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第2版)》依据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普遍反映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探讨大学生心理成长中的各种热点问题与热门话题。包括大学生自我认识与自信训练、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情绪与压力管理、恋爱与性心理、网络心理与行为、人格健康与重塑、心理障碍与咨询、职业生涯与规划、生命教育与危机干预等内容。编写风格上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除主干内容外,另附有生动活泼的阅读材料或菜单式自助策略。
《大学生心理健康(第2版)/21世纪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既可作为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类公共选修课、必选课或必修课的通用教材,也可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自我提升、心理保健的自助读本,同时也可作为教育工作者、家长及心理学爱好者的参考资料。
吴才智,任教于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
自90年代起,吴教授长期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与治疗,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辅导行政等。撰写了《实用心理按摩》、《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多部著作,发表心理学文章达100多万字。主持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心理学研究项目。
2008年5月,吴教授任湖北省抗震救灾心理援助队队长赴地震灾区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同年获团中央授予的“抗震救灾先进志愿者”荣誉称号。
吴教授先后在解放军四总部,中国石化,武汉铁路局,武汉市总工会、公安局,湖北多个高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数百场。)
第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健康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表现
第三节 学习保持心理健康
第二章 大学生自我认识与自信训练
第一节 关注自我成长
第二节 构建和谐自我
第三节 增强自信训练
第三章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
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内容
第二节 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
第三节 人际交往的艺术
第四章 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学法指导
第一节 大学生学习概述
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学习问题及其调适
第三节 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五章 大学生情感心理与情绪调适
第一节 情绪、情感概述
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情绪困扰与调适
第三节 情绪智力与大学生情绪管理
第六章 大学生爱情心理与心理调适
第一节 什么是爱情
第二节 常见爱情问题与调适
第七章 大学生性爱观念与性行为指导
第一节 性与性爱
第二节 性观念与性行为选择
第三节 性的困扰与心理调适
第八章 大学生人格健全与性格重塑
第一节 人格及人格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气质特点与人格偏差
第三节 健全人格的塑造
第九章 大学生挫折应对与压力管理
第一节 挫折与应对
第二节 压力与压力管理
第十章 大学生网络心理与上网指导
第一节 开展网络心理保健
第二节 纠正网络偏差行为
第三节 加强大学生上网指导
第十一章 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
第一节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第二节 个体与职业的匹配
第三节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与步骤
第四节 大学生就业指导
第十二章 大学生心理障碍与心理咨询
第一节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治疗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自我防治
第十三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危机干预
第一节 生命价值与生命教育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危机干预
第三节 大学生自杀行为及自杀预防
参考文献
坐井观天
一只青蛙拥有一口井,高兴时它会跳进水中,水托着它的双腮。钻进水里,泥巴便按摩它的脚。晚上跳上来,安静地坐在井边观看月亮。早上便到井外,在幽静的草地上四处散步。平时它喜欢到井里看小蝌蚪、小螃蟹在水中嬉戏,跟它们聊天。但由于常被讥笑是井底之蛙,它并不快乐。
一天,它遇到一只千年的乌龟,乌龟告诉它大海有多大,鱼儿是如何快乐地畅游。青蛙决定离开它的井,前往大海。它经过平原,越过深沟,攀过高山,经过沼泽,茂密的荆棘刺伤它的身体,锋利的石块刮伤它的手掌,炙热的阳光灼伤它的皮肤,饥饿时要吃草根充饥,日晒雨淋,春夏秋冬,青蛙终于到了大海。它雀跃地跳进海中,海水的盐分弄伤了它。鱼儿告诉青蛙,你不能生活在大海里,应该去湖泊。青蛙带着沮丧的心情继续旅行。经过丛林,越过沙漠,火热的空气让它干枯,干燥的空气让它窒息,它继续吃草根为生。经过一条条河流,终于看到了一片湖。它雀跃地跳进湖中,不断地前游,前游,直到疲惫,它想找个地方歇息,但湖中没有一根芦苇,四周看不到边。它疲惫且沮丧,这时又遇到了乌龟。青蛙惊讶地问乌龟为什么不在大海。乌龟说海虽大,却不适合它,湖虽小,却乐在其中。
青蛙仿佛明白了,游回岸上,继续前行。经过一段日子,青蛙终于回到了它的井边,它雀跃地跳进去,满足地坐在井中观望蔚蓝的天空。
读故事,想问题:
1.青蛙在井里生活,最初并不快乐,为什么?
2.青蛙为什么要去大海,去湖泊?
3.青蛙回到井里,为什么感到满足?
在生活的道路上,我们很多时候像这只青蛙一样,对自己的生活处境不满,想要改变,但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新的生活处境也不能令自己满意,就像青蛙一样,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大海,却被盐分弄伤,到达湖泊,却找不到一个歇脚的地方,那生活的幸福到底在哪里?我们很多时候被弄糊涂了,我们似乎失去了生活的智慧,不知道何处才是自己的心灵归依之所,如何找到自己的哪口井,并在这口井中保持满足之心,这正是引起本章心理健康话题的重要问题。
……
自2009年5月《大学生心理健康》第一版出版起,三年的时光转眼已过。
这三年里,曾经与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相识或不相识、谋面或不曾谋面过的作者们,共同分享着新书出版的喜悦;大家同为能够陪伴一批批大学生的心灵健康成长而感到欣慰,也为共同承担的如此重任感到惴惴不安,更为因时间仓促来不及修饰雕琢而留下的不足感到歉疚。因此,远在各地的编辑、作者、老师们增加了彼此的交流,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共述对第二版修订工作的期望。
这三年里,那些曾经选用本书作为教材的各高校的领导、教师和大学生们,也在不断地向出版社反馈信息。类似的教材在国内有成千上万种,大家一批又一批地选用本书作为教材或自助读本既是对编、作者最大的肯定、鼓励,也是促成编、作者进行二次修订的巨大动力。
这三年里,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势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教育部的推动下,全国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快马加鞭。多数学校在已经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一些学校努力将“大学生心理健康”开设为公共必选课或必修课,以期进一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普及面,让更多的学生受益。2011年2月,教育部下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活动、咨询服务、危机干预、条件保障等,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定。标准指出:“学校应开设必修课或必选课,给予相应学分,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这是对积极尝试开设课程的高校的肯定和鼓舞。2011年5月,教育部又专文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各高校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覆盖全体学生;有条件的学校,另可开设一系列选修课程。文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课程内容也有明确的要求。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未来的希望。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来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种压力必然传导到大学生身上,影响到他们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平衡。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领大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是这个时代的要求。作为教育管理部门,特别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不断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拓展新的工作路径,切实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鉴于上述情况,出版社和编者一致认为有必要对第一版《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修订。本书的修订充分考虑了教育部的文件要求,涵盖了文件要求的所有教学内容,对大学生自我认知、人际关系、人格健全、学习心理、情绪管理、压力应对、恋爱、生涯规划等内容都有专章讲述。同时也兼顾了本书第一版中原有的结构。考虑到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的作用与影响,以及使用不当带来的众多问题,我们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开辟了专章讨论大学生网络心理;针对大学生性心理的成长与变化,“性观念与性心理”也被列为专章学习。心理咨询与心理求助、异常心理这两部分,在教育部文件里是作为独立的二章内容。本书修订时将这两部分内容合并为一章,与文件略有不同。修订版删除了第一版中“潜能开发”一章。
本书的修订采用专题讲座形式,重点在为非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科学普及知识,因此编写中力求做到少用专业术语,让内容通俗易懂,具有实用性、可读性、操作性、指导性。每章除主体内容外,均附有大量生动活泼的阅读材料,或菜单式的心理健康自助策略。篇章之间相互独立,既适合教师跳跃式教学,也可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自助读本。
参与本书修订的各章作者,均是来自各高校长期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专家学者,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了本书的修订,作者们反复交流,多次沟通,以求统一认识。书稿由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吴才智老师统稿、修改和定稿。各章的具体分工如下:华中师范大学吴才智(第6章、第7章、第13章);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毛丹(第1章、第8章);衡阳师范学院蒋湘祁(第2章、第10章);武汉工程大学喻瑶(第5章、第9章);武汉纺织大学江秋玮(第3章);长江大学程坤(第4章);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彭彬、怀化学院瞿建国(第11章);安徽建筑大学王健(第12章)。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感谢各位作者的辛勤笔耕,感谢书中参考引用资料的各位同仁,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朱建宝,他们为本书的策划、写作、编辑、出版、发行等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深表谢意!
在高校工作,时间安排上往往身不由己。尽管修订的工作在一年前已经开始,但真正要付梓出版的时候,我们仍然感到时间的仓促。每一位参与修订的老师,都希望精益求精。但毕竟工作头绪多,时间紧,任务重,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离老师们心目中的完美还存在距离。加上本身水平有限,疏漏在所难免。我们深知,这一版的修订工作结束,也就意味着下一版修订工作的开始。还望读者朋友们不吝批评和指正!
编者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第2版)》这本书,我只能用“惊喜连连”来形容我的阅读体验。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重理论、枯燥乏味的教材,但事实恰恰相反,它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一一呈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挫折应对”的处理。大学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学业上的困难、情感上的挫折、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都可能让我们感到沮丧和无力。这本书并没有回避这些负面体验,而是详细地分析了挫折的本质,以及不同个体在面对挫折时的不同反应模式。它提出的“认知重评”、“问题解决”和“情绪调节”等策略,都非常具有指导意义。我尝试着在遇到一些小挫折时,运用书中所学的技巧去分析和应对,发现效果确实比以往更加积极。例如,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我不再仅仅是抱怨和自责,而是会尝试去分析是哪些环节出了问题,是学习方法不对,还是准备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去改进。这本书让我明白,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被挫折击垮,失去前进的勇气。它教会我如何从挫折中学习,如何将每一次跌倒都视为一次成长的机会。此外,书中关于“适应能力”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大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我们需要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新的社交圈、新的生活节奏。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心理上的“装备”,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这个变化,建立健康的心理屏障,从而在新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评分我必须说,《大学生心理健康(第2版)》这本书,是我近期读到过最有价值的图书之一。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健康”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更健康的人”的指南。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讨论,印象深刻。在大学阶段,恋爱关系是许多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缺乏经验和对情感的不成熟理解,很多人在恋爱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猜忌、嫉妒、沟通障碍,甚至分手后的痛苦。这本书并没有回避这些敏感的话题,而是以一种非常客观、理性的态度,深入分析了恋爱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它不仅讲解了如何建立健康的恋爱关系,比如相互尊重、坦诚沟通、共同成长,还提供了处理恋爱中矛盾和冲突的有效方法。更重要的是,它也触及了如何在失恋后进行自我疗愈,如何从中吸取教训,然后重新出发。这种全方位、多角度的解析,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贴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它让我明白,恋爱并非意味着失去自我,而是两个独立个体在相互扶持中共同成长。它也让我意识到,即使在情感受挫时,我们也有能力去自我修复,去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评分老实说,在翻阅《大学生心理健康(第2版)》之前,我对“心理健康”这个词的理解,仅停留在“不要生病”的浅层概念上。我以为只要不出现明显的精神问题,就属于“健康”。但这本书,却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更深层次自我理解的大门。它所阐述的,远不止于“避免疾病”,更是关于如何“积极地生活”、“健康地成长”。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章节所吸引。它不仅仅关注我们内心的“负面”体验,更强调挖掘和发挥我们内在的“积极”力量。关于“幸福感”的构建,关于“优势识别”,关于“感恩的心”,这些内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意识到,幸福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一些积极的心理练习,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积累和培养的。我开始尝试书中提到的“每日感恩日记”,记录下生活中值得感激的小事,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的心态变得更加平和,对生活中的美好也更加敏感。这本书也让我重新审视了“压力”这个概念。以前我总觉得压力是洪水猛兽,要极力避免。但这本书却告诉我,适度的压力,反而可以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地管理压力,将它转化为成长的契机,而不是让它压垮我们。这种辩证的观点,让我对压力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之下保持冷静和高效。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简直就像一场及时雨,我一直觉得大学生这个群体,正处于一个非常特殊且敏感的时期。一方面,大家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知识的渴望,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另一方面,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的挑战、自我认同的探索,以及对社会角色的初步适应,都可能成为压在心头的大山。尤其是现在,网络信息爆炸,各种观点和信息扑面而来,很多时候让人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加剧了内心的迷茫和焦虑。我发现,很多同学虽然看起来光鲜亮丽,或者表现得非常独立,但内心深处却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困扰。这种困扰可能是学业上的瓶颈,可能是宿舍人际关系的摩擦,可能是与家人沟通的障碍,甚至是面对未来就业前景的迷茫。而这本书,恰恰将这些我们普遍会遇到的,但又难以启齿的问题,非常系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没有回避那些敏感的话题,而是用一种非常坦诚和专业的态度去解析,让我们知道,原来我遇到的这些问题,并不是我一个人独有的,原来有那么多人在经历相似的挑战,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可操作的方法去应对。我尤其欣赏它对“压力管理”这一章节的处理,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缓解压力的方法,而是深入探讨了压力的来源,以及我们个体如何从认知、行为、情绪等多个层面去调整,从而形成一种更加积极和健康的应对机制。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好像获得了一副新的眼镜,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压力产生的根源,也找到了更有效的方式去疏导和转化。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毕竟“心理健康”这个话题,在很多时候都显得有点空泛和教条。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第2版)》却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它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语气,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朋友,耐心地引导我去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自我认知”的讨论。在大学阶段,我们正处于一个探索“我是谁”的关键时期,外界的评价、同辈的压力、对未来的憧憬,都会让我们对自我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这本书通过一些经典的心理学理论,比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帮助我们去理解自我价值的来源,以及如何建立一个稳定而积极的自我概念。它鼓励我们去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认识到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我记得书里有一个关于“嫉妒心理”的分析,讲得非常透彻。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看到别人取得成就而感到嫉妒,进而产生负罪感,或者更加焦虑。这本书让我明白,嫉妒本身并不是一种“错误”,它可能是我们内心对某些需求未得到满足的一种信号。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些转化嫉妒为动力的积极方法,比如将注意力转移到提升自身能力上,或者从中学习成功的经验。这种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心理健康”,更是关于“心理成长”。
评分《大学生心理健康(第2版)》这本书,对我而言,简直是一本“心灵导航仪”。作为一名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我深切体会到,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多么重要的一环。这本书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调适”这一章节的深度和广度,令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如何写简历、如何面试,而是深入剖析了我们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扰,比如对未来的迷茫、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以及如何处理“完美主义”倾向带来的职业压力。书中提出的“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都为我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工具,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兴趣和优势,从而做出更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更让我觉得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回避“失败”和“挫折”在职业发展中的必然性。它鼓励我们用一种更加积极和建设性的态度去面对这些挑战,将每一次经历都视为宝贵的学习机会。这对于我们这些初涉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让我明白,职业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耐心、毅力和不断调整的过程。此外,书中关于“抗压能力”的培养,也为我日后应对职场中的各种压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作为一名对心理学略有涉猎的读者,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第2版)》的评价,更多是从其学术严谨性和临床实用性的结合角度出发的。这本书并非那种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枯燥论述,而是紧密围绕着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现实需求,将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和实践的指导。我特别注意到,它在讨论“情绪管理”时,并没有简单地列举情绪种类,而是花了相当篇幅去解释情绪产生的内在机制,包括认知评估、生理反应以及行为表达之间的复杂互动。这对于我们理解自身情绪的起伏变化,以及如何有效地调节负面情绪,比如抑くなり、焦虑、愤怒等,提供了深刻的洞察。书中提出的“情绪ABCDE模型”等理论框架,更是让我在面对情绪困扰时,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考路径,能够有意识地去识别和挑战那些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改变不恰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此外,关于“人际关系”的章节,也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讨论了如何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比如沟通技巧、冲突解决策略,还触及了许多大学生活中容易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问题,比如边界的设定、如何拒绝不合理的要求、以及如何处理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包括同学、室友、师生、恋爱关系等)。这种全方位、多角度的解析,让我觉得这本书真正地站在了大学生的角度,理解了我们在这个阶段会遇到的各种人际挑战,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评分《大学生心理健康(第2版)》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情绪”的全新窗口。在此之前,我总是习惯于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认为“坚强”就是不流露丝毫的脆弱。然而,这本书让我明白,情绪是人最自然的反应,压抑只会让它们在内心深处积压,最终以更糟糕的方式爆发。书中关于“情绪识别与表达”的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详细讲解了如何准确地识别自己的情绪,包括愤怒、悲伤、焦虑、喜悦等,并且鼓励我们以健康的方式去表达这些情绪。例如,当感到愤怒时,与其爆发或者沉默,不如尝试着冷静地沟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它提出的“情绪日记”和“情绪标签”等方法,都非常实用,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波动。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情绪的识别和表达层面,而是进一步探讨了如何“情绪调节”和“情绪智力”的提升。它教会我如何面对压力和挫折时保持冷静,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做出更理智的判断和决策。这种对情绪的深入解析和指导,让我觉得自己在心理层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长。
评分《大学生心理健康(第2版)》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视角,让我能够以一种更成熟、更理性的方式去审视和处理自己在大学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我之前一直觉得,很多心理上的困扰,比如“拖延症”或者“社交恐惧”,都是个人能力不足或者性格缺陷的表现,因而感到非常自卑和无助。然而,这本书却让我明白,这些所谓的“问题”,很多时候都是由特定的心理机制和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并非不可改变。它在“意志力与自我控制”一章中,对“拖延症”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不仅解释了拖延的心理根源,比如对任务的恐惧、完美主义、缺乏即时满足感等,还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克服它,比如“番茄工作法”、“分解任务”和“奖励机制”。我尝试着运用这些方法,发现自己的学习效率确实有了显著的提升,也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焦虑。同样,在“社交技巧与人际关系”章节,它也让我认识到,很多时候的“社交恐惧”,并非源于个人的“不善交际”,而是对负面评价的担忧、对未知情境的恐惧。它提供的“角色扮演”、“积极倾听”和“自信建立”等技巧,让我逐渐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与他人进行更真诚、更有效的交流。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从“被动接受”心理困扰,转变为“主动管理”和“积极调整”。
评分拿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第2版)》这本书,我带着一种既期待又有些许疑虑的心情。期待是因为我确实在大学生活中感受到了一些困扰,而疑虑则是因为对“心理健康”这个话题的理解,总觉得有点模糊和遥远。然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化、逻辑严谨的方式,将心理学的知识融入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对“心理健康”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学习策略与动机激发”的讨论。在大学阶段,学习是我们的主旋律,而如何有效地学习,如何保持学习的动力,一直是困扰很多同学的问题。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授一些学习技巧,比如时间管理、笔记方法,而是深入剖析了学习背后的心理机制,比如动机的类型、兴趣的培养、以及如何克服“学习倦怠”。它提出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平衡,以及如何通过设定合理的目标来激发学习动力,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尝试着去发现学习本身的乐趣,而不是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这种心态的转变,让我觉得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充满探索和发现的旅程。这本书,真的像一位良师益友,指引我走在更健康、更积极的成长之路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