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GB/T 50817-2013):農田防護林工程設計規範 [Code for design of farmland shelterbelts engineering]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GB/T 50817-2013):農田防護林工程設計規範 [Code for design of farmland shelterbelts engineering]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編
圖書標籤:
  • 農田防護林
  • 防護林工程
  • 林業工程
  • 農業工程
  • 設計規範
  • GB/T 50817-2013
  • 國土整治
  • 生態工程
  • 林木工程
  • 農業防護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計劃齣版社
ISBN:1580242011
版次:1
商品編碼:11300425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Code for design of farmland shelterbelts engineering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3-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8
字數:5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GB/T 50817-2013):農田防護林工程設計規範》的編製過程中,編製組對我國主要農田防護林區建設情況進行瞭調查研究,收集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有關農田防護林設計、施工、管理和科研方麵的新技術、新成果及經驗等,參考有關國外先進標準,廣泛徵求有關管理、建設、設計、研究單位和專傢的意見,通過反復討論、修改和完善,最後經審查定稿。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GB/T 50817-2013):農田防護林工程設計規範》共分6章和6個附錄,主要技術內容包括:總則、術語、綜閤調查、總平麵圖設計、營造林工程設計、森林保護工程設計等。

內頁插圖

目錄

1 總則

2 術語

3 綜閤調查
3.1 一般規定
3.2 專項調查
3.3 小班區劃調查
3.4 栽植材料調查

4 總平麵圖設計
4.1 一般規定
4.2 總平麵圖設計
4.3 總平麵設計圖圖麵要求

5 營造林工程設計
5.1 一般規定
5.2 新建農田防護林工程設計
5.3 低效農田防護林改造工程設計

6 森林保護工程設計
6.1 一般規定
6.2 森林防火
6.3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
6.4 其他工程

附錄A 農田防護林工程專項調查錶
附錄B 農田防護林工程主要造林樹(品)種
附錄C 主要農田防護林類型區的農田林網設計
附錄D 主要農林間作模式設計
附錄E 農田防護林工程造林整地規格及應用條件
附錄F 農田防護林工程主要造林樹(品)種適宜密度

本規範用詞說明
引用標準名錄
附:條文說明

精彩書摘

  5 營造林工程設計
  5.1 一般規定
  5.1.2 營造林工程設計應遵循下列原則:
  1 營造林工程建設應符閤《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要求,符閤現行國傢標準《生態公益林建設技術規程》GB/T18337.3的要求。
  2 農田防護林工程應營造混交林,是因為混交林比純林有諸多的優點:能充分地利用營養空間,更好地改善立地條件,使作物具有較高的産量,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強,可發揮較高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5.2 新建農田防護林工程設計
  5.2.1 農田防護林類型區是農田防護林規劃設計的主要組成部分。不同地區,限製樹木生長的因子不同,災害因子、地形、地貌各不相同,劃分類型區的依據也不同。
  5.2.2 立地類型是進行樹種選擇的基礎,是製訂營造林措施的關鍵。農田防護林立地類型劃分的主要依據是土壤條件和水分條件。由於反映土壤條件和水分條件的因子繁多且交互作用,影響著林木的生長或生存。在眾多因子中,必有處於主導地位而影響極大的因子,因此各地在進行立地類型劃分時應采取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來確定主導因子,並據此劃分立地類型。
  5.2.3 農田防護林工程造林樹種選擇應以鄉土樹種為主,適當引進外來優良樹種,這是因為鄉土樹種是本地區原有天然分布的樹種,對區域自然生態環境具有良好的適應性、抗逆性強、易種易活、成本低廉、便於管理。除此之外,農田防護林工程造林樹種選擇還應考慮農田防護林的特殊性:
  1 選擇主根深、樹冠窄的樹種,可以減少用地;為瞭盡快地發揮農田防護林的防護效益,應選擇速生乾直的樹種。
  2 選擇抗逆性較強的樹種,可以使農田防護林結構穩定,易於長時間的發揮較高的防護效益。
  3 為瞭切斷病蟲害傳播途徑,防止病蟲害交叉感染造成危害,農田防護林不能使用與農作物有共同病蟲害或是其中間寄生的樹種。選擇與農作物協調共生關係好的樹種,是為瞭使二者相互促進,既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也有利於林木的生長。
  4 為瞭發揮農田防護林多種效益,滿足對其多種功能的需求,使工程建設易於推進,樹種選擇應兼顧防護、用材、經濟、美化和觀賞等方麵的要求。
  5.2.4 本條選定的農田防護林工程主要造林樹(品)種,是在綜閤全國六大農田防護林區造林樹(品)種的基礎上,參照現行國傢標準《生態公益林建設技術規程》GB/T18337.3附錄A和附錄B確定的。
  5.2.5 本條的建設類型包括骨乾林帶、農田林網、農林間作、防護片林和護村林,其他與農田防護林相關的建設類型如果園防護林、種植園防護林、飼養場防護林和漁業防護林等不屬於本規範規定的範圍。
  5.2.8 本條對林帶結構選擇提齣瞭要求:
  1 緊密結構林帶能夠大幅度降低風速,減少風的動力危害並利於防霜、抗寒等技術措施的實施,能使果園和種植園免遭大風危害造成落花、落果而減産,或使水網區免遭受颱風襲擊造成農作物減産。
  2 疏透結構林帶附近動力風速很小,隨著遠離林帶風速逐漸增大,因而防護距離較遠,防護效果好。我國各地平原農區,普遍宜采用這種林帶結構。
  ……

前言/序言

  本規範是根據原建設部《關於印發(2007年工程建設標準規範製訂、修訂計劃(第二批)>的通知》(建標[2007]126號)的要求,由河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會同國傢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共同編製而成。
  在本規範的編製過程中,編製組對我國主要農田防護林區建設情況進行瞭調查研究,收集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有關農田防護林設計、施工、管理和科研方麵的新技術、新成果及經驗等,參考有關國外先進標準,廣泛徵求有關管理、建設、設計、研究單位和專傢的意見,通過反復討論、修改和完善,最後經審查定稿。
  本規範共分6章和6個附錄,主要技術內容包括:總則、術語、綜閤調查、總平麵圖設計、營造林工程設計、森林保護工程設計等。
  本規範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負責管理,由國傢林業局負責日常管理,由河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
農田防護林工程設計規範(GB/T 50817-2013) 圖書簡介 本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編號為 GB/T 50817-2013,標準名稱為《農田防護林工程設計規範》。該標準旨在為我國農田防護林的規劃、設計、施工及驗收提供一套係統、科學、統一的技術要求和指導原則。農田防護林作為農業生態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生産能力、保障糧食安全等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規範的頒布和實施,標誌著我國農田防護林建設進入瞭標準化、規範化的新階段。 一、 標準的製定背景與意義 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農田防護林的建設需求日益迫切。傳統的、經驗式的防護林營造方式,在科學性、係統性和工程化方麵存在諸多不足,難以適應現代農業對防風、固沙、保墒、增産的多重需求。 GB/T 50817-2013 的製定,正是為瞭解決這些問題。它以現有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實踐經驗為基礎,結閤我國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和農業生産特點,係統梳理瞭農田防護林的工程設計要素。該標準不僅是指導設計人員進行科學設計的技術依據,也是工程驗收、質量評估和後續管理的重要參照。其核心意義在於: 1. 提升工程質量: 通過明確的設計參數和技術要求,確保防護林結構閤理、配置科學,從而最大化發揮其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2. 保障生態安全: 強調防護林在抵禦自然災害(如大風、沙塵、乾旱)中的關鍵作用,促進農業生産環境的持續穩定。 3. 實現標準化管理: 為全國範圍內的防護林工程提供統一的技術語言和評價標準,便於跨區域的技術交流與推廣。 二、 規範的核心內容構成 本標準內容詳實,邏輯嚴謹,覆蓋瞭農田防護林工程設計的全過程。其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關鍵部分: 1. 適用範圍與總則: 標準首先界定瞭本規範適用於何種類型的農田防護林工程,並提齣瞭基本的設計原則,強調必須遵循因地製宜、以用為主、生態優先的方針。同時,對術語和符號進行瞭標準化定義,確保理解的一緻性。 2. 勘察設計基礎數據: 工程設計的基礎在於準確的現場數據。本部分詳細規定瞭進行防護林設計前必須收集和分析的氣象、地形、土壤、水文以及現有植被等數據。特彆是對風嚮、風速的統計分析,是確定防護林帶走嚮和密度的關鍵輸入。 3. 防護林帶的配置原則與形式: 這是本規範的技術核心之一。標準係統闡述瞭不同防護目的(如防風、固沙、防護作物)下,防護林帶的布局方式。 防護帶的走嚮: 明確規定瞭防護帶應垂直於或接近主導風嚮布置的原則,並根據地塊形狀和地貌特點,提齣瞭多種靈活的布局方案,如直綫型、棋盤型、環繞型等。 防護林帶的結構: 詳細規定瞭防護林的層級結構,包括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的選擇和搭配。這種多層次結構的設計,旨在優化風能削減麯綫,提高防護效率。 防護強度與密度: 針對不同的防護需求,標準給齣瞭明確的防護係數計算方法,並據此確定林帶的寬度、株距、行距以及綠籬的密度要求。例如,對於高標準防風要求的地塊,其林帶的鬱閉度和密度需達到特定指標。 4. 樹種(草種)的選擇與要求: 樹種的選擇直接決定瞭防護林的適應性和長效性。標準對適宜在農田環境中種植的樹種進行瞭分類和推薦,並提齣瞭選擇標準: 抗逆性: 強調選擇耐旱、耐風、耐貧瘠的鄉土樹種或優良引進樹種。 生長特性: 要求所選樹種具有較快的生長速度、良好的分枝習性,以及適宜的冠幅和根係分布。 多功能性: 鼓勵選擇兼具防風固沙、涵養水源、提供薪柴或經濟産齣的樹種。 5. 苗木的培育與栽植技術: 設計藍圖的實現依賴於高質量的施工。標準對苗木的規格(如根係發達程度、苗高、地徑)提齣瞭嚴格要求。在栽植技術方麵,詳細規定瞭整地方式、栽植深度、栽植密度、以及初期撫育管理的技術要點,確保新植幼苗的成活率和早期生長速率。 6. 防護林帶的更新與改造: 防護林具有一定的壽命周期。標準也預見瞭林帶的衰老和退化問題,提供瞭林帶更新和改造的技術指導,包括選擇閤適的更新方式(如林窗式更新、空地更新)和改造措施(如修剪、間伐),以維持防護林的長期功能。 7. 工程驗收與技術指標: 為瞭確保設計意圖的準確落地,標準設立瞭工程驗收的判定依據。驗收指標涵蓋瞭工程的幾何尺寸(林帶走嚮、寬度)、植物生長指標(成活率、高度、株距偏差)以及初期防護效果的初步評估,為工程質量的最終確認提供瞭客觀尺度。 三、 本規範的工程應用價值 GB/T 50817-2013 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指導我國農田生態工程實踐的綱領性文件。它的應用價值體現在: 1. 指導性強: 它將抽象的生態理論轉化為具體的工程參數和施工步驟,使設計和施工人員有章可循。 2. 係統性完善: 它整閤瞭氣象學、土壤學、林學、生態學等多學科知識,構建瞭完整的防護林工程設計體係。 3. 指導可持續發展: 強調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引導設計者在保障農業生産穩定的同時,注重生物多樣性和區域生態平衡。 總之,本規範是指導新時期我國農田防護林工程建設的權威性技術文件,對於提升我國農業基礎設施的抗災能力和生態環境質量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非常專業,是關於農田防護林工程設計規範的,對於我這種對農業和生態保護有點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雖然不一定能完全消化裏麵的技術細節,但我對它所蘊含的智慧和對土地的關懷充滿瞭好奇。我設想,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農,娓娓道來如何用自然的語言去嗬護我們的農田。它可能會從最基礎的原理講起,比如為什麼需要防護林?風沙、水土流失、極端天氣對農田的危害有多大?而防護林又是如何像一道道綠色的屏障,默默地守護著辛勤耕耘的土地。我猜想,書中一定會有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不同地域、不同作物條件下,成功的防護林設計是如何因地製宜,發揮最大效用的。我希望能從中看到一些生動的圖片,比如蜿蜒的防護林帶如何勾勒齣田野的輪廓,又或者在林下,作物如何茁壯成長。此外,我還會特彆關注書中關於樹種選擇的部分,瞭解哪些樹木最適閤在風沙地帶紮根,哪些又能有效涵養水源,哪些又能為農田提供有益的昆蟲棲息地。這本書,在我眼中,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本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教科書,它承載著我們對美好生態的期盼,也指引著我們如何通過科學的設計,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評分

我一直對“規範”這兩個字有點敬畏,總覺得裏麵充滿瞭各種條條框框,生人勿近。但當我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GB/T 50817-2013):農田防護林工程設計規範》這個書名時,內心深處卻湧起一股莫名的期待。我猜想,這不僅僅是一本枯燥的工程指南,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書,記錄著無數工程師和專傢們對於中國農業未來的深刻思考。我腦海裏浮現的,是黃土高原上縱橫交錯的防護林,是江南水鄉田埂旁挺拔的楊柳,是東北平原上抵禦寒風的鬆柏。這本書,或許會用嚴謹的語言,勾勒齣這些防護林在不同地理、氣候、土壤條件下,如何通過科學的選址、閤理的樹種搭配、精細的工程措施,纔能達到最佳的防護效果。我希望它能解答我的一些疑問,比如,如何纔能讓防護林在阻擋風沙的同時,又不至於過度遮蔽陽光,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如何纔能設計齣既能抵禦旱澇,又能有效改善微氣候的防護林體係?我期待在這本書中,看到那些看似簡單的綠化帶背後,蘊含著多少智慧和汗水,它們如何用最樸素的方式,守護著我們的糧倉,保障著國傢的糧食安全。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一本關於“綠色基建”的史詩,講述著如何用工程的力量,修復和美化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

評分

讀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GB/T 50817-2013):農田防護林工程設計規範》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中國北方地區曾經麵臨的嚴峻風沙問題,以及後來通過植樹造林逐漸改善的景象。這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一部關於中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行動綱領”。我好奇書中會如何係統地闡述農田防護林的科學設計原理,比如,如何根據不同的地理區域、氣候條件、土壤類型以及主要的防護對象(風、沙、水土流失等),來確定防護林的布局、密度、樹種選擇和結構類型。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計算方法和設計參數,幫助我們理解,一片看似普通的防護林,是如何經過精密的計算和周密的規劃而形成的。它是否會強調可持續性,比如如何選擇能夠長期生長、易於維護、並且能夠與農作物形成良好生態關係的樹種?我甚至想象,書中是否會包含一些關於防護林對農田小氣候、土壤濕度、生物多樣性等方麵影響的科學評估方法,讓我們更深入地認識到防護林的綜閤效益。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份關於“用自然的力量守護農業”的深度報告,它揭示瞭科學設計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評分

“農田防護林工程設計規範”——聽到這個書名,我第一反應是它承載著對土地的敬意和對未來的期盼。對於我這樣的普通人來說,雖然不理解其中的技術細節,但我能感受到它背後所代錶的科學與力量。我設想,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它會帶領我們走進農田,去理解為什麼我們需要這些“綠色衛士”。它可能會詳細解釋,風沙、乾旱、水土流失這些自然因素,是如何威脅到我們的糧食生産,而農田防護林又是如何像一道道天然的屏障,默默地化解這些危機。我特彆好奇書中關於“設計”的部分,它是否會從最基礎的選址開始,到具體的樹種搭配,再到防護林的結構和密度,都給齣瞭清晰的指導。我猜想,它一定會強調因地製宜,因為中國的土地那麼遼闊,氣候那麼多樣,不同地方的防護林設計必然會有所不同。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明白,那些在田埂旁、在沙漠邊緣的樹木,並不是隨意生長的,而是經過精心設計,纔能發揮齣最大的效益,既保護農田,又不影響作物生長。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份關於“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保障農業繁榮”的智慧結晶。

評分

“農田防護林工程設計規範”——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股堅實的力量,讓我立刻聯想到廣袤的田野和辛勤的勞動者。雖然我不是專業的設計師,但對於如何讓農田更具韌性,如何應對日益嚴峻的自然挑戰,我始終保持著高度的關注。我猜想,這本書的內容會非常實用,它可能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而是包含瞭大量來自實際工程的經驗總結和技術指導。我希望從中能夠瞭解到,在設計農田防護林時,需要考慮哪些關鍵因素?例如,風速、土壤侵蝕程度、地下水位等等,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防護林的結構和選材的?書中會不會詳細介紹不同類型的防護林,比如固沙林、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等等,以及它們各自的應用場景和設計要點?我特彆感興趣的是,如何通過科學的設計,最大程度地發揮防護林的功能,比如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生物多樣性、為農田提供適宜的微氣候等等。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解答我關於“如何做得更好”的疑問,讓原本隻是簡單的綠化措施,變成一項精密的、能夠帶來長遠效益的“工程”。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份關於“種樹護田”的行動指南,它指導著我們如何用智慧和科學,為農業生産築起一道堅實的綠色屏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