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必读丛书·格致余论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格致余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震亨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格致余论
  • 中医临床
  • 传统医学
  • 医学古籍
  • 养生
  • 中医基础
  • 温病学
  • 中医经典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067058
版次:1
商品编码:1006473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5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格致余论》据元刻本整理。全书1卷,医论42篇,着重阐述"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为病"的医理,强调观形察色,切脉问证,主张运用滋阴降火及理气、祛痰、行瘀诸法,从本求治。论中多附有验案。
  全书内容学术价值高,实用性强,对现代中医临床有重要指导作用。

内容简介

  《格致余论》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著作之一,它集中反映了名医朱丹溪的学术思想。历史上,其书对繁荣学术,指导临床实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今,重新审读出版,对于考镜养阴学术源流,探究气血痰盂病机,知道临床施治,帮助养生保健,意义不可低估。

目录

饮食色欲箴序 1
饮食箴 1
色欲箴 1
阳有余阴不足论 2
治病必求其本论 4
涩脉论 5
养老论 6
慈幼论 9
夏月伏阴在内论 11
痘疮陈氏方论 12
痛风论 14
痃疟论 16
病邪虽实胃气伤者勿使攻击论 17
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论 19
大病不守禁忌论 20
虚病痰病有似邪祟论 21
面鼻得冷则黑论 23
胎自堕论 23
难产论 24
难产胞损淋沥论 25
胎妇转胞病论 25
乳硬论 26
受胎论 27
人迎气口论 28
春宣论 29
醇酒宜冷饮论 30
痈疽当分经络论 31
脾约丸论 32
臌胀论 33
疝气论 35
秦桂丸论 36
恶寒非寒病恶热非热病论 37
经水或紫或黑论 39
石膏论 40
脉大必病进论 41
生气通天论病因章句辨 41
太仆章句 42
新定章句 43
倒仓论 43
相火论 45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论 48
茹淡论 49
呃逆论 50
房中补益论 52
天气属金说 53
张子和攻击注论 53

精彩书摘

痃疟论
《内经》谓:夏伤于暑,秋伤于风,必有痃疟。痃疟,老疟也。以其隔两日一作,缠绵不休,故有是名。前贤俱有治法,然皆峻剂,有非禀受性弱,与居养所移者所宜用也。惟许学士方有用参、芪等补剂,而又不曾深论,后学难于推测。
因见近年以来,五十岁以下之人,多是怯弱者,况嗜欲纵恣十倍于前,以弱质而得深病,最难为药。始悟常山、乌梅、砒丹等为劫痰之剂,若误用之,轻病为重,重病必死。何者?夫三日一作,阴受病也;作于子午卯酉日,少阴疟也;作于寅申巳亥日,厥阴疟也;作于辰戌丑末日,太阴疟也。疟得于暑,当以汗解。或凉台水阁,阴木冷地,他人挥扇,泉水澡浴,汗不得泄,郁而成痰。其初感也,胃气尚强,全不自觉。至于再感,瞢然无知,又复恣意饮食,过分劳动,竭力房事,胃气大伤,其病乃作,深根固蒂,宜其难愈。病者欲速愈,医者欲急利,甘辛峻剂,遽尔轻投。殊不知感风、感暑,皆外邪也,当以汗解,所感既深,决非一二升汗可除。亦有胃气少回,已自得汗,不守禁忌,又复触冒,旧邪未去,新邪又感,展转沉滞,其病愈深。况来求治者,率皆轻试速效劫病之药,胃气重伤,吾知其难免于祸矣。由是甘为迟钝,范我驰驱,必先以参、术、陈皮、芍药等补剂,辅以本经之药,惟其取汗。若得汗而体虚,又须重用补剂以助之,俟汗出通身,下过委中,方是佳兆。仍教以淡饮食,省出入,避风就温,远去帷薄,谨密调养,无有不安。若感病极深,虽有大汗,所感之邪,必自脏传出至腑,其发也必乱而失期,亦岂是佳兆?故治此病,春夏为易,秋冬为难,非有他也,以汗之难易为优劣也。
或曰:古方用砒丹、乌梅、常山得效者不为少,子以为不可用乎?予曰:腑受病者浅,一日一作;间一日一作者,是胃气尚强,犹可与也;彼三日一作者,病已在脏矣,在脏者难治。以其外感犹可治也,而可用劫药以求速效乎!
前岁,宪佥詹公,禀甚壮,形甚强,色甚苍,年近六十,二月得疟,召我视之。知其饫于肥者,告之曰:须远色食淡,调理浃月,得大汗乃安。公不悦。一人从旁曰:此易耳,数日可安。与劫药三五贴,病退。旬日后又作,又与又退。绵延至冬,病犹未除,又来求治。予知其久得药,痰亦少,惟胃气未完,又天寒汗未透,遂以白术粥和丸与二斤,令其遇饥时且未食,取一二百丸,以热汤下,只与白粥调养,尽此药,当大汗而安。已而果然。如此者甚多,但药略有加减,不必尽述。
病邪虽宾胃气伤者勿使攻击论
凡言治国者,多借医为喻,仁哉斯言也。真气,民也;病邪,贼盗也。或有盗贼,势须剪除而后已。良相良将,必先审度兵食之虚实,与时势之可否,然后动。动涉轻妄,则吾民先困于盗,次困于兵,民困而国弱矣。行险侥幸,小人所为,万象森罗,果报昭显,其可不究心乎?请举一二,以为凡例。
永康吕亲,形瘦色黑,平生喜酒,多饮不困,年近半百,且有别馆。忽一日,大恶寒发战,且自言渴,却不饮。予诊其脉大而弱,惟右关稍实略数,重取则涩,遂作酒热内郁,不得外泄,由表热而不虚也。黄芪一物,以干葛汤煎与之,尽黄芪二两、干葛一两,大得汗,次早安矣。
又,叶先生患滞下,后甚逼迫,正合承气证。予曰:气口虚,形虽实,而面黄稍白,此必平昔食过饱而胃受伤,宁忍一两日辛苦。遂与参、术、陈皮、芍药等补药十余贴,至三日后胃气稍完,与承气两贴而安。苟不先补完胃气之伤,而遽行承气,吾恐病安之后,宁免瘦惫乎?
……

前言/序言


《岐黄医论》 内容简介 《岐黄医论》是一部融汇古今,博采众长的中医理论专著。本书以系统、深入的视角,对中医的核心概念、辨证论治体系、治病养生法则等进行了全面而精辟的阐释。全书共分三卷,上卷侧重于中医的哲学基础与理论构建,中卷着力于临床辨证的精微之处与治疗策略的灵活运用,下卷则探讨了中医养生保健的深邃智慧与临证经验的总结升华。 上卷:岐黄之宗,理论之源 上卷“岐黄之宗,理论之源”首先追溯了中医的源头活水,从《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出发,阐释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精气神”等基本范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作者深入剖析了“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脏腑学说”与“经络学说”的宏大框架。脏腑不仅是物质基础,更是功能活动的载体,它们之间的生理协调与病理传变构成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经络则如人体内的交通网络,维系着脏腑的联络、气血的运行以及津液的输布,是疾病传变的重要途径。 本书尤其强调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这两个中医的灵魂。整体观念要求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并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疾病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治疗也需着眼于全身的调理。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核心方法,即通过对人体出现的各种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原因,从而制定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上卷对“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结合具体病案,展示了如何运用八纲理论来指导临床实践,区分疾病的轻重缓急、寒热虚实,为后续的治疗奠定坚实基础。 中卷:辨证施治,妙手回春 中卷“辨证施治,妙手回春”是本书的临床核心部分,着重于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治疗实践。作者详细阐述了“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并强调了不同辨证体系之间的联系与互补。例如,在论述“卫气营血辨证”时,本书不仅解释了各层营卫的生理功能,更深刻揭示了疾病如何从卫分向气分、营分、血分层层传变,以及不同阶段的不同治法。 在药物的运用上,本书并非简单罗列药性,而是深入探讨了“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归经”等药物基本属性与配伍原则。书中详细介绍了“君臣佐使”的配伍理论,阐释了如何根据疾病的证型、病位、病势以及患者的体质,灵活选择药物,组成方剂,以达到协同增效、减轻毒副作用的目的。本书精选了多个内、外、妇、儿科常见病证的典型病案,通过对病因、病机、证候的剖析,以及方剂的组方思路、药物的运用、疗效的评价等环节的详细介绍,生动展示了中医辨证施治的严谨性与灵活性。本书强调,中医治疗并非“千人一方”,而是根据个体差异,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展现了中医的个体化治疗特色。 下卷:养生有道,济世为怀 下卷“养生有道,济世为怀”将目光投向了疾病的预防与人体的健康长寿。本书认为,“治未病”是最高明的医术,并从饮食、起居、情志、运动等多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医的养生之道。在饮食方面,本书不仅强调了食物的营养价值,更注重其性味归经与对人体阴阳平衡的影响,提出了“食饮有节”、“辨体施食”的原则。在起居方面,本书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早起,适度劳作,以养护精气神。情志的调养更是被提升到重要地位,本书深入分析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对人体脏腑功能的损害,并提出了调畅情志、保持心态平和的方法。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中医的“体质养生”理论,认为不同体质的人,其生理特点、易患疾病以及养生保健的方法都有所不同,指导读者根据自身体质进行个性化的养生。在临证经验的总结方面,本书汇集了历代名医的临床心得与独到见解,分享了许多在实际医疗过程中宝贵的经验总结,为年轻一代的中医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借鉴。本书最终落脚于“济世为怀”的医者仁心,强调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为人类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岐黄医论》以其宏大的理论框架、精深的临床实践、丰富的养生智慧,力求为读者呈现一部全面而深入的中医经典。本书适合于中医专业的学生、临床医师以及对中医养生保健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格致余论》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它能够轻易地将人带入一种沉思的状态,去审视生命,去体悟医学的真谛。我被作者在阐述“五行”学说与人体脏腑功能的关系时,所展现出的精妙构思所深深吸引。他并没有将五行简单地视为“相生相克”的对应关系,而是深入地剖析了五行之间动态平衡的机制,以及这种平衡如何体现在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中。他用极其生动的语言,将木、火、土、金、水这五种自然界的基本元素,与肝、心、脾、肺、肾这五种人体最重要的脏腑,以及它们在生理、病理、情志、颜色、味道等方面的联系,一一展现。当我读到他如何解释“肝木”的疏泄功能与“肾水”的滋养功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时,我仿佛看到了生命运动的内在律动。这种“格致”式的解读,让我不仅仅停留在对五行“相克”的表面理解,而是去体悟其背后更深层的“相得益彰”与“动态平衡”的哲学思想。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人体内在联系的宏观框架,让我能够更加整体地看待疾病,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单一的脏腑或器官。

评分

《格致余论》的出现,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尤其沉浸在作者关于“血”的论述中。他并没有将“血”仅仅视为身体的“液体”,而是将其上升到生命活动的重要载体,是濡养全身、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他深入剖析了血的生成、运行、功能,以及血虚、血瘀、出血等不同病理状态。当我读到他如何将“血”的濡养功能与人体的形体、毛发、关节、神志等联系起来时,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通透。他不仅仅是在描述“血”的概念,更是在揭示“血”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发生中的核心作用。例如,他如何解释“肝藏血”与“心主血脉”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维持人体正常运行的根本,一旦失调,便会引发贫血、月经不调、甚至精神障碍等一系列疾病。这种“格致”式的解读,让我对“血”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模糊的概念,而是有了具体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全新视角,让我明白,中医对“血”的认识,早已超越了现代科学的范畴,触及了生命本质的奥秘。

评分

当我翻开《格致余论》的那一刻,便被它独特的“格致”精神所吸引。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医学知识,而是引导我深入探究事物发生的内在逻辑,理解表象背后的本质。我尤其欣赏他对“津液”的论述,这并非仅仅是对体液的描述,而是将其视为人体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濡养、滋润、滑润身体的“精微物质”。他深入剖析了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以及津液亏虚、水湿停聚等不同病理状态。当我读到他如何将“津液”的代谢与人体的皮肤、黏膜、关节、脏腑的功能紧密联系起来时,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豁然开朗。他不仅仅是在描述“津液”的概念,更是在揭示“津液”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例如,他如何解释“脾主运化水湿”与“肺主行水”之间的协同作用,是维持人体正常水分代谢的关键,一旦失调,便会引发水肿、痰饮、消渴等一系列疾病。这种“格致”式的解读,让我对“津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模糊的概念,而是有了具体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全新视角,让我明白,中医对“津液”的认识,早已触及了生命本质的奥秘。

评分

这部《格致余论》的出现,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本“必读”的书,不如说是一次意想不到的、深邃的精神漫游的邀请。在翻开它的第一页之前,我脑海中勾勒的,或许还停留在教科书式的理论梳理,或是案例堆砌的医学报告。然而,它的文字,却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缓缓展开了中医背后那更为广阔的哲学图景与临床智慧的交织。它并没有直接灌输条条框框的诊疗方案,而是引导我去体悟“格致”二字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格物致知,探究事物的本质,达到精微之处的洞察。我惊奇地发现,作者在字里行间,将那些看似抽象的古代医学思想,与临床实践中的具体难题,以一种极其自然的方式串联起来。这不仅仅是对经典的解读,更是一种活化,一种在现代语境下的重新阐释。当我阅读到关于“神”与“形”关系的论述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过去在临床中,有时过于注重“形”,而忽略了对患者“神”的深层关照。作者并没有生硬地批判,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让我从更高的维度去审视疾病的发生发展,去理解那些“形”迹之下的“神”之变化。这种体悟,远比死记硬背几个穴位或方剂来得深刻,它触及的是中医思维的根源,是医者之所以为医者的那份仁心与智慧。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书中其他章节,去看看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格致”的精神,融入到对具体病证的剖析中的,又将如何引领我,在面对复杂的临床局面时,能够保持一份清醒的洞察与灵活的应对。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中医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看待生命与健康的方式。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是一次充满惊喜的旅程。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格致余论》并非一本循规蹈矩的教科书,它以一种更加“格致”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探索中医的内在逻辑与哲学底蕴。我尤其被作者在论述“经络”学说时的视角所吸引。他并没有将经络仅仅看作是体内纵横交错的“管道”,而是将其视为人体气血运行的“脉络”,是沟通表里、联系脏腑、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通路”。他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将原本抽象的经络学说,变得鲜活而易于理解。当我读到他如何将经络与“情志”联系起来,解释为何某些情绪的波动会影响特定经络的气血运行,进而引发相应的病症时,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豁然开朗。这让我意识到,经络不仅仅是治疗的“路径”,更是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线索”。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经络的视角,让我不再将经络视为孤立的学说,而是将其融入到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中,去理解它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核心作用。这种“格致”式的解读,让我对中医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

《格致余论》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的升华。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对“虚实”辨证的深入探讨。这本并非简单地将虚实作为两个对立的概念来讲解,而是通过对虚实相互转化的动态过程,以及虚实之间复杂关系的细致剖析,展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妙之处。他不仅仅停留在对“虚”与“实”的表层定义,而是深入到虚实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及虚实兼夹、虚虚实实等复杂情况的辨别。当我读到他关于“久病成虚,久虚成实”的论述时,我被深深地触动了。这不仅仅是理论的描述,更是临床上我们常常会遇到的情况。一个看似“实”的症候,其背后可能隐藏着长期的“虚”;一个看似“虚”的证候,也可能因为失于调理而演变为“实”。作者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这种动态变化的规律,让我对疾病的认识,不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是需要动态把握的。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加精细化的辨证工具,让我能够在临床上,更加准确地判断病情的虚实,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它让我明白,中医的辨证,不仅仅是简单的归类,更是一种对生命复杂变化的深刻洞察与灵活运用。

评分

翻开《格致余论》,我立刻被它那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作者并没有采用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风格,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口吻,将深奥的中医理论,化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论述。我尤其欣赏他在探讨“治未病”思想时,所展现出的前瞻性与实践性。他并没有将“治未病”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如何通过调理身体的“未病之苗”,来预防疾病的发生。他巧妙地将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生活起居的调养、饮食的合理搭配,以及四季气候的变化,都融入到“治未病”的体系中。当我读到他关于“形体与疾病”关系的论述时,我豁然开朗。作者强调,人体的外在形态,往往是内在脏腑功能状态的“镜子”。他通过对不同体质、不同体型的分析,来揭示其潜在的健康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预防与调养之法。这种“格物致知”的精神,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每一个走近我的患者,不仅仅关注他们主诉的症状,更要去观察他们的整体状态,去体悟他们身体传递的细微信号。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套更加全面、更加系统地认识人体健康与疾病的方法论。它让我明白,中医的智慧,不仅仅在于治疗已病,更在于预防未病,在于如何让人体的生命力得以长久地保持充盈与健康。

评分

读《格致余论》,就好像是在一条幽静的河流旁漫步,时而激流拍岸,时而浅滩舒缓,每一次阅读,都能收获不同层次的感悟。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情志致病”的论述,那不是简单的“喜伤心、怒伤肝”的机械套用,而是通过对情志与脏腑、气血、经络之间相互作用的细致入微的剖析,揭示了情绪波动对人体健康的深远影响。他不仅仅停留在描述情绪失控可能带来的直接后果,而是深入到情志如何改变人体的气机运行,如何扰乱气血的生成与输布,最终导致脏腑功能的失调,引发疾病。这种论述,让我看到了中医在心理健康领域的早期探索,其深刻性令人叹服。在我过去的临床实践中,我常常会遇到一些患者,他们的病症似乎与心理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却难以用西医的框架去解释。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形而上”的概念,而是以严谨的态度,将它们与具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联系起来,让我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为何“心病”有时比“身病”更难治,又为何“解铃还须系铃人”。读到这里,我不仅对过去的病例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未来的临床工作充满了新的思路。我意识到,在治疗患者时,必须同时关注他们的身与心,理解情绪的波动,是治愈的关键环节之一。

评分

阅读《格致余论》,仿佛是在一本古老的手稿中,寻觅失落的智慧。这本书最让我赞叹之处,在于其对“气”的精辟论述。作者并没有将“气”简单地视为一种物理能量,而是将其上升到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他深入剖析了气的生成、运行、功能,以及气滞、气虚、气逆等不同病理状态。当我读到他如何将“气”的升降出入与人体的呼吸、消化、运动、思维等生命活动联系起来时,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明晰。他不仅仅是在描述“气”的概念,更是在揭示“气”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发生中的核心作用。例如,他如何解释“脾气”的升清功能与“胃气”的受纳功能之间的协同作用,是消化吸收的关键,一旦失调,便会引发一系列的消化道疾病。这种“格致”式的解读,让我对“气”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模糊的概念,而是有了具体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全新视角,让我明白,中医对“气”的认识,早已超越了现代科学的范畴,触及了生命本质的奥秘。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学”,不如说是“悟”。《格致余论》并非一本教人如何“速成”的医学指南,它更像是一场与古圣先贤的跨时空对话,一次对生命奥秘的深度探索。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疾病的产生与发展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观视野和辩证思维。他并没有停留在对症状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到构成人体的微观世界,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当我读到关于“天人合一”思想在解释疾病发生时的应用时,我被深深地吸引了。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陈述,作者用极其生动的语言,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可以理解和应用的临床启示。例如,他如何通过解释自然界季节更替、气候变化对人体脏腑功能的影响,来阐明外感疾病的发生机理。这种阐释,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医学,必须将人体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去理解,而不仅仅是将人视为一个孤立的、机械的身体。书中的论述,常常能够引发我对自己过去行医经历的反思。我曾遇到的那些疑难杂症,那些让人生畏的病症,在作者的笔下,似乎找到了更深层的解释。他引导我去探究那些“看似无因”的病,去寻找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根本原因。这种“格致”的精神,教会我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是要深入事物的本质,去探究其“所以然”。这种思维方式,对于我这样一个临床医生来说,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它提升了我对疾病的认知高度,也让我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挺好的书,有需要,还会再来买的,希望陆续增加新的书籍

评分

以前只是侧重于伤寒论的学习,忽略了金匮要略的学习。现在看来是需要弥补一下了。人不但有六经的病症,更多的还是杂病。不过他们也是不分家的,对于病症的治疗各有各的优点。只有把这两本书都学习了,才能把医圣的思想把握完全。专业的书籍这样的书籍是需要慢慢的品味的。不要指望一遍两遍能够看懂看透彻。还是学而时习之。

评分

桂枝去皮 黄芩一两 半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

评分

物流给力,书棒棒的,赞?。

评分

桂枝去皮 黄芩一两 半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

评分

有机会学习古典中医,心满息意足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脾胃论,中医必学,脾胃重要

评分

书本很好 质量很好有些个别破损 不影响整体!双十一活动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