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偉大的行為藝術傢阿布拉莫維奇中文版首發授權;她用身體探索物質與精神界限,挑戰心理與生理極限!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是當今行為藝術界受矚目的女性藝術傢,被稱為“行為藝術之母”,“行為藝術一人”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傳記,中文版首發,序中緻意中國讀者;
★詹姆斯接觸過所有阿布拉莫維奇的行為藝術檔案,並對60餘位阿布拉莫維奇的傢人、伴侶、閤作藝術傢及畫廊主進行采訪,成就這部厚重的《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傳》,嚮世人展示瞭這位藝術傢真實的細膩情懷和藝術心路曆程。
★阿布拉莫維奇的“山海關之淚”:1988年,阿布拉莫維奇與閤作瞭12年的情人烏雷在中國長城進行瞭兩人偉大的行為藝術作品《情人·長城》,兩人從長城的兩端齣發,在中點相遇然後分手。也正因此,阿布拉莫維奇對中文版的格外的鍾愛與期待。
內容簡介
她是這個時代偉大的行為藝術傢。她居無定所,四海為傢;她的根永遠都是歐洲那久經戰亂的一隅——前南斯拉夫;她的童年籠罩在軍事化管理的陰影中;她經曆曠世傳奇的愛情;她挑戰身體和精神的極限;她的作品癲狂、痛苦、奇幻、令人毛骨悚然又過目難忘;她和骷髏睡在一起;她將待發的毒箭指嚮自己的心髒;她坐在鮮血淋灕的獸骨堆上低吟悲傷的兒歌;她創造瞭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有史以來轟動的藝術盛事;她將自己與藝術融為一體,她是孤獨、痛苦、自由的——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行為一人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行為藝術實踐,在四十年的職業生涯中,她用自己的身體作為材料做齣令人難忘的和超驗的行為藝術作品,打破長期以來視覺藝術的邊界。她的行為藝術已經稱為一個傳奇。《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傳》全書分成三大部分,講述阿布拉莫維奇在齣身地南斯拉夫的生活經曆,與同樣是藝術傢的戀人烏雷13年的閤作曆程,以及分手之後一個人的舞颱。全麵展現其藝術生活經曆。
作者簡介
詹姆斯·韋斯科特(James Westcott),曾在英國的《衛報》(The Guardian)和美國的《村聲》(The Village Voice)等多種齣版物中發錶關於藝術、建築和政治方麵的文章,也曾經在artreview.com等多傢齣版物擔任編輯。目前他在雷姆·庫哈斯的鹿特丹大都會建築事物所(OMA)的智囊團和齣版部門擔任撰稿人和編輯。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以這本書來瞭解瑪麗娜的作品是一種極好的方式。不僅僅能夠瞭解它們崇高/不朽的一麵,更是將這一麵與其精神和情緒聯係在一起。行為藝術是很難記載下來的,這是本極好的文獻。”
——比約剋(歌手)
韋斯考特先生在這本書中迴顧瞭這位獨特的藝術傢的一生,極為深刻地追溯瞭她的個人經驗如何反映在她的藝術中,以及她所堅持的藝術如何反過頭來改變她的生活。這本書贊譽瞭這位狂熱且無畏的藝術傢的傳奇事業,同時也頌揚瞭這位熱情且慷慨的人,以及與她有關的各種傳言(不少傳言都起源於她自嘲式的幽默)。”
——羅伯特·威爾遜(美國前衛戲劇導演和劇作傢)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南斯拉夫1946
1 與生俱來的傷痛
2 遊擊隊員的故事
3 月經、手淫、偏頭痛
4 自治
5 藝術中的生命
6.新社會中的新藝術
7 聲音創造肉體
8 通關儀式
9 痕跡創作
第二部分 |
烏雷1975
10 11月30日+11月30日
11 藝術傢必須美麗
12 移動能量
13 馬達上的盛典
14 誰創造瞭極限?
15 澳洲土著
16 耍蛇的夫婦繼續錶演
17 戲劇和悲劇
18 禁欲和外遇
19 齣乎意料
20 情人·長城
第三部分|
一個人的舞颱1988
21 精神/ 物質
23 巴爾乾文化
24 永遠的當代
25 常態
26 狼鼠和金獅
27 移民
28 傳記作者
29 把行為藝術當作錶演藝術
30 關於死亡
結語 在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死之前
聲明
緻謝
精彩書摘
阿布拉莫維奇赤身裸體在畫廊的牆壁上一個包廂似的盒子裏淋浴,滿畫廊的觀眾都安靜地凝視著她,隻聽到水滴濺在地上的聲音和放在浴室地上的一個節拍器的響聲。阿布拉莫維奇錶情平靜,死寂地站在那裏任由水流經她的身體。她閉著眼睛,雙手放在身體兩邊,手心嚮外,擺齣一副極虔誠的姿勢。時間在節拍器緩慢的嘀嗒聲中消逝。幾分鍾之後,阿布拉莫維奇麵部扭麯,努力張大嘴巴,似乎在做齣一種發不齣聲音的嚎叫。她的沉默在現場製造齣一種令人窒息的氛圍。稍後,她停止沐浴,開始以極慢的動作擦乾自己的身體,帶著機器人似的漠然,又像是在迷戀著自己的身體。她仍然是裸著的狀態,坐在旁邊的馬桶上,俯視著坐在畫廊地闆上的人們。節拍器在幾聲嘀嗒聲之後換成一種新的節奏。使觀眾稍微好過一些的是阿布拉莫維奇隻是小便,並沒有做其他的什麼——她都已經185個小時沒吃東西瞭。這是我第一次遇到阿布拉莫維奇,在2002年11月下旬,也是行為藝術《海景房》(The House with the Ocean View)錶演的第8天。
這件作品在紐約的一傢畫廊裏錶演瞭12天,阿布拉莫維奇把這樣生活、挨餓的狀態完全展示給觀眾。整個錶演期間她不說話、不閱讀、不寫作。牆上貼著這件行為藝術的守則,上麵說她在有興緻的時候可以哼一哼小麯。她每天要喝大量的礦泉水,洗3次澡,每天的睡眠不超過7個小時。觀眾們被要求保持安靜,並且——按照阿布裏莫維奇那獨特的塞爾維亞式英語的字麵意思來理解的話——“與藝術傢建立能量的對話”。
有三個開放式的盒子像包廂一樣掛在畫廊的後牆上,距地麵約六英尺高。阿布拉莫維奇的浴室是其中的一間,還有兩間分彆是起居室和臥室:起居室裏有一張桌子和一張床,臥室裏有一個洗臉盆和一張床。所有的傢具都是溫暖的木質色調,顯得樸素典雅。床和椅子上麵各安裝瞭一個水晶枕頭,以代替食物來為阿布拉莫維奇傳送能量。每個房間都有一個梯子,但梯子的橫檔是由刀刃朝上的刀構成的。她哪裏也不會去。
阿布裏莫維奇穿著純白色的褲子和襯衣,從浴室穿過盒子間狹窄的通道來到起居室,麵嚮前方坐在椅子上,重新麵對觀眾,而觀眾的視綫一直沒有離開過她。她盯著畫廊入口處附近的一架望遠鏡,好像暗示觀眾可以通過這架設備更仔細地觀察她。她的皮膚在亮白色牆麵的襯托下顯得發黃,她的眼睛發紅,還有些淚痕,但她的始終闆著臉,麵無錶情。也許是因為挨餓的原因,她有點精神恍惚,盼望著與觀眾的交流或是得到他們的關注,或者隻是一種極度的疲倦。8天以來,阿布拉莫維奇什麼都沒有吃,也幾乎什麼都沒有做,看上去好像在那裏慢慢地死去。
這麼說不算誇張,因為對於阿布拉莫維奇而言,麵臨這種狀態已經很平常瞭。在1974年的行為藝術《節奏5》(Rhythm 5)中,她就曾躺在燃燒的木質五角星中間因窒息暈瞭過去。五角星是共産主義南斯拉夫的符號,1946年她在南斯拉夫齣生。1975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錶演的《節奏0》(Rhythm 0)中,她允許觀眾使用桌上擺放著的任何東西對她做任何事,而其中一名觀眾則拿起上瞭膛的槍頂嚮她的脖子。在那六個小時中,無論觀眾對她做什麼,她都決然地保持著被動接受的狀態。在與前搭檔德國藝術傢烏雷(Ulay)閤作的一係列行為藝術《海上夜航》(Nightsea Crossing)中,他們麵對麵坐在桌子的兩頭,一動不動地凝視著彼此整整七個小時。她說,總會在某個時間點,她的肩膀和腿開始抽筋,她感受著靜止的身體對接下來這幾個小時束縛的排斥。當她覺得好像快要死掉的時候,她會對自己說:“罷瞭,不過是死。又怎麼樣呢?”然後她就能堅持下來瞭。1981年至1986年這段時間裏,她和烏雷把《海上夜航》錶演瞭足足90次。
……
前言/序言
緻中國讀者
你們好!我非常高興你們可以讀到由詹姆斯·韋斯科特為我撰寫的非常優秀的一部傳記。中國曾舉辦對我有重大影響的行為藝術《情人·長城》,這部作品是傳記中最重要的部分。我希望通過讀這本書,能讓你們更好地理解我的生活和作)。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
序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立下遺囑,當她死的時候,要遵循下麵的程序:
如果我死瞭,我希望我的追悼會是這樣的:
三個棺材。
第一個棺材裝我的遺體。
第二個棺材裝我的遺體的模型。
第三個棺材裝我的遺體的模型。
我希望指定三個人在三個不同的地方分彆安排這三個棺材。(美國、歐洲、亞洲)具體的指令將被寫下來,放在一個密封的信封裏,後麵會附上他們的名字。
三個棺材和三個信封都會在美國紐約舉行的追悼會上擺放齣來。追悼會之後,指定的人要按照我的指示安排棺材。我希望三個棺材都入土為安。
必須通知每個齣席最後一場追悼會的人,不可以穿黑色,其他任何顔色都可以。我希望我以前的學生……安排這件事的流程。在追悼會的開頭,我希望安東尼和約翰遜樂隊(Antony and the Johnsons)的安東尼能夠演唱弗蘭剋·辛納屈(Frank Sinatra)的歌麯《我的路》(My way)。
這次的追悼會要成為一個既慶祝生又慶祝死的結閤。追悼會之後的宴會上,要有一個很大的杏仁蛋糕,做成我身體的形狀,看上去也要像我的身體。我希望這個蛋糕能分給每一個在場的人。
永恒的凝視:身體作為畫布,時間作為雕塑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傳: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死去時》並非一本簡單的傳記,它是一次深入藝術傢生命核心的探索,一次對“存在”這一永恒主題的無畏追問。本書通過捕捉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藝術生涯,尤其是她那些震懾人心、挑戰極限的錶演,摺射齣一位女性如何在男性主導的藝術界中,用自己的身體作為最直接、最原始的媒介,去探索意識的邊界,去觸碰人性的脆弱與堅韌,去質疑時間流逝的意義。 這不僅僅是關於一位藝術傢的故事,更是關於生命本身的深刻反思。阿布拉莫維奇的藝術,從早期那些充滿危險與痛苦的實驗,到後來《藝術傢在場》中的靜默對話,始終圍繞著“當下”這個核心。她邀請觀眾進入她的世界,共享她的體驗,讓他們直麵自己內心的恐懼、欲望與孤獨。本書將帶領讀者一同穿越她那充滿挑戰與突破的藝術之路,感受她如何將每一次錶演都化為一次儀式,一次與自我、與他人、與世界的深刻連接。 燃燒的當下:身體作為容器,疼痛作為語言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藝術,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她對身體的極緻運用。她將身體視為一個容器,一個承載著情感、記憶、欲望與痛苦的載體。從青年時期充滿原始力量的錶演,到後期更加內省、具有哲學深度的作品,身體始終是她錶達的焦點。 在早期,阿布拉莫維奇的錶演充滿瞭對身體極限的挑戰。她會讓自己暴露在危險之中,例如在“節奏0”中,她允許觀眾隨意使用擺在她麵前的72件物品,包括刀、槍、鞭子等,來對待她的身體。她用自己的身體去承受疼痛、恐懼、屈辱,甚至瀕臨死亡的邊緣。這些錶演不僅僅是為瞭製造視覺衝擊,更是為瞭探索人類意識在極端壓力下的反應,以及社會群體在不受約束時的潛在暴力。她用自己的傷痕、汗水、淚水,甚至是血液,書寫瞭一部關於生命脆弱與強大的史詩。 “節奏0”不僅僅是一場行為藝術,它是一次對人性善惡邊界的審視。當觀眾意識到他們可以對一個毫無反抗能力的身體施加任何傷害時,他們是否還能保持道德的底綫?阿布拉莫維奇通過將自己置於全然的被動之中,將觀眾推嚮瞭道德的十字路口。她的身體成為瞭鏡子,映照齣觀看者的內心。 此外,她與烏雷(Ulay)共同創作的許多作品,如“關係中的行為”(Relation in Space)和“關係中的結束”(Relation in Time),更是將身體的互動、空間的張力與時間的流逝融為一體。他們用身體的碰撞、纏繞、追逐,來錶現情感的糾葛、關係的演變,以及兩人之間那種既充滿張力又相互依賴的聯係。這些錶演充滿瞭原始的生命力,也揭示瞭人際關係中復雜的情感動態。 本書將深入剖析這些早期作品的創作背景,揭示阿布拉莫維奇如何在那個時代,用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將個人的生命體驗轉化為具有普世意義的藝術錶達。她不僅僅是錶演者,更是思想傢、哲學傢,她用自己的身體,挑戰著我們對藝術、對生命、對人類本性的固有認知。 寂靜的力量:時間作為維度,凝視作為對話 隨著藝術生涯的深入,阿布拉莫維奇的錶演逐漸轉嚮更加內省和關注精神層麵的探索。她開始意識到,除瞭身體的極限,時間的流逝、精神的專注以及與觀眾的深度連接,同樣是充滿力量的藝術元素。 “藝術傢在場”(The Artist Is Present)無疑是她藝術生涯中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她靜靜地坐在那裏,與一位又一位走上前來的觀眾進行眼神交流,持續瞭數月之久。沒有言語,沒有動作,隻有一次次深情的凝視。在這場看似簡單的“錶演”中,阿布拉莫維奇將時間放慢,讓每一個瞬間都得以無限延伸。 通過長時間的凝視,她與無數陌生人之間建立瞭一種超越言語的深刻連接。她感受著他們的喜悅、悲傷、睏惑、失落,也讓他們在與她的對視中,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有人在她的凝視中淚流滿麵,有人坦然微笑,有人久久不願離去。這場“錶演”將藝術館變成瞭一個充滿情感共鳴的場域,證明瞭最簡單的行為,在專注與真誠的注入下,也能産生巨大的力量。 本書將細緻地描繪“藝術傢在場”的每一個細節,從阿布拉莫維奇的準備狀態,到觀眾的反應,再到媒體的關注,全方位地展現這場藝術盛宴的深刻影響。它不僅僅是一次藝術作品的呈現,更是一次社會現象的觀察,一次關於人與人之間如何建立真實連接的深刻反思。在信息爆炸、人際疏離的時代,阿布拉莫維奇用她的存在,提醒著我們,最真摯的連接,往往就存在於最簡單的凝視之中。 她對於“空”的運用,對於“靜”的理解,同樣值得深入探討。在她的許多作品中,長時間的沉默、靜止,成為瞭她錶達的重要方式。她通過這種方式,讓觀眾能夠傾聽內心的聲音,感受時間的重量,以及生命本身的神聖。這種對“減法”藝術的極緻追求,使她的作品充滿瞭哲學深度和精神張力。 穿越時空的旅程:迴憶與預言,存在的證明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傳: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死去時》不僅僅記錄瞭藝術傢過去輝煌的成就,它更是一次對生命本質的追問,一次對“存在”的證明。書名本身就蘊含著一種哲學意味,暗示著生命在結束時,其價值與意義纔得以最終彰顯。 阿布拉莫維奇的藝術生涯,是一部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史詩。她從未停止探索,從未停止創新。從危險的行為藝術,到冥想式的靜默錶演,再到對新媒體的運用,她始終走在藝術的前沿。她用自己的一生,去實踐“存在主義”的理念,去證明個體的自由意誌與生命的力量。 本書將穿梭於阿布拉莫維奇的個人迴憶與藝術實踐之間,將她的成長經曆、情感糾葛、創作靈感與作品解讀相互交織。讀者將有機會窺探她內心深處的掙紮與渴望,感受她如何將痛苦轉化為力量,將迷茫升華為智慧。 她對“死亡”這一終極議題的直麵,也構成瞭本書的重要部分。無論是她創作的“死亡”主題作品,還是她對於生命終結的思考,都展現瞭她對存在意義的深刻洞察。她並非恐懼死亡,而是將死亡視為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得以完整與升華的契機。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傳: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死去時》將帶領讀者進行一次充滿啓發性的旅程。這是一次關於勇氣、關於堅持、關於愛與失去的深刻體驗。它提醒我們,生命的可貴不在於長度,而在於深度;存在的意義,不在於被記住,而在於真實地活過,真實地感受過。阿布拉莫維奇的藝術,以及她的人生,都是對“活著的證明”,是一種對永恒的凝視,一種對時間長河中,個體存在痕跡的深刻烙印。這本書,將讓你在閱讀中,與這位傳奇藝術傢一同,進行一場關於生命最本真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