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慶賀饒宗頤先生95華誕敦煌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主要內容包括:心通造化神寄山水——饒先生首倡的山水畫西北宗之說、敦煌:饒宗頤先生學與藝的交匯點、選堂書畫與齊物思想——從“參萬歲而一成純”引起的思考、在敦煌慶賀饒宗頤先生95壽誕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中國應有西北宗山水畫——談饒宗頤先生的“中國西北宗山水畫說、佛教考古與藝術、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古琴圖像研究、南北朝時期至唐代瑞像造型的特徵及意義等。
內頁插圖
目錄
論饒宗頤
選堂先生的書道與琴道會通論——讀饒宗頤先生詩《論書次青天歌韻》
心通造化神寄山水——饒先生首倡的山水畫西北宗之說
敦煌:饒宗頤先生學與藝的交匯點
選堂書畫與齊物思想——從“參萬歲而一成純”引起的思考
在敦煌慶賀饒宗頤先生95壽誕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中國應有西北宗山水畫——談饒宗頤先生的“中國西北宗山水畫說
佛教考古與藝術
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古琴圖像研究
南北朝時期至唐代瑞像造型的特徵及意義
藝術人類學與敦煌石窟研究
從仙界到佛土:略論莫高窟第249窟窟頂山林動物與西披的圖像含義
從莫高窟盧捨那與涅盤圖像的配置看地論思潮對敦煌佛教的影響
佛與法界不二——從法界像到盧捨那佛
敦煌石窟歸義軍曹氏供養人畫像與其族屬之判彆
莫高窟第361窟的普賢顯現與聖跡圖——莫高窟第361窟研究之五
……
敦煌赴會式藥師十二大願圖考
文獻研究
社會曆史與文化
敦煌學史
精彩書摘
北朝元義、婁釵墓葬天象圖錶明在北朝墓葬行業中,有成套的畫像係統可錶達天,或升天,或永恒宇宙觀念。雷神風神似乎在這套係統中以天神的身份錶達天界的基本元素,在249窟顯示同一套係統也可用於石窟圖像中。墓室與石窟雖然功用不同,但是在錶達天或天界時采用同樣的畫像係統應是說得通的。
第249窟窟頂西披的雷神、風神在中國傳統中原是用以錶達天界,在注入佛教含義後則錶達佛教天界。第285窟窟頂西披,中央化生童子上方,左右各繪有一擊連鼓雷神,應該也是以雷神錶達佛國天界。
唐張守節《史記正義》解釋《史記·天官書》中的“軒轅,黃龍體”為“軒轅十七星,在七星北,黃龍之體,主雷雨之神”。顯示在漢代以來的天象學中,軒轅星為雷雨之神,故雷雨神屬天上星神,因此從天象學角度來說,雷神雨神與天亦緊密相關。
《魏書,禮誌》記載,孝文帝太和十五年下詔:“先恒有水火之神四十餘名,及城北星神,今圓丘之下,既祭風伯、雨師、司中、司命,明堂祭門、戶、井、竈、中溜,每神皆有,此四十神計不須立,悉可罷之。”此詔主旨是說明既已采用中國式祭天禮儀與神明,則鮮卑舊俗祭天之禮中類似的水、火、星神就不須重復,顯示孝文帝漢化政策中祭天禮儀的一端.而詔文提及北魏孝文帝時代在祭祀天的圓丘下兼祭風伯、雨師、司中、司命(司中、司命為文昌宮六星之二),可見風伯、雨師在其時是被視為與天有關之神。
根據此詔文,薑伯勤先生提議北朝墓葬與石窟中常見的焰翼畏獸,可能屬於被太和朝廷從祭禮廢棄,而仍保留民間的鮮卑舊俗中四十餘種水、火、星神之類,而且他們可歸於天神之屬。在許多討論畏獸而尚無結論的研究中,這建議提供一種特殊的視角。
雷神、風神的畏獸形象,是一個很大題目,以後將與東披一起討論,這裏隻提一點。敦煌第249窟與285窟齣現大量畏獸,這麼多量又造型多變化的畏獸不見於魏晉十六國時期河西地區墓葬。例如丁傢閘5號墓墓頂祥瑞圖像,雖然其造型與249窟窟頂相似,卻不見畏獸。520年代中國傳統墓葬圖像大量被應用於北魏貴族墓葬,也齣現許多畏獸圖像。
……
前言/序言
絲路華章:中古時期河西走廊的宗教、文化與社會變遷研究 圖書簡介 本書係集學界前沿研究成果,聚焦於中古時期(約公元3世紀至13世紀)河西走廊在絲綢之路交流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剖析瞭該地區在宗教傳播、文化融閤、社會結構演變及物質文明發展等方麵所展現齣的復雜麵貌與獨特貢獻。全書秉持跨學科的視野,融閤瞭考古學、曆史學、宗教學、藝術史及文獻學等多重方法論,旨在為理解中古中國與周邊世界的互動提供一個精細入微的觀察切片。 河西走廊,作為連接中原農耕文明與西域遊牧文明的天然通道,始終是不同信仰、技術、藝術和族群交匯碰撞的前沿地帶。本書的每一篇論文,都如同一次深入地層或檔案的考古挖掘,揭示齣隱藏在宏大曆史敘事之下的具體細節與鮮活場景。 一、 宗教信仰的多元共生與在地化進程 中古時期的河西走廊,是佛教東傳的戰略樞紐,但其宗教生態遠非“一教獨尊”可以概括。本書的專題研究之一,集中探討瞭佛教在張掖、酒泉、敦煌等地的傳播路徑、寺院經濟的興衰,以及不同教派(如小乘與大乘的並行,禪宗與淨土宗的滲透)之間的張力與融閤。我們關注的重點不僅是宏偉的石窟造像藝術,更是那些散見於民間碑刻、契約文書和地方誌中的俗信活動。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對非佛教信仰的研究。本書詳細考察瞭祆教(拜火教)、景教(基督教聶斯脫裏派)和摩尼教在河西走廊短暫而深刻的影響。通過對齣土文物和殘存文獻的細緻解讀,研究者們重建瞭這些源自西域乃至更遠地區的信仰體係如何適應漢地社會結構,並在特定的政治或商業環境中尋求生存空間,最終如何與本土道教及民間信仰發生復雜的滲透與替代關係。例如,對特定神祇形象的世俗化處理,以及這些外來信仰在特定族群(如粟特商人、吐榖渾人)社會中的粘閤劑作用,都得到瞭深入的論述。 二、 絲路貿易與社會階層的流變 河西走廊的繁榮,建立在繁復的國際貿易網絡之上。本書突破瞭將絲路簡單視為“貨物運輸通道”的傳統視角,著重分析瞭貿易活動對當地社會結構和人口構成的深遠影響。粟特語、鮮卑語、迴鶻語等多種語言的使用頻率變化,被作為衡量國際性社區活躍度的重要指標。 研究細緻地描繪瞭不同社會階層的生態:從掌握國際貿易命脈的鬍商集團,到為絲路運輸提供基礎服務的徭役群體(包括工匠、軍戶和戍卒),再到地方豪強和官僚階層。通過對敦煌文書中的“雇傭閤同”、“債務憑證”和“田産交易記錄”的分析,本書展現瞭這些社會群體如何在全球化早期形態中尋求經濟利益、維護自身權益,以及在不同王朝更迭中,其階層地位的起伏不定。對於區域性經濟中心(如高昌、甘州)在不同曆史階段的經濟特質比較,也提供瞭新的見解。 三、 藝術與物質文化的交融景觀 河西走廊的藝術成就,是不同文明“對話”的最直觀體現。本書的藝術史部分,超越瞭對風格“漢化”或“異域化”的簡單判斷,緻力於探究藝術母題的傳播機製和審美觀念的變異過程。 重點分析瞭紡織品紋樣、金屬器物工藝及建築裝飾元素中體現的跨文化交流。例如,薩珊波斯風格的動物紋飾如何與漢代的雲氣紋和佛教的蓮花紋相結閤,形成瞭獨具地方特色的視覺語言。此外,對石窟壁畫中服飾、樂器和生活場景的細緻摹寫,為我們重建瞭中古時期河西走廊居民的日常生活圖景提供瞭珍貴的第一手資料。研究者們不僅關注瞭“偉大藝術”的成就,也關注瞭地方作坊、低級匠人對這些藝術母題的復製、簡化與再創造,體現瞭文化傳播的“自下而上”的活力。 四、 族群關係與邊疆治理的復雜性 本書的重要貢獻在於對中古時期河西走廊的“邊疆性”進行瞭深入反思。這一地區並非中原王朝的“穩定邊陲”,而是一個長期處於多族群、多政權(如前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吐蕃、迴鶻)交替統治下的動態地帶。 研究者們審視瞭不同政權下,中原漢族、氐、羌、鮮卑、吐榖渾等主要族群之間的互動模式。這包括軍事衝突後的和解與融閤、士族與地方勢力的聯姻、以及不同族群在兵役和賦稅製度下的差異化待遇。通過對官方史書、地方誌以及新齣土的墓誌銘的交叉驗證,本書揭示瞭不同時期統治者如何利用或壓製特定的族群資源來鞏固其統治,以及這種治理策略如何塑造瞭當地的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特彆是對吐蕃和迴鶻勢力興衰之際,當地居民的遷徙、歸順與抵抗策略的分析,為理解中古邊疆的政治彈性提供瞭深刻的案例。 結語 《絲路華章:中古時期河西走廊的宗教、文化與社會變遷研究》匯集瞭該領域內一批紮實的學術成果,它不僅是對一條古老道路的紀念,更是對一種復雜文明形態的深度挖掘。本書對曆史細節的關注、對多元解釋的包容,以及對考古與文獻互證的堅持,使其成為理解中古中國與“世界”互動關係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參考專著。它將啓發讀者超越傳統的地域和文化劃分,以更加立體和動態的視角,重新審視絲綢之路的曆史意義及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