中国金融结构的组成部分,对邮政储蓄发展中的资金运作与治理结构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邮政储蓄的发展特性,并探讨了作为公共部门的邮政在金融领域渗透及扩张的原因、路径与影响,试图为当代中国金融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由于注重金融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运用,使该著作不仅具有相当的经济史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论
一、本书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路径及本书框架
第一章 近代中国邮政储蓄的初期发展:从储蓄机构到储蓄银行 (1919~1937)
第一节 近代中国邮政储蓄的创办与发展
一、近代储蓄的思想渊源与发展特征
二、近代中国新式邮政与邮政储蓄
三、邮政储蓄的特性与竞争优势
第二节 成立邮政储金汇业总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 (1930~1935)
一、中国邮政制度及机构组织的演变
二、邮政储金汇业总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雏形
三、主要经营业务
四、经营取向的转变
第三节 邮政储金汇业局的改组与发展(1935~1937)
一、邮政与邮政储蓄间的分业与混业之争
二、邮政储金汇业局的改组
三、业务经营的多样化
四、资产负债管理的加强
五、同业间的合作、互补与竞争
小结
第二章 近代中国邮政储蓄的深入发展:从储蓄银行到国家行局 (1937~1949)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金融政策的演进及金融结构的变化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政府投资与战前国有金融体系的建立
二、南京国民政府战时财政金融政策的演进
第二节 邮政储蓄与战时金融(1937~1945)
一、正式加入四联总处
二、组织网络与业务发展
三、战时邮政储蓄的发展特点
第三节 邮政储蓄与战后金融(1946~1949)
一、战后初期邮政储蓄的组织恢复与扩充
二、战后邮政储蓄业务经营与恶性通货膨胀
三、1949年邮政储蓄的停业与改组
小结
第三章 邮政储蓄的资金运作与关系型融资(1919~1937)
第一节 邮政储蓄资金运作变迁(1919~1937)
一、邮政储蓄资金运作的总体状况
二、邮政储蓄资金运作的结构分析
第二节 邮政储蓄中以政府为主的关系型融资
一、对交通部等机构放款的基本情况与特点
二、参加对地方建设的放款
第三节 邮政储蓄与商业银行资金运作的比较分析
一、近代商业银行资金运作的背景分析
二、近代商业银行资金运作的主要方式
三、邮政储蓄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比较分析
小结
第四章 邮政储蓄的资金运作与财政化定位(1937~1949)
第一节 邮政储蓄转存制度、政策性金融与货币政策
一、战时金融体系下邮政储蓄的转存制度安排
二、邮政储蓄转存资金流向、政策性金融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第二节 邮政储蓄的自主资金运作(1937~1949)
一、抗战初期(1937~1940)
二、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1941~1945)
三、战后资金运作(1945~1949)
小结
第五章 邮政储蓄的治理结构与管理制度(1919~1949)
第一节 国有金融治理结构
一、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及其特殊性
二、近代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架构及其演进
三、国有金融企业治理结构及其演进——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中心
第二节 邮政储蓄治理结构与管理制度
一、组织结构
二、管理层——监察委员会的治理模式
三、激励机制与薪酬设计
四、管理制度
小结
结语
一、邮政储蓄的发展特性:邮政性与国家信用的结合
二、邮政储蓄与近代中国金融:产业发展的重要构成
三、研究的现实启示:邮政储蓄的市场定位与发展方向
附录
一、组织法
二、1930~1936年度邮政储金汇业局贷借对照表(资产负债表)
三、邮政储金汇业局大事记(1919~1949)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三、研究方法、路径及本书框架
(一)研究方法、路径
本书主要运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关于邮政储金汇业局的原始档案资料及上海市档案馆收藏的邮政储金汇业局上海分局档案资料,因此本书首先是以史料学的方法作为研究基础。这里对档案资料予以简单介绍。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邮政储金汇业局档案,共7700余卷,起止时间为1930~1949年。主要涉及:①总类,包括邮政储金汇业局各项规章制度;总局暨分支机构的设置;人员任免、训练及外籍人员的人事材料;工作计划和工作报告;有关邮政储金事项的建议;局务会议、业务检讨、监察委员会会议的记录;副局长麦伦达与各方的来往函电;各种账册和历年决算报告书表等。②有关储蓄、投资、国内外汇兑、侨汇、人寿保险、农村贴放、抵押放款、代理国库、稽核、调查研究等业务金融活动的档案,包括向中央银行借款、拆款及招商局、中国航空公司等向该局借款的文件;投资事项(投资厂商的概况、营业报告)等鲜为人知的档案。这些档案数目较为可观,而且英文档案占一定比重,笔者依据本书写作的主要内容以及自身的精力与经济实力,选择其中的几百卷作为核心资料来使用。
上海市档案馆馆藏的邮政储金汇业局上海分局档案共2500余卷,起止时间为1930~1949年,该全宗档案已经系统整理。主要内容包括:①总类及规章制度,包括上海分局局务概况,邮政储金汇业局简史,局务动态季报表,局务会议事录,各处室组织系统表,总局各项训令、局谕,邮汇局组织法、法规汇编,邮政章程;放款法令汇编,放款法令续编,会计规程、营业规章、放款规则。②业务及人事,包括上海分局放款审核委员会议事录、盐贷审核会议录、放款小组会议记录、储金概况月报表、汇兑概况月报、头寸概况表、各种存款分析表、军政汇款、印制定额汇票等方面的文件;上海分局员工名册等。
总的来看,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档案比较详尽,而且具有全局性,时间上比较完整,研究价值较高,而上海档案馆馆藏的档案主要以上海分局为主,且集中在1940年之后,其中也收集了总局的一些重要文件资料,因此笔者在研究时采取以二档为主、上档为辅的综合利用方法。
其次,在上述基础之上,本书运用经济学、金融学的方法对具体问题展开分析,这是本书的难点部分。邮政储蓄主要涉及邮政和金融两个方面的知识。
……
前言/序言
近代中国金融史的另一侧面:中国社会经济变迁中的地方金融机构研究(1840-1937) 本书聚焦于1840年至1937年间,中国传统与近代交织背景下,地方性、非国家主导的金融和信用组织的发展脉络、运营模式及其在社会经济网络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书摒弃对中央银行、主要官办公路银行或大型外资银行的传统叙事框架,转而深入考察那些扎根于特定地域、服务于地方商业和民间需求的金融实体,力图勾勒出近代中国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层面的真实图景。 核心研究领域与章节设置: 本书共分六个主要部分,涵盖了钱庄票号衰落后的权力真空填补、新型地方金融的萌芽与实践,以及它们如何适应或抵御宏观经济的剧烈变动。 --- 第一部分:传统信用体系的韧性与转型(1840s-1890s) 本部分考察晚清时期,在西方金融体系尚未完全渗透的背景下,传统信用机构如何延续其生命力,并逐步向近代模式过渡。 第一章:地域性票号的地域性壁垒与业务延伸。 重点分析晋商票号在区域(如山西、陕西)之外的“辅票”或“分庄”的设置模式,探讨其在厘金时代对地方财政的支持作用,以及在洋务运动兴起后,它们在汇兑业务中对洋行的被动依赖性。分析其管理结构如何固守家族和地域血缘,以及这种结构如何成为其抵御近代制度变革的内在阻力。 第二章:钱庄与银钱业的“同业公会”职能。 详细梳理沿海通商口岸(如上海、广州)钱庄公会的实际权力范围。研究其在制定黄金或白银兑换率、处理垫交、以及在地方性金融纠纷中的仲裁角色。特别关注公会如何通过非正式的信用担保,维持区域内商业交易的稳定性,以及这种“软性监管”在面对政府干预(如地方官府的借款要求)时的弹性范围。 第三章:民间典当业的社会安全网功能。 典当业常被视为边缘金融,本书将其置于社会经济稳定的核心进行考察。分析典当行在城市和乡村的分布密度,以及它们提供的“短期、高息”信贷与地方士绅阶层、手工业者日常周转的紧密联系。研究典当业对不动产或重要动产(如首饰、丝绸)的估价体系,以及这种估价体系如何反映特定地区的社会价值观念。 --- 第二部分:近代化浪潮下的“半官方”与地方合作金融(1890s-1911) 本部分探讨在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催化下,地方精英与中央权力之间产生的金融合作现象。 第四章:商会与地方信托的早期实验。 考察各省成立的商会(如广东、江苏)在设立“储蓄机构”或“扶持商业借贷”方面的尝试。分析这些机构的股份结构——往往是官商合股——以及它们在吸收民间闲散资金方面的效率和局限性。重点对比其与中央主导的“实业银行”在资金来源和放贷对象上的根本区别。 第五章:地方厘金局与盐课局的信用担保实践。 清末地方财政改革中,厘金和盐税的征收权常被用作地方借款的担保。本书将研究地方官府如何以这些未来的税收为抵押,向地方的钱庄或票号发行“局票”或“银票”,探讨这些票据的信用等级如何根据地方财政的稳定性而波动,以及它们对区域商业信用的渗透程度。 --- 第三部分:民国初期的金融碎片化与地方重建(1912-1927) 本部分集中于北洋政府时期,中央权威的衰弱使得地方金融自主性大幅增强,金融空间进一步碎片化。 第六章:县级以上的“互助金社”与合作金融的萌芽。 考察在缺乏正规银行覆盖的内陆地区,农民和手工业者如何组织起来,以血缘或宗族为纽带建立早期的互助储蓄组织。分析这些组织的章程,其存贷利率的制定原则(通常基于人情与风险共担),以及它们在应对灾荒时的应急作用。 第七章:军阀统治下的“票号借贷”与地方军费筹措。 军阀割据时期,地方金融机构经常被迫成为军费的“提款机”。本章将分析特定军阀控制区内,如四川、奉系等地的金融机构如何被“征用”,其业务如何围绕军火、军粮的采购进行扭曲,以及这种强制性借贷对金融机构长期稳定性的破坏。 第八章:通商口岸的民族资本银行的地域性扩张策略。 聚焦于如金城银行、盐业银行等民族资本银行,研究它们在地方布点时的选择逻辑。分析它们如何利用其相对灵活的体制,在中小城市提供不同于外资银行的商业贷款,并与当地的钱庄或典当行建立起代理或合作关系,以期打通内部商业网络。 --- 第四部分:地方金融机构对社会经济的微观影响(贯穿全文) 本书的第四、五部分不以时间为纲,而是侧重于对地方金融行为的案例分析。 第九章:建筑业与地方信用的循环:以木材、砖瓦业为例。 分析特定行业的融资需求如何驱动了地方金融业务的创新,例如,大型工程(如新式学堂、市政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如何由地方银行、钱庄和典当行联合提供,以及这种联合贷款对地方物价和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第十章:地方性金融机构与土地产权的固化。 研究地方金融机构(尤其是典当行和地契抵押贷款)在土地和房产交易中的角色。分析在产权制度不稳定的背景下,这些机构如何通过细致的田亩丈量和地契审查,间接维护了地方的土地私有制秩序,并讨论其放贷活动如何导致了特定阶层的土地集中。 --- 第五部分:危机、重组与终结的序曲(1927-1937) 本部分探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对地方金融体系的清理与整合过程,以及地方机构如何应对新一轮的金融管制。 第十一章:地方信托机构的“国有化”或“兼并”之路。 考察国民政府成立后,对地方性、半官方金融机构的清理行动。分析这些机构在接受中央银行或地方政府监督时所做的业务调整、股权变更,以及其中哪些业务被吸收进新的国家金融体系,哪些则因缺乏中央背景而被淘汰。 第十二章:传统信用网络的最后的坚守与消亡。 记录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夜,一些偏远地区或服务特定阶层的民间金融组织(如乡村的钱庄或地方性的互助社)在面对法币推行、物价波动和政治不确定性时的最后挣扎与解体过程。 --- 结论: 本书最终将论证,近代中国的金融现代化并非单向度的自上而下的渗透,而是一个复杂的多中心互动过程。地方金融机构——无论其性质是半传统还是半近代——在特定时期内成功地填补了中央权力缺失所遗留的信用空白,它们是理解近代中国经济韧性、社会结构与区域差异的关键维度。本书旨在将这些“被遗忘的银行家”和他们的金融实践,重新纳入中国近代金融史的宏大叙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