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正果法師佛學三書:止觀講義》是正果法師為中國佛學院編寫的一部教材。主要介紹瞭修持止觀的方法和法師自身的體驗,對如何修習禪定作瞭卓越的總結。止觀即禪定。戒定慧三學,是佛弟子的所學。戒能防非止惡,定能一心不亂,慧能簡擇性相。在三學中,戒是根本,修定是關鍵。持戒為瞭修定,修定可以發慧。因此可言,修習止觀,是學佛的一處關節,也是明心的肯綮。法師恭遵佛法,身體力行,今金針度人,若依之修持,必有所得。
內容簡介
《正果法師佛學三書:止觀講義》是正果法師根據經論中對修習止觀的教導,結閤自身的修禪實踐編述而成的。法師在書中論證,止觀即禪定,修習止觀,是為瞭保持人身不失。為證得寂靜禪定,學佛的人,都要親近善知識。為獲得上界靜慮,瑜伽師須修習七種作意。法師強調,修習止觀,重要的是調和飲食、睡眠,調順身息心,遠離五欲,對治五蓋,以九類事為正知而住。在修習止觀中,需要隨時運用止舉捨三相,覺知魔事,修八斷行,以不淨觀和持息念為正入修要的二門,不取妄境,唯存純識。為迅速引生禪定成就,修習止觀的行者,當以嚴持禁戒為根本。護持淨戒中,須防護諸根。防護諸根中,以製心為主。九種住心成就,亦即修靜慮的成就。法師對唯識觀有著深刻的認識,他堅信,百法無我,五位唯識,五法事理皆不離識。修隱劣顯勝的唯識觀,涉及隱劣心所的唯識觀法。心地觀法,為一切凡夫進入佛地的頓悟法門。修觀者,攝心專住一境,徹底瞭知隱劣顯勝,勤修四諦十六行觀,放下萬緣,專誌修習,一定能得禪定乃至百韆三味。
作者簡介
正果法師(1913-1987),四川自貢市人,生前曾擔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學院副院長、北京市佛教協會會長、北京廣濟寺住持等職。作者年少齣傢,先後在天颱教理院、漢藏教理院等地學習,師從太虛大師、法尊法師等研究佛學,是一位“學問僧”。法師曾在北京菩提學會、三時學會工作,長期在中國佛學院主講佛學,教學相長,行解並重,造就瞭大批弘法人纔。編寫有《辨瞭不瞭義論講義》,著有《禪宗大意》、《止觀講義》等。
正果法師終身以禪為歸,矢誌尋求佛法真理,精於法相唯識之學。其一生戒行精嚴、戒品高潔、禪定功深,是一位道高德重、愛國愛教的佛門耆宿,深得教內外人士的尊敬。法師示寂後,趙樸初居士曾撰挽詩:“辯纔無礙萬人師,不倦津梁見大慈。”可謂知言。
內頁插圖
目錄
修習止的理要性
止觀的名義
發菩提心
嚴持淨戒
防護諸根
調和飲食
調節睡眠
住寂靜處
親近善知識
嗬五欲
除五蓋
正知而住
調順身息心
八斷行
九住心
七作意
止舉捨
覺知魔事
不淨觀和持念
四諦觀
製心止觀
無我唯識觀
捨濫留純識
攝末歸本識
隱劣顯勝識
遣相證性識
編述後話
精彩書摘
彆解脫戒,能防身口。定共戒,能伏心惑,道共戒,能斷心惑。具此三戒,永斷八識田中的煩惱種子,名為睡蛇既齣。從此所作己辦,不受後有,名為乃可安睡。是故阿羅漢斷心眠已,不斷除食所起和時節所起的睡眠。因為它已不能為蓋障故。若煩惱種子未斷,而懶惰懈怠地安眠,則成為不如尊重自己靈知、不知羞恥過惡的無慚無愧的人瞭!可不勉之!
睡眠對於消除色身精神的疲勞、恢復力氣和健康,是至關重要的生活環節之一。過多地睡與不足地少睡,都有過失。一個修習止觀的人必須調節睡眠纔能有利於修習。在《瑜伽師地論》捲二十四裏,稱為常勤修習覺悟瑜伽。論中依當時印度習俗,把晝夜各立四分,但佛法裏晝夜各立三時。這裏依佛法說,以全夜(日齣日沒)十二小時計算,中夜則為四個小時。中夜四小時,就是修習止觀的人睡眠的時候。一個以修習止觀為主的行者,中夜熟睡四小時,是夠恢復氣力健康的。
《瑜伽師地論》說:“覺悟瑜伽者,謂如說言,於晝日分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於初夜分經行宴座,從順障淨修其心。”
論說晝日分,指從日齣時至日沒時,是修習止觀者,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於初夜分和後夜分,也是經行,宴座,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經行,就是散步。修習止觀的人,為瞭調和色身四大的健康,在靜坐之後,必須經行。就是找一塊平正的場所,端身正意地散步。經行道寬長一些比較好,但若條件不具,至少寬廣須有三步,長三十來米。《瑜伽師地論》說:“言經行者,謂於廣長稱其度量一方所,若往若來,相應身業。”有說後夜分不令經行,初夜分經行不令遠去。
宴坐,就是結跏趺坐。《瑜伽師地論》說:“言宴坐者,謂如有一,或於大床,或小繩床,或草葉座,或諸敷具,或尼師壇,結跏趺坐,端身正願,安住背念。”結跏趺坐,是修習止觀的正坐法。其義不可思議,下麵調身中再講。結跏趺坐,容貌敦肅,既令見者生敬,又容易引生身心輕安之觸。端身可以解除身體疲勞,錶意正念。由端直故,不為恬沉睡眠之所纏擾。令心裏遠離諂詐,調柔正直,是名正願。由是其心不為外境散動之所纏擾。故正原異邪願,心無異惡。安住背念,就是如理作意之念名為背念,棄背一切黑品惡法,念求齣世,希得涅槃、違背生死、故言背念,所背生死之心,安住無漏涅槃之念故。
論說從順障法淨修其心者,其障法的體,就是五蓋。即貪欲蓋,嗔恚蓋,恬沉睡眠蓋,掉舉惡作蓋,及以疑蓋。五蓋之相,下文專說,這裏不講它。所謂順障法,就是在經行宴作時,心裏緣取淨妙相,順彼貪欲蓋障。緣取相違法時,就是順彼嗔恚蓋障。若緣取黑暗相,既順彼恬沉睡眠蓋障;若起親屬、國土、不死等尋思。
……
前言/序言
《觀音菩薩妙感集》 《觀音菩薩妙感集》是一部匯集瞭曆代以來關於觀音菩薩感應事跡的經典文獻。本書以其詳實的內容、感人的故事,為讀者展現瞭觀音菩薩慈悲濟世、普渡眾生的偉大胸懷,以及其無處不在、隨感而應的應化神力。 全書共分為數捲,每一捲都精選瞭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觀音菩薩顯聖、救苦救難的真實案例。這些故事涵蓋瞭從戰亂紛爭中的庇佑,到病苦纏身時的解脫,從孩童失散時的團圓,到心靈迷茫時的指引,無不體現瞭觀音菩薩對眾生深切的關懷與無私的救助。 在捲一,我們能看到古代士大夫在遭遇危難時,虔誠念誦觀音聖號,最終化險為夷的記載。例如,某位身陷囹圄的官員,在絕望之際,口誦觀音名號,忽聞空中梵音,隨後獄卒態度轉變,得以釋放。這些故事不僅彰顯瞭觀音菩薩的靈驗,也體現瞭信仰的力量。 捲二則聚焦於普通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所經曆的觀音感應。其中不乏貧苦農婦在災荒年間,依靠觀音的庇佑度過飢荒的記載;也有孩童在遭遇意外時,因母親的祈禱而轉危為安的真實描述。這些貼近生活的感應故事,更容易引發讀者的共鳴,感受到觀音菩薩如慈母般的關懷。 本書在敘事手法上,力求真實、樸實,不誇大其詞,也不迴避細節。作者搜集瞭大量珍貴的古籍、民間傳說以及史料記載,通過考證辨析,將這些感應事跡整理成文,使得每一篇故事都具有相當的可信度。在講述故事時,本書也注重對人物心理的描摹,展現瞭他們在睏境中的掙紮、希望的萌生以及最終獲得解脫的喜悅。 除瞭感人的故事,《觀音菩薩妙感集》還穿插瞭對觀音菩薩名號、功德以及不同化身的簡要介紹。這些內容有助於讀者更深入地瞭解觀音菩薩的內涵,理解其為何能成為民間信仰中最受尊崇的菩薩之一。本書對於理解中國佛教文化,特彆是民間信仰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在描述感應事跡時,並非僅僅停留在超自然現象的層麵,而是常常與主人公自身的修行、善行相結閤。許多故事都強調,觀音菩薩的救助,往往是對那些心懷慈悲、樂善好施之人的迴饋。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導讀者反思自身的行為,鼓勵大傢在生活中踐行慈悲與善念。 《觀音菩薩妙感集》的語言風格典雅而不失生動,即使是初學者也能輕鬆閱讀。它不僅是一本關於觀音菩薩信仰的讀物,更是一部充滿智慧與啓迪的人生指南。通過閱讀這些感應故事,讀者可以獲得心靈的慰藉,汲取生活的力量,並對佛教的慈悲精神有更深刻的體會。 本書的齣版,旨在讓更多人瞭解觀音菩薩的慈悲功德,激發人們的信仰,並在日常生活中學習觀音菩薩的慈悲精神,從而改善自身的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對於佛教信徒而言,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修行助緣;對於普通讀者而言,則是一扇認識佛教文化、感受慈悲力量的窗口。 本書所收錄的感應事跡,均經過謹慎考證,力求真實可靠。書中涉及的寺廟、人物、地點等,也盡可能地進行核實,確保內容的準確性。 《大悲咒感應錄》 《大悲咒感應錄》是一部專門搜集、整理並闡述觀世音菩薩《大悲神咒》感應事跡的佛教經典著作。本書以其豐富的案例、精闢的解析,係統地展現瞭《大悲咒》在解脫苦難、增添福慧、護佑安康等方麵的殊勝功德,是廣大學佛者修習《大悲咒》的重要參考。 全書內容詳實,結構嚴謹,主要分為幾個核心部分。 首先,本書會詳細介紹《大悲咒》的來源、功德以及持誦《大悲咒》的殊勝利益。這部分內容通常會引用《大悲心陀羅尼經》等經典原文,深入淺齣地闡釋《大悲咒》的法相意義,以及為何能夠産生如此不可思議的感應。從消災、解厄、治病,到增益、求子、往生淨土,書中會一一列舉《大悲咒》的廣泛功德,讓讀者對這一神咒有全麵而深刻的認識。 其次,本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大量的感應事跡。這些事跡來源於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人們,他們通過至誠持誦《大悲咒》,在生活中遇到瞭各種睏境,並通過《大悲咒》的力量獲得瞭超度和解脫。 這些感應事跡包羅萬象,例如: 疾病的痊愈: 書中會收錄許多患有疑難雜癥、久治不愈的病人,在發願持誦《大悲咒》後,身心得到康復的真實記載。例如,某位身患重病的婦人,在絕望之際,聽聞《大悲咒》的功德,每日虔誠念誦,不久病情奇跡般好轉。 危難的化解: 無論是自然災害,如水火、地震,還是人為的危險,如盜匪、兵亂,許多人在危急關頭,依靠《大悲咒》獲得瞭守護與平安。例如,某村落遭遇洪水圍睏,村民們齊心念誦《大悲咒》,洪水竟奇跡般地退去。 冤親債主的化解: 許多人被噩夢睏擾,或遭受不明原因的病痛摺磨,這往往與冤親債主有關。書中會收錄通過持誦《大悲咒》並配閤慈悲迴嚮,得以化解冤結,恢復平靜生活的案例。 心願的達成: 除瞭解決苦難,《大悲咒》也能夠幫助人們實現各種正當的心願,如求子、求事業順利、求智慧增長等。例如,一對求子多年的夫婦,在虔誠持誦《大悲咒》後,喜得貴子。 往生助益: 對於臨終者,《大悲咒》同樣具有強大的助益力量,可以幫助其順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或更殊勝的淨土。書中會收錄許多往生者在臨終前聽聞《大悲咒》或親人代為持誦,最終安詳往生的感人故事。 在呈現這些感應事跡時,《大悲咒感應錄》注重史料的考證和細節的描寫,力求真實可靠。故事的敘述往往以人物的視角展開,生動展現瞭他們在麵對睏境時的痛苦、對《大悲咒》的虔誠信念,以及最終獲得感應的喜悅與感恩。 此外,本書還會對一些感應事跡進行深入的解讀和分析。例如,為何《大悲咒》能夠産生如此強大的力量?持誦《大悲咒》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如何纔能最大程度地獲得感應?這些分析往往會結閤佛法的智慧,引導讀者理解感應背後的因緣和閤、信願行以及佛菩薩的慈悲願力。 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平實、易懂,既有嚴謹的學術性,又不失人文關懷。它不僅是一部展現《大悲咒》功德的經典,更是一部能夠激發人們信心、指導修行實踐的寶典。 《大悲咒感應錄》的齣版,旨在讓更多有緣之人瞭解《大悲咒》的殊勝功德,樹立正信,並以此為媒介,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精神,積極修行,改善自身命運,積纍福慧資糧,最終獲得究竟的解脫。本書對於任何一位希望通過佛法獲得幫助,提升生命品質的讀者,都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 《普門品講疏》 《普門品講疏》是一部深入闡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簡稱《普門品》)的佛教論著。本書以其細緻的講解、深刻的辨析,為讀者詳細解讀瞭《普門品》中所蘊含的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宏願、無量神力以及普濟眾生的無邊功德。 本書通常會從以下幾個方麵展開論述: 首先,本書會詳細介紹《普門品》的來源、經文大意以及其在佛教經典中的重要地位。《普門品》作為《妙法蓮華經》中的一品,曆來被單獨流通,成為廣大眾生禮拜觀世音菩薩的重要經典。本書會解釋為何《普門品》如此受到尊崇,其核心思想是什麼,以及它與觀世音菩薩信仰之間的緊密聯係。 其次,本書的重點在於逐字逐句地對《普門品》經文進行疏解。每一句、每一個詞,乃至每一個比喻,都會被詳細地剖析其字麵意義和深層含義。例如,在講解“洪名”“現聲”“尋聲救苦”等詞語時,本書會結閤佛法的義理,闡述觀世音菩薩如何能夠遍聞十方眾生的苦難之聲,並及時施予救助。 在闡釋經文的過程中,本書會重點突齣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應身”。經文中提到,觀世音菩薩能根據眾生的根性與需求,示現為佛、羅漢、梵王、帝釋、居士、童男童女等不同形象,以方便說法,度化眾生。本書會詳細分析這些應身的象徵意義,以及觀世音菩薩為何能夠如此自在地示現,展現其無分彆的慈悲。 書中也會深入探討《普門品》中提到的“七難”。這七種苦難,包括火、水、羅刹、刀杖、鬼神、鎖械、惡獸,象徵著眾生在現實生活中可能遭遇的各種災厄與睏境。本書會結閤實際情況,分析這些苦難的成因,以及觀世音菩薩如何能夠在此等苦難中,成為眾生的依靠和解脫之門。 此外,《普門品講疏》還會詳細闡述持誦《普門品》的功德。經文中提到,若有眾生聞說觀世音菩薩名號,即得遠離一切苦難,獲得無畏。本書會深入淺齣地解釋持誦《普門品》如何能夠淨化身心,增長福報,化解業障,並最終導嚮菩提。 本書的講解往往會引用大量的佛教典籍、祖師大德的論述以及曆史上的感應事跡,來佐證《普門品》的真實功德。這些旁徵博引,使得本書既有嚴謹的學術深度,又充滿瞭實踐的指導意義。 在語言風格上,《普門品講疏》力求通俗易懂,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在其中獲得啓迪。作者會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將深奧的佛法義理闡釋得淺顯明瞭,讓讀者在閱讀中不僅能夠理解經文,更能感受到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情懷。 本書旨在幫助讀者更深入地理解《普門品》的內涵,樹立對觀世音菩薩的信心,並指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普門品》的精神,即以慈悲心待人,以智慧化解睏難,從而獲得內心的安寜與生活的幸福。對於想要深入瞭解觀世音菩薩信仰、修行《普門品》的佛弟子來說,本書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經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