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公法的變遷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公法的變遷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狄驥 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
ISBN:9787100094542
版次:1
商品編碼:11241917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3-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公法與私法一直是平行發展的。在私法中,個人意誌的自治性正在逐漸消失;個人意誌自身缺乏為自己贏得法律地位的力量。在功法領域,我們不再相信在公職人員背後存在一個集閤性的具有人格和主權的實體,這些公職人員隻是這一實體的代理人或“器官”。因此,公法不再是規製主權國傢與其臣民之間關係的規則體係。毋寜說,它是對於組織和管理某些服務來說必不可少的規則體係。成文法不再是主權國傢的命令,它是一種服務或者一群公務人員的組織規則。行政行為也不再是一位發布命令的官員的行為或一位執行命令的公務人員的行為,它是一種根據服務規則而為的行為。這種行為所涉及到的問題永遠必須同樣接受一些法院的審查。如果一項行政行為違反瞭某一成文法規,任何一位受到影響的個人都可以要求該行為無效,這種要求並非基於一項主觀權利,二十基於遭到違反的閤法性原則。國傢的責任得到普遍的成人。因此,與私法一樣,法學傢們對公法的解釋也逐漸趨於現實化和社會化。現實性體現在人們對實際錶象背後的人格化實體的否棄,對自治性的、普遍有效的意誌的否定以及對政府所必需擔負的職能的認識。而社會性則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麵:公法不再把解決個人的主觀權利與人格化國傢的主觀權利之間的衝突作為自己的目標;它旨在對政府的社會職能進行組織。因為,作為公法基礎的“越權行為”之訴不是基於個人權利受到侵犯的事實,而是齣於社會服務的組織原則遭到破壞的事實。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主權理論的衰落

第一節 古羅馬的“治權”概念

第二節 主權在封建時代的部分瓦解;它如何得以存續下來

第三節 在古羅馬治權概念的基礎上,主權被重構為一種為王權辯護的工具

第四節 博丹、勒瓦索、勒布雷和多馬的理論

第五節 革命將君主的主權替換為民族國傢的主權

第六節 革命信條對主權的批評

第七節 主權概念與某些重要事實的不相容性

第八節 論權力分散與聯邦製

第九節 主權概念無助於保護個人免受專製之害

第二章 公共服務

第一節 主權理論已經破産

第二節 雖然公法理論尚未明確承認這一事實

第三節 主權概念已經為公共服務的觀念所取代

第三節 行政行為的屬性

第四節 現代公法的基礎是什麼(1)

第五節 現代公法的基礎是什麼(2)

第六節 公共服務的概念和製度保障瞭私人特許行業為滿足公共需求而提供的正常服務

第七節 它也保障瞭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務

第三章 製定法

第一節 法律的性質;法律為什麼具有強製力;規範性法律的含義

第二節 建構性法律的含義

第三節 法律與行政規章之間的區彆

第四節 製定法與行政理論

第五節 學說與判例

第四章 特殊法規

第一節 地方法規

第二節 地方權力部門的規章

第三節 製定法與紀律性規章

第四節 誌願組織的規則

第五節 協定式法律:集體勞動協議

第六節 協定式法律:公務的特許經營

第七節 協定式法律的強製性

第八節 保障協定式法律之履行的強製力

第五章 行政行為

第一節 主權行為與非主權行為

第二節 這種區分的消失

第四節 國傢及其契約

第五節 行政機構的日常事務

第六節 行政機構與法院的關係

第七節 同其他國傢比較

第六章 行政訴訟

第一節 “越權行為之訴”的形成

第二節 主觀性的行政訴訟與客觀性的行政訴訟

第三節 “越權行為”之訴的範圍和性質

第四節 政治行為概念的消失

第五節 防止權力的濫用:自由裁量行為概念在公法領

域的消失

第六節 司法裁決對行政機構所具有的效力

第七章 責任

第一節 主權與不負責任

第二節 國傢責任問題在當代的提齣

第三節 議會的行為

第四節 立法方麵的責任

第五節 國傢對司法人員行為的責任

第六節 國傢對行政人員行為所承擔的責任

第七節 國傢對政府規章所負的責任

第八節 公務員的個人責任

第九節 公務行為與個人行為

結論

譯跋:公法仍在變遷

用戶評價

評分

好書,值得收藏,視書如水,懂得涵泳。

評分

在資本主義新的曆史條件下,狄驥的學說在西方法學中,突齣地宣揚瞭階級閤作、階級調和的概念。[1]

評分

好書,值得收藏,視書如水,懂得涵泳。

評分

機械的連帶關係基於社會成員彼此之間的相似性而形成,其特點是社會成員之間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念基礎,能夠形成一種凝聚力。在機械關係為主導的社會裏,社會分工不發達,社會成員彼此的生活經曆、生活方式大體相同,行為更多地體現齣個人信仰、價值觀念、道德規範和其他社會規範的一緻性和同質性,並形成一種強約束力的集體意識,個體在此等社會裏難以具有獨立發展的意識和空間。以這種區彆和分工為基礎就形成瞭相互依賴的關係。“杜爾剋姆把這種有機連帶關係比作人體各個器官之間的聯係:社會是一個整體,每個人是這個整體的某種器官。這種器官有各自專門的功能,彼此各不相似,但同樣是這個整體所必不可少的……在有機連帶關係占支配地位的社會裏,每個人都在從事某種專門的活動。彼此産生瞭一種相互依賴的關係,這種相互依賴的增長是分工中專門化增長的結果。它允許甚至鼓勵個人之間差異的發展。”[6]個人差異的齣現和強化破壞或削弱瞭集體意識,使得作為社會秩序和穩定基礎的集體意識不再重要,成員之間的相互依賴與閤作在日益專門化和獨立化的個體之間的作用更加重要。由此,宗教意識受到削弱,個體獨立意識、自主意識得以強化。在上述兩種連帶關係基礎上形成瞭具有連帶特徵的法律,即刑事法、懲罰錯誤或罪行以及恢復原狀法、閤作法等。

評分

任何權力應受法律的全麵、全程的約束。然而,法律隻是典型現象的普遍化和既有經驗的條文化。普遍和永久的法律錶現在事後發生的特定事實上,最終是什麼呢?國傢在這一特定問題上所行使的權力是否真正來源於法律呢?在這一問題上什麼是法律以及權力是否真正來源於法律最終又由誰來認定呢?這是依法治國所不能迴避的問題。根據我國現行體製,在實施最高國傢權力機關所製定的法律的過程中,全國人大常委會、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國務院及其主管部門都有權作齣自己的解釋,地方國傢權力機關和地方國傢行政機關也可以通過製定地方性法規和規章進行解釋。這樣,有關同一問題的法律就不是一部而是多部瞭。也就是說,這些部門或機關都可以說自己在這一問題上所說的就是法律,自己所作的來源於法律。這種現象隨著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壟斷主義的流行而日益嚴重。如此,權力來源於法律的法治命題,又演繹成瞭權力來源於自己或法律來源於權力的人治公式。如此,現在的法律還是原來的法律嗎?我們認為,西方的經驗值得藉鑒,現行的體製需要改革。法律實施中的解釋者或發言人即使難以統一,但最終的解釋者或發言人卻隻能有一個,權力是否基於法律的審查者或認定者也隻能是一個。並且,這個最終解釋者和認定者必須閤而為一,這種最終解釋權和認定權也隻能給予不可能“主動齣擊”的法院。因此,要實現法治,就必須確立一切權力都應當受到法院的最終檢驗、司法判決是法律的最終錶現的觀念,就必須確立司法的絕對權威和獨立的法律機製。西方國傢幾百年的實踐已經證明,不論事前的規則多麼完善、機製多麼健全,都不可能完全應付未來齣現的一切事項。對這種可能發生的問題必須由事後的機製來解決。無論如何,我國的權力都沒有能實現對權力的有效約束與製衡,一切法治的美好願望往往在現實麵前撞得粉碎,至少是相當的無奈與尷尬。

評分

挺好的東東!不錯不錯!!

評分

公法以研究公權力、公權力配置、公法關係和公法責任為主要內容。公法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狹義公法是指調配公權力內部或公權力之間的關係的法律規範。廣義的公法是指調配公權力之間,以及調節公權力與私權利之間關係的法律規範。如果從各部門的調整來看,公法就是典型的公法和非典型的公法或非典型私法中的公法部分。

評分

商務經典係列,值得閱讀收藏。

評分

在京東滿減或者有優惠券的時候經常買書,願多一些這樣的活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