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專題文集:中國近代史基本問題研究》體現瞭著作者在科學研究實踐中長期關注的某一專業方嚮或研究主題,曆時動態地展現瞭著作者在這一專題中不斷深化的研究路徑和學術心得,從中不難體味治學道路之銖積寸纍、循序漸進、與時俱進、未有窮期的孜孜以求,感知學問有道之修養理論、注重實證、堅持真理、服務社會的學者責任。
作者簡介
張海鵬,1939年5月齣生,湖北漢川人,1964年7月武漢大學曆史學係畢業。學術專長為中國近代史研究。代錶作:《中國近代史稿地圖集》、《追求集——近代中國曆史進程的探索》、《中國近代史研究》(閤著)、《中國近代通史》(十捲本,閤著)、《張海鵬集》、《颱灣簡史》(主編)、《書生議政——中國近代史學者看颱灣的曆史與現實》等,發錶學術論文百餘篇,其他文章兩百餘篇。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史學會會長、中國孫中山研究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颱灣史研究中心主任等,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
內頁插圖
目錄
關於中國近代史若乾重大熱點問題的討論
近代中國曆史發展的特點與轉摺
孫中山民生主義的現代意義
當代中國曆史科學鳥瞰
試論鬍繩的中國近代史研究
論牟安世先生的中國近代史研究
中國近代愛國主義理性提升的曆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曆史意義
60年來中國近代史學科的確立與發展
近代中國曆史發展選擇瞭社會主義道路
60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有關理論與方法問題的討論
中日關係的現實與中日關係史研究
如何認識近代中國的反侵略問題——與一些流行的觀點商榷
試論羅爾綱史學研究的新生命——《羅爾綱全集》齣版前言
認識颱灣曆史的特點與對颱工作的復雜性
海峽兩岸關係發展趨勢蠡測
辛亥革命為中國的進步打開瞭閘門
試論劉大年的中國近代史研究
19世紀中日兩國早期現代化比較研究
大國興衰給中國提供什麼樣的曆史教訓
深入鑽研馬列主義,提高宏觀史學研究水平——張海鵬研究員訪談錄
後記
精彩書摘
孫中山認識到,在那時的時代潮流之下,中國不可避免地要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建立有助於資本成長與流通的新實業”。中國要發展資本主義,又要避免資本傢壟斷社會財富、壓製人民群眾,辦法在哪裏?鑒於中國實業發展未久,大資本傢還未齣現,也還沒有資本傢壟斷社會經濟的現象,這就為孫中山設計中國式的資本主義發展戰略提供瞭閤適的客觀環境。孫中山認為,隻要實行以土地國有和節製資本為主要內容的一係列民生主義政策,就能夠避免齣現大資本傢,就能防止社會財富集中於少數人手中,就能防止資本傢專製。民生主義的齣發點,是防止壟斷性的大資本傢齣現,反對大資本傢壟斷社會財富。孫中山在革命之初製定的革命方略中就嚴正指齣:“敢有壟斷以製國民之生命者,與眾棄之”,即是為此。可見,孫中山所要建立的,不是沒有資本傢的社會,而是不要大資本傢的資本主義社會。
民生主義主張通過平均地權實現土地國有,是要限製大地主、大資本傢對土地權的壟斷。平均地權,通過地主自報地價、國傢按價收稅、按價收買以及漲價歸公的辦法來實現。這種設計在實施過程中,必然遇到許多睏難。在廣大農村、山區,地價不可能很快增長,國傢不可能從地主手中按價盡收土地,地主仍將相當牢固地控製著土地所有權。這種土地製度是事實上有限製的地主土地所有製,換一個角度,是不完全的土地國有製。盡管如此,平均地權仍是對封建地主土地所有製的嚴重衝擊,其最大實效,可能正是造成農民和土地的分離,造成遊離於土地之外的農村無産者,為正在發展中的現代工業企業準備産業後備軍。
實現平均地權,照孫中山看來,就算完成瞭民生主義的一半。完成另一半,就要靠發達資本。他說:“要解決民生問題,一定要發達資本,振興實業。”振興實業的辦法,無非是發展鐵路等交通事業、發展礦業、發展機器工業。發展的辦法,就靠節製資本。節製資本,並不是節製資本主義生産,而是節製私人資本的發展。如果任由中國私人或者外國商人來經營,將來的結果也不過是私人資本發達起來,也要生齣大富、大貧等階級的不平。僅僅節製資本,也不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唯一辦法。
……
前言/序言
現代中國社會的轉型與演變:一個多維度的曆史考察 本書聚焦於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中葉這一波瀾壯闊的中國曆史時期,旨在通過對一係列關鍵性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議題的深入剖析,勾勒齣現代中國在內憂外患中艱難轉型的復雜圖景。 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曆史階段的簡單編年敘事,而是試圖從微觀的社會結構變遷到宏觀的國傢治理模式重塑等多個維度,係統考察中國社會是如何一步步邁嚮現代性的。 全書共分為六個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圍繞一個核心議題展開,力求展現曆史的厚重感與思想的穿透力。 第一部分:帝國晚期的危機與社會重構 本部分著重探討清朝晚期,在西方列強衝擊與內部矛盾激化的大背景下,傳統社會結構所經曆的深刻裂變。我們首先考察瞭 士紳階層的角色變遷。傳統意義上的精英群體如何應對新的權力格局與經濟模式?他們是抵抗變革,還是積極參與到地方自治與現代化嘗試中?通過對江南、華北等地鄉村精英群體的個案分析,本書揭示瞭士紳在維護地方秩序與擁抱新式教育、實業間的矛盾心態與實踐路徑。 其次,我們深入研究瞭 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分層與流動。隨著通商口岸的開闢與新式工商業的發展,城市人口結構發生瞭劇烈變化。傳統行會組織逐漸瓦解,新的工人階級、買辦階層與新興資産階級開始湧現。本書細緻描繪瞭這些新社會群體的生活狀態、利益訴求以及他們與傳統社會殘餘勢力之間的復雜互動,特彆是關於勞資關係與城市治理的早期實踐。 此外,對 民間信仰與社會動員 的考察,揭示瞭在國傢權力衰弱之際,傳統宗教與秘密會社如何在基層社會發揮其維係功能,並在特定曆史節點(如太平天國運動後期的地方團練興起)轉化為重塑地方權力的重要力量。 第二部分:國傢權力的重塑與法製觀念的引入 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國傢層麵自上而下的改革嘗試,特彆是洋務運動和清末新政。我們著重分析瞭 中央集權的衰落與地方自主性的增長。甲午戰敗後,中央政府為應對財政危機和軍事需求,不得不授予地方督撫更大的自主權,這在客觀上促成瞭“督撫政治”的形成。本書探討瞭這種權力下放如何影響瞭國傢現代化資源的調配效率與政治閤法性基礎。 在法律與司法改革方麵,本書詳細梳理瞭 近代法律觀念的引入與本土化過程。從條約體係下的治外法權挑戰,到清末修律運動的艱難推進,我們考察瞭中國傳統“德主刑輔”的司法理念如何與西方法治精神發生碰撞。特彆是對公立司法機構的初步建立、陪審製度的嘗試以及法律人纔培養的努力進行瞭細緻的梳理。 第三部分:思想領域的激蕩與知識分子的覺醒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本部分深入探究瞭晚清民初思想界的“百科全書式”的探索與掙紮。我們不滿足於簡單的口號羅列,而是追溯瞭 西方思潮(如進化論、功利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傳入中國的具體路徑、接受群體的差異以及在本土語境下的獨特闡釋。例如,對嚴復、梁啓超等先行者譯介思想的研究,著重分析瞭他們如何利用古典漢語資源來建構現代政治哲學的話語體係。 隨後,本書關注瞭 知識分子群體與政治實踐的結閤。從維新派的改良主張到革命派的激進訴求,再到五四時期對“國民性”的深刻反思,我們觀察到知識分子在“救亡圖存”的使命感驅動下,如何不斷校正其理論與行動。特彆是對“德先生”與“賽先生”的爭論,揭示瞭當時社會在尋求政治現代化與科學理性化之間的深刻張力。 第四部分:經濟結構的轉型與工業化的早期嘗試 在經濟史領域,本書探討瞭 近代中國工業化的雙重性。一方麵,在沿海地區,民族資本主義與官僚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特彆是在輕工業領域取得瞭顯著進展。本書通過對棉紡織業、麵粉業等關鍵産業的考察,分析瞭民族資産階級的發展睏境,包括資金短缺、技術落後以及官僚的乾預與掠奪。 另一方麵,本書也審視瞭 傳統農業經濟的調整與衝擊。隨著世界市場的深入滲透,傳統的小農經濟麵臨著新的挑戰,如土地兼並的加劇、賦稅製度的改革(如攤丁入畝後的變異)以及新作物的引入對地域經濟結構的影響。我們考察瞭農村金融的變遷,包括錢莊、票號的衰落與近代銀行的興起對鄉村信貸體係的重塑。 第五部分:政治形態的迭代與國傢認同的重構 辛亥革命的爆發標誌著帝製的終結,但國傢形態的穩定卻遙遙無期。本部分詳細分析瞭 民國初年的政治生態。從袁世凱時期的“假共和”到北洋軍閥的割據,本書剖析瞭議會政治的失敗原因,包括政黨政治的脆弱性、軍事強人的角色以及中央權威的碎片化。 隨後,本書將目光投嚮 區域性的政治整閤與社會動員。國民黨在南方的崛起,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其在意識形態和組織動員上的成功。我們分析瞭國民政府在統一貨幣、建立現代官僚體係以及推行新生活運動中,試圖構建新的國傢認同的努力與局限。 第六部分:社會生活的現代化側影 最後一部分,本書將視角投嚮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展示現代化浪潮如何滲透到社會肌理之中。我們考察瞭 傢庭倫理與性彆角色的變化。從纏足的廢除、新式教育對女性的吸引,到知識女性參與公共事務的初步嘗試,本書展現瞭傳統宗法製度在麵對新的個人主義思潮時的掙紮與鬆動。 此外,對 大眾文化與消費模式 的研究,揭示瞭新的媒體(如報紙、電影)如何塑造瞭城市居民的審美趣味與政治認知。通過對流行語匯、服飾變遷以及公共娛樂場所的分析,本書勾勒齣一種正在形成的、具有現代特徵的城市文化景觀。 全書旨在通過對這些復雜議題的交叉分析,提供一個更具層次感和動態性的中國近現代史圖景,強調曆史進程中選擇的艱難性、不同力量間的相互作用,以及現代化探索的長期性與非綫性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