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孩子为什么不好好吃、不好好睡?为什么尿床、随地大便?为什么说脏话?为什么撒谎、偷东西、欺负人?为什么恐惧?为什么不学习?
……
这些行为,都是孩子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父母沟通。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他们的表达方式十分有限,往往用行为作为与大人沟通的一种方式……如何读懂孩子这些看似异常行为背后真实的感受和需求,如何解决孩子的这些问题,以及何时应该寻求专业帮助,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内容简介
作者在本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理解并解决从出生到12岁孩子常见的一些问题行为,比如,睡眠问题、吃饭问题、尿床、随地大便、恐惧(胆小)、说脏话、撒谎、偷东西、欺负人、受欺负、不爱学习等等问题,并根据儿童心理学理论和自己的临床咨询、治疗经验,介绍了这些问题的实际解决方法。
由于孩子的语言能力不足以表达他们的感受,他们就会用挑战性的、不恰当的或者恼人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所以,孩子的行为问题其实是孩子在努力与大人(包括父母、幼儿园和学校老师)沟通,只有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和意图,才能有效地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使孩子健康成长--无论是身体的健康,还是情感的健康。
作者简介
安吉拉·克利福德- 波斯顿(Andrea Clifford-Poston),教育心理治疗师、儿童和家庭心理健康专家,在学校、医院和心理诊所与孩子和父母们打交道30 多年;她曾在查林十字医院(Charing Cross Hospital,建立于1818 年)的儿童发展中心担任过16 年的主任教师,在罗汉普顿学院(Roehampton Institute)担任过多年音乐疗法的客座讲师,她还是《泰晤士报》“父母论坛”的长期客座专家,为众多儿童养育畅销杂志撰写专栏和文章,包括为“幼儿园世界(Nursery World)”撰写了4 年专栏。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第1章 美好的期望
孩子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孩子们背负着各种期望而生……在某个时刻,所有的父母都不得不放弃想象中的完美宝宝,而向生出来的真实宝宝妥协……当你少考虑自己的梦想和期待,而更多地考虑自己面前这个非常真实的孩子时,你就开始跨越养育的头几个阶段之一了……
周密的计划
社会的期待
创造的满足感
养育的首要任务
突破"专家"的包围
作为一家人意味着什么
"给孩子我不曾拥有的东西"
要比父母做得更好
童年的浪漫
单亲父母怎么办
沮丧和羡慕……那些没有孩子的夫妻
"我们原以为会很快乐"
总结
第2章 最早的抗拒
孩子为什么不吃、不睡
吃饭和睡觉,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所以,当孩子利用吃饭和睡觉来表达他们最深切的焦虑和不安时,我们不应该感到吃惊……我们将讨论童年时期一些常见的进食和睡眠困难,以及何时应该寻求专业帮助……
喂食困难
喂食与管教不同
好食物和坏食物
家庭对食物的态度造成的影响
拒绝吃东西的孩子
挑食的孩子
5岁以上大孩子的挑食问题
只吃一种食物的孩子
挑食何时会变成饮食紊乱
如何对待饮食紊乱症
你无法总赢
睡眠问题
什么是睡眠问题
孩子独自睡
睡眠和死亡
睡眠和分离焦虑
梦的重要性
是否任由孩子哭
是否允许孩子睡在父母的床上
5岁以上大孩子的睡眠问题
谁有问题
总结
第3章 被偷走的王冠
同胞竞争
生更多的孩子,在当时看来可能是个好主意……但是,当孩子们激烈地争吵和打架时,你可能会感到沮丧和惊愕……同胞竞争,首先是孩子怨恨你们--父母--生了另一个孩子……
"让孩子有个玩伴"
同胞竞争不可避免吗
有接受弟弟妹妹的最佳年龄吗
宠爱的重要性
魔幻思维
如何对待大孩子的同胞竞争--"弟弟妹妹更受关注"
家里小孩子的感受
你挑起孩子的嫉妒心了吗
"我永远都做不对"
长大后会好吗
讨厌自己的兄弟姐妹也没关系
当心宠物!
总结
第4章 规矩和规则
让孩子听话
孩子需要管教,就像他们需要自由和选择一样……孩子是否听话,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大人理解孩子行为的方式……
我们是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学习做父母的
孩子们需要管教
为什么孩子们需要违背父母
为什么说"不"这么难
为什么孩子们需要管教
让孩子按你的要求去做
为婴儿设立界限--婴儿可能会被宠坏吗
恼人的2岁:神话还是现实
童年中期
惩罚造成的问题
那些太好的孩子
"公平"意味着什么
能不能打孩子
关于父母保持一致
当父母相互破坏对方的权威时
总结
第5章 尿床、随地大便、恐惧和说脏话
令人担忧的行为
尿床、随地大便、恐惧和说脏话,是童年时期的一些常见极端行为……这通常表明,孩子有一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担忧和困惑……
尿床
随地大便
恐惧和恐惧症
恐惧症
露骨地谈性话题
总结
第6章 当孩子似乎在变坏时
撒谎、偷东西、欺负人和交坏朋友
撒谎、偷东西、欺负人和交坏朋友……都是孩子向父母沟通他们的烦恼和焦虑的一种方式……
撒谎
孩子为什么撒谎
孩子说谎的几种常见类型
就微不足道的小事说谎
吹嘘式谎言
解释自己感受的谎言
分离式谎言
偷东西
恃强凌弱
总结
第7章 父母和老师
理解孩子在幼儿园和学校里的问题
上幼儿园和上学,是孩子与外界的第一次主要接触……在从一个世界迈入另一个世界时,大多数孩子都会因幼儿园或学校与家里的差异,体验到各种冲突……
父母和老师
开始上幼儿园
该不该送孩子上幼儿园
很难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孩子
控制与沟通
学校对8岁以下的孩子意味着什么
那些不学习的孩子
理解学习的过程
过分好动的孩子--"他就是不听"
焦虑有时是有益的
让孩子为上幼儿园或上学作好准备
升入中学
家庭作业问题
当你的孩子去上学时,你会做什么
最后,当心私下传话!
总结
第8章 相信善良
离婚的影响
无论对孩子还是大人,离婚都会引起许多问题……对父母来说,最具有挑战性、最常被提起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妥善处理?怎样才能不让离婚破坏一切?"
一次失败的婚姻
离婚是大人的决定
我们该跟孩子怎么说
"不是你的错"……这是大人的事
当父亲或母亲突然离开家时
孩子们对离婚和分居的反应
独有的体验
当一个孩子承受所有的悲伤时
一种丧亲之痛
孩子所处成长阶段的影响
比较的重要性
社会和其他因素
父母怎样才能帮助孩子
在一起是乐趣还是浪费时间
当爸爸不来探望时
把孩子当武器
共同监护--应对两个家庭
挑拨父母相争
再婚
重组家庭
关于作为大人
相信善良
总结
第9章 关于永远赢不了
写给职业父母的话
外出工作的母亲们也许会觉得,自己既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又不能完全胜任自己的工作……这主要是由于她们想做一个"超级母亲"……但是,没有哪个孩子需要超级母亲或完美的母亲,他们只需要一个"足够好"的母亲……
变化与机会
选择带来的影响
在别无选择时
只是一个家庭主妇
两样都做不好
从孩子的角度看……
被父母依靠的孩子
精疲力尽的父母
关于计划成为一名职业母亲
职业母亲的优势
父亲们是否参与照料孩子
父母二人独处的乐趣
单身父母
总结
精彩书摘
引言
“孩子们知道的东西总是比他们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多:这是他们不同于我们成年人的地方,成年人一般说的比知道的多得多。”
--J.吕塞朗
亲爱的读者,当你打开这本书时,我很清楚你对我--本书作者--的期望。这本书是应各种期望而生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父母们对我的期望,孩子们对父母的期望,以及我对父母们的期望。是什么促使你读这本书的?是因为你有一个令人烦恼的孩子,而有针对性地选择了这本书吗?还是在逛书店时无意中发现了它?是由一个朋友或专家推荐,因为他们认为这本书能使你恢复信心,或者能以一种有益的方式让你了解事实?又或者是别人随手一放,被你在寂寥时捡起?你对本书有何期待?怎样才能使你感觉自己受益匪浅?
这本书可能与其他写给父母的书不同,因为它的着眼点不在于控制孩子的行为,而更多地在于怎样理解孩子的行为--孩子行为的“原因”。我的意图不在于提供“正确的方法”,或提供解决儿童行为问题的速效方案。我希望的是营造一种氛围,以便我们能共同思考孩子的行为。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他们的表达方式十分有限。如果他们还不会说话,或者无法清楚地说出问题之所在,他们就很可能用行为作为与成年人沟通的一种方式。问题在于,孩子选择的行为常常无法准确地反映他们的困扰,而成年人则会将孩子的行为理解为不可理喻的、不合适的。比如,一个4岁的孩子因为家里有了一个新宝宝而感到伤心和生气,当他认为重获父母疼爱的方法就是打这个新宝宝时,就会被大人误解。一个恶性循环就形成了。
一旦父母理解了孩子行为的原因,他们就能够以一种使孩子感觉自己得到倾听和理解的方式,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回应--结果,孩子重复不当行为或令人讨厌行为的压力就会减小。父母就能够自如地对孩子进行有效的限制和管教。因而,恶性循环就能被打破。
比如,一位对自己3岁儿子的攻击行为和寻求过度关注行为忧心如焚的年轻母亲来找我。她说,有时候,儿子会在爆发攻击行为之后,目不转睛地盯着她,几乎就是在等着看他的行为会对妈妈有什么样的影响。她5岁的女儿患有脑瘫,比同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照。但这位母亲感觉自己给予两个孩子的时间和关爱是相同的。
当我问她“詹姆斯怎么知道他的行为确实对你产生了影响”时,她显得很吃惊。
她想了一会儿,脸上出现了如释重负的快乐表情:“嗯,这就对了,就是那种感觉……他就是在对我施加影响!”
詹姆斯的词汇量还有限,他无法把自己对姐姐占据了妈妈太多心思的焦虑说出来。他能看到姐姐对母亲的影响。
大多数父母都拼命想做到最好,当他们尽管竭尽全力但事情还是“出错”时,就会感到不知所措、困惑、伤心。将孩子的行为仅仅用“好或坏”、“得当或不当”来划分,并因而将它仅仅当做是需要控制的某种东西,就是将孩子的行为二维化了,忽视了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和孩子就被置于了直角的两个边上,会渐行渐远。通过加入第三维--把孩子的行为看做是一种沟通方式--我希望,当显而易见的道理变得模糊不清时,或当父母们无人相助时,本书能让你对孩子的行为有更多的理解。第1章中提供了更多的此类信息。
出色的父母本能
唐纳德·温尼科特,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的儿科医生和儿童心理分析学家,他认为,成年人有“出色的父母本能”。这是让人多么困惑的一个说法啊!我们所说的本能,往往是我们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学来的某些喜好、做法和事情的一种综合。养育孩子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有点像一个实验。本书并非要为怎样养育孩子制订一个计划,而是要提出可供父母们尝试各种可能奏效的方法的建议。如果有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大多数父母都会与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的“出色的本能”保持一致,也就是说,能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即时的反应。但是,当父母的“出色本能”与一个孩子的需求不匹配时,问题就出现了。父母便可能感到绝望、不知所措,感到自己没有为人父母的“出色本能”,还会强烈感觉到“书都没有用”!
所以,唐纳德·温尼科特促使我们思考:“父母的出色本能是什么,它从何而来?”
知道的和不知道的
“你25岁了,你认为自己了解生活的全部,但是,我的上帝,这件事可不一样。”
(一个10天大的宝宝的父亲)
一个人如何以及从哪里学习做父母呢?“出色的父母本能”来自哪里?我们以为自己会自动知道如何做父母。我们的文化中有许多关于什么是“对孩子好”的神话;而且,与其他神话一样,这些养育神话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孩子们确实需要充足的睡眠,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同等的睡眠!养育神话也许会强化一种观念:养育孩子是一项可以被教会的技能,就像为了工作而进行培训或学习某个运动规则一样。大多数人对“什么是对孩子好”有着自己的看法。父母们从自己的父母、朋友、专业人士那里得到的养育建议(不管需要不需要),也许会强化“正确的养育方式只有一种”的观念。
杰克,11岁,非常粗野,被他那烦恼不已的父母带来找我,因为他们很难让他上床睡觉。他们用尽了各种办法跟他协商就寝时间,但杰克总是大发牢骚。根据儿童所需要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他们固执地认为,杰克必须在固定的时间上床睡觉。
也许孩子们知道自己需要多少休息和睡眠,要求定时就寝可能更多地是出于父母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这也许是规定固定的就寝时间的真正原因。但是,在杰克的例子中,这样做却适得其反。他的父母后来同意采用新的作息规定,允许杰克按照自己的意愿想几点就几点睡--尽管晚上8:30以后他不能待在父母的房间里--条件是,他得在早上7:30下楼吃早饭。他们坚定地向他指出,如果他早上7:30没能下来吃早饭,那么当天晚上就必须按父母规定的时间上床睡觉。
……
前言/序言
穿越童心的迷雾: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指南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本独一无二的书,等待着父母细心翻阅。他们哭闹、嬉戏、沉默、反叛,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行为背后,其实蕴藏着丰富的内心语言和成长的信号。然而,对于许多家长而言,如何真正“读懂”孩子,如何应对那些令人困惑、甚至焦虑的行为,却是一门充满挑战的课题。这本指南,正是为所有渴望与孩子建立更深层次连接,理解他们成长轨迹,并有效引导他们健康发展的父母们量身打造。 我们常常惊叹于孩子们的纯真与活力,但也难免会因为他们突如其来的情绪爆发、令人费解的固执、或者让你束手无策的“坏习惯”而感到不知所措。为什么孩子会无端哭闹?为什么他们会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为什么他们会对某些事情表现出极度的恐惧或抗拒?这些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层出不穷,困扰着无数家庭。然而,这些行为并非空穴来风,它们往往是孩子内心需求、情绪状态、认知发展以及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书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解决方案”,而是邀请您踏上一段深入探索孩子内心世界的旅程。我们将一起拨开行为的迷雾,去倾听孩子那些未被言说的声音。我们相信,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基石。当您能够洞悉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那些看似棘手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第一部分:解码孩子的语言——行为背后的信号 孩子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他们的行为。无论是微笑、哭泣、拥抱,还是咬指甲、打滚、拒绝沟通,每一种行为都是他们在传递某种信息。然而,我们往往因为缺乏对孩子发展规律的了解,或者被自己的情绪所干扰,而错失了这些宝贵的信息。 1. 婴幼儿时期:探索与依赖的初级阶段 哭泣的学问: 婴幼儿的哭泣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理需求表达,它还可能意味着饥饿、困倦、不适、孤独、甚至是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和不安。我们将探讨不同哭声的细微差别,以及如何区分和回应这些信号,让宝宝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安抚。 肢体语言的奥秘: 孩子的小手挥舞、身体的伸展、眼神的交流,都在诉说着他们的感受。我们将学习解读这些非语言信号,比如孩子是否感到安全、是否对某物感兴趣、或者是否需要您的陪伴。 探索欲的萌芽: 抓握、啃咬、翻身、爬行,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都是孩子主动探索外部世界的方式。理解这种探索的本能,并为他们提供安全、适宜的环境,是支持他们成长的关键。 2. 幼儿时期:自主与界限的尝试 “不”的力量: 随着自我意识的萌发,幼儿会开始发出“不”的声音。这并非是单纯的对抗,而是他们建立独立性、表达自己意愿的初步尝试。我们将探讨如何理解和引导这种“自我主张”,而不是简单地压制。 情绪的爆发: 幼儿的情绪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但其强度有时会令家长心惊胆战。发脾气、哭闹、攻击性行为,这些常常是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强烈情绪时的“呐喊”。我们将深入分析幼儿情绪发展的特点,并学习温和而有效的安抚和引导方法。 游戏中的学习: 游戏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主要方式。他们通过扮演、模仿、合作和竞争,来理解社会规则、发展社交技能,并处理内心的情绪。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游戏,了解孩子内心的世界,并借此进行教育。 分离焦虑的应对: 离开父母的视线会让一些幼儿感到不安。理解分离焦虑的普遍性,并掌握一些策略,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让他们能够独立地探索世界。 3. 学龄前期:规则与社交的初体验 规则的理解与遵守: 学龄前儿童开始理解并尝试遵守家庭和社会的规则。当他们违反规则时,背后往往隐藏着认知上的误解、冲动的驱使,或是对界限的试探。我们将学习如何清晰地传达规则,并采用积极的方式引导他们建立规则意识。 社交的挑战: 分享、合作、冲突,这些都是学龄前儿童在社交中会遇到的。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害羞、争抢、或者攻击性的行为。我们将探讨如何帮助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学习解决冲突的技巧,并建立健康的友谊。 想象力的飞跃: 这个阶段的孩子想象力极为丰富,他们常常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理解并尊重他们的想象力,同时引导他们区分现实与虚幻,对于他们的认知发展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聚焦常见行为问题——洞察与疏导的艺术 许多家长都会遇到孩子出现的种种“问题行为”,它们不仅影响着孩子的日常生活,也给家庭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本书将聚焦这些常见行为,深入剖析其根源,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1. 拒绝合作与对抗性行为: “不”到“为什么”: 孩子为什么如此固执?是故意挑战您,还是有其他原因?我们将探讨固执、反抗、拖延等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例如对自主权的渴望、对规则的不理解、或是对不安全感的表达。 沟通的艺术: 面对孩子的对抗,强硬只会适得其反。我们将学习如何以平和、尊重的态度与孩子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并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积极的引导: 如何将对抗转化为合作?我们将探讨如何设置清晰的界限,使用积极的语言,并鼓励孩子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 2. 情绪失控与攻击性行为: 理解情绪的洪流: 孩子为什么会发脾气?为什么会打人、咬人?我们将深入分析幼儿期和学龄期儿童情绪发展的特点,以及导致情绪失控的原因,例如挫败感、被忽视、过度刺激等。 情绪的“消防员”: 如何帮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们将提供一系列有效的策略,包括识别情绪、表达情绪、以及学习自我安抚的技巧。 化解攻击的能量: 攻击性行为往往是孩子在表达痛苦或无助。我们将学习如何安全地处理攻击行为,同时引导孩子找到更健康的表达方式。 3. 睡眠与进食的困扰: “夜猫子”与“挑食大王”: 睡眠困难和挑食是许多家长头疼的问题。我们将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生理和心理原因,并提供改善睡眠习惯和培养健康饮食习惯的方法。 建立规律与界限: 规律的作息和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我们将学习如何为孩子建立清晰的界限,并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 学习困难与注意力问题: “坐不住”的孩子: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难以完成任务,这让家长非常担忧。我们将探讨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的可能原因,包括生理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学习方法不当。 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我们将分享如何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点,设计更具吸引力的学习活动,并提供一些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支持与鼓励: 面对学习上的困难,孩子的自信心很容易受到打击。我们将学习如何给予孩子恰当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信心。 5. 社交退缩与过度依赖: “内向”的孩子: 孩子不愿意与他人交流,总是躲在父母身后,这让家长担心他们的社交能力。我们将探讨孩子社交退缩的可能原因,例如害羞、缺乏社交技能、或是不愉快的社交经历。 “断奶”的艺术: 孩子过度依赖父母,不愿独立,这是许多家长面临的挑战。我们将学习如何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建立独立性,让他们在安全感中学会放飞。 培养社交的自信: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社交的自信?我们将提供一些社交技巧的训练方法,并创造更多孩子与同龄人互动交流的机会。 第三部分:建立积极亲子关系——爱与理解的桥梁 理解孩子的行为,终极目标是为了与孩子建立更健康、更积极的亲子关系。爱是基础,而理解是沟通的桥梁。 1. 有效沟通的艺术: 倾听比说更重要: 学会主动倾听,理解孩子话语背后的情感和需求。 积极回应: 用理解、支持和尊重的态度回应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被看见和被重视。 清晰的表达: 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清晰地表达您的期望和规则。 2. 树立界限与提供支持: 温柔而坚定的界限: 界限是为了保护孩子,也是为了引导他们建立责任感。我们将学习如何设置合理且一致的界限。 恰到好处的支持: 在孩子需要时给予支持,但不要包办一切,让他们有机会独立尝试和成长。 3. 情绪的同理与引导: 理解孩子的情绪: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他们的情绪,即使您不认同他们的行为。 帮助孩子命名情绪: 教会孩子认识、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是他们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4. 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鼓励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培养他们对过程的投入和享受。 激发好奇心与探索欲: 为孩子提供充满刺激和可能性的环境,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索。 5. 家长自身的成长: 自我觉察: 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模式,避免将自己的压力和焦虑传递给孩子。 耐心与韧性: 育儿是一场马拉松,需要耐心和韧性。学会自我调节,保持积极的心态。 这本书,将是您在育儿道路上的一位忠实伙伴。它不仅仅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将引导您去感受、去连接、去理解。当您能够真正“读懂”您的孩子,您会发现,那些曾经让您头疼不已的行为,都将化为成长的契机;您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将因此变得更加深厚、更加充满爱与智慧。让我们一起,走进孩子内心最柔软的世界,用爱与理解,点亮他们成长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