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一百年來,被譽為最高學府的北京大學與中國的教育文化事業始終緊密地連在一起。北大深厚的文化積澱、嚴謹的學術傳統、寬鬆的治學環境、廣泛的國際交往,造就瞭一代又一代蜚聲中外的知名學者、教授。他們堅守學術文化陣地,在各自從事的領域裏作齣瞭傑齣的貢獻,寫下瞭一部又一部在中國學術史上産生深遠影響的著作。
  《北大名傢名著文叢:秦漢史》精選北大知名學者撰寫的人文社科類的學術著作,旨在反映北大幾代學者的學術成就,展現他們的治學風範。     
作者簡介
     翦伯贊(1898-1968),湖南桃源人,維吾爾族。1919年畢業於武昌商業專門學校,1924年到美國加州大學研究經濟,1925年鼕迴國後一直從事文化工作。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燕京大學社會學係教授、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教授、係主任、副校長,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全國政協一屆委員,全國人大一、二、三屆代錶,全國人大常委會民族委員、民族曆史研究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史學會秘書長等職。主要著作有:《曆史哲學教程》、《先秦史》、《秦漢史》、《中國史料學》、《中國史綱》、《中國史論集》(第一輯)、《中國史論集》(第二輯)、《曆史問題論叢》、《翦伯贊曆史論文選集》、《中國曆史概要》(閤著)等。     
內頁插圖
          目錄
   校定本序
序
第一編 中期封建社會的序幕
第一章 秦族的淵源、建國及其曆史形勢
第一節 秦族的淵源與秦代封建專製主義國傢的創立
第二節 秦代中國境內各種族的活動
第三節 秦代的世界形勢
第二章 秦代社會經濟的構造及其轉嚮
第一節 土地所有的關係之改變與農業
第二節 生産技術之綜閤與手工業
第三節 經濟製度之劃一與商業
第三章 秦朝政權的性質、組織、發展及其滅亡
第一節 秦朝政權的性質及其組織
第二節 秦代社會關係的變化
第三節 秦朝政權的發展
第四節 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暴動與秦朝的滅亡
第四章 秦代的意識形態及其變化
第一節 焚書坑儒與文化思想在血與火之前的大審判
第二節 文字的統一與藝術的大綜閤
第三節 神的世界之變動與宗教的新發展
第二編 中期封建社會的確立與展開
第五章 西漢王朝的建立及其曆史形勢
第一節 楚漢之爭與西漢王朝的建立
第二節 漢族的形成與國內其他各種族的活動
第三節 西漢時期世界的新形勢
第四節 西漢與中亞商路的開通
第六章 西漢的社會經濟構造
第一節 西漢的農業
一、土地再分配、農民復員與農村秩序的恢復
二、技術提高與農業生産性的嚮上
三、土地兼並與農民離開土地的過程
四、賦稅、徭役與農民的赤貧化
第二節 西漢的手工業
一、鹽鐵業國營及其發展
二、鑄銅及其他金屬工業
三、紡織及與之有關的服物工業
四、漆器、磚瓦、造船及其他手工業
第三節 西漢的商業都市與國際貿易
一、商業發展之一般的傾嚮
二、都市的分布、內容及其行政管理
三、大商人的齣現及其活動
四、貨幣的鑄造與種類
五、國際貿易的發展
第七章 西漢政權的性質、組織、發展及其崩潰
第一節 西漢政權的性質及其組織
一、西漢政權的性質與漢初的“賤商政策”
二、西漢的政治組織與諸侯王的封建
第十一章 兩漢時代的意識諸形態
第一節 崇儒術黜百傢與文化思想的再審判
第二節 儒傢哲學的發展
一、經今古文派之爭與儒傢哲學之分派
二、讖緯的齣現與儒傢哲學的玄學化
三、王充著《論衡》與儒傢哲學的被反擊
第三節 兩漢的科學——農藝、水利、天文、曆算、醫藥、地理與曆史學
第四節 兩漢的文學——辭賦、歌謠、五言古詩與古樂府歌麯
第五節 兩漢的藝術
一、從史籍中所見之漢代的繪畫
二、從漢代石刻畫像上所見之漢代的浮雕及其他雕刻
三、漢代的音樂和歌舞
第六節 兩漢的宗教
一、多神教的發展
二、佛教的最初傳入
三、道教的起源
插圖目錄
插圖一 秦與六國形勢圖
插圖二 秦朝疆域圖
插圖三 秦銅權
插圖四 秦朝皇帝之璽
插圖五 秦末農民戰爭形勢圖
……      
精彩書摘
     一切與這種原理相衝突的古典的學說,即使比儒傢學說含有更多的真理,也要從頭到尾被摧毀。從這一時代起,孔子便從諸子百傢之中超升齣來,變成瞭東方世界之羅馬教皇,而儒傢哲學也就變成永恒不變的真理。誰要批判儒傢哲學,誰就是名教的罪人,文化的叛逆。
  西漢的政權和秦代的政權一樣,同樣是商人地主的政權。為什麼同樣的商人地主,在秦代那樣仇視儒傢哲學,至於火其書而坑其人;一到漢代,反而把儒傢哲學捧成瞭自己的聖經呢?非常明白,這主要地是因為儒傢哲學有著兩麵性,即特殊性與一般性。從其特殊性上看,它是哲學地辯護初期封建製之閤理的存在;從其一般性上看,它又是貫通封建社會全時代而皆準的政治指導原理。即因儒傢哲學有其特殊性,所以在秦代,當那些殘餘的舊貴族尚在企圖利用它的特殊性以進行反動的復古主義時,商人地主便要打擊它。即因儒傢哲學有其一般性,所以到漢武帝時,當它的特殊性已經失掉瞭實踐的基礎時,商人地主便要利用它的一般性以為鞏固封建等級製度的堤防。由此而知,商人地主在秦代打擊儒傢學說,到漢代又反過來擁護儒傢哲學,並不矛盾;這正是商人地主的政權從創立到鞏固之曆史進程在文化思想運用上之反映。
  同時,在人類史上,政治的獨裁與文化思想的獨裁,是血肉相連的。因為一個獨裁的皇帝,他不僅要求統治臣民的肉體,也要求統治臣民的靈魂。所以隻要獨裁政治一旦齣現,跟著文化思想也就被統治瞭。西漢至武帝時,中央集權的政治已經確立,徵伐四夷的戰爭已經展開,當時的商人地主正需要一種“尊周室,攘夷狄”的“大一統”的理論,來辯護他們的政治方嚮和行動,而儒傢哲學,恰恰適閤於這種需要,所以它就在商人地主的身上藉屍還魂瞭。
  ……      
前言/序言
     本書所論述的範圍,是秦漢的曆史。
  秦漢的曆史直至今日,我們還沒有看到一部完整的科學的專著;有之,隻是以一個章目列於諸傢通史之中。
  一般地說來,中國曆史之科學研究,其自上而下者,大抵皆停止在殷周階段;其由下而上者,則又皆停止於鴉片戰爭。自殷周而後,迄於鴉片戰爭,這兩韆餘年的曆史,雖已曾有若乾學者嘗作初步之科學的探討,但曆史的具體演進,則尚有待於詳細的研究。因此,當我們的研究進到秦漢時代,就要走進中國曆史學上的荒原瞭。
  雖然,研究秦漢的曆史已不似研究秦以前的古史,令人感到文獻之不足,或竟無文獻之可徵。秦漢的曆史,特彆是兩漢的曆史,已經留下瞭不少有係統的記錄。其中最有名的巨著,是天纔的史學傢司馬遷的《史記》;其次,是班固的《漢書》,範曄的《後漢書》,荀悅的《漢紀》。此外尚有清人姚之駟、汪文颱等所輯謝承、薛瑩、張瑤、華嶠、謝瀋、袁山鬆、司馬彪及失名氏等所著諸傢的《後漢書》。這些古典史籍和後來的輯逸,若把他們當作曆史,雖班馬亦不敢輕許;但當作史料,則上列諸書都是研究秦漢史的最好資料。
  《史記》、《漢書》、《後漢書》,自唐以來,即列為正史。曆來研究漢史的學者,都用這幾部書作根據。迄於清代,對於這幾部書之注釋、疏證、探源、索隱、正義、考異、辯惑、誌疑、糾繆、刊誤之作,已汗牛充棟。我們不能說這一類後起的著作對於秦漢史的究明沒有或多或少的貢獻;至少對史料之訂正,有其一麵的勞績。但是這樣尋章摘句的研究,決不能使秦漢的曆史顯齣光明;甚且因為這類著作之支離煩瑣、陳說紛紜,反而淆混瞭原著中之秦漢史的本來麵貌。
 
    
				 
				
				
					北大名傢名著文叢:秦漢史  圖書簡介  本書是“北大名傢名著文叢”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聚焦於中國曆史上至關重要的秦漢時期。這部文集匯集瞭北京大學曆史學界多位重量級學者在該領域幾十年來的學術精粹與研究成果,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富於洞察力的秦漢史研究圖景。  秦漢時期,上承戰國風雲,下啓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一統王朝的建立與鞏固階段,其製度創新、文化整閤以及思想轉型,對後世兩韆餘年的中華文明産生瞭決定性的影響。本書並非簡單的史事羅列,而是通過對特定議題的深入剖析,展現瞭北大史學界在史料解讀、理論構建和曆史理解上的獨特路徑與深厚功力。   一、 製度建構與國傢形態的演變  本書的顯著特點之一,是對秦漢國傢體製的精細考察。秦朝的“一法度量衡”、“郡縣製”的創立,標誌著中央集權官僚體製的誕生,這種體製如何超越瞭西周的封建模式,成為後世王朝的藍本,是本書探討的核心議題之一。  學者們通過對《史記》、《漢書》以及齣土簡牘文獻的細緻梳理,探討瞭秦代法律體係的嚴苛性與普適性,分析瞭其在短期內完成國傢整閤的有效性。隨後,重點轉嚮漢代如何繼承和修正秦製。漢初的“黃老之治”,實際上是對秦製“無為而治”的務實調整,體現瞭統治者對社會承載力的審慎考量。書中對漢武帝時期“推恩令”的深入分析,揭示瞭儒傢思想在國傢政治結構中的滲透過程,以及中央權力對地方割據勢力的逐步消融。  此外,對國傢財政、賦稅製度以及兵役徭役的考察,構建瞭秦漢國傢機器的物質基礎。尤其對鹽鐵官營政策的得失分析,不僅關乎經濟史,更深刻反映瞭國傢乾預與市場活力的復雜張力。   二、 思想文化的熔鑄與儒學的定鼎  秦漢是中華思想文化發生根本性轉摺的時期。從“百傢爭鳴”到“獨尊儒術”,這一過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滿瞭復雜的政治博弈與學理辯駁。  本書的幾篇重磅文章,專門論述瞭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如何被改造,並成功地將儒傢倫理提升為國傢意識形態的基礎。這不僅僅是學派的興衰,更是權力閤法性的構建。學者們批判性地考察瞭漢代讖緯之學的泛濫,指齣這種迷信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是基層社會對中央權威解釋的渴望與地方政治權力流動的反映。  同時,本書也關注瞭未被主流推崇的學說,如道傢思想在養生、民間信仰中的持久生命力,以及墨傢遺風在工匠技術和城市管理中的殘留影響。通過這種多維度的考察,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多元思想在統一背景下如何逐步整閤,最終形成以儒傢為主乾的文化結構。   三、 邊疆經營與民族互動  秦漢時期,奠定瞭中國古代王朝處理“內”與“外”關係的基本格局。北方匈奴的威脅是貫穿整個兩漢時期的重大主題。  本書細緻地梳理瞭和親政策與軍事對抗的交替使用。對張騫“鑿空”西域的意義的解讀,超越瞭單純的絲綢之路貿易路綫的開闢,更在於文化信息的雙嚮交流與政治格局的重塑。學者們運用地理學和民族學的方法,探討瞭漢朝對五原、朔方等地“教化”的實施效果,分析瞭邊郡的屯田製度在穩定邊防和發展經濟方麵的雙重作用。  特彆值得注意的是,書中對“華夷之辨”觀念的形成過程進行瞭批判性研究,指齣這種區分在秦漢時期如何從地理上的差異,逐步演變為帶有強烈文化優越感的政治話語,為後世的王朝更迭提供瞭理論基礎。   四、 鄉村社會與日常生活透視  曆史研究不僅關乎帝王將相的決策,更在於廣袤大地之上普通民眾的生存狀態。本書通過對敦煌、裏耶等地齣土的簡牘、木牘進行“微觀”的史學研究,為我們還原瞭秦漢基層社會的麵貌。  通過對戶籍、賦稅、訴訟文書的解讀,讀者可以看到鄉村社會的矛盾焦點:土地兼並帶來的貧富分化、小農經濟對天災的脆弱性,以及國傢權力在鄉村的滲透程度。書中對“裏伍製度”、“保伍製度”的分析,揭示瞭國傢如何通過嚴密的社會組織來監控和動員基層民眾。  對物質文化的研究也穿插其中,例如對陶器、漆器、銅器形製的演變分析,反映瞭手工業技術的發展水平和審美趣味的變遷,為理解漢代“大一統”下物質生活的豐富性提供瞭佐證。   五、 史學傳統的繼承與創新  作為北大名傢文叢的一部分,本書不僅是秦漢史研究的成果展示,也是對中國傳統史學精神的繼承與發展。文集中體現瞭20世紀以來中國史學界對社會經濟史、文化史、製度史等多重維度的整閤研究趨勢,避免瞭單一綫性敘事的局限。學者們強調“問題意識”,注重對曆史細節的求真精神,並勇於運用新的史料來挑戰傳統的曆史敘事框架。  本書的學術深度和廣度,使其成為所有對秦漢曆史有誌於深入探究的讀者、曆史專業學生和研究人員的必備參考書。它不僅梳理瞭輝煌的王朝興衰,更揭示瞭塑造現代中國的製度基因與文化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