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名汉译技巧与实例

专名汉译技巧与实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常雷 著
图书标签:
  • 专名翻译
  • 汉译技巧
  • 翻译实践
  • 术语翻译
  • 命名翻译
  • 外文专名
  • 翻译方法
  • 语言学
  • 词汇翻译
  • 翻译案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ISBN:97871190840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29977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名师讲翻译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专名汉译技巧与实例》总结了专名翻译的原则、规律和经验教训,考证热点和疑难问题,在品牌译名研究方面有所突破,是国内此类题材的首部著作。本书的三大特色为:一、针对典型译名错误透彻辨析;二、译法巨擘,案例丰富;三、融理论性、知识性和实用资料于一体。
  本书所涉及专名包括人名、职衔、地名、机构、品牌、武器等,主要与时政新闻相关。与一般的语词翻译相比,专名翻译有其特殊性,具有跨国、跨语种、跨学科门类的特点,难度较高,译者自由发挥的余地较小,更强调尊重定译。本书由常雷编著。

作者简介

    新华通讯社译名室主任编辑,国家语委外语中文译写规范专家委员会专家。199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从事编译工作二十余年,曾参与编写《英语姓名译名手册》(第四版)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修订版)。 

目录

第一编 专名翻译综述
一、通论
1.专名翻译的三个原则和一个依据
2.译音中的南腔与北调
3.外文缩写词的媒体应用与翻译方法
4.中文译音标准缘起
5.英语新名词的构词法
6.思维定势的成因与破解之道
7.译名的简化之道
二、人名、称谓与地名的翻译
1.中国人名与地名的回译
2.与人物专名关联的因素
3.人物的职衔称谓
4.人名翻译中的姓氏女化问题
5.人名中的冠词、介词与连词
6.朝韩两国的国名与地名
7.英语地名若干译法推敲
三、组织机构的翻译
1.例说Verb-er的译法
2.一名多译的成因与对策
3.国外机构名称中的姓名
4.名称相近的国外机构
四、商标品牌的翻译
1.外国商标品牌的常见构词方法
2.优秀品牌名称的特点
3.品牌名称的成与败
4.汽车命名的拉丁化倾向
5.国外的品牌策划业
第二编 译名渊源考证
一、人名、称谓与地名
1.阿凡提其人与其名
2.体育界人名翻译的特殊性
3.画蛇添足的威廉“姆”斯
4.雅译名与俗译名
5.人名谐音也添乱
6.来华国际友人汉名的来历
7.西方政要的中文名字
8.香港总督译名考
9.有关伊斯兰教的若干称谓
10.中外地名溯源
11.人名地名不译的好处
二、组织机构
1.霍普金斯大学名称小考
2.花旗与万国
3.英美机构译名辨误
4.西方在华机构得名由来
三、武器装备
1.“企业”号航母:约定俗成的错译
2.名枪AK47的标准称谓
3.火箭筒与火箭炮
4.今生“悍马”前世“蛤蟆”
四、其它类
1.译名三字经
2.iPad:史上最贵的四个字母
3.F1赛车:与“方程式”无关
4.童兵与童子军
5.“维基”一词的含义
6.“嘉年华”一词的含义
第三编 机构专名中常见词的活译
第四编 专名翻译实用资料
一、查询译名的途径
1.新华通讯社译名库
2.常用工具书
3.资料类和华语新闻网站
4.互联网查询译名实例
二、参考资料库
(一)人名类
1.海外华裔名人录
2.海外中国问题专家名录
3.国际亚裔名人录
4.国外的常见头衔与尊称
5.中国的同音姓氏
6.香港地区的常见姓氏
7.台湾地区的常见姓氏
8.越南人的常见姓氏
9.朝鲜人与韩国人的常见姓氏
10.新加坡华人的常见姓氏
11.阿拉伯人名与维吾尔人名对照
12.英国人名、阿拉伯人名与犹太人名对照
13.西方常见人名的各种变体
14.外国的张三李四怎么说
(二)地名类
1.中国地名的国际惯用拼法
2.容易读错的中国地名
3.用作指代词的外国地名
(三)机构类
1.政府机构英文名称的常用字
2.企业英文名称的常用字
3.英文报刊名称的常用字
4.“公司”一词的各种外文缩写
(四)军事类
1.各国航母名录
2.韩国舰艇名录
3.日本舰艇名录
(五)品牌类
1.英文品牌名称的常用字
2.变为普通名词的商标品牌
3.遭到冷遇的品牌名称
4.更过名的著名商标
5.知名品牌的来历
6.外国汽车品牌名录
附录
一、威托玛(韦氏)拼音与汉语拼音对照
二、中国官方机构英汉名称对照
三、国际新闻媒体名录
四、国际品牌策划公司名录
五、英汉译音表
主要参考资料

前言/序言


典籍重光:中国古代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引言:穿越时空的阅读之旅 中国浩瀚的文明史,是一部由汗牛充栋的文献所构筑的宏伟史诗。从先秦的竹简到魏晋的抄本,再到宋元以后的雕版印刷,海量的古代典籍如同沉默的星辰,承载着先人的智慧、思想的精粹以及历史的温度。然而,岁月流逝,纸张蠹蚀,文字讹误,使得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蒙上了厚厚的尘埃。如何拨开历史的迷雾,精准、系统地解读和阐释这些古老文本,使其光芒重现于当代学界与大众视野,是每一位中国古典文献研究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典籍重光:中国古代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一书,并非专注于某一个特定领域的翻译技巧或专有名词的对应规范,而是致力于构建一套全面、扎实、可操作的中国古代文献学方法论体系。本书旨在为所有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挖掘与现代学术转化的研究者,提供一张详尽的“文献导航图”和一套“实战工具箱”。全书以文献的生命周期为脉络,从文献的发现、辨伪、整理、校注到最终的阐释,层层递进,力求展现古代文献研究的复杂性、系统性与严谨性。 --- 第一编:文献的寻踪与考辨——“发现”的艺术 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文献的源流、载体演变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流传轨迹。我们首先关注“文献学史”的基础构建,梳理自汉代以来不同时代对古籍的收藏、整理和著录的制度变迁,特别是官修目录(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等)与私人藏书家的目录学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 重点内容包括: 一、版本源流的溯源与区分: 探讨如何通过书签、题跋、避讳、印记、纸张、装帧形制等外部证据,对同一典籍的不同版本进行分期与定级。分析雕版印刷技术的地域差异和时期特征如何形成独特的版本面貌,并详述宋元明清不同时期刻本的版式特征及其对阅读和研究的影响。 二、古籍的辨伪与存佚研究: 辨伪是文献研究的生命线。本书系统介绍了“伪书”的类型学划分(如托名之作、伪造增补、移花接木等),并提供了具体的辨伪策略。这包括文本内部的逻辑矛盾分析、引用史料的时代错位检查,以及对特定时代书写习惯和用语的语言学比对。同时,探讨了佚籍的搜寻方法,如通过他书的引文回溯、碑刻拓片的整理以及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文献的整理工作,以期重构散佚之作的原貌。 三、古籍著录与目录学的精要: 深入剖析历代主要书目的编纂体例、收录范围及遗漏之处。讲解如何利用这些目录学成果,结合版本目录(如《中国古籍善本总目》),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文献脉络图,从而避免重复研究或遗漏重要版本。 --- 第二编:文本的重构与校勘——“还原”的科学 古代文献的阅读障碍往往不在于其思想的晦涩,而在于文本流传过程中的不断衍生和损毁。本编聚焦于校勘学的核心技术,旨在教会研究者如何科学地“还原”一个最接近于作者原貌的文本。 核心议题包括: 一、校勘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论: 阐述“择善而从”的根本原则,并详细讲解“互见法”、“参校法”等基础校勘技术的具体操作流程。特别强调在校勘过程中,不能仅依赖于孤立的文字比较,而必须结合训诂、版本学和文献流传史进行综合判断。 二、讹误类型的精细化分析: 将文献中的常见错误进行分类,包括形近字误(如“之”与“主”)、音近字误、脱漏(衍文与脱文)、颠倒、合文与散文等。针对不同类型的讹误,提供有针对性的校勘策略和工具支持。 三、基于语境的义理校勘: 这是校勘学的最高境界。本书强调,真正的校勘必须服务于文本的义理阐释。在校勘过程中,必须深入理解段落的逻辑关系、作者的特定术语体系,避免因机械的文字比对而破坏了原有的思想体系。讲解如何利用“引文校勘法”,将古籍文本与其被引用的其他文献进行相互印证,以求证正确的文本形态。 --- 第三编:文献的释读与阐释——“理解”的深化 文本得以整理之后,接踵而至的是如何准确理解其内涵,并将其置于学术史中进行恰当的定位。此部分侧重于训诂学和文献解释学的实践。 重点涵盖: 一、训诂学的应用指南: 系统梳理先秦至清代的词义演变规律,特别是古代常用词、功能词(如虚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用法。强调“时代限制”在词义理解中的重要性,避免将今义强加于古文。讲解如何利用字书、韵书、注释集(如朱熹、王应麟的注释)以及出土文献的语言证据,构建准确的词义谱系。 二、注释体例的规范与选择: 探讨不同学科对注释要求的差异。例如,历史学文献的注释需注重人名、地名、官职的考证与对应;哲学文献的注释则需侧重于概念的辨析与流变。介绍并示范中外学术界公认的注释体例,确保研究成果的规范性和可检索性。 三、文献的跨学科整合与阐释: 探讨如何将文献学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历史学、文学史、思想史的研究新成果。例如,如何通过对某一抄本的校勘,修正对某一学派思想传播路径的传统认知,或如何通过对特定篇章的精细解读,发现被前人忽略的史料价值。 --- 结语:学者的责任与传承 《典籍重光:中国古代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的目的,在于培养研究者严谨的学风和扎实的文献基础。它不提供便捷的捷径,而是展示了一条由基础工作奠定、由科学方法支撑的治学之路。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掌握从古籍的发现、辨伪、校勘到最终释读的完整研究链条,从而更有效地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中。本书献给所有热爱并致力于探索中国古代思想深度的学者与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充满挑战与乐趣并存。坦率地说,对于初涉翻译领域的新手来说,其中一些专业术语和复杂的语言学理论可能会构成不小的门槛,我好几次不得不停下来,翻阅附录或查阅其他资料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论点。然而,正是这种“啃硬骨头”的过程,带来了巨大的学术满足感。书中穿插的一些田野调查的片段和译者访谈记录,为原本严肃的文本注入了鲜活的人情味,使得阅读过程不至于变得过于机械化。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证某个翻译规范时,所引用的古今中外各类文献,这显示出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时的博学和审慎。这本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学术地图,它不会直接为你指出终点,而是提供了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确坐标和必要的工具。

评分

初翻这本书,我立刻被它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逻辑结构所吸引。作者在开篇就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对专名翻译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这种自上而下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帮助读者迅速掌握了核心概念。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都来源于现实世界中那些最常见、也最令人困惑的专名翻译难题,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语言接触、文化差异以及历史沿革对翻译决策的影响。尤其是一些涉及地名、人名和机构名称的翻译策略对比部分,作者的论述逻辑环环相扣,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考据功底。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对“信、达、雅”在专名翻译语境下的具体体现,有了一个全新的、更为立体的认识,这不仅仅是技巧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

评分

从实操层面来看,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超我的预期。我曾长期苦恼于如何处理那些在不同语境下需要变通的专名,而这本书提供了一套近乎“傻瓜式”的决策流程图。它没有给出死板的“一招鲜”的答案,而是教你如何根据具体语境——比如是文学翻译、科技文献还是市场营销文案——来灵活调整翻译的侧重点。书中对不同语族专名处理方法的差异化讲解,尤其具有启发性。例如,它详细对比了处理拉丁语系姓氏与斯拉夫语系人名时,在音译和归化上的权衡,这对于我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个跨文化交流项目提供了直接有效的指导。可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译师在你耳边进行的“一对一”的业务指导,随时准备好解答你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每一个棘手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得非常典雅,封面采用了一种复古的米黄色纸张,触感温润而厚实,中间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熠熠生辉,给人一种内敛而不失庄重的学术气息。内页纸张的白度适中,印刷清晰锐利,字体的排版也经过了精心的设计,疏密得当,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书脊处的线装工艺,不仅增强了书籍的耐用性,也使得整本书看起来更加精致。尽管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有些专业和枯燥,但拿到实物后,那种纸质书特有的墨香和厚重感,立刻让人对内容产生了探究的欲望。这本实体书的质感,完全配得上它所承载的知识分子的追求,让人爱不释手,很适合放在书架上细细品味,偶尔取出来翻阅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宁静致远的读书心境。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翻译技巧层面,它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文化差异和跨语言传播复杂性的通道。每次翻阅,我都能感受到作者试图超越工具书范畴的努力,他将翻译视为一种文化对话和身份建构的过程。其中关于“外来语的本土化接受度”的讨论,让我对一些耳熟能详的专名产生了全新的敬畏感,认识到每一个被接受的译名背后,都凝结着无数译者的心血和社会的集体选择。这本书的思考深度,引导我从一个“如何翻”的问题,上升到了“为何要这么翻”的哲学层面。对于任何一个严肃对待语言和文化传播的从业者或学习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必备之作,它的意义深远且持久。

评分

作者的解析如此深入,作者的水平+认真态度 完美结合。

评分

很好的工具书,不错,很给力!谢谢!

评分

作者的解析如此深入,作者的水平+认真态度 完美结合。

评分

书很好,努力加油一次考过~

评分

书中,就很多专用名词的翻译,做了非常详细的解读,在一般的书中,甚至很多字典中也很难查到。

评分

分析专用名很全面,例证丰富,很有收获!喜欢!

评分

这本书的解析 在字典中也不一定查到,就算牛津朗文在手,也未必解决的疑难,在本书给你详细解答。

评分

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

《专名汉译技巧与实例》总结了专名翻译的原则、规律和经验教训,考证热点和疑难问题,在品牌译名研究方面有所突破,是国内此类题材的首部著作。本书的三大特色为:一、针对典型译名错误透彻辨析;二、译法权威,案例丰富;三、融理论性、知识性和实用资料于一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