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们都在世界上到处游荡,你别说不是这样。”冯古内特在《没有国家的人》中的这句话,几乎是我们每个人的写照,包括阿花这个年轻人。她从四川出发、到南京读书、广州工作、跳槽到北京、又走到了纽约。在自由的召唤下出发,在时间里前程远大。
作者简介
李静睿,毕业于南京大学,做了八年记者,从广州来到北京,现居纽约,暂时失业,写过一些发表过的专栏和没有出版过的小说。新浪微博是@阿花的伊萨卡岛。
目录
每个人的双城记
01 不被阅读的城市
02 谁能像梭罗一样生活
03 不要对纽约失望
04 有没有一座城市属于你
05 每个人的双城记
06 人人都到纽约来
07 被神召唤的人是幸福的人
08 配菜人生
09 失败之书
10 过去的房客
11 拥抱
12 碎屑
13 旅行的意义
14 所有的第一场雪
读不完的逝水年华
01 幻觉
02 下水的春天
03 问号
04 中等就好
05 双生花
06 夏天
07 高跟鞋
08 限度
09 时间
10 厨房的故事
11 读不完的逝水年华
12 十年
13 月满轩尼诗
14 钥匙
15 搬家
16 过敏
17 神魂颠倒
18 眼前的世界
故乡的情话
01 红颜
02 李安的师弟
03 灾难时的意乱情迷
04 阿瓦达北京
05 硬盘里的心
06 妹妹的选择
07 抱抱你吧
08 情书
09 挣钱及其所失去的
10 人生排行榜
11 技术型寂寞
12 敌我之间
13 工人妈妈
14 故乡的情话
15 退步的呼唤
16 兰姐和七哥
17 别人的生活
生活的可能性
01 乱纪元
02 最好的时光
03 股票的暗示
04 胸怀天下
05 当我们谈论明年时我们谈论什么
06 康德的理由
07 生活的可能性
08 偶像的黄昏
09 狐狸精的故事
10 酒的声音
11 看不见的城市
12 单身保质期
精彩书摘
不被阅读的城市
到纽约那天没有想象中的小雨,走出JFK机场(肯尼迪国际机场)的时候我们满头大汗,推着一辆需要五美元的手推车,第一次看到了这里的蓝天。然后我就每天都看到它,这样无穷无尽的蓝天,就像小时候用过的纯蓝墨水,连白云的点缀都显得多余,无处不在的灰黑色鸽子会在闹市中突然扑腾着飞到这没有终点没有余味的蓝色中去,它们的翅膀下面则是这个说不清楚喧嚣还是孤独的超级城市。
纽约有八百万人,所以劳伦斯·布洛克那本著名的小说名为《八百万种死法》,他试图想象这座城市里每一个人的故事与结局,各种颜色的人们像各种颜色的鸽子一样地扑腾着来了又去,大部分人寂静得没有留下一点痕迹。黄色的我在今年最后的碧蓝夏日里加入了进去。
我在纽约认识的第一个地名是Flushing Meadows(法拉盛草地公园),《纽约客》文风的缔造者E·B·怀特写过,几百年来上面都漂浮着灰色雾气。台湾房东老太太一边开车一边指着那个传说中全世界最大的钢铁地球仪说,这是世博会留下的。那是1964年,战后的美国或者说纽约正如日中天,所以他们有最高的楼和最大的地球仪。而E·B·怀特在这里看到的世博会其实是在1939年,他在《未来的世界》中想象未来的客厅,有“宽幅地毯、人造康乃馨、电视播放机,连续播放别的什么地方什么人或什么事的影像、玻璃鸟、铬钢灯、陶制斑马、几个贴面书柜,装了无形的书、另一个书柜,绵延不断地吐出新闻小报的字条,还有新月状的丝绒小双人椅”。然而除了在《这就是纽约》的开篇那个对911几乎精确的预测,E·B·怀特对未来最笃定的想象大概还是“事事没有商量。你要么接受,要么拉倒”。
的确,事事没有商量。无处可逃的烈日。热风袭来的地铁口。曼哈顿里必须用UPTOWN和DOWNTOWN区分的方位。进一次超市不容分说塞给你的七八个塑料袋和纸袋。一包巨大的、感觉可以吃到永生永世的糖。八美元就可以打1000分钟的国际长途,却也有八十美元上门一次的人工,他可能只是给你的门把手拧紧一下螺丝。九美元吃12只大螃蟹,然而包扎一根吃螃蟹时刺伤的手指需要1000美元……统统要么接受,要么拉倒。最没有商量的是,在这烈火烹油般沸腾的城市中,那些若无其事走过一个又一个街口的,不过都是些孤独的人。
有一天我去了East Harlem,哥大之前在官网首页上介绍了这里一套两室一厅的公寓,因为奥巴马曾经住在那里,租金3100美元。这个几乎没有白种人的区域让我政治不正确地紧张,何况公交车上永远站着看上去比我更紧张的警察,别着鼓鼓囊囊的枪。我遇到体积庞大的黑人老太太努力地把自己塞进一个公交座位里,漂亮的黑人姑娘把一副真正的手铐戴在耳朵上,梳着不计其数的辫子长得很像乔丹的男青年大声地叫我Hi Sexy……
然而他们此时此刻的轻松被签注在这里,几个街口就是另外一个陌生世界,就像英文再好的华人也要固执地去一团混乱毫无美感的华人聚集区Flushing,固执地把Main Street翻译成缅街,吃那里6.5美元且不用小费的肥肠麻辣烫,肆无忌惮地打着伞以及大声说话。Main Street再往下走又属于印度人,我试图买点布做沙发套的时候千辛万苦找到这里。披着宝蓝色拖地纱丽的店主絮絮叨叨地打着一个漫长的电话不给我结账,等到忍无可忍的时候,我突然原谅了她,因为我们都在试图和这个与己无关的世界维持一点微弱联系。就像我在几个街口之前,看见一对在路边买杂货的华人严肃地讨论国内局势,听到了“时不我待”这样隆重而不可翻译的词语。而他们身后,是明显产于温州附近的劣质小商品,一只掉了漆的招财猫售价三块,在微风中对我招手。
爱伦·坡在1840年写下了The Man of the Crowd。那时候他刚举家从纽约迁到费城,这篇披着伦敦外衣的短篇小说被评论家们认为事实上是关于纽约的。篇首他引用了法国作家拉布吕耶尔那句“无法孤独的人是痛苦的”,小说的开头则说“它不允许自己被阅读”(It does not permit itself to be read)。在写完这篇小说的四年后,爱伦·坡搬回了纽约,他在这里失去妻子、酗酒、沉迷于鸦片以及精神错乱。在这座不允许自己被阅读的城市里,他不见得不痛苦,但是一定孤独,而我们这些在自由的召唤下来到这里的人,首先学会的不是享受自由,而是承受孤独。这件事是如此没有商量,你要么接受,要么拉倒。
不要对纽约失望
纽约正在摇摆不定地进入秋天,灼灼烈日下隐藏着会突然袭来的飒飒秋风。中央公园里每一棵我认识或者不认识的大树都是一种穷途末路的绝望的深绿色,它们很快就要开始变成每一部关于纽约的老电影中的样子,就像整座城市都被Instagram的滤镜调成了模模糊糊的暖黄。比如《当哈利遇上莎莉》里,梅格·瑞恩穿着复古高腰灰色西裤和黑色平跟鞋,踩在无穷无尽的黄色落叶中,和比利·克里斯托讨论那无穷无尽的话题:男人怎样思考女人,以及女人怎样思考男人。陈冲为纽约的秋天拍了一部同名电影,虽然里面有薇诺娜·瑞德和理查·基尔,很多人却坦白地评价,这部电影唯一美丽的地方,也不过是这纽约的秋天。史铁生写过,北京的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现在这风铃响到了纽约。
只是这样美丽的季节还是没能阻挡那些来路和去向统统不明的失望。已经在美国待了三十年的朋友有一天给我打了一个漫长的电话,在据说曼哈顿新开盘的大楼基本上都被中国人买下来的今天,他却正在打算卖掉那栋代表美国梦的房子离开这里,“这个国家要完了”。电话那头是轰隆隆的火车声,他尽可能提高音量,尽可能给我解释为什么这个国家快完了,涉及了民主党、共和党、爱国者法案以及二十世纪初的美国,他想象中的黄金年代。虽然他也明白,美国快完了这件事对一个刚从中国来的我来说是如此超出了想象力,他还是反反复复像背诵标准答案般讲述自己的失望,不知道是想说服我还是他自己。说到最后自己似乎都开始迷惑这失望的起点,逻辑退隐在结论之后,他只需要“失望”这两个字在中文里的音节。
又有一天,他给我打电话,急促地询问我“左边三点水右边上面一个山下面一个而的那个字到底怎么读”。我愣了一会儿突然意识到,在这个他生活了三十年的国家里,我大概是他唯一一个能想到询问“湍”到底怎么读的人,而我只来了这里一个月。我是一个终于出现的人,一个在这湍急的美国生活里可以和他慢吞吞讨论中文的人。然后我终于明白,他所有的失望都可以落脚于一个你拼命想读出却怎么也想不起来的发音。这个电话挂得很快,他大概很高兴自己终于在键盘上打出了这个用英文无法取代的美丽汉字,他看着这个字就看到了江南或者四川或者云南的潺潺小溪。
太多咬噬性的小失望侵蚀了这充满暖黄色憧憬的新生活,纽约或者美国用下划线黑色粗体再加重音符号反复提醒你,你不属于这里不属于这里,不管你到了一个月,还是三十年。纽约公共图书馆里展示的中文书皮上赫然写着“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就像在这华丽的大厅里开了一个荒谬的玩笑。在中文书最多的法拉盛图书馆里,我在翻烂了的郭敬明和盗墓笔记中间找到一本菲利普·罗斯的《我嫁给了共产党人》,彻底崭新,毫无疑问我是第一个借它的人。
有一天,我们在一个破败的中餐馆里吃饭,买了个咸肉粽子和一份叉烧肠粉,一共不到5美元,这是在纽约能想象的最廉价午餐。坐在对面的黑人几乎是含情脉脉地看着我剥开粽子叶,仔细询问了我“粽子”的中文发音,然后说,在他们那里,有一种类似的食物。他叽里呱啦地描述了它:用豆子磨的粉做成的,外面包着叶子里面包着海鲜的,辣的,但是也是甜的,最后,它必然是fabulous(极好的)。我礼貌性地各种点头,礼貌性地问他从哪里来,他说出一个我完全陌生的单词,然后很体谅地加了一句“Africa”。大概早就习惯了说出自己国家后对方的茫然,在这个Google Maps可以查到每一栋高楼每一个门牌号的地方,他是一个仅仅能被含混地定位于Africa的人,我想,他一定是快迷路了。
菲茨杰拉德让《了不起的盖茨比》发生在纽约,大概是因为只有这个混乱城市担得起他对这个混乱世界所有的希望和失望。他还写过一篇My Lost City,当然是送给纽约,因为那座他记得有渡船在黎明时缓缓开出的城市已经永恒失落,而“我对纽约的那些巨大的梦想全都染上了污迹”。在这篇长文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菲茨杰拉德说,“是纽约忘掉了我们,才使我们得以留在这里”。不要对纽约失望,它不过是忘记你甚至从未记得你,而你所有的失望,最终不过是指向自己,城市并没有充满失望,人生才是。
……
前言/序言
一日长于百年
这本书里的文字,大都是2009年到2012年之间写的,还只是这三年中我各种自言自语的一小部分。事实上,这次整理旧文,才知道自己大学毕业后这八年累积了如此数量庞大的自言自语。最开始是在Blogcn,后来搬去天涯博客。起初每天的点击率超过十次我就会紧张,现在大概稳定在每天两三百,我也慢慢习惯了这些自言自语也有读者。此外,我有一个作为普通人来说粉丝不算太少的微博,但我还是默默地在博客上写,然后我发现好多人也在博客上默默地看。他们不大评论,也不和我互动,就是每天上来看看,这让我有一种同样不想评论的暖意。
之所以基本只选了这三年的文字,是因为这段时间里我的生活发生了诸多变化。我结了婚,然而生活却由稳定变为动荡,两次辞职,从北京来到纽约,写了二十万字至今没有出版的小说,而且正在写另外十万字,收入不断下降,在纽约把自己花掉的每一美元都记下来。奇怪的是,我在这样剧烈的动荡中慢慢安静下来,既完全不知道接下来的人生会是如何,又完全知道接下来的人生应当如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MSN签名都是帕斯捷尔纳克《唯一的日子》:“情人们仿佛在梦中,彼此急切地吸引/在高高的树梢上,椋鸟晒得汗涔涔/睡眼惺忪的时针,懒得在表盘上旋动/一日长于百年,拥抱无止无终。”既然一日长于百年,那我就把百年看作一日,只要今天做好了一桌回锅肉红烧排骨海带鸡汤,我就暂时不忧虑明日的卤猪蹄酱鸭翅酸菜鱼头。
书名来自卡瓦菲斯那首《伊萨卡岛》:“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岛,但愿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这也是我的博客和微博名。有时候再美丽的诗重复多了,也似乎变得俗气,还好伊萨卡岛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无处不在。有一天我看纽约地图,意外地发现我住的地方附近,就有一条小街叫Ithaca,你看,哪里都是奥德赛的故乡,哪里都可能道路漫长。
谢谢我的责任编辑顾晓清,这几年我有一些机会把这些琐碎的文字结集出版,但我总是犹豫退缩,觉得它们不值一出,是她几次鼓励我,让我有了人生的第一本书。也谢谢我的父母和先生萧瀚,是他们让我没有后顾之忧地多次偏离人生正常轨道,也让我在每一日的琐碎生活中明白何谓拥抱无止无终。
李静睿
2013年1月7日于纽约
《星河流转,步履不停》 第一章:静默的启程 她从一座被古老森林环绕的宁静小镇走出来,行李简单,心中却承载着远方的呼唤。年少时,窗外的星空是她最忠实的伙伴,那些遥不可及的光点,仿佛是未知的诱惑,在她心底悄然播下了一颗流浪的种子。她并非为了逃避,而是被一种难以言喻的渴望所驱使,渴望触碰那些只在书中、在梦中出现过的风景。 离开的那天,晨雾尚未散去,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露水的清新。她只是默默地打包好行囊,与熟悉的一切告别。没有隆重的仪式,没有嘈杂的道别,只有心中一份坚定不移的信念。她知道,人生的旅途,很多时候,最深的告别,往往是无声的。 她的第一站,是一座沿海的城市。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将她内心深处的尘埃一并吹散。她租下了一个小小的房间,推开窗户,就能看到蔚蓝的海面在阳光下闪耀着粼粼波光。白天,她穿梭于熙攘的街道,观察着形形色色的人们,聆听着不同语言的交谈,感受着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夜晚,她喜欢独自一人走到海边,任由海浪拍打着她的脚踝,仰望那浩瀚无垠的星空,思绪也随之飞扬。 她曾在一个小小的二手书店里,发现了一本泛黄的诗集。书中的句子,如同古老的咒语,触动了她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她开始尝试着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感,用文字勾勒出那些稍纵即逝的美丽瞬间。她的笔尖下,流淌着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未知前路的憧憬。 第二章:荒漠的低语 离开海的怀抱,她踏上了一片截然不同的土地——广袤的荒漠。灼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沙丘连绵起伏,仿佛无尽的金色海洋。在这里,生命显得如此脆弱,却又如此顽强。她学会了如何与严酷的环境共处,如何在有限的水源中寻找生机,如何在孤独中与自己对话。 荒漠中的夜晚,尤其令人心悸。当最后一抹晚霞消散,天空便被亿万颗星星点亮,清晰得仿佛触手可及。在那寂静的黑暗中,她听到了大地的呼吸,感受到了宇宙的宏大。她曾在篝火旁,听当地的牧民讲述古老的传说,那些关于星星、关于祖先、关于生命轮回的故事,如同夜空中的星辰,闪烁着永恒的光芒。 她遇到了形形色色的旅人。有疲惫不堪的朝圣者,他们眼神中燃烧着对信仰的执着;有满载而归的商队,他们的脸上刻满了风霜的痕迹;还有孤身一人的探险者,他们眼中闪烁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渴望。她与他们短暂地相遇,分享食物,交换故事,然后又各自踏上不同的道路。她明白了,人生如同一场盛大的聚会,有些人只是你生命中的过客,但他们留下的痕迹,却会成为你旅途中宝贵的财富。 她曾尝试着绘制荒漠的地图,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的辽阔。她发现,地图上的线条,并不能完全描绘出这片土地的灵魂。真正的荒漠,藏在那些看不见的风声里,藏在那些古老的岩石上,藏在那些寂静的星夜里。她开始理解,有些事物,是无法用语言和符号来完全表达的,它们只能用心去感受,去体悟。 第三章:山林的呢喃 从荒漠的炙热,她来到了生机勃勃的山林。参天古木拔地而起,枝繁叶茂,遮天蔽日。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腐朽的落叶和野花的清香。在这里,她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她开始放慢脚步,用更加细致的目光去观察这片勃勃生机的世界。 她学会了辨认各种植物的名称,它们有着怎样的药用价值,又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她观察着小动物们的生活,它们的忙碌,它们的嬉戏,它们的生存之道。她曾在一片幽静的山谷里,看到一群鹿在晨光中饮水,它们的身姿矫健而优美,仿佛是大自然最完美的杰作。 她开始学习打猎和采集,用最原始的方式获取食物。这让她对自然的馈赠有了更深的敬畏。她明白了,每一口食物,都凝聚着大自然的辛勤付出,都值得被珍惜。她曾在山涧溪流边,用树叶做成简易的容器,接取甘甜的泉水,那份纯净,让她感受到了生命的本源。 她也曾迷失在密林之中,有过恐惧,有过绝望。但在绝望中,她找到了另一种力量——那是一种来自内心的坚韧,一种对生命不屈的意志。她依靠着太阳的方向,依靠着苔藓的生长,最终走出了困境。这次经历,让她更加明白,人生就像一场森林探险,总会有迷失的方向,但只要心怀希望,总能找到出路。 她曾在一棵古老的榕树下,坐了整整一天。听着风吹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看着光影在地面上跳跃。她感觉自己与这片森林融为了一体,仿佛自己也是这古老生命的一部分。她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奔波和索取,更在于融入,在于感受,在于与万物和谐共生。 第四章:河流的低吟 告别了山林的静谧,她来到了一处蜿蜒流淌的河流。河流是生命的脉络,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也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她沿着河流的岸边行走,看河水时而湍急,时而舒缓,仿佛人生的潮起潮落。 她曾与一位老船夫一同乘船,他讲述着河流的历史,讲述着河流孕育的文明,讲述着河流见证的变迁。他告诉她,每一滴水,都曾经是云,曾经是雨,也曾经是河流的一部分,它经历了漫长的旅程,才汇聚于此。这让她对时间的流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她学会了在河流边垂钓,用耐心和专注等待鱼儿上钩。有时,满载而归,有时,空手而归。但她明白,收获并非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等待的过程中,体会到的那份宁静与专注。她曾在河边,用石头搭建了一个小小的避风港,在那里,她度过了几个安宁的夜晚。 她见过因为干旱而断流的河流,也见过因为暴雨而泛滥的河流。她看到了河流的脆弱,也看到了河流的强大。她明白,生命中的一切,都如同河流一般,时而平静,时而汹涌,但都朝着一个方向,不可阻挡地前进。 她曾在河水的倒影中,看到自己变化的模样。年轻的脸庞,渐渐染上了岁月的痕迹,但眼神却变得更加深邃和明亮。她知道,这一切的变化,都是河流的馈赠,是时间留下的印记。 第五章:远方的呼唤 她的旅途仍在继续。她走过繁华的都市,感受着现代文明的喧嚣与便捷;她探访古老的遗迹,追寻着历史的尘埃与记忆。她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经历,都如同星星点点,汇聚成她心中那幅壮丽的画卷。 她曾在一间陈旧的咖啡馆里,与一位老作家彻夜长谈。作家用他的人生经验,为她解读生命的意义,为她指引前行的方向。他告诉她,最美的风景,不在远方,而在心中。 她也曾在一座热闹的市集上,与一位流浪的音乐家一同歌唱。他们用音乐传递着快乐与希望,感染着周围的人们。她明白了,音乐是共通的语言,能够跨越一切障碍,连接心灵。 她的心中,始终有一个远方的呼唤。那并非一个具体的地点,而是一种对未知的好奇,一种对更深层生命的探索。她知道,人生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行,每一步,都是一次新的发现。 她将自己的见闻,都记录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那些文字,那些素描,都是她旅途中最珍贵的宝藏。她从未停止过记录,因为她知道,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往往稍纵即逝,唯有用心记录,才能将它们永远珍藏。 她的旅途,还在继续。她的脚步,不停歇。她相信,在这漫长的道路上,总会有新的风景,新的故事,新的遇见,等待着她去发现,去感受,去书写。她也相信,每一次的启程,每一次的远行,都是为了更好地回归,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这个世界。她享受着这份孤独,享受着这份自由,享受着这份在路上的充实。她的故事,还在远方,还在她的每一个脚印里,还在她每一次抬头仰望星空的时候,在她的心底,悄然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