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一部好看而精彩的人文曆史,揭示瞭中國曆史上——
最獨特的改朝換代;最慘痛的人性掙紮;最神秘超脫的哲學;最另類最風流的那一群人……
劉雅茹是不同的。
她不同於成熟已久的主流作傢,因她始終不曾消褪的單純和纔情。
她亦不同於新生代的網絡作傢,因她筆力的雅正和純熟、思想的理性和穩重。
就創作風格而言,她成功地駕馭瞭“作傢的兩枝筆”——小說、劇本纔氣悠揚,盡顯主流文學的端麗深邃;曆史隨筆則灑脫暢達、引入入勝,老少皆能讀之後快。
功力與纔情的最佳組閤——也許這正是劉雅茹的魅力所在。
內容簡介
《竹林七賢》全書使用瞭輕快近人的故事化敘述語言,從淺易處、情趣中展開。另外,在解讀竹林故事的同時,因他們的多重曆史身份,內容也必廣泛——曹傢皇室、司馬傢族、正始名士,這些或精彩或獨特或惹人憐惜的人們,同樣在竹林七賢的人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所涉及的曆史人物眾多,於是在以時間為主導的前提下,另采用瞭以“天下大勢”、“思想成就”、“竹林故事”三綫有機推進的方式,讓讀者能從最全麵的視角,看透那個時代,懂得那些人生。
作者簡介
劉雅茹,北京人。自1995年起從事文學創作,已發錶小說、劇本、隨筆等100餘萬字。代錶作有小說《祭語》(1997年《當代》)、電視劇《昨天的哨音》(管虎執導,獲1999年亞洲電視大奬一等奬第一名)、長篇曆史隨筆《真名±,自風流:謝安這個人》(天津教育齣版社)、長篇小說《風流》(中國海關齣版社)。被中華文化藝術協會授予“中華文藝傢”稱號。
內頁插圖
目錄
題記
引子:“由性”的竹林
第一篇 “天纔父子”文學傢
焚山求俊纔
-位“由性”的君王
昔年十四五,誌尚好詩書
第二篇 亂世浮華說“正始”
陰差陽錯的“第一次”
失落中的“正始之音”
“第一位”風流名士
一場關於“音樂”的爭論
山陽:最閃光的相遇
-個時代的風景:竹林之遊
第三篇 刀光隱現的京都
第二輪的角逐
廣武山頂的呐喊
“驚艷”洛陽
“八卦”姻緣
思想的盛世:再注經典
第四篇 黑雲城下,誰人知風冷
初識“小頑童”
山雨欲來
荊州,並州乎
來生莫如作浮萍
陰雲下的盛會
第五篇 血雨淒風高平陵
細讀“高平陵”
無以逃避的碰撞
《莊子》的“發現”
臨難不辱真名士
第六篇 來日新朝作傢門
人自有誌豈堪奪
無以進退的封侯
那一晚的首陽山
高潔不識小人心
“真人”的預言
臨終的艱忍
少年天子的悲情
偶來拂衣情難測
從此後,人為刀俎
第七篇 聚散無情,心麯不終
飲酒劉公榮
禮豈為吾輩設
大隱隱於朝
民族融閤的“先驅”
天為棟,屋為衣
大將軍的“嗬護”
第八篇 浩浩天下,皇帝新裝
第九篇 彆來堪憶,廣陵絕響
第十篇 天地四時,猶有消息
精彩書摘
◎一次真是很平常的葬禮,對老百姓來說,生老病死不管多麼殘酷,但實在是人人都要麵對的傢常便飯。死者也是再平常不過,一個當兵人傢的女兒。像這樣的事,大概在那時候,天天發生不知多少迴,即便最底層的窮苦人,也不會被弄得心裏不安。但是,在簡陋的葬禮就要結束的時候,一位齣身高門的“貴人”突然跑進瞭靈堂,自顧自地伏在靈前痛哭瞭一場。主人看瞭又看,居然發現這“貴人”自己並不認識。於是主人無論如何把他攔住,詢問他為什麼要這樣?終於,這位“貴人”迴答說:雖然從來沒見過死去的姑娘,但早聽說她有品貌還有纔智,像這樣值得欣賞的女子,這麼罩去世,難道不讓人心裏悲傷嗎?主人怔怔地站著,說不齣一句話…一
這就是阮籍。“聞美人歿而吊之”——其實他哭得很簡單,隻是為瞭一個傳說中的美好生命的離去,剩下的什麼也沒有。大概韆古以來,這就是“由性”的最高檔次瞭,這麼乾乾淨淨、坦坦蕩蕩。
◎古代當官的人,有一多半都不會是清官,也許這個比例有點過,但行賄受賄的肯定絕不在少數。那麼怎麼對待賄賂,也幾乎是所有官員都要碰到的考驗。有一個常年貪贓枉法的縣令,為瞭保住自己小小的飯碗,並獲得更好的名聲,每有事由,就一定要去嚮上官送禮。當他把各個衙門都拜過:最後就把一百斤上等的絲送到當朝吏部郎的府上。吏部郎沒有拒絕他,因為所有的官員都收瞭禮,拒絕他會讓自己被官員們孤立。他客客氣氣地收下來,但等縣令走後,就原封不動地把“禮物”陳列在房梁上,再也沒有去理會。後來縣令貪汙行賄的事敗露瞭,這位吏部郎就爬上房去,取下當年的“禮物”,交到瞭有司。人們一看,那上麵已經積瞭厚厚的塵土,輕輕撣開,從前的封印一點都沒有被動過……
這位“吏部郎”就是山濤,後來他的官做得很大。有人說,“竹林七賢”裏的山濤,跟嵇康、阮籍他們不一樣,山濤沒有他們那麼“由性”,他還是很喜歡做官的。這也許真是山濤的誌嚮。他雖然沒有像嵇康、阮籍那樣成為竹林中的“精神領袖”,但卻更像是一個厚道的長者。在竹林裏,他是被他們尊重的朋友;而走齣竹林,他卻無疑也是一個不錯的官員。
◎一個書生,看去就那麼清秀,因為整個人都好像被書捲氣浸透瞭,還顯得有點單純。凋落的竹林,當年坐臥的山石仍然還在,圓滑得看不齣棱角。但是,那些朋友們呢?一個也沒有瞭。甚至他自己,如今也隻能做個過客。他站著站著,眼淚就慢慢地掉下來……他提起筆,在淒冷的風裏寫道:將命適於遠京兮,遂鏇反於北徂。濟黃河以泛舟兮,經山陽之舊居……嘆《黍離》之憫周兮,悲《麥秀》於殷墟……
嚮秀——關於他這篇《思舊賦》,魯迅先生曾做過剖析,大意說:嚮子期(嚮秀,字子期)悼念竹林亡友,不過瞭瞭數語,好像剛開瞭個頭,就結尾瞭,可見有很多話,因為懼怕司馬昭,他不是不想寫,是不敢寫啊。嚮秀的確是“不敢寫”,其實他就是一個做學問的。如果說嵇康是名士們的標杆,阮籍是位瞭不起的詩人,那麼嚮秀就更像是個學者,而且專搞哲學研究。他年輕、俊秀,為瞭學問無論和誰爭起來都毫不讓步。一個始終都乾乾淨淨的書生,有點知識分子的軟弱,好像也在情理之中瞭。
……
前言/序言
《天風驚變:大唐風雲錄》圖書簡介 一捲風雲起,萬丈波瀾生。 本書並非聚焦於魏晉名士的清談與放浪,而是將筆觸伸嚮瞭那盛唐氣象最為磅礴、也最為詭譎的轉摺點——開元盛世的餘暉與安史之亂的前夜。這是一部以宏大敘事為骨架,以個體命運為血肉的史詩級曆史小說,它描繪的,是一個帝國由盛轉衰的曆史縮影,是權謀、忠誠、背叛與求生交織的亂世畫捲。 亂自上作,禍起蕭牆 故事的主角,不再是竹林深處的賢者,而是身處權力漩渦中心的幾位關鍵人物。 一、 邊關鐵騎與長安的黃昏 故事的開端,設定在天寶年間,玄宗皇帝的統治已現疲態。邊疆戰事愈發激烈,手握重兵的藩鎮節度使們,如同一把隨時可能刺嚮帝都的利劍。 裴玄機: 曾是名動天下的禁軍統領,因一次關鍵的軍事決策失誤,被貶謫至北疆一隅,成為一名監軍。他深諳兵法,卻被睏於朝堂的政治鬥殺之中。在北方的寒風中,他目睹瞭邊軍將士的驍勇與朝廷的腐敗,內心掙紮於“忠君”與“保民”的抉擇。他試圖以一己之力,在邊塞搭建起一道抵禦鬍人的鐵牆,卻發現真正的敵人,往往藏在長安的硃牆之內。他的故事綫,集中展現瞭盛唐軍事力量的強悍與內部的空虛。 二、 宮闈深處的暗流與權力的角逐 長安城內,華清池的歌舞掩蓋不住暗流湧動的危機。楊貴妃的盛寵日益招緻士族的嫉恨,而以李林甫、楊國忠為代錶的權臣集團,則將朝堂變成瞭私人的狩獵場。 柳如煙: 一位齣身書香世傢,卻因傢族牽連而被捲入宮闈的年輕女子。她錶麵上是宮中一名低階的樂工,實則肩負著收集情報的秘密使命。她見證瞭從歌舞升平到人心惶惶的轉變,她的每一次低吟淺唱,都可能成為引爆政變的導火索。她與一名深居簡齣的禦史大夫私下聯絡,試圖通過揭露權臣的罪證來挽救搖搖欲墜的大唐。柳如煙的視角,細膩地描繪瞭女性在權力結構中的無力和抗爭。 三、 亂世中的崛起者:反抗的火焰 安祿山的反叛是不可避免的,但這場叛亂的種子早已埋下。小說著重刻畫瞭安祿山陣營內部的復雜性,並非簡單的“蠻夷入侵”,而是關乎邊地利益集團的擴張與漢化士族的對立。 高仙芝之殤: 雖然高仙芝是曆史上的真實人物,但在本書中,他的形象被賦予瞭更多的悲劇色彩。他代錶著有能力、卻不被朝廷完全信任的外族將領。小說詳述瞭他在潼關前綫的睏境——糧草不濟,調度失靈,以及他如何帶著滿腔的憤懣,最終走嚮悲慘的結局。他的覆滅,不僅是軍事上的失敗,更是對玄宗晚年用人失察的無聲控訴。 四、 儒生與俠客的交鋒 亂世之中,總有人試圖以不同的方式挽救山河。 瀋括(化名): 一位隱居在巴蜀深山中的前朝翰林學士,他拒絕齣仕,但其學識和對時局的洞察力,吸引瞭一批心懷匡扶之誌的年輕俠客。瀋括不相信武力能平定天下,他主張“正心修身,以德服人”,試圖通過傳播先秦諸子的思想,凝聚民心,為重建秩序儲備精神力量。他的隱居地,成為瞭亂世中一方難得的清淨之地,卻也引來瞭覬覦者的覬覦。 李孤鴻: 一位行走江湖的劍客,他信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他看不慣朝堂的腐朽,但更憎恨趁亂打劫的盜匪。他與瀋括的理念時常碰撞——一個是主張文治的智者,一個是力行武功的鬥士。兩人的閤作與衝突,構成瞭對“治世之道”的深刻探討。李孤鴻的足跡遍布中原,從洛陽的烽煙到河北的鏖戰,他用手中的劍,剪除瞭無數試圖顛覆秩序的惡勢力。 曆史的重量與人性的抉擇 《天風驚變:大唐風雲錄》的敘事綫索縱橫交錯,從塞北的烽火到後宮的低語,從士族的結盟到市井的流離,力求還原一個立體、復雜、充滿矛盾的盛唐晚期。這不是一部單純的戰爭史,它深入探討瞭: 權力腐蝕: 當一人獨攬大權,如何一步步將江山推嚮深淵。 忠誠的界限: 麵對昏君與奸臣,忠誠的意義何在?是堅守虛名,還是順應民心? 文化的韌性: 在戰火中,知識與藝術如何掙紮求存,並成為未來重建的火種。 本書以細膩的筆觸描繪瞭曆史大勢下,小人物的掙紮與光輝。當安祿山的鐵蹄踏破太原,當玄宗倉皇逃離馬嵬坡,當昔日的繁華化為焦土,裴玄機、柳如煙、瀋括等人,麵臨的不再是清談雅集,而是生死存亡的抉擇。 “風雲變幻,山河易主,然一腔熱血,終將鑄就新的史篇。” 這部作品旨在展現,即使在最黑暗的時代,人性的光輝與對理想的堅守,依然能夠穿透曆史的迷霧,照亮前行的道路。它是一麯獻給那個偉大而又破碎的時代的挽歌,也是一則關於浴火重生的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